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濟廟5大分析
金門會館的前身是「浯江孚濟廟」,位於新加坡牛車水史密斯街,後來因為舊會館土地被徵收,1985年遷入新建於慶利路的新大樓。 此碑基座原為台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台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台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昭忠碑」,為祭祀領台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 1870年,一群南渡新加坡經商有成、祖籍金門的鄉賢倡議興建祠廟,並做為聯絡鄉情、互助團結的會所。
牧馬侯祠所供奉的主神為陳淵,敕封福佑聖侯。 從祀則有助靈夫人、拱靈將軍李俊、輔衛將軍衛傑、都統錢舍人、忠翊王舍人等諸屬神。 時泉州設馬區五座,舊稱浯洲的金門即為其中之一,陳淵率將領李俊、衛傑,錢、王二舍人派駐來此。 隨同而來的尚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日後耕稼拓墾、生聚日繁,金門也逐漸的開拓起來,而陳淵也因此被尊為開浯恩主。 平時所畜之馬散食於島上,於聚集群馬時,陳淵便擊鼓豎旗,馬能夠自別旗色聚集旗下,故金門人又尊其為「馬祖」。
孚濟廟: 金門夏興孚濟廟醮慶熱鬧 「獅穴」寶地傳說引人入勝
陳淵在世時並未封侯,過世之後,金門人塑其像,結草為庵,歲時祭祀,號為「護驥將軍」。 相傳當時一日颶風大作、波濤洶湧,眾倭船被浪擊碎,賊迷無歸路,星散逃亡。 而「護驥將軍」托夢告鄉民曰:「以陰兵相助,力竭氣疲,所塑之像已然折罅,當諭眾重飾,而李、衛二將,錢、王二舍人發兵協助,亦當從祀」。
- 金門東半島的金湖鎮相傳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均坐落於廟宇,其中坐落於「獅」穴的夏興孚濟廟27日起連2天舉行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醮慶遶境巡安慶典。
- 798年(唐德宗貞元十三年)牧馬監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渡海前來浯洲開墾。
- 一日採桑至馬坪,入牧馬侯祠謁拜,得雙繭,香火不點自燃。
- 資料描述: 交通部觀光局蒐集各政府機關所發布空間化觀光資訊,內容包含旅遊景點、活動訊息、餐飲美食及旅館民宿等資料,提供完整之觀光GIS基礎資料給業者進行加值應用,發布給所需之使用者,創造觀光發展及全新的商品與服務,提供遊客無縫隙旅遊資訊服務。
- 孚濟廟是金門人精神寄託之所在,既使喬遷至異域,也冀祈福蔭相伴,是以遠至新加坡也有一孚濟廟,為「金門同鄉會館」之現址。
後來國軍撤抵金門後毀廟建碉堡,未經過村民同意在一夜之間將孚濟廟夷為平地,據說孚濟廟被毀翌日,廟裡的神像被壓在瓦礫中,後來才被挖了出來。 國軍即利用拆除的孚濟廟石材,改建成為軍事碉堡。 因孚濟廟被毀,廟中神明,無處安身,因此移駕主奉廣澤尊王,廟名不詳(後易名為孚濟廟)暫厝。 位於金湖鎮夏興村的宮山孚濟廟早年因國軍進駐而遭拆毀,當地鄉親在還地於民政策實施後要回古廟土地,孚濟廟重建委員會並於昨天正式舉行動土典禮,宣誓恢復古廟舊觀的決心。 當地耆老指出,相傳金湖鎮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虎穴是料羅的順濟宮,豹穴是新頭的伍德宮,象穴是成功的象德宮,而獅穴就是夏興的孚濟廟。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孚濟廟: 孚濟廟動土誓言恢復古廟風華
據孚濟廟重建委員表示,宮山孚濟廟以其所在的宮山之為名,其實是有一段歷史背景的。 傳說金門東半島有四個風水吉穴,分別為虎穴、豹穴、獅穴、象穴,其中虎穴在料羅,豹穴在新頭,獅穴﹝俗稱向天獅﹞在下坑,象穴在則在成功;在這些名穴附近,分別建有順濟宮、伍德宮、孚濟廟和象德宮;自古以來,它們就是頗具盛名的宗教勝地。 金門東半島的金湖鎮相傳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均坐落於廟宇,其中坐落於「獅」穴的夏興孚濟廟27日起連2天舉行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醮慶遶境巡安慶典。 縣長楊鎮浯、陳文顧鎮長一早率同主管前往拈香祝禱,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民國七十七年(1998年)十一月,中華民國内政部公告之為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改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小型動物園區:1917年於公園內的北門樓附近,圍起一座高12尺、佔地6坪多的動物園,並飼養了猴子、蛇、鳥類等動物;是台中市第一座動物園,更是中部地區首座動物園,因此吸引不少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前來觀看,藉此能認識動物。