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殿必看攻略

玄天上帝為明朝政權的守護神,鄭成功率兵來臺後,待局勢安定,便選擇在地勢最高的鷲嶺興建了供奉玄天上帝的北極殿(1663年建廟),是臺南少數的明朝廟宇。 廟內有監軍寧靖王朱術桂奉上的匾額,筆跡娟秀清靈,「威靈」象徵神明的神通廣大;「赫」是彰顯;「奕」是指世代,題字的意思是彰顯玄天上帝的神武威靈能世世代代永流傳。 匾額旁的「術桂書」則顯示了這是由鄭氏時期皇族留下的墨寶,是難得超越三百年還流傳至今的真跡。

北極殿

早期鹽埕人將曬好的鹽從北極殿附近的「泮港」運往安平等處,現雖已不見河港痕跡,仍可從廟宇附近錯綜複雜的街道一窺端倪。 北極殿每12年一次的大建醮遶境路線,也大致上與古地圖中河道相同,由此更能看出其曬鹽歷史的關聯性。 北極殿 北極殿 從在地信仰中找出鹽埕舊港的歷史脈絡,更呼應著「北港媽祖,南港上帝公」的形容。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匾之一。 威;神威者、神武威靈之意、意指玄天上帝、神通廣大、靈感廣應、赫、乃顯耀、《詩經.正義》曰:以赫是明貌,故為顯也、為頌玄帝神恩廣覆、奕乃大者亦能做世代之意、北周.

北極殿: 北極殿(紅羅)

希冀未來早日興建完成讓此處可成為臺西當地的新地標外,也是一處地方休閒觀光及心靈寄託的好所在。 北極殿現今的樣貌及結構主要是由日治時期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翻修所確立。 明治40年(公元1907年)日本人因施行市區改正,闢建道路,而將廟前廟埕及前殿部分樓宇拆除,到了民國53年(公元1964年),因市政府拓寬民權路為15公尺道路,前殿大半被拆除。 今日北極殿前殿因緊鄰街道,故做成騎樓形式,再上7級石階才是入口,為三開間,門內的拜亭是民國60年(公元1971年)重新改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4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斗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 現況廟貌為店屋廟宇之型態,於民國96年(公元2007年)完成修復工程。 1.約三百年左右【即明朝末清朝初】在廣東省饒平縣,先民隨同明朝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渡台,以台南【舊時安平古堡】登陸,平定荷蘭番奴,先民擇居雙溪口庄,墾地築屋,並奉祀自大陸湖北省武當山分靈玄天上帝聖像【正烏沉香】金身保祐全境人民平安。

該口古井是以石頭打成磚塊堆砌而成,極具歷史價值【距今二百五十五年】,並利用該口水井泉水,從事山水造景的水池,而增加廟庭景觀。 在玄天上帝神龕上方,掛著一匾額,寫著「威靈赫奕」,這可是全臺灣最早,也是唯一一個留下來的明代匾額。 初次看到「臺南保障」四個字,大概會有些疑惑,保障的是什麼呢? 其實這個匾額應該要連在一起看,「臺南保障」是在形容北極殿主神玄天上帝為臺南地區守護神之意。

北極殿: 台南旅遊網

兩側山牆鳩有壁畫雙坡水硬山翹脊頂,屋面陡峭,高度極高,空間高挑寬敞。 北極殿 神房在後點金柱及附點柱間,神房後設卷棚暗厝,下設韋馱菩薩神龕,後方明間敞開亦不設隔扇可通向後殿,次間開窗。 臺南北極殿確切的建立年代不詳,清代方志多用「偽時建」一詞帶過。 但因為有寧靖王匾的落款年份,所以可知在永曆廿三年(1669年)以前北極殿已經存在。

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四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到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可惜都經過數次的重新翻修,以失去了原有的古意。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撒退來台,國軍駐守於白崙(嵌腳昔稱)興建營房,將原有廟宇之石材磚瓦搬走,一時間廟宇幾近夷為平地。 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為泉州居民於明永曆年間,隨鄭成功渡海來台,在此定居開墾,最初供奉於民宅,康熙39年(1700),民生日趨穩定,乃商議建廟奉祀。

北極殿: 廟宇公告

但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因為將民權路拓寬到15公尺,又拆毀了前殿,遂在民國五十八年到六十年(1969年─1971年)重修,而成今天廟宇緊鄰街道的景象。 而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與民國七十年(1981年),北極殿又有稍作修繕。 今日所見北極殿,氣象新穎且色彩鮮豔,但依舊維持古樸舊貌,乃2005年因屋脊漏水嚴重故倡議修建為現今建樣貌,也是澎湖縣政府登錄歷史建築以來,首座以自籌經費完成整修的宮廟。 為華南雙簷歇山型式,建築格局為兩進兩殿三門,正殿主祀玄天上帝,陪祀觀音佛祖、中壇元帥、五穀先帝、池府千歲、康元帥、趙元帥、白元帥;左龕奉祀註生娘娘,右龕祭祀福德正神,左側安奉太歲光明燈,右側祭祀五營兵將。

