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5大分析

但義光死後,於1623年發生最上騷動,被幕府改易至近江國,以蒲生郡5000石交代寄合的身分維持至明治維新。 1989年,受到連串醜聞的打擊,自民黨在參選院改選失去多數,至此參議院出現沒有單一政黨可以取得過半數議席,加上數個新政黨的成立,開始出現多黨競合的時代。 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召見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三木武夫、中曾根康弘。 三木武夫組閣後,美國水門案所引發的餘波,揭發洛克希德事件。 結果引來黨內大派系組成舉黨協,推舉福田赳夫為繼任總裁,結果在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大敗,僅籍追加公認維持議席過半數,三木辭職,由福田赳夫繼任。

日本戰國

最終,織田信長建立的基業,基本上被羽柴秀吉完全繼承。 室町幕府自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之後便紛擾不斷。 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與努力,直到隨著1441年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化為烏有。 毛利元就人稱“西國第一智將”,由安藝國小豪族起身,終統治西日本十國。

日本戰國: 日本戰爭列表

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 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推動了日明勘合貿易的發展。 1401年,足利義滿曾向明國朝貢,明國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日本戰國 當時,足利義滿身著僧衣,在金閣寺迎接明使,但兩國於7年後斷交。 日本對「唐物」有著空前的喜好,而明朝銅錢的流入推動了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

  • 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曆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係、文化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面。
  • 自朝鮮半島撤兵回國的豐臣氏諸將由於各自利益的問題,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
  • 尼子氏是宇多源氏後裔京極氏支流之一,是京極氏的守護代。
  • 通過大坂冬、夏之陣,德川家康完全消滅了豐臣氏勢力,結束了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史稱「元和偃武」。
  • 隨著兩軍領袖相繼去世和幕府將軍繼承糾紛解決,在文明九年(1477年),交戰雙方決定和解,應仁之亂正式宣告結束。

2007年,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大敗,首次在參議院淪為第二大黨,最終導致安倍辭職。 日本戰國 2009年的眾議院選舉,自民黨首次失去眾議院的第一大黨地位,民主黨成為執政黨,實現21世紀日本首次的政黨輪替。 不過,由於民主黨施政失誤,違反競選承諾,加上處理311大地震(東日本大震災)失當,首相更替頻繁及派閥鬥爭,政府支持度大減。 最終由於消費稅增稅的問題,導致民主黨提前於2012年底改選眾議院。 2001年,小泉純一郎當選自民黨總裁,成為首相。 小泉擔任首相長達五年半,是日本戰後少數在任較長的首相之一。

日本戰國: 德川氏(松平氏)

他的死法也很特別,作為猛將沒有戰死在沙場,而是在戰前喝酒喝死了。 2012年底,自民黨連同公明黨在眾議院選舉取得三分之二的議席,以壓倒性勝利重新執政,安倍晉三再次出任首相。 2015年,日本通過和平安全法制,可以在不受外力的影響下請求自衛隊向海外派兵進行維和任務。

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戰,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日本富強,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期。 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臺灣的大米,並進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朝鮮和臺灣對內供米減少,朝鮮農民只能從滿洲進口雜糧充飢。

日本戰國: 戰國時代(1467年-1590年)

由於今川家在後繼者今川氏真無能,原本臣屬今川家的三河國松平元康獨立並與信長結盟(清洲同盟),在東方無慮後,信長把擴張領土的目標放在大名齋藤龍興統治之美濃國上。 初期,織田信長進攻美濃的進度相當遲緩,直到織田信長成功促成齋藤氏重臣美濃三人眾倒戈,局勢才開始有了轉變。 永祿十年(1567年)9月,信長公在稻葉山城之戰中取勝,攻陷美濃的稻葉山城,將它改名為岐阜城,並製作了天下布武朱印,展開統一日本之路。 翌年,永祿十一年(1568年)信長公擁立足利義昭為第十五代將軍,並在盟友淺井長政的幫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標。 島津義弘被不少喜歡日本戰國歷史的人稱為“日本黃忠”,是九州薩摩大名。

日本戰國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 此時,織田氏部將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戰中討滅明智光秀,並在後來的清洲會議中擁立織田秀信繼位並取得優勢,而於隔年的賤岳之戰打敗另一重臣柴田勝家,成功整合織田氏的版圖。 武家權力機構鎌倉幕府作為執掌軍事警察權和一部分裁判權的武家權門機構與公家政權共同支配國家。 鎌倉幕府與公家朝廷在長時間內保持著合作的友好關係。 前方後圓的大小古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

日本戰國: 勢力

現在的研究認為,作為歷史分期的標誌的主要因素:如莊園制、權門體制等等,都在院政期確立。 因此,中世從院政時代開始而不是鎌倉時代開始已經成為共識。 院政是中世王權的基本形式,退位的天皇即「治天」作為天皇家的家長執掌國政。 儘管院政時代一般僅指鎌倉時代以前的時期,但事實上,院政這一政治形式一直延續下去。

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和沖繩島,美軍B-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城市遇襲,市民傷亡慘重、工業設施盡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依次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同時蘇聯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日屬滿洲。 日本戰國 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

日本戰國: 毛利氏

八紘一宇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的解釋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意思,但在當時的氛圍下,實質上是服務軍方的侵略擴張政策。 日本戰國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黨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奪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權。 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 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鮮,首以明末名將麻貴,與日軍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戰。
  • 不過,由於七黨一會聯合政府的不和,加上小澤一郎在聯合政府的角色,讓聯合政府的最大政黨社會黨等不滿。
  • 任內加強與美國的關係,推動郵政民營化等政績。
  • 但是,由於足利義稙膝下無子,因此他又認養前將軍義澄次子足利義維為養子。
  • 結果在初選中,大平壓倒性擊敗福田,福田宣佈退選。
  • 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日本大半的領土,結束室町幕府,整頓封建秩序,得到百姓的擁護。
  • 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製鐵和製鹽等社會分工。

