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5大好處

若是發現身邊親朋好友有類似上述憂鬱症症況,我們需要做的是陪伴與鼓勵,藉由同理心關心他們,取代謾罵與責備,讓憂鬱症患者知道他們並非孤軍奮戰,起到精神上支持的作用。 但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在聆聽後,鼓勵與引導患者就診接受憂鬱症治療,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幫助他們走出憂鬱症困擾。 再者,我們也應時刻關心患者的狀況,若感覺病況有惡化或患者有想要自殺的跡象,則應該盡快尋求醫療協助,確保他們的生命安全。

  • 但如果已經到了重度憂鬱症的狀況,或是已經沒辦法單靠這些行為就改善,就建議要尋求更專業的協助,看是調整藥物的使用,或是尋找心理諮商等。
  •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生理狀況不同、身處環境、社交關係也都相差甚遠,所以實際上罹患的主因是什麼很難以數據直接判斷,但是主要都離不開三種原因。
  • 不過要先提醒你,此評量表僅提供個人自我檢測,並非專業判斷,如有疑似憂鬱前兆,應立即就醫諮詢醫師。
  • 最重要第一件事可以鼓勵或陪伴她就醫,並且盡力陪伴他完成療程,或是在他不適應原本療程時陪伴他尋找他法。
  • 今天就讓我們來完整了解憂鬱症的發作症狀,檢測,診斷與治療選擇。

即使在室內,鮮花、日光、新鮮的空氣、和明亮的色彩,都能幫助減輕憂鬱症。 周圍的人要積極鼓勵她就醫,用它自身的個性說服他就醫。 讓他知道療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當療程結束,他將會好轉很多。 不過症狀只是一個初步的判斷,自我評估也可能會失真,現在也有一些做法會參考腦波、電腦斷層,但主要還是以醫師問診時的經驗來判斷。 生理症狀:失眠、食慾改變(變得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體重改變(莫名暴瘦或暴肥)、全身無力、疲累、肢體不自主發抖、動作變得緩慢遲滯。 RTMS早在2008年在美國已核准用於治療憂鬱症,10年來已累積了豐富病例資料,台灣在2018年也通過rTMS使用,為國人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生理原因

應體認自己的「精神抵抗力」變得很差,的確就是生病了,就跟身體免疫力變差就容易生重病一樣,都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及早治療及早痊癒。 如果當成秘密不說、獨自默默承受不採取任何行動,反而會有反效果。 而在生理因素中最被研究學者討論的是神經傳導物質,且許多憂鬱症用藥也是循著這些機制在輔助憂鬱症的治療,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在憂鬱症情緒控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無論是哪一種想法,它之所以對我們造成影響,都是因為我們相信它是真實的、重要的。 當我們以「後設認知」的方式觀察自己的想法時,就會看清它們的本質。 在心情低落時,我們的想法也可能會像那副面具般吞噬我們。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身體症狀

罹患憂鬱症其實都有些前兆和警訊可依循,但患有憂鬱症的人往往會自認是壓力所造成,會否認、輕忽自己的症狀,不一定會有自覺前往求助醫師或旁人,因此需要靠周遭親友的協助幫忙觀察,多一份留意可以遺憾的發生。 當你發覺自己或親友有憂鬱症前兆時,多一分關心與在意,及早檢測並接受專業協助,不儘可以避免症狀惡化或發作,更是治療憂鬱症的關鍵。 1.藥物治療:發作初期可以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並結合心理諮商來治療,通常效果不錯。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不過長時間下來就會發現,抗憂鬱藥物治療成效有限,而且副作用很多。 這類藥物會提升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憂鬱症發作時特別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

衛福部研究數據亦指出,台灣有將近200萬人有憂鬱症狀,佔總人口的8.9%(其中重度憂鬱者約125萬人,盛行率佔5.2%)。 然而,實際上發作過憂鬱症狀的人數可能還要更多,因為有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生病了,也不會自我檢測,更不用說主動尋求治療。 一般常見如持續性的心情低落、焦慮、對於以往興趣提不起勁,甚至是強烈的自卑、罪惡感與負面想法等,都是憂鬱症患者可能有的情緒,嚴重者還會有明顯的自殺念頭浮現腦中。 RTMS在2008年已經通過美國疾管署FDA認可,台灣也在2018年正式通過rTMS為合法的一種治療。 憂鬱症與躁鬱症雖然一樣都會有憂鬱的症狀,但其實是不同的疾病,最明顯的差別是躁鬱症在情緒上會有鬱期和躁期的來回波動。 身心疾病是複雜的,無論是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的診斷都需要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憂鬱症檢測工具

