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注意必看介紹
英文全名為atrial fibrillation,字面意思為「心房顫動」。 在生活調整上,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外,沃宏達醫師也建議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漸進式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游泳、快走等,並遵循「333運動」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也就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率達每分鐘130下。 若身為運動員無可避免高強度運動,自然就得斟酌並留意身體狀況。 臨床有很大一部分房顫患者不能完全消除房顫,所以總體來說治療主要有三個目標:(1)控制心室率;(2)控制心臟節律;(3)預防血栓栓塞。 (2)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可表現為偏癱(腦卒中)、劇烈腹痛(腸系膜動脈栓塞)及肢體發黑(肢體動脈栓塞)等;房顫時心房有效收縮功能喪失,血流混亂而易形成血栓。 若血栓脫落,栓子隨血液循環到全身,可引起腦梗塞或體循環栓塞而致殘、致死。
黃宏凱醫師表示,要先判斷患者心房顫動的症狀及嚴重程度,是否可以藉由手術來減少不舒服的情形,另外,如果患者發病時有很嚴重的胸悶或者是喘,且吃藥不會改善症狀的話,就會建議進行手術。 徐廷儀指出,一旦診斷出心房顫動,患者需要規律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液凝集產生血栓。 隨著患者年歲增長、體重與肝腎功能變化、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等,抗凝血劑的療效會有些許變動,處方也應適時據以調整。 規律服藥及回診、密切留意抗凝血劑療效與副作用,是長久與心房顫動和平相伴的秘訣,也是患者與主治醫師共同的功課。 徐廷儀提醒,有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的民眾,若有心悸、胸悶等症狀時,可以向醫師反映,以評估安排相關檢查。
心房顫動注意: 心臟結構異常患者須評估
另外,導管也可記錄心臟放電狀態,因此也是一種檢驗心律不整的方式。 手術前一日午夜後,患者應禁食,手術前患者會接受局部麻醉(鼠蹊部、胸部、手部、頸部擇一進行),醫生接著會在麻醉部位開口,將導管放入血管中,逐漸送往心臟。 此外,若裝有心臟節律器,應留意電器可能會干擾調節器運作,生活中應避免將手機靠近心臟節律器,並遠離高壓電塔、變電箱、大型馬達等具有強磁場的地方。 植入心臟節律器時須進行手術,在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才會執行,手術後應遵照醫護人員指示照護,植入側的手臂約一個月後可恢復正常活動。
正常來說,日間排尿的次數約五至六次,若是日間排尿次數超過八次,或是兩次排尿間隔小於兩小時,即可稱 &hel… 關節炎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年輕人也有可能罹患不同類型的關節炎。 有些是退化造成的,有些是遺傳或是受到飲食影響,接下 &hel… 靜脈曲張過去常見於中老年人,但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像是需要久坐或久站的上班族或學生,都 &hel… 接著,開始計算跳動次數,計時一分鐘,記下一分鐘內跳動次數,並確認是否在正常值內。 ),又稱為心房微顫、房顫、心房纖維性顫動、心房纖顫、房性纖顫等,是心律不整的一種,特色是心房快速而不規則的跳動。
心房顫動注意: 心律不整是什麼?
