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朝天宮詳細介紹
肇始於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14年)的笨港進香活動,延續迄今已跨越兩個世紀,對於媽祖信仰文化的傳承弘揚,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進香團,更曾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五光十色的藝閣遊行,藝閣遊行活動由農曆3月19日下午開始持續至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當天(農曆3/19與3/20才有下午場)。 本廟享有全臺之盛名,信徒無數,故地方仕紳、大老或主政者到此參拜,是一種贏得民心的方式,故本廟有許多政要,甚至總督所獻之匾額。 日治時代,第一位到北港朝天宮參拜的臺灣總督是佐久間左馬太(1914年,大正三年),獻匾「享於克誠」;另一位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獻匾「神恩浩蕩」。 石塚在位時正在建築基隆港、高雄港及東線鐵路,施工上遇到許多困難,因此到媽祖廟祈求,工程果然順利完成,因此他又到北港朝天宮答謝天恩。
至1938年,因戰爭爆發,再度縮小農曆3月19日遶境活動僅留存一天。 在戰爭結束前,應曾有一時停止媽祖繞境活動,直到戰後才再逐漸恢復昔日媽祖遶境盛況。 在日治初期遶境規模較小的農曆3月19日活動應承襲自清代北港媽祖至臺南大天后宮作客,回鑾後遶境祈安植福。 北港朝天宮 在1915年北港朝天宮與臺南大天后宮出現磨擦之後(糖郊媽事件),導致兩廟交流中斷,仍維持農曆3月19日規模較小的遶境活動。
北港朝天宮: 北港迎媽祖
1904年(明治37年)、1906年(明治39)年地震影響,導致朝天宮磚牆粉刷層剝落,後側壁體倒塌。 於1907年(明治40年)由北港支廳長安武昌夫首倡重修,以當時北港區長蔡然標為首組織募款委員會,募款委員奔走全臺各地募款,同時聘請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修建工程,至1912年(明治45年)完成三川殿、龍虎兩門、三官大帝殿及凌虛閣、五文昌殿及聚奎閣等殿宇。 當時新建殿宇華麗之盛,由《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甚至將之比擬為在臺灣之日光東照宮(今世界文化遺產)。 再經過1918年至1922年(大正7年至大正11年),由於周邊道路進行市區改正拓寬,並擴張朝天宮發展腹地,於新擴張的廟地中擴建聖父母殿,並新建聖父母殿兩側洋樓,奠定今日所見朝天宮大致格局。
關於1935年決定變更遶境時間的理由,報載說明乃基於元宵時天氣仍然寒冷,各團體準備不及所致。 若對照日人作息時序發現,變更到農曆3月的理由或許與日本以陽曆4月為年度起始的作息時間有密切關係。 在臺灣社會不斷日本化的過程中,落在陽曆4月中至5月初的農曆3月19日因而取代落在2月中至3月初的上元慶典,成為北港朝天宮一年當中最主要的遶境慶典活動。 北港朝天宮 1930年代在移風易俗的大環境氣氛下,正月15日三天的繞境活動先於1933年被縮短為兩天。 至1935年,決定將正月15日的活動變更到農曆3月19日、20日兩天,原正月15日則舉行為期一天之小規模遶境,乃與今日北港朝天宮舉行的遶境時間相同。
北港朝天宮: 北港圓仔湯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信仰禮俗中,首先在2008年7月11日被雲林縣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2011年4月21日受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同年北港媽祖遶境舉辦授證儀式,並由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詠鍀代表保存團體受證。 歷史悠久達300多年的北港朝天宮,大家俗稱北港媽祖廟或是天妃廟、天后宮等,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才改名為朝天宮。 目前北港朝天宮被列為國定古蹟,廟內供祀有天上聖母、鎮殿媽、湄洲媽祖、觀世音皮薩等神像,且北港朝天宮終年香火鼎盛,又以每年農曆正月15日元宵節及3月23日媽祖誕辰最為熱鬧,常讓整個北港鎮都籠罩在熱鬧的氣息中。 而日治之前,推測北港朝天宮原有農曆正月15日祭典。 順應這樣的傳統,1912年廟宇重修落成後舉行建醮大祭,地方官員與仕紳體驗到媽祖祭典對地方經濟帶來的效果,於1915年、1916年左右定下正月15日至17日舉行三天遶境活動之慣例。 這個活動隨著地方經濟的活絡而逐年擴大,為今日留下當年製作的神轎、鼓亭、大旗等文化資產。
據信眾相傳,該廟由樹璧和尚創立於康熙廿十三年(1684年)。 自樹壁和尚傳下17代禪宗法脈結束後,以管理委員制取代原本僧侶管理系統,但至今仍聘請佛教臨濟正宗僧侶擔任住持及駐廟法師,其管理組織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監事會現任董事長為蔡詠鍀。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終年香火鼎盛,每年最熱鬧的二次遶境分別是農曆正月15日的元宵節及3月23日媽祖誕辰,元宵節是以花燈比賽為主,媽祖誕辰期間,各地信徒及分靈廟宇陸續回北港進香,規模十分盛大,而遶境遊行,更是鑼鼓喧天,萬人空巷,為媽祖香期最高潮。