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福德宮5大優勢
目前本祠正式會員計有李堅銅等50人,信徒代表會主要工作為監督、協助廟務及財務。 每年均召開一次信徒代表大會,每四年選舉一次本祠之管理人、監察人與執事。 本祠位於台南市開山路,正面可眺望延平郡王祠(開山王廟)之濃蔭,廟前為開山路與大埔街之交接口。 附近雖交通便利,道路兩側均為商店,但因鄰近古蹟名勝與文教區,又有開山路 大埔福德宮 兩旁高大之金龜樹,反增添幾分雅致。 大埔福德宮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峰《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最早迎王期間安放牛陣的牛隻,則在居民提供的空地搭建臨時壇,迎王結束牛隻則暫放民宅。
最早期金牛的牛角是稻草扎成,牛身與牛頭是利用竹篾以編竹竉的方式編成,牛頭再包覆海綿、外層棉布,牛身外覆類似蚊帳的棉布(較通風透氣),牛尾利用製作蓑衣的棕做成,再請師父彩繪金牛,則成唯妙唯肖的牛隻。 陸續遷回新竹老家避難,呂增昌先生一家人生活困苦無力回老家避難,於是從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義民廟,分香火求令旗回張金信先生提供暫住草寮供奉,庇佑平安免受美軍空襲的威脅。 沿途吸引無數眾多信眾設香案酬神謝願,來自各地的義民廟信眾,也以熱鬧的陣頭表演共襄盛舉,並於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安座大典。 本祠之信徒大都世居於本祠附近之大埔街、開山路等地,目前登錄為本祠列名信徒共有50人。 本祠境內民風淳厚,不少人世居當地,從事製作麵線,因之大埔街昔稱麵線街,居民自幼穿梭於廟前,人、神之間關係極為親暱,因此大埔街居民均暱稱本祠主神福德正神為『伯公』,儼然就是當地居民的大家長。
大埔福德宮: 大埔福德宮
居民在請王當天,會殺豬公齊聚在今福德宮的舊址空地(當時居民在福德宮後方的莿竹下立石頭伯公膜拜)敬拜王爺,維持好幾科。 福德正神,民間俗稱土地公,亦有稱為福德爺、伯公、大伯爺、后土或簡稱土地,是管理一方水土的神靈,《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 漢應劭《祀典》引《孝經緯》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迎王期間的金牛,若身上有不潔淨的婦女嚴禁觸摸,也不能在金牛面前口出穢言以示尊敬,金牛陣的表演雖逗趣但不失其威嚴。
精彩的牛陣表演,感動了東港人,更感動了當科出巡的代天巡狩盧姓王爺,特敇封牛陣為「金牛陣」,賜予神格。 民國五十年(辛丑正科)東隆宮舉辦陣頭表演比賽,很榮幸「金牛陣」得到冠軍頭銜。 土地公為地方村社的守護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故有莊頭、莊、土地公之俗語,以表處處皆奉之、人人皆祀之、兩廣及台灣等地稱為土地公,客家人稱為大伯公或福神。 大埔福德宮 但製作金牛的巧手師傅方盛壽、陳阿聲均已去世,在製作金牛技藝的傳承是一大隱憂。
大埔福德宮: 大埔福德宮金牛陣
大埔福德祠的土地公與六合境另外兩間土地公廟的土地公據說為親兄弟,其中大埔福德祠是排行老三的「三伯公」,大伯公是仁厚境福德祠的土地公,而二伯公是油行尾福德爺廟的土地公。 當時的居民戴榮光、林阿忠、林雲錦、方盛壽、陳阿聲等人齊聚商討,如何製作牛隻、以何種方式表演才會精彩受歡迎。 大埔福德宮 每科請王的清晨,居民會把2隻金牛扛出安放福德宮廣場,請鰭老為金牛貼上溪洲代天府 朱府千歲爺加持過的符咒,賦予迎王期間的神格。 義民爺的中元普渡儀式,擇定在農曆七月二十四日在呂增昌信士家前的廣場為祭典區,家家戶戶的居民會準備肥碩的三牲,飯菜、水果、糕餅等虔誠供奉。 義民爺屢屢神蹟顯現,居民林雲錦﹑林阿忠﹑呂增昌﹑戴榮陽等人成為義民爺虔誠的信徒,並在呂增昌信士家中開壇,戴榮陽信士任乩童。 教導居民打拳鍛鍊身體並成立自衛隊,為患者開藥方治病、六畜瘟疫診治、驅邪除煞等,在早期的農村社會裡,義民爺的神祇成為大埔居民依賴的信仰。
所以每位信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神豬比重、神羊比羊角長,這次特等獎神豬有壹仟陸佰伍拾台斤重,真是輸人不輸陣。 永康街的鄉親熱情揮手,並提供客家點心給與遶境民眾,不時鞭炮、鑼鼓聲,鄉親的熱情定會受到義民爺的庇佑。 2013台北客家義民嘉年華,18日熱鬧展開,全台26間義民廟,聚集台北中正紀念堂會師,展開遶境祈福活動。
大埔福德宮: 臺灣寺廟
當時的表演更增加駕駛割耙、牛犛還有穿簑衣挑著竹籃的農夫,戲劇化的演出頗受好評,每個居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民國四十七年戊戌正科的迎王祭典,居民請示義民爺同意,牛陣第一次參加陣頭表演,居民以農用三輪車,拉著人力推車載運牛隻與鑼鼓,還有義民爺神轎,且自己帶著便當一行約三十人,前往東港參加迎王。 大埔福德宮 10月19日(星期六)上午8時30分,在中正紀念堂前廣場展開的迎神遶境活動,來自全省各地26尊義民爺沿途供信徒參拜,隊伍聲勢浩大,堪稱北臺灣一大民俗信仰活動。 隊伍行經羅斯福路一段→南海路→南昌路→羅斯福路三段→辛亥路→汀州路三段→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民國53年溪州代天府第一科迎王,則由居民戴春恆扮演,後民國55年至今都是由身材瘦小的杜金壽扮演(男扮女妝扮相漂亮,為金牛陣加分許多),裝扮以北部客家人的古裝呈現。