心房顫動是心臟的心房不正常的搏動所引起,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其中最常見為持續性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心房顫動罹病率愈高;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風險高出8~10倍。 由於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的跳動變得快速且混亂,導致心跳加速、忽快忽慢,雖有些患者並無異狀,但有些人則會覺得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若出現有這4大警訊,應積極就醫。 心房顫動發生比率男多於女,但病發時嚴重程度女大於男,奇美醫院醫師廖家德指出,有心房顫動患者比一般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風險則高5倍,呼籲民眾可控制體重與三高,減少此症發生。
比較藥物治療,導管消融術可相對減少房顫復發率近50%(CABANA 研究);對於心臟衰竭的房顫患者,導管消融術可相對降低死亡率和心臟衰竭住院率近40至50%(Castle AF 研究)。 對於有長期口服抗凝血藥禁忌(如出血風險高)和缺血性中風風險高的房顫患者,當前的國際指南建議採用使用左心耳封堵術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 LAAO) 減低中風風險。 通過導管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可預防左心耳血栓脫落引致缺血性中風。 華法林的使用已有60多年的歷史了,它已被廣泛證明可減少房顫患者的缺血性中風風險。 但是,使用華法林會增加出血風險(每年的嚴重出血風險可高達3至6%)。
心房顫動注意: 心房顫動4警訊~臨「微」不亂,7要點防腦中風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由於心臟裡的兩個小房間(左心房及右心房)跳動不正常所導致心跳不規則。 心房顫動注意 正常心跳時,心房正常且規則收縮,每分鐘約60~100下;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沒有正常收縮,跳得不規則且非常快速,速度可達每分鐘350~600次。 打個比方,心臟好比一台節拍器,規則且按部就班跳動。 很多原因會影響心房功能,若心房功能異常時,無法配合規則心跳,就會產生心律不整,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心房顫動。 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
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整的疾病,當患者的心房未能夠有效把血液泵進心室,部份血液就會滯留於心房內,有機會因此形式血塊。 如果這些血塊漂流到腦部,腦血管一旦被阻塞,就有機會引致缺血性中風。 另外,調查也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由於心臟不規則跳動、無力,心臟衰竭的風險也是一般人的3倍;若與一般中風相比,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更加危險,1個月的死亡率高出3倍,同時中風後的殘障程度也較為嚴重。
心房顫動注意: 相關新聞
NOAC與華法林相比,在缺血性中風的預防方面,具有同等或更優越的療效,而顱內出血和嚴重出血風險更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另外,NOAC較少與藥物和食物產生相互作用,服用者亦無須經常進行血液檢查滴定藥物劑量。 房顫患者,由於心跳不規律,心內血液容易產生湍流(亂流)和血栓,如果心內血栓脫落導致腦部血管閉塞,就會引致缺血性中風。 「心房顫動」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 心房顫動發作時,心臟的節律不再由竇房結掌控,而是在心房壁上與肺靜脈附近出現不穩定放電,紊亂的放電讓心房像顫抖一般,持續抽動,無法規律收縮。 聽到這樣的症狀,醫師一定會將「心房顫動」列入鑑別診斷,因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
生活習慣對於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有影響,廖峰慶醫師補充,像是緊張、焦慮、壓力大的情緒,也會造成心房顫動的產生,心房顫動最常見併發症為中風。 當一個人有其他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心臟衰竭、75歲以上、糖尿病、曾經中風過),中風的機率會更加提高。 另一方面,心房快速紊亂的跳動,連帶也影響心室的收縮,甚至可能產生心臟衰竭。 另外,也可以注意脈搏的節奏,特別是在胸悶、心悸時更可多加觀察。 假設一般脈搏的節奏為「咚咚,咚咚,咚咚」規律地進行,心房顫動會呈現非常不規律、亂無章法的節奏,例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若測量這類型沒有節奏感的脈搏,很有可能就是心房顫動正在發生,建議盡早就醫為佳。 例如腦血管出現栓塞就會出現腦中風、卡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出現腎衰竭、發生在下肢血管就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
心房顫動注意: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房顫」?