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1949年公園北側被挪建為空軍精武新村,同年7月臺中氣象臺亦遷建至公園北端,1950年空軍在公園內設置幼稚園,1952年中國佈道會透過市長楊基先在公園北側建思恩堂。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孚濟廟: 臺中公園
台中神社(縣社):1911年,由台中廳長枝德二組籌委員會,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新高町84番地,即台中公園北門樓北方,1912年10月27日落成,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為縣社,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 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
民國54年鄉親感念恩主公聖德,將夏興廣澤廟額牌改為孚濟廟。 孚濟廟 金門地方相傳東半島的金湖鎮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坐落於「獅」穴的夏興孚濟廟今起連2天舉行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醮慶繞境巡安慶典。 陳文顧鎮長一早率同主管前往拈香祝禱,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孚濟廟: 歷史
1935年吳東碧將吳氏公館賣給有生意往來的基隆顏家顏欽賢,顏再捐給日治時期的市府作農校用地後改作孔廟用地,但孔廟始終未動工。 國府接管臺灣後,公館就被百餘違建戶佔住,後經台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公館則於1985年經法院判決強制拆除夷為空地。 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臺中市市定古蹟,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台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來源。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台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台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台中公園內的縣社台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 祠的左側有石碑兩塊,分別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捐題重興恩王廟碑」,由鄭用錫所題,紀念當時之捐資重建一事。
- 豐蓮山牧馬侯祠,又稱孚濟廟,位於金門縣庵前村豐蓮山(又稱香蓮山)山峽的左麓,有一稱為馬坪的寬敞平地上。
- 重建委員會也表示,恩主公開荒拓土,護佑眾生,蔭澤後世的精神,值的後世景仰崇敬,下坑孚濟廟籌備重建工作已然起動,邀請有緣有心的您隨分隨力參與共築孚濟願景,聚沙成塔、積腋成裘,金額不拘多寡,隨緣隨喜。
- 豐蓮山牧馬侯祠又稱孚濟廟,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庵前村後豐蓮山麓,為感念唐代陳淵牧馬開拓浯洲(金門舊稱)而建廟。
- 經過六年的籌備,1876年以「浯江孚濟廟」正式成立,擇牛車水士敏街(Smith St.)49號及51號二層雙進店屋,一樓中堂主祀分香自金門的聖侯恩主陳淵及其夫人神像,期能庇佑遠渡商旅;後殿供奉福德正神;樓上則預立鄉賢祿位,以配享祀。
於2006年至2007年左右,現存石砌台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台中神社的遺跡。 孚濟廟 孚濟廟 台灣日治時期,台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1903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
孚濟廟: 廟宇簡介