東港東隆宮迎王,在光復後民國四十一年,再度恢復每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活動。 在民國四十七年(歲次戊戌科)那年,居民提議自己也創造陣頭來參加迎王,有居民想起故鄉(新埔)的廟會,有牛陣表演逗趣受歡迎,在鄰近的竹田鄉頭崙村廟會也有牛陣表演,於是居民相邀至竹田鄉頭崙村觀摩。 爾後社會的變遷,年輕人居多旅外工作,金牛陣的表演需要許多人力,就只能謝絕多方邀請。 最近幾年金牛陣只在南州迎王祭典出陣表演,還有大埔福德宮伯公生日時,舉辦的客家文化節,金牛陣熱鬧開場表演。 大埔福德宮 也曾受省農會邀請代表南州鄉到總統府表演,以及特別情商的開幕贊助表演。 年度南區七縣市社區民俗育樂活動觀摩會(陣頭戲組),獲臺南市長蘇南成頒發優勝獎杯一座,台灣省社會處長趙守博頒發揚國粹紀念杯一座。
大埔福德宮: 南州鄉大埔福德宮的部落格
直到民國七十年左右農村經濟繁榮,居民提議放下農務利用此機會包遊覽車,到枋寮褒忠義民廟進香並安排旅遊行程,從此每年的義民爺進香就成為居民最期待且細心籌備的活動。 時,當時的呂增昌先生與父親攜家帶眷,從老家關西搬到嘉義中埔,靠著打零工糊口,再經幾次轉折來到高雄州東港郡林邊莊的一處砂崙溪河床平地開墾(現今的屏東縣南州鄉大埔社區),暫住張金信先生提供的草寮。 透過網路影音資源,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利用雲端分享及學習各項新知,平臺與合作單位提供各項宗教與民俗演講、課程、座談的線上知識學堂。 華人宗教與民俗文化遍佈臺灣、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在各地形成多元的宗教文化。 臺灣擁有多元文化資源,無論是有形的寺廟、建築、老樹,或無形的民俗、信仰、傳統工藝,承載著各地不同的地方知識、文化乃至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脈絡與軌跡。 三尊神像眼神有差異,居中神像平視,龍邊神像近觀,虎邊神像遠眺,似乎代表該廟土地攻能近觀、遠眺,明察秋毫境內大小事。
除了伯公外,尚有陪祀之註生娘娘及延平郡王五營將,下桌則有虎爺。 大埔福德宮 臺灣擁有多元地理環境與族群文化,構成豐富的民俗,每個區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透過認識不同的地方知識,進入在地的脈絡與軌跡。 臺灣每年從年頭到年尾,各地有至少數百場規模大小不一的遶境活動,範圍從小村莊到跨越數個縣市,透過現代空間技術勾勒出地方民眾、信徒與宮廟陣頭的虔誠與熱忱。 臺灣在大街小巷,海邊山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寺廟,除了是信仰寄託的場域,和每個社區的文化中心與藝術的殿堂,更是臺灣每個人的心靈原鄉。
大埔福德宮: 大埔社區呂家奉祀的義民爺沿革
境內信眾十分喜愛本祠環境,因此每逢傍晚茶餘飯後,居民或相邀對奕,或三五成群閒聊,為車水馬龍的市街,增添幾分閑適與安和。 廟內有三尊伯公;拜亭內或坐或站的信徒,自然的形成本祠特有的庶民風味。 大埔福德祠連拜亭佔地僅有20餘坪,雖然面積不廣,但拜亭極為乾淨,廟前通風良好,十分清涼。 書籍廣博我們的知識,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跨越空間藩籬;能夠溫故知新,超越時間限制,讓萬古千事在眼前演繹。 民國元年大埔尚為沙崙溪河床荒無,人煙雜草溪河兩岸民林投蔓延刺行聳立,彼時戴冉先生從新竹湖口南下,向竹林阮氏企業主租耕,就在現址大榕樹後面,刺竹下立一顆石頭奉為福德正神。
- 但製作金牛的巧手師傅方盛壽、陳阿聲均已去世,在製作金牛技藝的傳承是一大隱憂。
- 時,當時的呂增昌先生與父親攜家帶眷,從老家關西搬到嘉義中埔,靠著打零工糊口,再經幾次轉折來到高雄州東港郡林邊莊的一處砂崙溪河床平地開墾(現今的屏東縣南州鄉大埔社區),暫住張金信先生提供的草寮。
- 在民國四十七年(歲次戊戌科)那年,居民提議自己也創造陣頭來參加迎王,有居民想起故鄉(新埔)的廟會,有牛陣表演逗趣受歡迎,在鄰近的竹田鄉頭崙村廟會也有牛陣表演,於是居民相邀至竹田鄉頭崙村觀摩。
- 永康街的鄉親熱情揮手,並提供客家點心給與遶境民眾,不時鞭炮、鑼鼓聲,鄉親的熱情定會受到義民爺的庇佑。
- 臺灣擁有多元地理環境與族群文化,構成豐富的民俗,每個區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透過認識不同的地方知識,進入在地的脈絡與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