當中又以腦中風最為常見也最為危險,約佔腦中風主要原因的20%,甚至更高。 導管射頻消融術,可以理解為使用導管輸送射頻消融的能量來進行的一種手術。 (3)導致心臟結構發生變化:長期房顫可引起心臟擴大,導致或加重心力衰竭;另外,房顫患者心房有效收縮功能喪失和長期心率過快可導致心動過速性心肌病,也可導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2019年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科學院/美國心律協會的房顫指南建議,對於有心臟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的房顫患者,導管消融術可有助減低死亡率和心臟衰竭住院率。 在過去,當患者年齡較大,身體狀況不佳時,醫師顧慮到傳統射頻燒灼手術的風險較高,可能會傾向以藥物治療,但藥物的效果有極限,患者經常無法滿意自己的生活品質。
注意觀察檢查部位的傷口是否出血;若您感到腹股溝部位有濕熱感、頭暈、盜汗、胸痛、或皮膚冰冷等情形時,應立即告訴醫護人員。 檢查前不宜化妝、不必穿內衣褲,身上若有假牙、隱形眼鏡、義肢、金錢、飾物則須暫時取下。 首先,「臨」時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第2,「微」笑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第3,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別慌「亂」,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 菸害防制法超過15年沒有大修法,面對新興菸品來勢洶洶,今年五月開始,修正草案納入立院排審,中間經歷了五次朝野協商 ,終於在今天完成三讀程序。 立委 林為洲:「本次修法重點有4禁1嚴,譬如說,禁止電子… (中央社台北11日電)陸媒報導,銷聲匿跡2年多的前中國首富、原漢能控股集團創始人李河君,去年12月下旬被遼寧省錦州市公安局帶走,直至今年1月10日仍未獲釋。
心房顫動注意: 疾病百科
跟一般腦中風個案相比,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比較嚴重,一個月的死亡率高出三倍,同時中風後的身心障礙程度也比較嚴重。 因此心房顫動的病人需要積極的接受預防腦中風的治療。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全人口中平均每100 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的比例愈高。 60 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 位罹患該病,而80 歲以上, 每10 人就有ㄧ人是該疾病的患者。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多加留意,以防中風等情況發生。 對於症狀較輕的老年房顫患者,首先要控制心室率其次要抗凝治療,預防血栓栓塞併發症。 對於頻繁發作的陣發性房顫,藥物治療可以合用幾種抗心律失常藥物,但不能根治房顫,只能達到減少房顫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所以對於頻繁發作的陣發性房顫,有條件的大醫院建議行導管射頻消融術從而根除房顫。 廖英傑醫師進一步表示,心房顫動最常見的是病人感覺不舒服,有心臟蹦蹦跳、胸悶、胸痛、心悸等等的症狀,還可能會有血栓以及中風的風險,心房顫動患者產生血栓和中風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 5 倍到 10 倍左右。 心房顫動(房顫)是指心房導電的頻率出現問題,導致心臟急速及不規律地跳動。 房顫患者,由於心律不整,心內血液容易產生湍流和形成血塊。
心房顫動注意: 心房顫動算普遍 心律不整要注意
陣發性(Paroxysmal AF):偶然發生,但持續時間小於7天,絕大多數是小於48小時,大部分時間可能是正常節律。 有些患者可以透過心導管電燒手術而治癒,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手術治療,要由心臟科醫師做專業評估。 心房顫動注意 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我們重視醫療品質專業能力、要求以病人安全、醫學知識與專業性、人際溝通技巧及病人為中心,這些都是醫師不可或缺的專業核心能力…. 在心房顫動的患者中,心房纖維化,使得來自心房內不同部位的電氣活動,取代了本來竇房結的主導權,產生過快而不協調的心跳。
-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事實上各個單一區域 的電氣活動,看似不規則,但其實電氣活動空間及時間上的關係是相當穏定的。
- 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對於心臟循環學上的影響大致有兩大類:第一,因為心跳速率忽快忽慢且不規律,心臟的血液輸出量便會減少,病人血壓就有可能下降,病人便可能有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喘、頭暈等症狀出現。
- 房顫患者,如伴有二尖瓣狹窄,肥厚型心肌病,或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 無論CHA2DS2-VASc評分高低,都須要接受長期抗凝血治療。
- 因此,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新產生的心房顫動可以立即用藥物或是電擊整流的方式治療,而以電擊整流的方式為主。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 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 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沃宏達醫師表示,在治療方面以「預防血栓」以及「矯正心律」為主。 例如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降低血塊、血栓形成,減少中風、心衰竭的可能性。
心房顫動注意: 改善便秘的兩大關鍵!3種便秘原因你是哪一種?