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間則由臺中市政府與鹿港天后宮外之六間廟共同發起舉辦「台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台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 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台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 1917年,為慶祝台中車站落成並祈福,臺中樂成宮與臺中萬春宮主辦名為「五媽會」的共同祭祀活動,並邀請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梧棲朝元宮等五間媽祖廟參與,因兩間主辦及五間參與皆為媽祖廟,故也稱為「七媽會」。 此無形文化資產因嘉義縣同時登錄”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登錄過程非常粗糙,相對反映臺灣人的某種民族性。 北港朝天宮 參見 北港朝天宮 蔡侑樺,2020年,現行文化資產指定、登錄後之修正機制:由「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談起,收錄於逢甲大學第四屆歷史與文物研討會《文化資產與物質文化研究回應與挑戰》論文集。
這個消息傳遍了笨港,許多人紛紛幫他打聽他的父母的下落。 終於在麥寮找到了他的母親,隨後在鹿港找到了父親。 1968年至1972年(民國57年至民國61年),新建鐘鼓樓及兩護室(雙公殿及註生娘娘殿),改建正殿,興建龍虎門兩側七門,拆除三川殿與拜殿間一對八卦門 1974年至1975年(民國63年至民國64年)則進行三川殿、正殿屋頂及剪黏整修的工程。
北港朝天宮: 雲林│北港朝天宮,10間朝天宮周圍平價美食懶人包
北港朝天宮舊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的祖廟──朝天閣,才改名為朝天宮。 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西元1694年,因神蹟靈驗,已成為全國三百餘座媽祖廟的總廟,外觀輝煌。 廟內的樑架結構及木雕皆出自於名匠之手,如廟埕外石欄杆柱上四海龍王之石雕像,每尊姿態各異,氣勢雄健,還有以米字形做出斗拱結網構造而成的藻井,整座寺廟不論是小至窗花上的人物表情動作的刻畫,大到氣勢雄偉的盤騰龍柱,作工之精巧細緻,無異是結合了宗教與藝術精品的綜合體。 深具原生性的繁複祭祀儀典,是媽祖信仰在地發展的珍貴文化資產;逐漸擴大的活動規模,也是民間信仰隨著社會變遷而演化的重要實例。 在所有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南瑤宮笨港進香擁有歷史最久、最具文化內涵的祭祀儀典,也在人與人的匯集交流中,展現了最真摯樸實的鄉土風情。
2020年全球逢新型冠狀病毒之故,北港朝天宮請示天上聖母,特以佛教最高祭典禮儀,舉行建廟首屆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且邀請全台各大宮、廟、寺之神祇共赴法會,為全球蒼生祈福。 為何北港目前以農曆3月19、20這兩天的迎媽祖最為盛大,其實過去曾以元宵節較盛大,乃經過日本時代的變革,才逐漸變成今日面貌。 關於北港朝天宮之創建,口傳、志書與碑記互有出入,其中以日治1910年(明治43年)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依訪調所得,記錄於《臺灣私法第二卷 附錄參考書》書中所載創建年代為最早。 來到北港除了買傳統的糕餅外,Ann蠻推薦大家可以買厚德堂純手工做的牛舌餅,它們有很多種口味可以選擇,若有選擇性障礙的朋友就直接買綜合準沒錯。
北港朝天宮: 文化資產
曾蔡美佐表示朝天宮有300多年歷史,信徒多,每年香油錢上億元,但朝天宮19位董事當中大致分為3派,也就是董事長曾蔡美佐、副董蕭慧敏,以及曾蔡美佐的弟弟蔡永常之3方派系角力。 而4年前,為了爭董事長職位,曾蔡美佐和弟弟蔡永常,互不相讓,也被外界形容是姐弟鬩牆,最後曾蔡美佐奪下董事長一職。 北港朝天宮 南瑤宮香火由楊謙自古笨港天后宮攜來,基於飲水思源,遠在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14年),信徒定期會前往古笨港天后宮進香,同時探望楊謙後代。 1998年(民國87年),朝天宮左前方的中央市場改建工程動工,基礎施工不慎造成朝天宮等周邊鄰房受損 。
第7代達聰和尚光緒3年(1877)至光緒10年(1884)道光29年(1849)出生,光緒10年圓寂。 第8代添澤和尚光緒10年(1884)至明治43年(光緒26年;1900)咸豐4年(1854)出生,光緒26年圓寂。 第9代頓超和尚明治43年(1900)至大正12年(民國12年;1923)光緒16年(1890)出生,民國12年圓寂。 頓超圓寂後,朝天宮自樹壁和尚延續自頓超和尚的一脈系統中斷,後入臺南竹溪寺僧侶時代。 1775年(乾隆40年)之後,至1851年(咸豐元年)期間,北港朝天宮可能也曾經過整修,根據嘉慶年間住持浣衷和尚蓮座顯示,其曾重興朝天宮兩次,但相關興修內容缺乏具體文獻記載。 1894年(光緒20年)由於北港街大火,朝天宮前殿及一間室仔遭到火損波及。
北港朝天宮: 相關文章 »
任別和尚任期備註歷代住持第1代樹壁和尚康熙39年(1700)到康熙49年(1710)開山住持,臨濟宗第34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1代僧侶。 第2代能澤和尚康熙49年(1710)到乾隆53年(1788)臨濟宗第35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2代僧侶。 第3代志心和尚乾隆53年(1788)到乾隆60年 嘉慶9年(1804)間臨濟宗第37代傳人,北港朝天宮第4代僧侶。 第4代浣衷和尚乾隆60年(1795) 嘉慶9年(1804)間至道光4年(1824)乾隆30年(1765)出生,道光4年圓寂。 第5代瑞合和尚道光4年(1824)至咸豐7年(1857)嘉慶8年(1803)出生,咸豐7年(1857)圓寂。 第6代振明和尚咸豐7年(1857)至光緒3年(1877)嘉慶13年(1808)出生,光緒3年(1877)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