其實這是每一個患者跟患者身邊的人都常常會出現的疑問。 雖然憂鬱症不僅僅是單純存在於思想上的問題,而是實際上大腦也會出現反應的症狀,但是反過來說,大多數憂鬱症也不只是大腦突然出現問題,很多時候也跟外在的刺激有深刻的關聯。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憂鬱症較嚴重、特別是合併了其他精神病症狀的患者,需要服用抗憂鬱藥物治療,目的是調整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試著直接改善憂鬱症的問題。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因此民眾在治療憂鬱症的期間,不要擅自停藥,一定要跟主治醫師討論減藥的可能性,才逐漸減藥至停藥。

醫師診斷憂鬱症後,會依病況不同決定最適合的療法,一般而言,輕度至中度憂鬱可選用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重度憂鬱則必須用藥物治療,並依治療策略決定是否合併心理治療。 施佳佐指出,親友須自己心理維持健康狀態,適度抒壓、喘息,整理好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才面對憂鬱親友同時又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 38歲李太太(化名),育有一子,因明顯憂鬱、歇斯底里、情緒失控,由先生陪同求診。 門診中,她抱怨自己照顧小孩及兼顧工作壓力太大,先生卻無法給予同理心及足夠支持,使她因焦慮而失眠,時常有負面想法,甚至想自殺,卻又擔心小孩沒人照顧。 憂鬱症治療就有點像是做一個身材的控管一樣,如果狀況只是稍微開始轉壞,那可以靠自己稍微做改變,狀況會慢慢變好,但如果狀況急速惡化,問題可能就沒那麼好解決,需要靠外力協助,而憂鬱症如果已經不輕微了,就需要藥物介入治療。 當憂鬱症再次復發,如下的症狀又會再次席捲而來,這時最好立即就醫,回診讓醫師評估治療方式,才能避免憂鬱症惡化及持續發作。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憂鬱症可以根治嗎?

一旦戴上面具,他就開始透過它的眼光來觀看這個世界,不會有其他的觀點,但是當他將它取下、拿在手裡時,它便失去了操控他的力量,無法影響他的感受與行為。 儘管面具仍然存在,但因為他和它之間有了距離,他便得以看出它只不過是一副面具,而不是他這個人。 悲傷與罪惡感都是合理的,但需要為自己設立一個界限,不要無時無刻都在想患者的事情,也需要保有自己的生活。 不要總是把自己當作病人,認為生病後甚麼都不行了,也不要總認為自己可以自我控制,而拒絕藥物或別人的幫忙;要自己好,就要讓自己得到好而完整的治療。 你有責任用各種方法,讓自己不要再發病,盡可能地把疾病所帶來的災難減到最小,努力地在社會上站起來,好好展現自我。 為了預防您因憂鬱而發生自殺行為,您應該避免自己保管藥物或獨居,最好有親友同住,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及定期門診追蹤。

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從身體接收到一些訊息,並且意識到事情好像不太對勁,然後便開始揣測各種可能的成因。 很快地,我們的腦海裡就會出現各式各樣負面的想法以及自我批評的聲音。 如果我們認同這些想法並任由它們吞噬我們,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得更加低落。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專家告訴您 憂鬱症症狀 發作 檢測 診斷 與 治療

