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圓7大好處

此二菩薩次當補處,今為近侍,故云瞻侍者也。 妙圓 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瞭。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自然當現。」豈非教示觀法之門? 故云念毫相而睹如來也。 答:佛無上報是究竟始覺,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覺。 應知二土縱分事理,實非有無,豈真善妙有而非理耶?

  • 【鈔】先明觀音、勢至二菩薩觀,以此二觀皆明肉髻故。
  • 此刻已無時空的觀念,大小的對待,有無的分別,若不是這樣,就可不必執守。
  • 反省我們為什麼會起貪愛?

故識大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究竟覺者,於菩薩地盡,方便滿足,覺知如來藏中;無無明之妄惑,遠諸動靜之相,達法性之極至,得見心性;窮生滅之無生,離念寂滅,圓具妙覺之殊勝境者;或謂般究竟涅槃,所作已辦,俱諸大圓鏡、湛然清淨之境。 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祖師提出的重要修行心法「四行觀」,其中最重要的是「稱法行」,意即修行要離相、無我,一切以自性作主,才能絕對地清淨無染,達到祖師所說的「脫解三空」,也就是悟覺妙天禪師說的「身空、意空、心空」。

妙圓: 功德

這念心和虛空一樣,契入這個平等本性,無佛無眾生,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如來佛,不用另外去尋找。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覺妙宗明表示,一般人常誤以為做善事就會有功德,卻不知做善事只能享人天福報,如果沒有繼續累積福報,有一天是會用盡的。 只有靈性修行才是真功德。

這念心法爾如是,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都是如此,所以是無始無終。 ,前面所說這些輪迴的根本都是「有作思惟」,這個心在思惟,在想美醜、是非、男女、名利、財色……始終是念念不停。 所謂「心生則法生」,有這些思惟就生種種心念,我們的心一起心動念,外面就產生一個相應的法;外面的法又來影響我們的心,二者互相影響。 由此可知問題就出在心中的想念,有念有想就是眾生,無念無想就是諸佛。

妙圓: 妙圓造句

所以說,佈施的真正精神是自覺覺他,依之而行,便可究竟解脫,得大涅槃,它具有慈善與福報的作用,但它要遠遠高於這些。 作為佛弟子,對此應當警覺,不可錯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十一月三十日晚間九時許抵達總本山,旋即在宿坊總二坊做晚勤行,展開登山修行的序幕。 十二月一日一早前往客殿,參加八時舉行的廣布唱題會,與御法主日如上人猊下一同祈念世界廣布。 中午十二時三十分整隊出發前往奉安堂,準備參加下午一時三十分的御開扉,這也是此行唯一一次的御開扉,大家珍惜機會,以莊嚴肅穆的心情,向本門戒壇之大御本尊獻上報恩謝德,並誓願新的決意。 御開扉後,和煦的暖陽照耀大地,全體在奉安堂前的照心庭合影,之後安排前往寶物殿參觀。

佛說法要有因緣,除非有特殊的因緣,不需要透過啟請,佛就直接為眾生宣講;如果沒有因緣,佛不會隨便啟口說法。 《圓覺經》這一章就是由金剛藏菩薩代表大眾向佛請法。 行者如是了知佛國土淨或穢,其體性本自空寂,依空起自性,幻成諸有相,法相是空,法性亦空,均是唯心所變現,體自空寂。 如此行者了知一切世界所成,均是心識所現故。 證至此境界,當獲得無生法忍,成就大菩薩果位。

妙圓: 達摩禪學研究下冊

大本云:「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道。」五苦者,此方五道俱不免苦,天道縱樂,還墮惡趣故。 答: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已盡染礙之相,非如太虛空無一物。 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 故《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仁王》稱為法性五陰,亦是《法華》世間相常,《大品》色香無非中道,是則名為究竟樂邦,究竟金寶,究竟華池,究竟瓊樹。 又復此就捨穢究盡,取淨窮源,故苦域等判屬三障,樂邦金寶以為寂光。

