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石刻10大好處

從亮島人到藍眼淚,代代先民在這片海域與島嶼,過著趕鮮式海洋生活。 生活即是文化,在我們的文化底層,潛藏著冒險犯難、豪氣質樸、刻苦進取的精神,形成共同的無形的文化資產。 今增應受縣民付託,接掌縣政以來,極力思索海洋出路,善用馬祖列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島為節點,暢通海上通路,掌握海洋資源並創造財源,打開國際視野,希望注入一股新海洋文化的活力。 原文『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69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計41字。 民國54(1965)年春,馬祖防衛司令部為保存古蹟,指示駐地部隊建亭於石刻之上,名為『懷古亭』,並在亭兩側立有兩塊釋碑文及一塊部隊建亭碣,遊人登亭攬勝,遙想當年活捉倭賊之情及國共失和轉進馬祖後,在戰地政務防衛之餘,仍慮思古蹟維護,別有意境。 石刻上記載,明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倭寇侵擾;萬曆年間,安徽人沈有容奉命鎮守閩海間各列島,沈有容在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於東沙島擊退倭寇,生擒六十九人,實屬難得,當時的工部右侍郎董應舉於是刻贈此碑,用來彰顯沈有容的功績。

而且羅盤導航技術與量天尺的定位技術,開始應用於航海,發展出一套全天候的「針路」,有了航海技術與造船工藝,穿梭洋面如履平地。 東莒登島的碼頭是「猛澳港」,不過石頭上卻寫著「猛沃港」,後來發現「澳」與「沃」兩字在馬祖當地早期好像還蠻常混用的。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大埔石刻: 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 11100816516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台灣大學文學博士,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大埔石刻 因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的教學與發展,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表揚。 目前從事福州方言文字研究、馬祖禮俗闡述,同時以福州方言創作歌詞,介紹家鄉人文風情。 马祖列岛中的东莒岛(又名大埔岛),位于闽江口外海,地理位置重要。

  • 如果是第一班到東莒的話,建議在南竿就先吃早餐了,這樣一下船就可以先在港口(猛沃港)拍照,拍完照就往大埔石刻,路上會經過氣壯山河,可以停下車拍照。
  • 北宋時期官府在泉州設市舶提舉司,採取鼓勵政策與合理稅收方式,招攬亞洲沿海國家與地區,前來朝貢或貿易。
  • 國軍進駐東莒後,由於構築防禦工事,於老頭山山坡上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岩盤,經研判可能為重要古蹟,國軍將覆蓋在岩盤上的泥土全部清除,並用鐵絲網圍住予以保護。
  • 民國五十五年,馬防部司令官雷開瑄為防止古蹟遭到雨淋日曬,在石刻上方興建一座仿古涼亭,命名為「懷古亭」,並在旁邊立碑,記載石刻的發現經過與石刻。

刻文上記載萬曆年間,宣州沈有容生擒倭寇69名,不傷一兵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文於此。 從大埔石刻往前望去,可見圍繞在海中的軌條砦,踩著木棧道走下海邊一探,礁石嶙峋,別有洞天。 大埔石刻不僅記載著名將沈有容輝煌的戰功,當地民眾更相傳,大埔石刻本身就是一張藏寶圖,如果能破解字裡行間的暗示,就可以找到隱藏在東莒島某處的寶藏,各位遊客前往大埔石刻參觀時,不妨動動腦囉! 備註:提醒遊客木棧道鄰近海邊,長期風蝕雨淋日曝,行走時請小心慢行,海邊礁石區遊玩時,應留意潮汐,注意安全。 歷史是一種線性的思維,在時間長河裡,提供我們了解過去的線索,為新的契機,找到不同的視野與可能的活力。 在海商與海防之間,大膽突破歷史的困境,為東亞貿易圈找到窗口。

大埔石刻: 大埔客廳(大埔大宅)

東莒猛沃港東莒猛沃港東莒猛沃港一下船到就可以看到第一個景點,猛沃沙灘也稱海上萬里長城,上面的精神標語是給當時的軍人提振士氣並且給敵人看看我們軍人及島上居民同仇敵愾的精神。 北宋時期,福州太守蔡襄目睹港內「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 《三山志》記載「官造舟,率就河口彌勒院之旁」,宋朝在福州設有造船廠,打造出大「福船」,能夠破浪遠航於朝鮮半島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海域,得力於福州、泉州一帶造船工藝的蓬勃發展,能製造出來尖底多桅與水密隔艙的貿易帆船。