由於藥物是全身性作用,副作用多且持久,除了ECT之外,新一代的腦刺激治療副作用較少,多在治療後一天即消失,是憂鬱症患者的新選擇。 雖然相關主張仍未獲廣泛認受,但亦同時開了一扇窗給我們了解,情緒的出現,可能在提醒我們要處理一些「深層次矛盾」。 都市女性生活受壓,不少人睡到半夜也在擔憂明天工作、放工也提不起興趣見朋友,嚴重的甚至不止失眠,讓不少人擔心已患抑鬱症。 在美國的統計數字中,12歲以上人士,幾乎是每20人便有1人患上抑鬱症,當中各個年齡組別的統計中,皆是女性患病比例較高。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說,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是正常的,只是當情緒無法控制、影響到生活時,就需要一些幫助,讓自己能再恢復可控制的狀態。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總院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的精神疾病,在台灣的病友預估14萬人,盛行率約0.6%。 思覺失調症病友容易因為秋冬季節的日照縮短,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以及氣溫明顯的變化,出現導致情緒波動、復發的症狀。 呼籲民眾多留意周邊親友的情緒與行為變化,特別是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病友,若出現異常,應盡早協助就醫和診斷、及早治療。 如果是短期的心情不適或低落,可以主動找朋友和師長聊聊,可以用周遭的人際溝通交流抒發壓力,為情緒找一個出口減輕負擔,或是適量的運動和從事放鬆的活動還放鬆緊張的情緒。 但倘若心理或生理已經超出自我的負荷,甚至逐漸失控,影響到正常生活,像是無法工作、無法學習甚至與家庭關係緊張,且時間長達兩個月以上,或是出現輕生的傾向就建議要就醫治療。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思覺失調症秋冬易發作!長效針劑助攻翻轉人生

而還有一種近年來越來越被大眾接受的治療方式,就是心理治療。 憂鬱症是襲捲21世紀的藍色心靈風暴,除了發病年齡不斷提早,也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憂鬱症並非一次性的心靈感冒,而是容易復發,需要長期對治的慢性疾病。 今天就讓我們來完整了解憂鬱症的發作症狀,檢測,診斷與治療選擇。

我們可能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並不被社會認同、接納,久而久之,也開始學會去抑制自己的痛苦;不斷餵自己毒雞湯,相信流血流汗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 而許多事並非努力就會有收穫,也有些事不用受苦,更重要的是彈性,能傾聽與表達,事情才有可能被解決,又或帶著未解決的事繼續前行,不執著於一定要完成。 在這一段沒有「心理界線」的歷程裡,當我們去做一件並非我們實在想要的事,內心的委屈也習慣壓抑,於是總有一天會爆發與反噬,甚至毒害我們人生的其他面向。 只不過內心的悲哀也隨之而上,因為那正是我們青少年真實的樣貌。 每天下雨最煩的,一定是洗完的衣服難以晾乾,特別是家中沒有烘衣機就更頭痛。 台灣家務達人陳映如就曾分享過4個室內晾衣和乾衣的方法,…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憂鬱症不單是心情低落!4大面向的症狀,你符合了幾樣?

最重要第一件事可以鼓勵或陪伴她就醫,並且盡力陪伴他完成療程,或是在他不適應原本療程時陪伴他尋找他法。 不過也要時時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度沉浸在朋友罹患憂鬱症的情緒中。 但如果已經到了重度憂鬱症的狀況,或是已經沒辦法單靠這些行為就改善,就建議要尋求更專業的協助,看是調整藥物的使用,或是尋找心理諮商等。 雖然「憂鬱症」是一個總稱,但每個人會出現的症狀不同,也可能會有時好時壞的狀況出現。

病人若呈現出憂鬱情緒對周圍事務漠不關心,不說一句話,不做任何事,活動量減少而緩慢,食慾不振,睡眠型態是易驚醒或早醒時,就該注意了。 憂鬱症就如同感冒一樣,只要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是有機會可以痊癒。 此外,搭配良好的生活和運動習慣 ,多多與人交談,紓解內心的壓力並相信自己,一定就能盡快找回遺失的笑容。 憂鬱症開始發生時,經常會聯合遺傳及環境因素,若為中年後發生疾病的徵狀,則是由較溫和的壓力或其他原因造成。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憂鬱症的女性終身盛行率約在10-25%,男性為5-12%,每五個女性就有一個在一生中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的危機。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秋分日照漸短可能影響情緒 醫師建議多運動

規律作息-社交活動有助於穩定情緒,可以疏導情緒及壓力、獲得心靈上的支持,調整負向的思考模式,找知心的朋友談談,也可幫助舒緩壓力。 患者常因怕被人誤會為懦弱不爭氣而不敢承認,讓人忘了怎麼笑或自己誤以為只是普通的心理問題而忽略,錯失及早治癒的良機。 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會有無力感及挫折感,當病情好轉時這些情形會逐步改善,親友要保持信心,鼓勵憂鬱症者持續治療。