妙圓

此如實不動之心,即是真實的自性。 之前心存軌則,有凡聖、迷悟、修行、悟道、名相、概念……,故不能究竟實相。 今除一切知見,故聞師一叫,了然見性。 禪師問居士:「您有妻否?」答「有。」禪師問:「徑山和尚有妻否?」答:「沒有。」禪師說:「那徑山和尚說無,即對了。」居士禮謝而去。 問事相說有,問理體說無,從事相悟理體,從理體顯事相,故說無說有,兩者皆是。 妙圓 居士說:「和尚您是否講錯了?」禪師問:「您曾見過高僧嗎?」答:「曾參徑山和尚。」禪師問:「徑山向您說什麼?」答:「他說一切皆是虛無的。」性空理體,故說無。

妙圓: 妙圓相關詞條

文有四句,一一皆論淨穢相對。 初句以所成國土苦樂相對。 安養淨國但受諸樂,故名樂邦;堪忍穢土多受眾苦,義言苦域。 次句以能成物體貴賤相對。 彼純七珍,略言金寶;此多眾穢,略語泥沙。

,由此就能證明,佛開示這個法門,對象除了與會的菩薩以外,也包括一切眾生,不但是正法時期的眾生,也包括末世眾生。 換句話說,不但菩薩是當機,末世眾生也是當機。 有些人認為:「經中所說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怎麼能聽得懂?怎麼能修這個法門?」從這一段經文來看,末世眾生也有這種根機、也有契悟的因緣。

妙圓: 妙圓國際映像有限公司

心生十法界,十界歸一心。 佛法大意,即是不二之法。 所以可真說:「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無雲卻有月,有無不二,雖是言中,但猶存此知見,故被慈明禪師大聲斥喝:「猶作這樣見解,如何脫離生死?」此時情識妄見脫落。 再喝一聲:「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可真了了見性。 儒家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小可變大,大可變小,究竟其理,大小等同,無二無別,因為只此一心而已。 「極小同大,極大同小」,皆不可思議。

妙圓

不但家庭是如此,國土、世界也是一樣。 世界、國土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每一分鐘都有生、有滅,時時都在生滅當中。 妙圓 ,這個法門是對一切菩薩所講。

妙圓: ‧ 專家提醒「貼春聯7禁忌」 這個字不能貼!小心你家變聲色場所

全體是故,免於退屈;六分別故,免於上慢。 【鈔】諸經有用一種之行而為別名,以對通名,經即通行。 若論別行,其數無量,卒難說盡。 今以增數示於行人,似可領會:一如一行等,二如二智等,三如三觀等,四如四念等,五如五根等,六如六妙等,七如七覺等,八如八正等,九如九禪等,十如十度等,乃至百千萬億無量行也。 約趣涅槃,別行即通,故為行經。 彼《釋簽》中,乃以因果判行通別,須知其意,非謂至果,其行方通。

妙圓

進一步分析我們是貪什麼? ……要這樣來找出自己的病根。 ,如來從眾生境界到達圓覺境界也是如此,經過長時間的修證,把無明、三惑漏盡了,裡面本具的圓覺淨性自然顯現。 ,眾生都有生死,生死就是輪轉;證到了涅槃就不再輪轉。 一個是生死、一個是涅槃,有生死就沒有涅槃,沒有生死就是涅槃,空本無華,起無起處,滅何所滅? 眼翳若已滅除,就不會有何時會再起翳病之說。

妙圓: 天台宗 和光山 醫王院 妙圓寺

心生在因,佛法在果,三無差別,故云一界無別界也。 【鈔】梵雲佛陀,華言覺者,即說教主,別號稱曰釋迦牟尼。 通號有十,今舉第九,故標佛也。 妙圓 《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此覺圓淨,無所對待。 十方三世,亙徹無外;五住二死,盡淨無餘。 無量甚深,永絕思議,強名妙覺。

既明真實之義,心何用造作起觀行,此為無生法忍;此時能所盡泯,色空皆如,自然絕諸萬緣,心行處滅了。 後來,天龍禪師到此,俱胝和尚就把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來請示天龍禪師。 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 之後,凡有人向俱胝和尚請益時,他總是伸出一根指頭,學子都能因此有所契入,因此「俱胝一指」,相當有名。 一切不離一,一能生一切,握掌為拳,開掌為指,拳指本一,妙用不同。 金華山俱胝和尚,在山上獨自修行。

妙圓: ‧ 三重人行道驚見「台灣最美風景」 他曝垃圾山被轟:第一次過年?

