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天南寺詳解

总计五大项,每一项内各有四种“心”的观念和方法,因此称之为“心五四”。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为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主张。 四要—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为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誠摯的邀您來一趟天南寺,親自體驗身安、心安的感覺,享受禪的滋味。 自1983年起舉辦的農禪寺「清明報恩佛七」,目前預約已近額滿,3/27灑淨、3/28至4/3每日開放250位民眾參加全日隨喜念佛。 出版社成立之后,首先出版了七册的《东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为圣严法师编写的基础佛教入门书籍,如《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戒律学纲要》等。 此外,并出版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学术论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时出版“佛学小丛刊”与大众结缘。

法鼓山天南寺: 法鼓山天南寺中秋普门晚会:上千位善信齐念观音

1992年提出“心灵环保”之观念,并将该年订定为“心灵环保年”。 1994年提出“四环”观念,所谓的四环即是指:四种环保,是以心灵环保为主导,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地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 法鼓山天南寺 心灵环保——心灵环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动的总纲,主要意义乃在于保持心灵环境的纯净与安定。

創建之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法鼓山法華鐘自2006年12月正式啟用,並於2007年首次於除夕夜舉辦撞鐘祈福活動,以彌陀法會與撞響108聲法華鐘聲,作為去除108種煩惱的象徵,並祈願來年平安、順利。 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法鼓山天南寺: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

故有「要到天上去,先過南天門;要到法鼓山,先來天南寺」的經典佳話,以鼓勵大家未來多參與法鼓山和天南寺的活動。 副住持果祥法師、護法總會副會長陳修平菩薩來到齋明寺關懷大眾。 法師向大眾開示歡喜來到齋明寺與大家相聚一堂,接著果祥法師提及自己曾發過的兩個願,一個是法師出家的因緣,當年約20歲的果祥法師,有感於佛教式微,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於是發了一個把自己奉獻給佛教、弘揚佛法的好願。 另一個是身為農家子弟的果祥法師,有感於自然環保的重要性,發願致力並推廣自然農法及農業的創生,所以祈許大眾都能發好願。

2009年08月僧團男眾部進駐天南寺,打點道場的各項運作,並籌備2010年的落成啟用典禮。 至2001年底为止,在法鼓山现有之弘化架构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园区、农禅寺,台湾各地另有台北安和、台中、台南等分院,以及桃园斋名寺、高雄紫云寺、台东信行寺等。 然而由于参与法鼓山的活动人数不断增加,现有空间不足,故而规划中型道场作为弘化、举办各项活动使用。

法鼓山天南寺: 佛學教育

其建築主體是灰白和磚紅構成,線條呈現樸實簡約,與法鼓山的建築形式相近,有小法鼓山之名。 此處舉辦是以入門的初級禪訓班.禪二及禪修活動為主,每次開放不久即報名額滿,甚至連海外的菩薩也慕名而來。 就像好茶,僅是聞了茶香,是不能知道茶的味道如何,唯有喝一口,方能明白茶滋味。

由于撰作资料之搜集,师曾数度游访印度、印尼,日本、美国等地。 其主要宗旨为从事佛教教育、文化与社会关怀工作,弘扬正信佛法、汉传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动项目则是举办各种共修活动,例如地藏法会、千佛忏法会、药师消灾法会、观音法会等。 1999年提出“心五四运动”,整合了历年来提出的重要观念与方法,作为廿一世纪人类的生活标竿。 心五四运动是一项心灵建设工程,是法鼓山为实践四种环保而推出的观念与方法,它将佛法中深奥的名相与学理转化为一般人都能的观念与方法。

法鼓山天南寺: 中華佛學研究所

法鼓山向來以推廣禪修為主要弘法重點之一,於是於2000年5月成立「禪修推廣中心」,裨使禪修活動能更系統化、普及化,並也研發各式適合現代人的禪修活動。 臺中分院的緣起於1988年8月,聖嚴法師在台中信眾謝淑琴的邀請下,初次到台中市中興堂進行為期兩天的專題演講,由於參加民眾踴躍,遂發起成立台中分院的願心。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台中分院」於是成立。 法鼓山天南寺 但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在编制上则设有都监一位、副都监一位,并设有贤首会、都监院、事务院、禅修推广中心、佛学推广中心、关怀中心、教育院、僧伽大学佛学院、事业体等单位,是法鼓山的核心组织机构。 其成立宗旨为:组织佛教教团、培养青年僧才、弘扬法鼓山理念,并以落实人间净土之理想。 此一机构主要的活动则是研发、推展各种禅修、佛学教育、关怀弘化等。 译经院结束后,成员之中有人发心出家,“三学研修院”渐而发展为法鼓山“僧团”。