也就是當下長期所處的環境或是狀態,比較顯著的例子就是高壓的職場、失和的家庭關係、或是暴力的生活環境、貧困的經濟條件等等,都很容易壓迫到身心的發展,有時候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離開這樣的環境。 引導從事平時有興趣的活動;初期鼓勵參與較簡單易完成的活動,以協助獲得正向經驗;漸有進步時,可鼓勵參與職能或娛樂活動,重建自尊與自信。 在平常飲食時,應該避免食用影響血糖波動大或刺激性食物像是酒類、菸、咖啡等,並攝取一些含有維生素D或是益生菌的食物,可減緩情緒的浮動。 選擇有興趣的事物: 為自己騰出時間,即使每天只有10或15分鐘。 做一些讓你開心的事情,無論是閱讀、聽音樂,還是在大自然中散步。 我們經常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卻又因為自己必須倚賴家庭,才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不得不壓抑、忍耐。

一、不要過度的指責憂鬱症患者的無理或情緒:如果出現極端或無理的負面想法,以提供不同的看法,供其參考。 服用抗憂鬱劑是長期的抗戰,一般來說,服用藥物約2-3週便會逐漸出現療效,三個月內可達到治療效果。 一般重鬱症病人第一次發作應持續接受6個月以上的治療,再慢慢減藥。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因此,病人一定要對醫師及藥品有信心,耐心確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切勿自行停止服藥。 若遇到藥物副作用,請盡速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改善和解決方式。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電痙攣療法。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思考症狀:

此外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將近是男性的兩倍,且在女性生育年齡(15-49歲)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峰,研究認為女性荷爾蒙是影響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因素之一。 而有趣的是研究發現不良的飲食習慣,像是飲食中缺乏Omega 3脂肪酸的攝取或是Omega 3脂肪酸和Omega 6脂肪酸攝取比例不平衡都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徐宏銘醫師表示,自殘有很多種原因,但憂鬱症的發作確實是常見的因素之一。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憂鬱症病人如何照護?

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適度減壓會使身體更健康,並且提醒自己擁有早睡早起、飲食均衡的生活習慣,時時運動也能活化大腦細胞,讓憂鬱症遠離你。 相對於藥物是「全身性的生化治療」,腦刺激治療則是「針對腦部的物理治療」。 藥物對於憂鬱症的身體症狀改善較有效,腦刺激治療則對於思考與動力症狀效果特別好,速度又較快。

由於癲癇發作時意識會喪失,全身僵直顫抖,需要嚴密的醫療監測,ECT必須在醫院執行,且治療前患者需全身麻醉,誘發癲癇後也須觀察一小時左右。 一個完整的ECT療程平均含12次刺激,治療後三到六個月會產生程度不等的記憶力缺損現象。 調適的根本,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休養,「什麼都不要做」。 這雖然看似簡單,但由於容易得憂鬱症的個性使然,反而會覺得「休息會對不起大家」。 在憂鬱症患者談起自殺念頭的時候,坦率地和他們討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告訴他們的醫師或心理師。 憂鬱症患者很容易感到孤單,會拒絕與人接觸,但千萬不要這樣就不理他。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陪伴憂鬱症,最好不要做的幾件事情

小花高中時期,成績突然從班上前5名變倒數,上課時莫名流眼淚,社交與行為能力變差,嚴重時甚至無法獨立完成洗澡,卻渾然未意識到自己生病了,幸好班導師有所警覺,建議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 隨後小花在親友和醫護團隊的關愛與照護之下逐漸穩定病況,且克服種種難關,終於考取護理師執照,近兩年更在長效針劑的幫助下保持穩定不復發,得以施展護理專長,用愛與關懷回饋社會,翻轉自己的思覺失調症人生。 其實,陪伴憂鬱症患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惑、衝撞需要克服。 以下將解說憂鬱症的症狀、病因,也提出一些陪伴憂鬱症患者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預防性治療主要的目的是增長緩解期,即使再發,發作的強度和時間都會減少,並降低疾病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的影響。 情緒低落,興趣減少,睡眠障礙、食慾降低,體重驟減,活動量少,性欲下降,反應遲鈍,自信喪失,罪惡感,自覺生活沒有價值、未來沒有希望;嚴重時會有自殺企圖,妄想或幻覺。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