北極殿

日據時期,因嵌腳庄人口日漸減少,幾近廢庄,廟堂也疏於管理,又逢日本皇民化運動除神,庄民張崇達挖掘土坑鋪草掩護玄天上帝,才使金尊不被燒毀。 加入背包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本殿祀奉神稱謂,真武大帝,真武二帝,真武三帝,康府千歲,列位正神等,緣起自於民國五十年,歲次庚子之季冬…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最大較大中較小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而IE7或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鐘身上則刻了祈福文字,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希望這些心願可以藉著鐘聲傳遍四方。

北極殿: 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府城七丘最高的信仰中心北極殿是少數興建於鄭氏時期的廟宇,歷史悠久,創建已經將近了三百五十年。 北極殿主祀的神明為玄天上帝(上帝公),是明朝的守護神,距離當時的行政中心承天府(現今赤崁樓)與寧靖王府(現今天后宮)不遠,是舉行明朝國家祀典的地方。 這麼重要的信仰中心,則選在當時地勢最高的地方「鷲嶺」來建廟。 以黑色為代表色的廟宇 主祀神玄天上帝,象徵北極星,在方位上屬於北方,而北方的代表色是黑色,因此整間廟宇是以黑色為主色,和一般以紅色為主色的廟宇有很大的不同。

公元1892年本庄人士 張文修 先生發起建立廟宇,主祀玄天上帝和柯象佛像,合祀於此,廟號玄天上帝廟,其後因地震破損,日本人統治時被拆毀,於1947年由村長張春盛發起重建,至1967年更名為北極殿。 根據《臺灣縣志》(1720年)的記載,標為「偽時建」的道教廟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佔四分之一以上。 這七座廟宇分別是東安坊大上帝廟、鎮北坊小上帝廟、永康里洲仔網寮上帝廟(已不存)、武定里上帝廟、廣儲東里上帝廟、仁和里下灣上帝廟、崇德里上帝廟。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佔地興建店屋,後來官府判決兩人每年要給廟方地租番銀四兩,而上帝廟周邊20間店屋也要每年繳地租,為此於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公告。 而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鄉賓黄世景重修,但過程有些狀況,三年後(1788年)由知府楊廷理續成,並追討遭到侵佔的廟地。

北極殿: 北極殿

更難能可貴的是,有別於其他市區的甲頭廟(南甲海靈殿與北甲北辰宮),北極殿在改建之後仍然有保留傳統廟宇的建制。 東甲宮內的四尊門神彩繪與二十四節氣宿神咸出於國寶大師黃友謙手筆,而棟架工程則由主持過澎湖天后宮整修的藍木與其弟子陳六甲先後擔當。 年、歲次己巳年)農曆三月竣工,並擇吉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此次廟址以太子爺名下之土地建廟,感謝太子爺有這塊土地遂能順利興建完成,在故在正門上掛上太子爺額匾以玆紀念,「北極殿」主祀神明為玄天上帝。

  • 此事傳出驚動官方欲探究竟,信仰者聞悉,恐有意外生事,而提前一天,先開挖一個洞窺看,驚見柯象圓寂成達摩坐姿,早已圓寂,肉身不腐完全石化,且其臉面五部鬚長出短短尚未成熟,信徒將玄天上帝及柯象佛像安奉在厝內,供村民敬拜,因其靈蹟頗為顯著,香火鼎盛,有求必應,庇境佑民,香火鼎盛。
  • 清朝官員為了貶低其地位,將明末時福建刻印出版家余象斗所著「北遊記」(又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之中,關於玄天上帝起源傳說流傳,其中指稱玄天上帝原本以宰豬為業,晚年了悟殺生罪孽,毅然放下屠刀,並舉刀切腹淨體,收刀在肚腹中以贖罪,終得道升天。
  • 咸豐4年陳有裕等人重修時更名為北極殿、同治2年官紳舖戶倡修、是為今日所見北極殿之樣貌、然而在光緒33年日治時期、日人拓寬竹仔街、拆除廟埕、北極殿縮減大半、民國85年民權路拓寬15公尺再拆除三川殿、變成今日三川殿鄰近大殿、廟與騎樓合而為一的景象。
  • 又環繞本廟廟產大部分已被變更為私產,其面臨民權路部份又被建為高樓大廈,致使本廟宇亦顯狹窄侷促。
  • 廟內的古鐘是清道光17年(1837年),由府城殷商吳尚新(吳園的創辦者)遠赴大陸姑蘇訂製送給廟宇的,只可惜已經破損,不然就可以聽到如《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樣的鐘聲,歷史悠久的北極殿內處處都是寶貝。
  • 北極、玄天皆指方位之北方,東方甲 乙(木)屬青龍,南方丙丁(火)屬 朱雀,西方庚辛(金)屬白虎,北方 壬癸(水)屬玄武(龜蛇),玄武是 對北斗七星的尊稱,玄天上帝是對其 神格化的名諱。

