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南女中不可不看詳解
1947年9月1日,南一女、南二女合併並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南女子中學」,簡稱「省南女」,至今尚有使用。 1946年2月,因南二女南側的台南師範校舍遭空襲損毀嚴重,故台南師範行文省教育處,欲把南二女校舍併入該校;黃濬在得知後,又因原州立二高女校舍因戰爭殘破無法使用,故將南一女的教職員和設施全遷入南二女。 ,TNGS),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中西區郡王里,是一所成立於台灣日治時期的高級中等學校,簡稱為國立臺南女中、臺南女中、南女中、南女、TNGS,舊稱為「南一女」、「省南女」,校方以「椰風谷」自詡。
台南女中的校徽以原本二高女的校徽修改沿用,校花亦沿用原二高女的校花桔梗。 不定期安排音樂大師課程,拓展學生視野,聘請國內外碩士學位以上師資前來指導,精進演奏技巧,高三時有成果發表會和跨校聯辦之音樂會,提供學生表演、觀摩與學習之機會。 培訓學生參加學科能力競賽及奧林匹亞競賽,數理資優專題講座及主題式自主研究計畫,基礎學科進階培育,探索自我潛能,與各大學協同合作,進行各項研究計畫,同時參與高中生基礎人才培育計畫。
國立台南女中: 臺灣府城城垣殘蹟
不久之後遷校到桶盤淺現址新建校舍,學校也獨立成「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女學校」,志保田氏則出任第一任校長,10月新校舍完成。 國立台南女中 曾任立法委員、臺灣省議員、嘉義市市長,「許家班」開創者。 國立台南女中 莊司雅子:師從專攻瑞士教育學者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史學者長田新,專研德國教育學者福祿貝爾及其幼稚園教育學。 英文小說選讀、英語口語訓練、聘請外籍講師偕同授課,增強學生學習效能。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由日人就讀的第一高等女學校改稱「臺灣省立臺南第二女子中學」(南二女),而由台人就讀的第二高等女學校改稱「臺灣省立臺南第一女子中學」(南一女)。 台南女中的校地現址在日治時期是「台南第一高等女學校」,但學生主體則是延續台籍生就讀的「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 二戰後,一高女改稱「南二女」,而二高女改稱「南一女」。
國立台南女中: 學生專車
市定古蹟「臺南高等女學校本館」:臺南女中自強樓屬紅磚折衷式樣,但也應用了巴洛克建築之語彙。 就整體而言,全棟建築很明顯的可以分為基座、屋身及屋頂。 國立台南女中 基座為洗石子,開有氣孔以利防潮,屋身基本上為磚材,屋頂則為四坡式灰瓦。
入口門廊於四面均有拱圈,其中東、西及北面每一圓拱由二根矮柱支撐,矮柱為托次坎柱式,柱頭只有蛋鏢飾及四個小托架裝飾。 柱身無凹槽有收分處理,但比例矮壯,柱基亦有紋飾環繞,其上之蓋盤由挑管與楣樑組成,沒有額枋,並且半坎入磚牆內,挑簷之上才為拱圈,有比例略大之拱心石,拱圈本身還有細緻之線腳。 整個面之處理彷彿是一個巨大的帕拉第奧式建築,但比例上卻是有如巴洛克時期甚至是矯飾主義之誇大作法。 1987年臺灣出品的電影《白色酢漿草》拍攝地點就是在臺南女中的校園內。 1924年3月31日,新校舍的第一、二棟校舍完工,學生移至新校舍(現為中山國中)上課,舊有校舍改作學生宿舍。 國立台南女中 1921年4月25日,「臺南州立臺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經許可設立,同年6月1日舉行開校式,專收台籍女學生,以幸町的舊小學校校舍為臨時校舍(後來拆除改建為臺南警察署)。
國立台南女中: 學生社團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