大埔石刻

我覺得馬祖國家風景區網站上的地圖還蠻清楚的,有需要可以點連結觀看。 萬曆45年(1617)時,倭寇首領桃煙門率眾侵擾浙江,後轉擾福建,並於東沙(今東莒) 盤據。 沈有容以智圍敵,斷其退路,最後在不損一人情況下,迫使桃煙門投降,生擒倭寇六十九人。 沈有容之智獲得當時工部右侍郎董應舉的讚許,於是便在東沙的山壁上刻碑留記,彰顯沈有容之功。 全文內容為:「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 大意是指,在明朝萬曆年間,宣州沈有容不傷一兵一卒即生擒倭寇69名,閩人董應舉題字於此。

大埔石刻: 記載功績的重要歷史遺跡

該石刻於民國77年11月1日由內政部指定為碑碣類第三級古績,以肯定其歷史價值。 1953年(民國42年),國軍正式進駐東莒島,由於構築防禦工事,於老頭山山坡上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岩盤,經研判可能為古蹟,後將覆蓋在岩盤上的泥土全部清除,並用鐵絲網圍住予以保護。 1966年(民國55年),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司令官雷開瑄為防止大埔石刻遭到雨淋日曬,指示駐地部隊在石刻興建一座仿古涼亭,命名「懷古亭」,並在旁邊設立兩塊釋碑文與部隊建亭碣,記載石刻發現經過,與石刻上的意涵。 大埔石刻 大埔石刻,是一座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最南端的石刻,是馬祖地區現存最古且最大的摩崖刻石。 本廟是唯一非由馬祖居民始建的廟宇,而是民國五十幾年間,大埔石刻所在處的老頭山澳口漂來一尊木質神像,被當地駐軍拾起,用水泥磚砌成一座小廟供奉其中,初時居民尚未祭祀之,後來本廟先後出現兩次靈異之事,而漸被民眾所崇祀。 老頭山山林茂密,有一回發生大火,山上林木盡遭焚燬,獨廟宇安然無恙,民眾此時才發覺此小廟,感歎神明之靈驗。

大埔石刻

由於東、西兩座島的形狀,看上起非常像兩隻小狗趴臥在海面上,所以早期的莒光鄉,又稱為「白肯」或「白犬」(「肯」為福州話「犬」),而東邊的島為「東犬島」、西邊為「西犬島」。 直到1971年,政府才正式將「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取「毋忘在莒」之意。 馬祖的「莒光鄉」,又可分成東半部的「東莒」、與西半部的「西莒」,以地理面積來看,東莒略大於西莒,兩島四面環海、多峽灣,漁獲豐富。 幸運的是,由於近年來政府推動聚落與部落保存,在台灣本島有八煙聚落及許多原住民部落珍貴的文化資產得以保存。 購買前請以購買當時銷售頁面資料為準自行判斷,該等資訊亦不得作為向第三人為任何主張之依據,包括但不限於:主張市場上有其他更優惠價格之補償或其他請求。 早上吃完了華美美食,中午就可以吃吃看楓樹林的美食了,這邊建議可以點看看,這裡的炸醬麵、麻辣鴨血及臭豆腐,麻辣鴨血跟臭豆腐也是建議可以兩人吃一份。

大埔石刻: 大埔聚落

石刻上的兩位歷史人物更是對明代國家、社稷安危的貢獻載諸史書也長留在邊陲小島上。 富饒的閩江流域,號稱福建的母親河,不僅孕育了福州港周邊的城市與腹地,千年以來更執掌福建省的政治與文化的中樞地位。 相對於閩江口外的馬祖列島,戰略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視為拱衛省城福州的前沿島嶼,總計36座島嶼和險礁星羅棋布於東海,自古以來即標示在針路上,成為東亞航線上的航標。 大埔石刻 大埔石刻,此一明代留下的痕跡,在歷經清代、民國至今的四百年間,目睹了臺海的演變,人來人往、盛衰興廢,透過大埔石刻回顧臺海四百年來的風雲變幻。 步道由花崗石舖成,全長約1.5公里,最高點是一座木造涼亭,下方可見到東莒另一著名景點「神秘小海灣」。