鷲嶺北極殿名稱前的「鷲嶺」亦屬此全台第一間廟宇的特色之一。 府城為丘陵地形,有許多高度十至二十公尺的小丘,而鷲嶺為府城第一街之最高處。 北極殿 府城七丘分別為鷲嶺、赤崁、崙仔頂、覆鼎金、尖山、山仔尾、山川台,此七丘相連後的形狀猶如一隻展翅的鳳凰,故府城別名「鳳凰城」。 常聽人家說「暮鼓晨鐘」,鐘和鼓是寺廟不可缺少的文物,懸掛於三川殿的兩側上方,除了每日早晚,重大祀典、貴賓入廟也會擊鼓鳴鐘。

北極殿: 認識臺南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 府城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歷史文物

在古鐘上方站有神獸「蒲牢」,是龍的九個孩子之一,個性喜好鳴叫,因此被雕刻於鐘的上方。 又因為傳說蒲牢害怕鯨魚,所以會以一個雕刻成鯨魚外型的木樁來敲鐘,讓鐘聲更為宏亮,傳得更遠。 北極殿傳說是台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創建於明鄭時代,時間應是在西元1665年(明永曆19年)。 北極殿原址是荷蘭時代的中國醫館,西元1661年(明永曆15年),鄭成功登陸不久,即佔領此處充做救護站,待荷蘭人退出台灣後,鄭成功將之改建成寺廟,奉祀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稱為大上帝廟,是台灣明鄭時代最重要的信仰,也是明鄭時期的官廟之一。

「井垵」之名可追溯清領時期,乾隆32年(1767年)澎湖通判胡建偉所編著的《澎湖紀略》中,最初被記載為「井仔垵社」,屬嵵裏澳、日治時期改稱「井仔垵鄉」、1945年曾一度與南鄰的嵵裡里合併,作「嵵垵里」,現今又獨立為「井垵里」。 北極殿 相傳道光3年七月一場大風雨、因河道改變、沖斷龍脈,使府城龍局改變,正是府城由盛轉衰的肇始、之後「形法家」從新審視府城地理發現七處丘地相連後形狀就像是一隻展翅的鳳凰、因此府城早期又稱「鳳凰城」。 (圖北極殿提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參香聯誼活動也邀請到雲林縣大家長張麗善縣長,張縣長率領縣府相關同仁共同出席本次活動,在國際疫情仍然嚴峻的狀態下,為大家共同祈福,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北極殿位於媽宮社之東南(今馬公市啟明里),清朝末年此區屬於媽宮東甲,是以當地人慣稱北極殿為「東甲宮」為多。 戰後,原有的堂廟僅存廟壁,因此嵌腳一帶有諺語稱:「嵌腳老大罕寡寡,有廟底無廟蓋」即指當時廟宇之窘況。

北極殿: 府城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臺南北極殿)廟宇特色

那是因為玄天上帝為統理北方的道教神祇,而北方屬水,又屬黑色,因此奉祀玄天上帝的廟就稱作北極殿了;也因為這樣,鷲嶺北極殿的一大特色便是不同於一般採以橘紅色調為主的廟宇,而是以黑色(玄色)為大宗,舉凡大柱、大門、護定、雲遮等均是黑色。 因玄天上帝是北方之神,而北方玄武在五行中屬水色黑,北極殿正殿及三穿殿柱子全用黑色,整體呈現黑色與金色調搭配,極為莊嚴沉穩。 北極殿興建於明永曆25年(西元1672年,清康熙11年),是有「臺南第一街」之稱的民權路上的第一座廟宇、有帽街、竹仔街、坊橋頭街、草花街、鞋街、武館街與打鐵街等環繞其左右是府城繁華地帶、為境主大廟、各地進香不斷、香火鼎盛。 玉井北極殿的中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次間為三十六官將,又稱三十六天罡神,為玄天上帝的部將。 形式上是一扇門九位,當門關起來時,會發現神像們以雲朵兩兩相連著。 這三十六官將有男有女、有文有武,每一位都各自有坐騎,而這些被具象化的神將型態該長什麼樣子,則全看匠師的想像力。

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了廟埕及前殿部分屋宇﹔光復後,民國53年時, 因為同樣的原因,前殿又被拆除了大半,便成為今日緊臨街道、建有騎樓的面貌。 北極殿的廟貌建築具店屋廟宇的特徵,但因經多次改建,已無古意。 臺南北極殿俗稱大上帝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的府治東安坊赤嵌街,本廟位於鷲領北坡,面臨臺灣最早市街,為大西門往大東門必經之要道,俯瞰德慶溪,與尖山相對。 地勢甚高,為往昔來台登岸須翻越的第一個山頭,古諺有「上帝廟埁漧,水仙宮簷前」之語。

北極殿: 北極殿大上帝廟

在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3年)將原本為醫館的此處改建為廟。 北極殿位於昔日「台南第一街」的民權路上,採深進式,有廟埕、三川殿、兩側撫廊、拜殿、大殿、後殿。 從下方這張舊照(拍自北極殿內)便可看出他有多深,而因為日治時期道路拓寬的關係,廟埕、旗桿已不復存在,民國58年因道路再拓寬,三川殿後移數尺,變成了今日廟於騎樓合一的景象。 二次大戰後,北極殿在民國卅六年(1947年)二月到九月重修,之後在民國四十七年再修(1958年),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又有小修。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