地緣鄉團更有助於他們的對內團結互助、對外提升地位,特別是商人所需要的人際網絡與社會威望。 依據夏興孚濟廟復建誌記載,夏興古稱下坑,軍管時期改名夏興,夏興孚濟廟始建於明永樂初年,主祀唐牧馬侯陳淵,香火源自庵前豐蓮山牧馬侯祠。 原廟坐落於村東宮山東南山麓,雙進廟宇面朝料羅嶼角,正廳為四點金柱九架樑,內壁雕左青龍右白虎,友牆紅瓦燈火燭照,指引海上船隻航行。 孚濟廟 廟宇於民國38年國軍為構築工事拆除,廟內原神尊奉回村內廣澤廟。
1903年將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拆遷至台中公園預定地內,同年10月28日公園落成啟用;1905年將招魂碑(昭忠碑)遷建於此,1907年6月12日在大墩上設置兒玉源太郎壽石像。 豐蓮山牧馬侯祠,又稱孚濟廟,位於金門縣庵前村豐蓮山(又稱香蓮山)山峽的左麓,有一稱為馬坪的寬敞平地上。 牧馬侯祠始建年代久遠,現今所見之三進規模則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時,金門人鳩資重修所成。
孚濟廟: 金門會館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後來到了元朝時,朝廷以其護民有功,顯靈協助官兵平倭夷,特勒建七進廟宇於豐蓮山麓,封之為「福祐聖侯」,賜額「孚濟」,俗稱牧馬侯祠。 之後歷經修繕改建,今廟只剩三進,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未恢復設置,使得台中公園內的動物園就此消失。 露天音樂台: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台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後來因成為整頓公園最頭疼的場所,今已拆除改建為廁所。 砲台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台中市第一高峰(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台中市)。 一為清康熙年間,台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台山之名。
孚濟廟: 紀念物、碑類
經過六年的籌備,1876年以「浯江孚濟廟」正式成立,擇牛車水士敏街(Smith St.)49號及51號二層雙進店屋,一樓中堂主祀分香自金門的聖侯恩主陳淵及其夫人神像,期能庇佑遠渡商旅;後殿供奉福德正神;樓上則預立鄉賢祿位,以配享祀。 重建委員會也表示,恩主公開荒拓土,護佑眾生,蔭澤後世的精神,值的後世景仰崇敬,下坑孚濟廟籌備重建工作已然起動,邀請有緣有心的您隨分隨力參與共築孚濟願景,聚沙成塔、積腋成裘,金額不拘多寡,隨緣隨喜。 凡樂施淨資壹萬元以上者,將功德芳名勒石留念,以導俗揚善。 夏興原名下坑,與陳坑之始遷祖係兄弟,於宋代自晉江陳卿遷入浯洲定居,新居地取名陳卿,兄弟分居為鄰,為資分別,乃以陳卿分為頂坑和下坑。 恩主公為唐朝時以陳淵為金門牧馬監,並有十二姓隨陳淵來金,故陳淵為全金門的開基祖,後世為感念他開基金門,稱他為恩主公,並建廟「孚濟廟」奉祀。
另一則為宣統元年(1909年)的「捐題翻蓋芳名碑」,記載宣統元年十月修建時捐建人的芳名及捐輸之記錄。 現今的牧馬侯祠雖不若以往七進的結構雄偉,但亦頗具自己的特色。 孚濟廟是金門人精神寄託之所在,既使喬遷至異域,也冀祈福蔭相伴,是以遠至新加坡也有一孚濟廟,為「金門同鄉會館」之現址。 登錄種類:其他詳細登錄資料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台,此播音台為台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孚濟廟: 建築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里。 孚濟廟 這座祠廟在早期僑居地社會所扮演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798年(唐德宗貞元十三年)牧馬監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渡海前來浯洲開墾。 爾後,鄉人結草庵供奉其神像,視為護驥將軍。 相傳,元末倭寇進犯,陳淵顯靈護民,朝廷乃於庵前豐蓮山賜建七進廟宇崇祀,名「孚濟廟」,並封為福佑聖侯,居民又尊恩主公、聖侯恩主等。 由於陳淵被視為開墾金門的始祖,具有一種獨特地緣文化的意義。
1973年,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台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台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47年,台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