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衛星雲圖詳解
負責衛星接收系統設備的保養、測試、調整與維修,衛星接收系統備分零件之採購與管理,新一代衛星接收系統與異地備援衛星接收系統之規劃更新設計工程等業務,本中心水電、空調等管理。 負責衛星影像資料的分析研判、以衛星資料做初始場校驗、梅雨季期間中尺度對流系統之降水估計、颱風暴風半徑及降水潛勢估計、0~12小時降水機率預報等業務。 民國70年1月28日 氣象局衛星雲圖 「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站」落成啟用。
直接接收日本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及美國繞極軌道氣象衛星(TIROS-N/NOAA)所觀測之氣象資料。 民國73年6月1日 衛星影像與彩色系統開始作業。 民國78年8月1日 更名為「氣象衛星中心」。 民國78年9月7日 更新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及處理系統。 亦供作日本地球同步氣象衛星接收處理系統之備援系統。 民國91年8月 同步衛星接收系統由DOS移轉到LINUX平臺作業。
氣象局衛星雲圖: 預報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中央氣象局自1976年起,籌建我國第一座衛星資料接 收站,並於1981年1月28日正式啟用,1989年8月1日更名為氣象衛星中心。 氣象雷達開始掃描15分鐘內,可於本局網頁上可看到新的雷達合成圖。 若無法看到最新雷達圖,建議利用「重新整理」功能來更新資料的顯示。
民國81年 跨單位完成第一代即時預報資料顯示系統(WINS/I)。 氣象局衛星雲圖 (GMS-5號衛星之前只有IR、VIS兩個頻道) 民國86年 引進全彩數位影像輸出機,告別「暗房時代」。 民國87年 更新第二代繞極軌道氣象衛星接收系統。 民國88年 配合NOAA-15衛星的新儀器AMSU,完成資料處理軟體。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氣象局衛星雲圖: 衛星雲圖
本中心負責軟、硬體維護、資料流程的控管及監視、系統架構的變更、局外使用單位的支援及Y2K的修正等。 氣象局衛星雲圖 動態顯示方法1:請選取「單張顯示(靜態)」中過去的時間點,接著再按播放鍵,即可由該時間點播放至最新一張雷達回波圖。 每年春分及秋分前後,由於太陽、地球、同步衛星3個天體正好排成一直線,當衛星觀測夜半球的時候,輻射儀可能會受到來自太陽的強光干擾。
「向日葵8號」衛星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在這段時間將會啟動太陽迴避功能,避免輻射儀掃描太陽附近方位,因此在夜間的某些時刻,衛星雲圖上地球邊緣將會出現鋸齒狀的缺口。 動態顯示方法1:請選取「單張顯示(靜態)」中過去的時間點,接著再按播放鍵,即可由該時間點播放至最新一張衛星雲圖。 氣象局衛星雲圖 氣象局衛星雲圖 此定量降水預報產品技術仍在發展階段,使用此預報產品時,須瞭解其極限,對於颱風及梅雨帶來的大量降水有較高的準確度,至於小範圍的對流降雨則準確度較低,請謹慎使用。
氣象局衛星雲圖: 氣象衛星中心(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Center)
民國70年5月1日 正式展開二十四小時作業。 民國84年6月14日 開始接收GMS-5號衛星四個頻道(IR1、IR2、VIS、WV)的資料。 雷達發射之電磁波經由大氣中的降水粒子(雨、雪、冰雹等)反射回來的訊號, 稱為雷達回波,根據雷達接收到降水粒子所反射回來的訊號強度,再利用不同顏色顯示,即可製成雷達回波圖。 回波的強度與降水粒子的大小、形狀、狀態以及單位體積內粒子的數量有關,一般而言,反射回來的訊號越強,降水的強度就越強,因此可藉由雷達回波圖研判天氣系統的降水強度及分布狀況。
民國91年11月 由VMS作業軟體所錄的8mmTAPE轉錄成CD片。 民國92年1月1日 更新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料原始資料的儲存格式。 與中科院合作,自行發展組裝PC級GMS衛星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局衛星雲圖 民國89年 增加線上處理美國DMSP衛星SSM/I資料。
氣象局衛星雲圖: 衛星雲圖
民國91年5月 變更地球同步衛星資料接收系統,前端為DSP模組並開始接收信號,成為現有GMS地球同步衛星之備援系統。 民國91年6月1日 正式接收風雲二號地球同步衛星,自五月二十七日起開始儲存該衛星之原始訊號。 (GMS-4衛星的格式變更,由類比訊號變為數位訊號。) 民國79年1月1日 正式啟用新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及處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