法鼓山天南寺: 三峽•天南寺

齋明寺700位多位悅眾菩薩、護持會員及義工們歡喜回到法鼓山大家庭。 法鼓山天南寺 活動一開始,在主持人「愛的ㄅㄨ ㄌㄧㄣˊ」的帶動下,熱絡了來自新竹、中壢及桃園三個地區的菩薩,讓整個殿堂一下充滿歡樂的氛圍,也為感恩分享會揭開了序幕。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为从事佛教教育、文化与社会关怀工作,并推动佛法、汉传佛教精神。 以举办各种法会共修活动,如念佛、初级禅训班、大悲忏法会、净土忏法会,以及皈依典礼、周日讲经等活动为主。 目前已正式更名為「法鼓山世界青年會」,而為了推廣青年族群的加入,於2006年正式成立「青年發展院」,以接納更廣大之青年族群。 齋明寺建寺之初原名為「福份宮」,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代住持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茸堂宇,更名為「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

  • 文化馆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况之下,仍致力于佛教文化事业的传承与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经》(简称《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 雲來寺雖名為寺,但不見飛簷斗栱,而其較具現代感的造型,在台灣所登記的寺院廟中,算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建築。
  •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即禅法奥义是不可也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 天南寺,位於台北南端的三峽鎮之內,沿著山勢,興建座落於此,眺望著三峽市鎮,彷彿位於金山的法鼓山般的,靜靜的觀看一切,所以聖嚴法師稱這裡是小法鼓。
  • 另外,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三民精舍」,亦屬於法鼓山紫雲寺所轄之精舍。

之後,雖然農禪寺免於被拆遷的命運,但是當新大樓的完工之後,原本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的單位或事業體則陸續遷入,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 雲來寺雖名為寺,但不見飛簷斗栱,而其較具現代感的造型,在台灣所登記的寺院廟中,算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建築。 中華佛研所另為社會人士設立了「佛學教育推廣中心」,並規劃佛學與禪修的研究課程。 2001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完成,中華佛研所便遷移至金山現址。 法鼓山天南寺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敦聘法師前往任教。

法鼓山天南寺: 青年禪二

1989年法鼓山创立,东初出版社开始化不同书系,包括“寰宇自传”、“禅修指引”、“智慧海”、“现代经典”等系列,以及“有声书”系列有声书籍,并于1994年集结圣严法师之前所有著作,辑成一套四十七册的《法鼓全集》。 法鼓山的重要发源地——农禅寺,是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开山长者东初老人于北投购地一甲所初建,为文化馆的下院,1977年东初老人圆寂后,由圣严法师接掌管理。 1971年由东初老人率领弟子开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启用,并以“农禅寺”为名。 创建之初,老人为了效法唐代百丈禅师所创立的丛林制度,期许弟子务农维生、禅修的生活为家风,因此取名为“农禅寺”。 1977年12月15日东初老人圆寂,在美国的圣严法师承继老人遗志,立即返台筹组成立“财团法人台北市中华佛教文化馆”,并于1978年春召开第一次财团法人董事会成立大会。 法鼓山天南寺 1984年文化馆开始动工扩建,并于1986年4月19日举行落成开光典礼。

法鼓山天南寺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迄今。 目前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為主。 其主要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天南寺: 寺院及精舍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14年立案)與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2007年開始招生、學士班2008年開始招生、博士班2012年開始招生)合併成為法鼓文理學院。 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稱招生。 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的名稱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為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農禪寺的遷建工作,多位熱心的信眾於1989年3月自動發起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推動募款事宜。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眾僅有四人。

法鼓山天南寺

是年5月,「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正式成立,由楊正、賴燕雪擔任首屆正、副理事長,是為護法總會的前身。 信行寺位於台東縣卑南鄉,1968年由查妙法師購地創建,1972年交由會徹法師主持,其取佛法中「信、願、行」之意涵,故取名為「信行寺」。 1997年法鼓山台東辦事處因環境所致而意欲另尋新場所,幸遇信行寺也在尋覓適當接掌者,因而促成了法鼓山台東信行寺的成立。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台東縣台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具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其法脈始繼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 1999年1月22日正式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由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

法鼓山天南寺: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為固定道場。 翌年7月,聖嚴法師為了紀念恩師東初老人,特將此禪中心命名為「東初禪寺」,英文名稱則為「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Culture」與位於台灣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名稱相同。 1979年於同為皇后區的愛爾姆斯特(Elmhurst)的柯羅娜街(Corona)集資購置一處二層樓的舊磚房,於1981年5月10日落成使用。 隨著弘法活動及信眾日增,1987年搬遷至原舍對面較為寬敞的三層樓房,並使用迄今。 東初禪寺經常性舉辦的活動中,以「禪七」最具特色,其中多是藉此活動接引西方人親近漢傳佛法、修禪的主要管道之一。

法鼓山天南寺: 法鼓山天南寺

1989年,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可能面臨拆遷的命運。 法鼓山天南寺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為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1979年開始成立「禪坐會」;同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與禪七學員,共十位。

法鼓山天南寺: 傳燈院近期禪修訊息

目前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 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辦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法鼓山天南寺: 台湾禅修笔记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