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調酒5大分析

波特世紀伯爵伏特加(Potocki)的蒸餾廠是1794 年時,建立在波蘭萬楚特城堡領地內的,這個城堡在1816 年時納入波托茨基伯爵名下,此後波托茨基家族便致力於維持此牌伏特加的高水準品質。 這是一隻干邑區附近所釀造的「灰鵝」,灰雁伏特加(Grey goose)用的是皮卡第(Picardie)產的小麥來釀酒。 法國的魔力讓美國億萬富翁西德尼・弗蘭克產生打造奢華伏特加的想法。 在積極行銷的作用下,這款伏特加在美國大獲成功,但有些人則認為它企圖心過高。

在美國禁酒法的時期,這杯調酒在地下酒吧非常的有名(別人不知道你在喝番茄汁還是喝酒)。 如果你喜歡辛辣、鹹味的口感味道,血腥瑪麗 Bloody Mary 絕對可以達到你的需求,這是一杯結合了傳說、歷史、各式風味的調酒。 簡單來說,伏特加是六大基酒裡最沒個性的酒種,因為經過反覆蒸餾,本身沒有特別的酒味,只留下了酒精濃度,還有讓人喝醉的能力!? 伏特加加上七喜,就像是威士忌搭配可樂一樣,只要將兩種材料加在一起,就能調出一杯順口的簡易調酒,且調配比例也不需要太講究,若想要酒感較重的,就將伏特加的比例拉高;若是新手,能選擇多加一點七喜。 然而,有別於台灣多以調酒的方式呈現,歐洲人喝伏特加時通常不會添加冰塊或酒類,而是直接飲用。 但因伏特加的酒精濃度高,仍不建議剛入門的新手純飲,建議先以氣泡類的飲品、果汁或冰塊等稀釋酒精濃度再喝,口感也會更加豐富。

伏特加調酒: 伏特加馬丁尼 Vodka Martini

因為相較於其他烈酒,伏特加百搭的個性,讓它拿來套可樂、套果汁或是套任何飲料都不會太突兀,簡直就是家中簡易調酒(或買醉)的好助手。 將所有材料和冰塊加入 shake 杯,均勻搖盪,冰塊濾掉倒入古典杯中,再加入冰塊,裝飾物推薦使用檸檬角。 使用直調法,將所有材料加入冰塊六分滿的可林杯或是果汁杯中(長杯都可以),攪拌均勻即可,裝飾物建議可以使用柳橙做裝飾。 伏特加萊姆(Vodka Lime)所需材料:伏特加(60ml)、萊姆糖漿(10ml)、萊姆汁(10ml)、鹽、冰塊;酒精濃度約 20~25%。 源自東歐,現於世界各地都有製造的伏特加,是許多雞尾酒的好夥伴,全球銷售數字即為最好的證明。

伏特加調酒

因為追求純淨的風味,製程上在原物料發酵後,都會經過多次蒸餾,有些還會再經過活性碳過濾,使其原料風味減至最低。 伏特加調酒 當然現在也有一些伏特加會保留些許原始風味,或是更創新得使用不同原料,例如最有名的就是使用葡萄的詩洛珂。 因為只要在杯中放入兩茶匙的砂糖與檸檬角四塊搗一搗,再加入 60 ml 的伏特加和碎冰(冰塊亦可)喇一喇就完成了。

伏特加調酒: 伏特加柯林斯(Vodka Collins)

有加味烈酒(如琴酒)及浸漬伏特加隨侍在側,伏特加已經準備好從東歐總部出發,毫無畏懼地殺入戰場,在飲品王國中攻城掠地。 從品牌來看,在最前方搖旗吶喊的隊伍是思美洛,全球年銷量超過2千4百萬箱,是全球銷量排名第二的烈酒品牌。 蒂朵思「手工」伏特加(Tito’s handmade vodka)使用美國玉米釀造,用鍋爐式蒸餾器進行蒸餾工序。 愛好者對它完美的中性特質讚不絕口:雖然是純伏特加,卻十分滑順且入喉無灼熱感,在雞尾酒裡也會讓人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Caipiroska 發音類似「卡帕羅斯加」,這杯調酒其實算是巴西國飲 Caipirinha 的改編版。 將材料放入 shake 杯,加入冰塊用力搖盪,最後濾掉冰塊倒入馬丁尼杯中,可以噴附檸檬皮油或是使用檸檬片做裝飾。

