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上士道消文詳解

就口密為二:先正明口密、次兼明身意二密。 初正明口密中,文為二:初明四相、次料簡涅槃。 初又二:一明一相四相、次明四相一相。

廣論上士道消文

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非靜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至,實則順中為常,權可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 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雲不著,終非真覺,何耶? 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不得定。 又如良田,荊棘未誅,雖下種子,嘉苗不成,愛見思慮,是心荊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 廣論上士道消文 或身居富貴,或學備經史,言則慈儉,行乃貪殘,辯足以飾非,勢足以威物,得則名己,過必尤人,此病最深,雖學無益。 然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托,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複散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閒,無問晝夜,行立坐臥,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9集

無餘解脫無餘二德一入永謝,尚自不能一處調他,況復處處。 今之解脫,隨十法界六道四聖,但是眾生須調伏者,普於其處而調伏之。 雖在地獄身心不苦,雖在畜生而無怖畏,雖在餓鬼恒無饑渴,雖在人天無人天事,雖在二乘以佛道聲大悲教他,於一切處都無創疣染著之累,以是義故名解脫處,非直觸處無染。 廣論上士道消文 又有般若照明、法身自在,只解脫處三點具足,斥昔顯今其義明矣。

  • 十二因緣告訴我們:無始以來一直隨著無明,由無明而行,行而識,已經種下了無量無邊的因位識,我們目前的狀態,它既沒有感異熟也沒有對治,所以本來一定會感生死的果。
  • 有一位同學曾聽我說到我以前一天用多少功,他來問我用功的方法。
  • 二云:不爾,佛於爾時已年八十,呼女為姊,豈有老姊乳養嬰兒?
  • 初中分四:一、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 這裡千萬注意,不要說:「我現在煩惱還很重啊!做不到啊!」就因為煩惱很重,所以才要修學佛法去認得它,這個是最重要的概念。
  • 安忍是具足大力者的最妙莊嚴,是難行者的最殊勝的力量來源。
  • 他是藏族,生在青海西寧附近叫湟水的 …
  • 就福德資糧而言:大乘所積福德,如大海般深廣無量;聲緣乘所積福德,則像牛足印裡的水一樣微少。

這個才是真正的無上深妙的大法! 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真正修學的根本是發菩提心,了解以後應該全部精神努力於此。 這就是為什麼阿底峽尊者見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而尊金洲大師為所有師長中最珍貴的一位的原因。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5集

總結者,三跳免怖,結上無創疣。 即一而三是橫廣,即三而一是豎深,結上其性廣博。 他解:畏獵師故三跳,怖魔外故三歸。 初跳喻歸僧,離蠟者猶近;第二跳喻歸法;第三跳喻歸佛,方得安隱。 故下文中怖鴿入舍利弗影戰怖未安。

廣論上士道消文

給各位的參考資料有解釋為什麼,這裡就不重複為什麼說一一度能夠攝六度。 就說在做布施,布施本身已經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等,意思是醬。 度的角度講,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都要修,只不過他要專門把布施做圓滿。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11集

這部分《廣論》有引用,是說你之所以能不分別還是由分別進去的。 這裡標出因明,因明也是佛學中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在靜命論師的瑜伽行中觀系統裡,一定要在世俗那裏條理很分明,這之後你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正見。 雖說你最後得到的是出世間的正見,可是你也要在世間條理分明,能讓你在世間條理分明就是要靠因明。 以其離聞思修而專言空慧,不但行不清淨,見亦不清淨。 此類愚人,以為一法(空性)而證菩提,反以彌勒及釋迦多劫修行六度,及施身餵鷹等為愚癡,寧不犯謗佛本身事耶。 彌勒菩薩跟佛多劫修方便,也講了佛割肉餵老鷹的故事,那不是在誹謗佛的本生事。