武田家衰亡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 天正十年(1582年)6月2日,織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在信長支援攻略西國中國地方的總大將羽柴秀吉的旅途中借住宿京都本能寺之夜突然叛變,信長公和嫡長子織田信忠先後戰死。 美濃守護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長井規秀的驅逐而衰敗。 長井規秀日後繼承了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法號道三,也稱齋藤道三。 隨著兩軍領袖相繼去世和幕府將軍繼承糾紛解決,在文明九年(1477年),交戰雙方決定和解,應仁之亂正式宣告結束。

日本戰國: 江戶時代(1603-1867)

對此日本政府採取了救濟措施,但這些措施都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局勢。 在整個社會尚處在經濟危機的泥沼之中時,1923年9月1日日本又遭受了關東大地震的嚴重打擊。 隨後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大名制度。 新政府確立新的國家制度,設立議會及制定憲法。 日本戰國 1889年,新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1890年舉行了第一次帝國議會。

後再敗北逃到京都,4年後因幡國大名山名豐國的支援,欲從因幡攻打出雲,最後以失敗告終。 尼子勝久後與織田信長結盟,成為豐臣秀吉的中國方面軍一隊分支。 尼子軍攻佔宇喜多直家支城的上月城並成為該城守備,被毛利軍與宇喜多軍聯合攻城,戰敗後自殺。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與將軍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的二條御所,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國若江城,並建立安土城。 日本戰國時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時代在此劃下句點,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永祿三年(1560年),信長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領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大名今川義元,是為桶狹間之戰。

日本戰國: 戰國時代 (日本)

其後發生浪人暴亂未遂事件(慶安事件),社會動盪不安。 不過,保科正之和大老酒井忠勝、老中松平信綱和阿部忠秋極力輔佐家綱,化解了這次事件。 家綱執政期間將幕府機構整備完善並下令廢除殉死制度,同時將家光時代的武斷政治改為文治政治。 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在1600年關原之戰中獲得勝利並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

日本戰國

中曾根的總裁任期也曾被延長一年,直至1987年宣佈辭職,指定竹下派的竹下登繼承總裁及組閣。 日本的經濟在此時期達至高峰,但在廣場協議後,開始出現經濟泡沫的局面。 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在位64年的昭和天皇崩御,享壽87歲。 昭和天皇的去世,為日本長達64年(實際62年零14天)的昭和時期劃上句號,日本進入平成時代。

日本戰國: 日本歷史

大坂之陣中加入豐臣軍協助防守大坂城,最後戰敗。 文祿元年(1592年),太閤殿下豐臣秀吉為了平息國內土地不足分封的問題,決定出兵攻打明朝。 秀吉向朝鮮提出「假道入明」的請求,卻遭到朝鮮國王拒絕。 同年4月,秀吉派遣16萬軍人前往朝鮮,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

除了伊勢長氏崛起於關東地方,成為新時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開始出現以下剋上,甚至成為一方之雄的新強權。 到了明應二年(1493年),第十代將軍足利義材(即後來的足利義稙,他在1508年再任第十二代將軍)親自討伐細川氏,後者反而策動京都當局,罷免了義材將軍的職位。 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幕府將軍淪為大名上洛後用以操控政局的傀儡罷了。 應仁之亂後,雖然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當時的各任幕府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

日本戰國: 日本戰國十大名將排名 織田信長踏平天下險些統一日本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宣告滅亡。 同年,部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去(或說失蹤),其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敗給明智光秀後自殺,整個織田氏頓時陷入混亂。 根據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

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主帥來島通總,使局勢開始扭轉。 在兩軍對峙之際,慶長3年(1598年)7月,太閤秀吉在京都伏見城病逝。 同年11月,明、朝鮮聯軍又於露梁海戰截擊大敗日軍,雖然李舜臣在與島津義弘交戰中中彈而亡,日軍因為遭受重大損失,最終退兵撤退回國,慶長之役結束。 日本戰國 文祿・慶長之役中,豐臣氏及參與戰鬥的大名消耗了極大的財力,而德川家康由於留守日本本土,並未參戰,因此實力得以保存,為之後取代豐臣氏奠定了基礎。 日本戰國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大將,可以說沒有之一,而且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國外,他都是最受人喜愛和尊敬的歷史人物。 織田信長出生名門望族,6歲就成為那古野城的城主。

日本戰國: 日本戰國歷史年表

慶長5年(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景勝家老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是為會津征伐。 這次事件之後,關東形成兩大勢力: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氏支持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關東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 後來因為山內上杉氏重臣長尾景春叛亂,扇谷上杉氏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促使山內上杉氏選擇和古河公方和解來對抗扇谷上杉氏。

永正十五年(1518年),大內義興返回所屬領國,失去庇祐的足利義稙不敵管領細川氏,再次辭去將軍一職,由前將軍義澄長子足利義晴接任。 然而,義晴因與管領細川晴元長期失和,在天文十五年(1546年)辭退將軍一職,由長子足利義輝接任第十三代將軍。 足利義輝立志重振幕府聲威,不但多次積極調停諸大名之間的紛爭,更邀請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有實力的大名上洛謁見將軍。 此時管領細川氏遭到權臣三好長慶奪權,後者掌握實權,而把幕府當作傀儡,成為當時有實力的大名之一。 三好長慶死後,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眾決定罷黜將軍足利義輝。 1598年,太閤豐臣秀吉去世,秀賴年幼繼位。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