今茲曲垂指示,須藉旁通,故假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方便,意顯三科七大隨處皆可還源,大小三乘遠近一齊趨入。 且令諦信不疑,托此將爲證據。 是以諸聖奉敕,用解先登,或析色體色以取單真,或即俗離俗要歸中道,偏圓互煥星月交羅,深淺齊驅牛羊共渡,斯則門門總是圓通,法法盡成解脫。 語言、文字是為顯其真義,故《開經偈》云:「我今見聞得受持」,是指語言、文字;「願解如來真實義」,便是佛之真義。 妙圓 其義究竟空寂,大道本是如此,無聲無息,法爾如是,故說:言語道斷。

妙圓: 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自暴自棄的心

修行要先懂理,才知道如何在事項上去做修正,否則仍是「盲修瞎練」。 理,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是「本來清淨」,本自具足無量功德。 所以,學佛就是要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 中國的禪宗,是由菩提達摩從印度介紹到中國來,是一樁史實,因而有了「祖師禪」,在中國這個地方發揚光大,他因此也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所以達摩祖師才告誡梁武帝「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性解脫不是執著於世間的福報所能追求的,世間法都是生滅法,不得真解脫。 所以奉勸諸位佛弟子,且莫貪心追求人天福報,不然仍不能免除世間諸苦,不得解脫。

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 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 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要有信心。 初會達摩祖師時,梁武帝原本自認,自從他登基以來,大量助印經典、廣造廟寺、供養僧人無數,應該累積了很多殊勝功德,因此志得意滿地詢問祖師自己有何功德,萬萬沒想到,祖師竟說「毫無功德」。 祖師的意思是,武帝所做的都是有相布施,沒有直接對靈性的修行提升有幫助,所以頂多可得到人天小果報,增添現世的福報,但那不等於真功德,無法讓靈性回到佛國。

妙圓: 高雄這個里30多年沒自來水 市府、台水將專案處理

惠能進一步對於「功德」進行闡釋。 他說道:「『功德』有好幾層意義。例如,發現自身具備的佛性是『功』,除去煩惱、實踐眾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有滯礙,經常能照見本性,並且運用佛性真實的神妙變化便稱為『功德』。 進一步說,凡是有形有相可讓我們執著的,都是虛妄,不是真的。 因此,達摩祖師說「福德」是:「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如果菩薩還貪求「福德」,他就不夠資格稱為菩薩。

妙圓: 妙圓寺とは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不睡,即是不迷;不迷,則諸夢自除。 迷的人,不知浮生若夢,還在夢中分別計較;覺醒的人,不再迷惑,知凡所有相暫時假有。 迷人取順捨逆,孰不知順境是夢,逆境亦夢;覺者不取不捨,了知一切境界,如夢幻泡影,故境無順逆。 「一切二邊,良有斟酌。」寂亂好惡,取捨憎愛,空有虛實,迷悟凡聖…,一切對待,皆是二邊,妄想分別,思量斟酌。 人生苦樂,生命斷常,迷時苦樂,悟後自靜,不覺常斷,覺後安然。 一 複習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問佛陀如何正念遠離諸幻: (一)依如來奢摩他行(二)堅持禁戒(三)安處徒眾(四)宴坐靜室。

這念心本來就是佛,如果還起念想要成一個佛,就是頭上安頭。 這些道理都是講如來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這一念妙圓覺心。 妙圓 圓覺心就是指我們的佛性,在其他經典稱為「佛性」,在《圓覺經》稱為「圓覺」。 這一念佛性、妙圓覺心是本具的,不是因修而有,所以本來就沒有「菩提、涅槃」,以及「成佛、不成佛」之說。 這念圓覺淨性法爾如是,若說有成佛,則有成必有壞;說有「成佛、不成佛」,乃至說有「菩提、涅槃」都是多餘,因為本來就是菩提、本來就是涅槃,一切都是現成的,明白這個道理,也就不須講「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

以複本故,名無上報,事也;以複本故,名上寂光,理也。 故《妙樂》云:「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二義齊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況《淨名疏》顯將寂光為佛依報,故知定執報土有金寶等,寂光定無,斯乃迷名,全不知義矣。 【鈔】欲論觀行,先示二報苦樂之相。

妙圓: 台灣寺院介紹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