  • 我們做事情所以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內心當中對所希求的東西本身還沒有正確的認識,聽人家說好,也跟著說好,由於缺乏真實的推動力,所以做起來也沒有勁。
  • 上面談大乘佛法固然如此,小乘人雖不求圓滿大菩提,只求自己解脫生死而修學定、慧(戒是定、慧的根),也一定要了解定跟慧的內容和次第,絕對不能把定誤以為是慧。
  • 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
  • 這就是為什麼阿底峽尊者見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而尊金洲大師為所有師長中最珍貴的一位的原因。
  • 能所就是分別,分別之後就會有因果的觀念,因為有識去緣這個境,這是不是能所?
  • 諸如此類都是對大乘法要不嫺熟、不精通的表現。

就如同一般是從牛乳提煉出生酥、熟酥,最後才得到醍醐,要經過很多手續,費很多功夫才提煉得出來。 廣論上士道消文 所以不但要得到正法,而且還要對正法真正下一番很切實的功夫,才能夠得到這個菩提心寶。 這也是佛告訴我們的最殊勝的中心教授寶藏。 大家跑到這地方來,一定要把以前內心的執著拿掉,告訴自己我是來學的,先把自己抽空。 不要像覆器的過失一樣,口要仰上;然後心裡不相應的邪執把它拿掉;再用心記住它,那個時候就有用了。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相關搜尋相關結果都幫你找好了

這種「心安住」的修持不論多麼殊勝,事實亦僅屬於「奢摩他」的範圍。 若對他人有大悲心的話,便會感到必須消除別人的痛苦。 可是,僅具有「願他們離苦」的善念並不足以除苦,必須趣修除苦的方便法門。 若自己不先趣修這些方便,便不能度脫別人。 所以若要利他的話,首先便要調伏自己。

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 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若對聖教的扼要有所瞭解,觀察此段傳記,相信會對道之關鍵得到深刻的瞭解。 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忍辱波羅蜜

答文為三:初訶其問、二舉譬答、三反責迦葉奉答因以為難。 廣論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佛答,文四:一訶問、二定宗、三會譬、四料簡。 三會燈滅,云是羅漢涅槃,永滅不生;如來涅槃,滅而不滅、無生而生(云云)。 中云那含不受生者,一云不受欲界生,大乘那含不受二邊生也。 若涅槃即四相等無有異,何故料簡涅槃不料簡四相?

我們對理論的方法(即所謂的理則)不了解,所以犯了太多的錯誤,平常討論的時候,往往題目很明白,可是卻不曉得扯到什麼地方去了。 而本論任何地方儘管很小一個範圍,都非常嚴密。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現在科學所以發達的原因,就是它任何地方一點都不馬虎,你們想:一個小小的機器,如果是大而化之的話,行嗎? 短一點點不行,長一點點也不行,凡是任何精密的東西都這樣的。 所以此處清楚辨明,這一條是不忍聖教隱沒,至於聖教存在世間有什麼大利益,這是第四條要講的內涵。

廣論上士道消文: 市售飲料有百分之11.6屬於肝毒性..一定要看喔!

現在就從中士道來認識:我們千真萬確是在無明大病當中。 請翻到《廣論》一百七十頁,我們再複習一下。 前面講到生死輪迴主要的因是集諦,就是惑跟業兩樣,而最主要的是惑,也就是煩惱。 接著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 對煩惱的過患要好好地去觀察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才會策發我們要去斷除。 至於煩惱的行相以及生起的次第,再重新跟大家說一下。

廣論上士道消文

所以,波羅密多的數目是定為六種。 《大乘經莊嚴論》說:勝者(佛陀)曾以三學如實宣說六種波羅密多,第一種學便是前三者(佈施、持戒、安忍),後二種學是六者的後兩者。 若能明辨兩者的分別,便不會把「奢摩他」誤作「毗缽舍那」。 由此可知,一些以為專住無分別的修習便是修習甚深(空性)之輩,僅是這種靜慮(波羅密多)修習的一部分,所以必須對於六種波羅密多取得全面的決定瞭解。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五部分上士道精進波羅蜜

應該想想世間眾人對我有這麼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靠他們,如果我只解決自己的苦而不管別人,這說得過去嗎? 世間的人尚且不可以這樣,何況是修學佛法的人! 透過這樣的思惟,會策發我們的大乘種性。 不過必須先要懂得怎麼利他之後才能利他,如果自己不懂,卻藉利他之名自害害人,這個不是佛法! 這是我們應該把握住的,這到後面會詳細談。