翌年五月,进入福建海域,遭到福宁州水师追击,又遇到飓风,仓惶逃窜中,三艘大船在东沙岛礁石上破碎搁浅,只得上岸,搭寮安顿。 福建巡抚黄承玄得知消息,迅调各路水师前往东沙围剿,水师首领由参将沈有容担任。 众船齐聚,水师官兵将东沙岛合围,合势仰攻,炮轰轮炸,烧其寮舍,并且采取诱降策略,双管齐下,桃烟门等日本人终于整队投降。 东沙之战是明代东南平倭历史上捕获日本人最多的一次,因此福建民众无不以此为奇功,诗人们更是热情地写诗歌颂。 大埔石刻位在东莒岛南边崖腹,面积约2.78平方公尺,上鑴刻41字,分七行,每字约为22公分,笔劲有力。 这一石刻不但是明代遗物,也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纪念意义,约略说来有三项意义,1.它是明末东南中国人抗击日本人俘敌较多之战役见证,2.是明末抗倭名将沈有容的纪念物之一,3.也是明末名臣闽人董应举的遗笔之一。

大埔石刻: 北竿/ 美食 ▎ 吃完「阿婆魚麵」,別忘了來「忠漁原味」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再外帶份深夜限定的「青年雞排」

其中「三大民變」分別在17(朱一貴)、18(林爽文)、19世紀(戴潮春)各一次,以後者歷時四年時間最久。 有幸拜謁現場彌足珍貴,載錄分享如下: 鴨母王朱一貴紀念碑 … 位在東莒島的東北方的「東莒島燈塔」(又稱為「東犬燈塔」),是全台灣現存燈塔中,年代最久遠的西式花崗岩燈塔,百年來風雨無阻的,每晚以「一長二短」的燈號,閃爍並守護著東莒島。

  • 現在反倒成為「東莒島燈塔」的一大賣點,也是眾多網紅來到東莒,都會爭相拍照的地方。
  • 今增應受縣民付託,接掌縣政以來,極力思索海洋出路,善用馬祖列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島為節點,暢通海上通路,掌握海洋資源並創造財源,打開國際視野,希望注入一股新海洋文化的活力。
  • 大埔石刻,是一座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最南端的石刻,是馬祖地區現存最古且最大的摩崖刻石。
  • 用完餐從大坪村出發,直接到福正沙灘,順著路走可以到東莒的最美景點,東莒燈塔,在接著順著燈塔的路往下走,經過遊客中心,從遊客中心的對面走就可以到神秘小海灣。

在馬祖話中,「艋」代表的是「漁網」,因為早期漁民在此修補漁網、曬漁網,因而得名。 即將上任竹東鎮長的郭遠彰,昨(22)日邀集相關單位會勘經常塞車的雲南路,要落實他競選期間提出的「拓寬雲南路」政見;他表示,二、三重地區快速發展,人口急速成長,解決通勤交通壅塞問題,刻不容緩,由公所建設… 就讀遠東科大資訊工程系來自菲律賓的40名外籍生,在耶誕節前夕以快閃的方式在校園內,使用中、英、菲三種語言唱起耶誕歌,表演的同學們不僅手足舞蹈,還拉著校長及老師們都被拉上台一起扭腰擺臀感受歡樂,現場耶誕… 福正聚落曾經是東莒最繁華的村落,但因漁獲量越來越少,青壯年人口外移,所以現在只剩下十餘戶居民以及殘缺的石屋,還有仍默默守護村莊的白馬尊王廟。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

大埔石刻: 行程一(景點為主)