誕生於1970 年的芬蘭伏特加(Finlandia)需要使用6 種不同品種的大麥,以及冰河泉水來蒸餾。 此牌伏特加還有蔓越莓版本,所採用的蔓越莓乃是芬蘭北部最好的漿果。 在北歐、東歐國家,伏特加的地位特別崇高,除了是當地民眾的日常飲用酒外,更是不少調酒的「基酒」,還能跟魚子醬等高級食材搭配。

伏特加調酒: 螺絲起子 Screwdriver

Vodka與其他烈酒相比,對於原料沒有太多特殊要求,基本上任何穀物都可以製成伏特加,常見使用的則如馬鈴薯、小麥或裸麥等,也可以使用甜菜糖蜜來製作。 伏特加之所以不在意使用的原料,一部份是與其追求「純淨」有關。 將所有材料加入 shake 杯中,加入冰塊用力搖盪,濾掉冰塊倒入已經裝了八分滿冰塊的可林杯中,最後使用鳳梨或是柳橙片做裝飾。 下圖版本是事先加入蔓越莓汁在杯子底部,才會有顏色漸層的變化唷。 Fourplay 伏特加調酒 餐酒館共同創辦人、調酒師 Allen 在 《專業調酒瘋玩計劃》 提到,若是剛開始接觸調酒、還在摸索自己喜歡風味的人,能從偏甜或水果風味的調酒開始喝,之後再考慮一些風味調性的草本調、花香調及木質調等。

因為其喝起來非常刺激,就像二戰時期日本的神風特攻隊,帶給美國人自殺攻擊的感覺,所以有人說喝這杯酒就像在自殺般衝擊。 野牛草伏特加(Zubrowska)的淺黃綠色以及特殊香氣,都要歸功於蒸餾時所加入的「野牛草」,讓此酒帶有燕麥香氣。 滋布洛卡伏特加誕生於波蘭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Bialowieza),那裡是僅剩的歐洲野牛棲息地。 丹麥品牌富麗絲(Frïs)伏特加以6 次低溫蒸餾,以及3 次過濾工序自豪。 自從1691 年起,諾利蒸餾廠就已經存在於荷蘭斯希丹這個城市。 這個原本用來生產燒酒的蒸餾廠,在1983 年時也開始製造伏特加。

伏特加調酒: 伏特加七喜(Vodka 7)

至於會叫做螺絲起子這麼特殊的名字,據說是因為螺絲起子是以前美國的工程師,在柳橙汁中加入伏特加後以螺絲起子攪拌,便以此命名。 除了螺絲起子外,伏特加還有許多加入果汁的調酒,例如海風(葡萄柚汁)、大蘋果(蘋果汁)。 在銅杯加入伏特加和薑汁汽水,之後加入檸檬汁並攪拌混合,最後使用切片檸檬片做裝飾。 這款酒起源於1949年,美國工人在休息時間時,將柳橙果汁和伏特加倒入杯後,再使用手邊現有的螺絲起子攪拌而得名。 此款調酒可隨心所欲,沒有太多規定,伏特加和柳橙汁的比例可隨個人喜好,或者告知調酒師自己喜好的濃淡。

伏特加調酒

不難想像為何柯夢波丹會成為凱莉的最愛,粉色的外觀和酸甜的口感自然受到女性歡迎,同時加入了伏特加與白柑橘酒,對於輕熟女來說也不至於太「妹」。 使用馬鈴薯與穀物,經過了高達七十次以上的反覆蒸餾,才達到96%的酒精度數。 這濃度真的不是在開玩笑,一小杯就足夠喝醉,誠心建議不要純飲,拿來調酒才是最好的。 伏特加的酒精濃度約在35%~50%,但是現在常見的濃度幾乎都是40%,為什麼呢? 因為在19世紀末蘇俄的末代皇帝Николай 伏特加調酒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尼古拉二世)見貴族與大臣們特愛喝酒,於是以健康為由,將伏特加的濃度限制在40%所造成的。 而濃度40%以下的伏特加喝起來像水,40%以上的喝起來卻有灼熱感,這種水火交融的感覺也是它至今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伏特加調酒: 伏特加快速入門

法國的灰雁伏特加到美國後馬上成為白金獎的”唯一”優勝者,也是許多伏特加迷的最愛。 利用小麥經過五次的蒸餾提煉,喝起來香甜順口,被譽為「世界最佳口感伏特加」。 伏特加調酒 氣味帶一點淡淡的香甜,風味也有淡淡的甜味,韻味柔順,也是許多人推薦的中階品牌,想喝進階一點的朋友可以嘗試。

伏特加調酒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