廣論上士道消文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惟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如果我們把持這種的原則而去修學成佛之道,不因現有的功德而感驕慢,也不因見諸佛的圓滿功德而感到退怯,這才是一個正確的修行精神。 第二發生精進之方便者,如前所說,二種資糧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長,故修精進極為重要。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輪)

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一開始也都跟我一樣,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佛,而是「由漸升進而得成佛」。 依六種想中,首先告訴我們知病,什麼病﹖三毒啊! 最初學的時候只曉得名詞,現在已經學了下士跟中士,下士告訴我們暇滿人身難得、義大,進一步由思惟無常、三惡趣苦引發皈依,對這些內容都要清楚,而且牢牢記住。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精進波羅蜜

本論下士、中士、上士的次第真正的善巧之處,就是在你眼前生活當中,每一個關鍵所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了解了,依這個教授走上去,就能夠一直走到最究竟之處。 這件事你真正把握住了的確不難,反過來說,如果怕難而不走的話,那才是將來真正痛苦的因。 現在偷懶躺在床上睡覺,將來卻要在地獄當中煎熬,到那時候就來不及了;眼前一點點小苦都受不了、衝不過,將來是逃也逃不掉的大苦,這是我們應該認識的。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相關搜尋相關結果都幫你找好了

再推而廣之,依次對朋友、同事、一般人、怨敵、一切眾生有情具體觀修,才能真正生起大慈心。 先講到知母的部分,在此雖然象徵性的說母親,但最主要是觀與自己最有恩惠的人。 思惟從無始以來,輪迴生死不斷,因此我的受生也沒有窮盡;既然受生沒有窮盡,當然生我的母親也沒有窮盡;由此推知,一切有情都可能做過我往世的母親。 為了容易生起捨心,我們要採取漸次修習的方式。 首先,我們先以中庸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修平等心。 其次親人,最後是我們不喜歡或怨恨的人,如此漸進方能使心平等。

” 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 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 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 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

廣論上士道消文: 了解了原來這是共道以後,對整個的輪廓有所了解,那時候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方便的上首是發菩提心,智慧的上首是達空性慧,除此以外,還要有其他相關各方面的配合。 譬如說蓋房子要鋼筋混凝土,它確實是需要混凝土跟鋼筋,說起來好像只要這兩樣,其實還牽涉到很多,像是模板等一大堆,這些都不能少。 我們要把這個根本認識了,然後慢慢的從根本上再進一步去修習。 就好像前面的比喻,把種子種在土裡,要灌水、加肥料,還要太陽曬,種種的培植才長得起來。 但是要得到所希望的結果,這個種子要種得對;如果要蘋果,卻種了麥種下去,長了半天長出來的是麥,不是蘋果。 但把蘋果的種子種下去以後,也不一定就能夠長出蘋果,還要其他的助緣:水、土、太陽、肥料,這些東西叫共因。

居後的波羅密多是比前者難行,所以是較前者微細。 《大乘經莊嚴論》說:後者是依前者生起,因為它們是依下劣和殊勝,粗顯和微細的次序排列,所以依次宣說各種波羅密多。 還有,在初時不能超出生死輪回的因由是有兩種,這就是貪著財物受用和貪著家室。 分別對治這兩種貪著的方法,便是「佈施」和「持戒」。 雖然(福、慧)二資糧及(戒、定、慧)三學等也可以統攝所有一切菩薩道,但是它們卻不能產生出像六波羅密多那樣的瞭解,所以六波羅密多是最佳的總攝方式。 「受持律儀後的學習方法」分三:① 什麼是所學的學處。

佛法當中絕不會追求現世快樂,如果貪著這一世的話,那完全不是修學佛法,就連下士道都談不到。 雖然下士能得到下一世的安樂,但是即使生天,最後仍會墮落;中士所講的解脫則不會退失,但是它所斷的過失以及所證的功德,只是很少的一點點,就連自利都不圓滿,利他也僅有少分。 廣論上士道消文 究竟說來,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而利他也一定能自利。 真正要圓滿的話,自、他二利是分不開的。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