確實,心房顫動發病與年紀是掛鈎的,亦有其他原因誘發這個疾病,如果閣下有以下這些情況,就要多加留意。 此外,2015年芬蘭醫學中心發表專文,指出適度增加心肺功能運動量之健身運動,可以降低未來心房顫動之風險。 但是,有些人可能會在電燒手術後,於三至六個月內仍有症狀。 國外研究顯示,心房顫動讓患者中風風險增加三到四倍,但國內研究顯示,心房顫動導致患者中風風險更高,達到五倍,死亡風險增加二到三倍。 由於心律不整可能致命,若發現疑似心律不整症狀,應在它變嚴重前即刻前往醫院,尋求醫生協助。 若藥物效果不佳,可考慮非藥物治療,包括電擊整流、電氣燒灼術、冷凍消融術等。
心房顫動注意: 心房顫動不是老人才有! 年輕人「愛運動」風險高2倍多
很抱歉,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術後 24 小時可以自由活動,出院休息 2 周後可恢復正常工作,避免吸煙飲酒咖啡刺激性食物,一般三個月左右可以完全康復。 通常認為陣發性房顫指能在 7 天內自行轉復為竇性心律者,一般持續時間小於 48 小時。 江晨恩指出,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至2%,推估全台約有20萬至25萬人,發生率隨年齡增長升高,65歲以上為5%,80歲以上成長為10%。 針對亞臨床房顫的篩查診斷,一般分為無創檢測(例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外置式循環記錄儀 及可穿戴式移動心電監測設備)和 微創植入式循環記錄儀(ILR)兩類。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依據國際試驗顯示,13.2%的心房顫動病患在中風後一年內發生二次中風;在一次中風後確診心房顫動的患者有10.9%發生二次中風。 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是「心房顫動」,大約一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而且發生率會隨著年紀而上升,到了六十五歲時,每二十人有一人有心房顫動,八十歲時則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注意 一般來說,房顫發作以後,超過 48 小時,即可有血栓形成,因此,目前認為,超過 48 小時的房顫均需要不同程度的抗凝治療。 對於一些不能耐受華法林的病人可以用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治療。
心房顫動注意: 醫病》莫名心悸、暈眩要注意! 心房顫動恐造成腦中風
非藥物治療來節律控制,包括電擊整流或電氣燒灼術,可將心房顫動回復正常的節律。 在48小時內發生的心房顫動,應儘速將心房顫動轉換回正常的竇性節律。 人如果沒有適度休息,會使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造成心跳加快、血管收縮。 當心臟發生疲乏時,就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甚至引發缺血性心臟病而導致死亡。 蔡青峰說明,心房顫動病患可以完全沒有症狀或輕微心悸,一般也會有氣促、胸悶、頭暈等症狀,嚴重甚至會心臟衰竭、休克或者昏厥;一旦確診心房顫動,應積極接受治療。
中風對於不論是患者本人,患者的家庭, 甚至是國家社會來說,都有相當大的損害。 心房顫動注意 一旦不良於行,甚至長期臥床,生活起居都需假手他人,這絕對不 會是任何人所樂見的。 心房顫動注意 相較於正常心律的族群來說,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率,高出了約十倍。
心房顫動注意: 所有類型的「房顫」看醫生都必須立刻治療嗎?
早期有報道顯示房顫具有家族遺傳性,這些家族成員中患房顫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家族。 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些家族性房顫的患者存在基因的異常,證實了患者的房顫與遺傳有關。 也有研究發現父母有房顫病史,其子女發生房顫的幾率也增高,但是遺傳性只佔房顫患者的極小部分,對於絕大多數房顫患者來說,是否會遺傳給下一代,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 即使房顫的發生存在遺傳因素,從臨床實踐和現有的資料看,這種因素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弱的,所以一般的房顫患者,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會遺傳給下一代。
至於要控制心房顫動症狀,有2種藥物治療方式可考慮──完全壓抑心房顫動,以保持正常的心律,稱為「心律控制」;或是讓心房顫動持續,但控制心室跳動的次數,保持每分鐘70到80下左右,稱為「心速控制」。 但有些心房顫動患者可能症狀不明顯,覺得即使有這樣的心律不整,病人依然能吃能睡,能自由活動,而不願意接受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 如果因為這樣而耽誤治療,而產生了中風等重大的併發症,是相當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