另一次,駐軍部隊一輛卡車經過老頭山,因道路狹窄陡峭,坡下即是懸崖,駕駛員煞車失靈而滑向陡坡,僅剩後輪還卡在路樹上,因而僥倖未墜下山崖,駕駛員小心翼翼的爬回路面,這才發現此處有座廟宇,以為是神明救其性命。 順著海岸線與東莒島燈塔相連的還有以前的營區部隊「大砲連」,現在仍保有舊時的指揮所、大型的海防碉堡,供來訪的遊客參觀。 用完餐驅車前往東莒最美景點東莒燈塔,接著到福正沙灘,逛玩沙灘了以後在順著路走經過遊客中心,從遊客中心的對面走,就可以到神秘小海灣。 由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出版之《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是作者王花俤校長經過一年多實地走訪海峽兩岸,親臨踏查當年沈有容將軍走過的歷史足跡,以歷史軸線與國際視野書寫而成。

大埔石刻

因文化蓬勃發展,用字的人口大增,俗體字一定會大量出現,後來唐朝《干祿字書》的通行就是必然的結果。 一般人都相信,文字形構在獨體字中保守性強,在合體字中經常會出現:繁化、簡化、聲化、類化(含同化)、分化等現象。 把「獲」字寫做 [犭隻] 形也未嘗不可,甚至有寫成「擭」的例子(見文末所附資料)。 只是大家習慣了「獲」的寫法,就將 [犭隻] 視為錯字,進而多此一舉的為它做修補的工程。 隸楷書體的碑文,字形大小如一,為了不使添加「艹」頭後感覺形體笨重,主其事者捨「艹」而就。 大砲連附近岩岸也是欣賞藍眼淚的熱門地點,不過入夜後附近非常黑暗,最好要有當地人帶路,或是早上先來探路,比較不會有危險。

大埔石刻: 商品評價

由於燈塔所處的地勢較高,夜晚風也較為強勁,小矮牆提供了早期燈塔守護員一道屏障,可以避免強風吹熄燈塔員手上的油煤燈。 現在反倒成為「東莒島燈塔」的一大賣點,也是眾多網紅來到東莒,都會爭相拍照的地方。 「夏福正,冬大浦」,由於夏季吹西南風,位於東莒最北端的「福正聚落」,是早期漁民居住的重要村落,也曾是東莒最為繁榮的聚落,更是遊客來到東莒島必訪的傳統閩東聚落。 「神祕小海灣」為海蝕柱、海蝕溝的地質景觀,位於福正聚落通往大浦聚落途中的澳口,也是東莒當地追淚的熱門去處。

大埔石刻

備註:提醒遊客石板步道鄰近海邊,長期風蝕雨淋日曝,行走時請小心慢行,海邊礁石區遊玩時,應留意潮汐,注意安全。

大埔石刻: 東莒/ 美食 ▎東莒在地美食 – 『楓樹林小吃』、『國利豆花(東莒總店)』、『找茶 Drink Bar』、『64據點』

如今,大埔石刻已然成為知名名勝,遊人登亭攬勝,遙想當年活捉倭賊之情景,以及國共失和轉進馬祖後的島嶼經營,在戰地政務防衛之餘,仍重視古蹟的維護,為後人留住重要的文化資產。 大埔石刻 國軍於發現刻有文字的岩盤,研判可能為重要古蹟,清除覆蓋在岩盤上的泥土,並用鐵絲網圍住予以保護。 民國五十五年,馬防部司令官雷開瑄為防止古蹟遭到雨淋日曬,在石刻上方興建一座仿古涼亭,命名為「懷古亭」,並在旁邊立碑,記載石刻的發現經過與石刻。 四、萬曆年間的倭寇雖不像嘉靖、隆慶年間猖獗,但仍是國家的外患和沿海人民生活的困擾。 大埔石刻面積約2.78平方公尺,上鑴刻41字,分七行,每字約為22公分,筆勁有力。

裡面有很多當地自製農產品(洛神花、紅糟)、東莒紀念品,這裡的「冰釀老酒蛋」是民宿強力推薦的必吃品項,有機會造訪的朋友們,別忘了來嚐嚐看在地人推薦的特色小吃。 打擾了這寧靜的小村落一大段時間後,我們也該離開啦,前往東莒燈塔,建議不要走過去,其實還是有一小段路的。 大埔石刻 欣賞完在東莒島所見的第一個海色美景,便啟程出發前往大埔聚落。

大埔石刻: 馬祖東莒遊記,在自然美景及傳統聚落文化的薰陶下,有令人陶醉的美好回憶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