葉全真17歲時以電影《雪在燒》出道、走紅,這次主演的影集單元入選金馬奇幻影展,她表示,非常開心聽到影展票搶購一空的好消息,當時看到劇本,對劇中設定的未來世界與驚悚題材,以及演出劇中相信「活得丟臉比死還痛苦」的殘酷母親,都讓她心裡震撼許久。 因為如果小孩的家庭是和樂的,他有好好被愛,知道被愛是甚麼樣子,在外面就算遇見渣男渣女,他一定會立刻掰掰再見,寧願回家當媽寶,也不會委屈求全待在這段關係裡。 那些在感情裡寧願被打、被騙錢的人,就是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不快樂,所以他們才緊抓著對方,把對方視為新的家人。 改編自吳曉樂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必須過動》,由陳慧翎導演,葉全真和吳兆絃主演。 製作人巫知諭強調原著及電視劇都不是想批判父母,而是試圖批判背後的巨大結構。 希望能透過這個故事開啟親子的對話空間,促進社會對「成功」定義的重新思考。 也特別指出了劇中刻劃的母職,她表示雖然該被嚴厲批判的不只是母親,但借鑑於社會現實呈現的戲劇,卻使得觀眾看到母親在督促孩子的過程中成了孩子的頭號「敵人」,而在父權社會中女性被迫扮演母職、失去自我和獨立性的現狀,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討論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前,讓我們先杜撰一個詞吧:我們或許能夠將這種從成人的角度,敘述一段教育過程,凸顯其中的問題和情感糾葛的故事,稱之為「教養敘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須過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孔雀 」觀影心得,人生中你願意用什麼交換? 雖然整體故事帶著科幻色彩,卻不難聯想到這些設定是暗諷台灣長久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氛圍,大眾目光的焦點永遠是那群成績好的孩子,至於那些不愛唸書、但有其他才能的人,從小不僅不被社會看重,社會更要他們全盤認同「大家認為好的價值觀」。 茉莉是個從小順應媽媽期望長大的「乖孩子」,但即便她考上北一女,對媽媽來說似乎還是不夠,好還要更好。 永遠沒辦法成為媽媽想要的樣子,永遠沒辦法讓媽媽滿意,茉莉的痛苦無路可出,成了手腕一道道利刃刻下的傷痕。 當媽媽發現孩子異常、帶茉莉去看心理諮商時,茉莉對諮商師說,希望哪天考砸了、媽媽要打她時,若能看見這些傷,可能很難過,可能會跟她說「對不起」。. 一位位為了孩子腰酸背痛、傷透腦筋的母親,或許對於孩子而言,媽媽已經做得太多、關照已經太沉重,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這些家長的初衷的確是「希望孩子好」。 至於另外三個媽媽,鍾欣凌是我一直很想合作可是還沒有合作過的。 後來公視在規劃2017年四大旗艦議題裡包含教育,因此有可以製作戲劇的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