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祀必看攻略

民國35年(1946年)倡議重修,一直到民國71年(1982年)1月才整修完畢,成為今日的規模。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游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間(西曆一七六一年)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現在廟址位高雄市鹽埕區鹽埕街五四號。

  • 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
  • 五嶽四瀆,名山大川,所在官司,歲時致祭,明有敬也。
  • 昔時台南市的三山國王廟還要在每年的上元節之夜,大事展出廣東特種的水仙花,供人欣賞,曾為台南一時的盛況,可惜日本佔據後遭受破壞。

據先民傳頌,本廟聖神三山國王,當奉旨於本‘荷婆侖’開基之始。 翌年(1587),地方眾弟子倡議建廟,就地取材,搭建茅屋,命名本廟為“霖肇宮”,是取其廣東‘敕封三山國王’為全國開基祖廟之‘霖田祖廟’三山國王在台‘肇’其建“宮”之意,並塑造‘敕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奉祀之。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潮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不久之後,陳姓村民仙逝,居然降駕到村中乩童身上,說自己已經羽化登仙,而三兄弟是連傑、趙軒,喬俊,就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山之神。

三山國王祀: 鹿港十宜樓

根據吳中傑教授考證,閩南鹽丁是來自南澳島,清朝時南澳島東部屬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西部屬於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證實廟宇為來自潮汕的福佬人所興建。 三山國王廟為黃瓦紅牆,彩繪朱門,屋脊上有“雙龍戲珠”,檐下掛着一塊橫匾,上面寫着“神光普照”四個鎏金大字。 大門兩旁嵌有對聯,上聯為“三山鼎峙”,下聯為“四海屏藩”。

來到門口就可以發現此廟與一般廟宇不太一樣,沒有其他廟宇的繽紛色彩,粵東建築的一大特色,是樸實穩重的灰梗仰瓦屋頂,末端用了翠綠色的瓦當滴水,搭配紅色的封簷板,呈現灰、綠、紅的配色,和以磚紅為主調的閩式廟宇建築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平緩的屋脊和細緻的「嵌瓷」也是粵系建築常見的風格。 徐德峻之碑文紀錄「擇地於邑西城廂」之地理位置,與臺南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內鎮北坊水仔尾」之記錄有所差異。 並指出其記錄應為現今嘉義市成仁街三山國王廟廣寧宮。

三山國王祀: 三山國王廟

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時,潮州舉人傅修、林文榜等潮州人士增建韓文公祠,並為了提供祭祀費用,而買了店屋三間,在舊縣頂市仔頭收租。 而在興建韓文公祠之前,廟左側的聖母祠應已興建。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臺灣總兵官顏鳴皋提倡整修,此次並將韓文公祠改建成與主廟相連的兩進式廟宇。 八年後(1784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這次整修並大致定下了三山國王廟的樣貌。

而後嘉慶七年(1802年)時,監生翁峻和生員陳應機等人予以重修,這次除整修韓文公祠外,並於廟後添置了會館以供潮州人往來臺灣與中國大陸,另外也又買了六間店屋,將租金收入作為祭祀費用。 此後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與光緒十三年(1887年)時又陸續有整修過。 三山國王祀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間,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纂輯之《重修臺灣縣志》紀錄:「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內鎮北坊水仔尾。廟祀粵潮州巾山、明山、獨山之神(三山在揭陽縣界。原廟在巾山之麓,賜額「明貺」。

三山國王祀: 台南旅遊網

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位於西門路上,遠遠的就可以看見廣大的廟埕與樸素的廟宇建築,這裡是三山國王廟,少數保有完整潮州風格的廟宇。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修之《重修臺灣縣志》中,所記錄徐德峻〈新建三山明貺廟碑記〉中記載「壬申小春之月動工,癸酉冬季之辰完竣。」的字句。 顯示這間三山國王的修建乾隆壬申(乾隆十七年,1752年)到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應是徐德峻筆誤,實為乾隆七年(1742年)至九年(1744年)。 潮州三山國王廟,位於潮州鎮同榮里,宮名「忠主宮」,主祀三山國王,同榮里位置較鎮內中央,台灣光復後取同享繁榮之意定名為「同榮里」,一般大都稱為「舊街」,今為潮州鎮最繁榮的商業區域。

三山國王祀

位於台灣府小北門內鎮北坊,為祀奉獨山、明山、中山三山大王的廟宇。 三山國王祀 該廟建於清乾隆七年 (1742年),由台灣縣令楊允璽等人率廣東籍移民所建,後經過多次擴建和改建。 現存建築是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擴建的模式,1976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繕,為一座廣東風格的官觀建築。 河婆當地民眾較多傳説這三山神原是南北朝時義俠之士,大王姓連名傑,二王姓趙名軒,三王姓喬名俊,三人有其各自的誕辰月日,乃異姓兄弟。

三山國王祀: 臺灣

對於童身(類似於藏傳佛教的活佛)老人去世後會新的童身出現,類似於活佛轉身。 汕頭市龍湖區官埭國王廟(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已有670多年曆史,是汕頭市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 清光緒八年(1883年)經庄民謝道倡議重修,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廟董林界(鹽埕區長林迦的父親)及蔣吉、洪羅、蔡眯、陳藝、胡知頭、黃亮、陳再興、蔡媽基等再提議重修。 當時蕭晉朝募建的廟宇是屋五間已甚具規模,在此之前即有草廟的存在,到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眾信徒倡議重建,經瀨南場甲頭眾晒議會,全部會員全力支持改建略有基礎之小廟,並由該瀨南眾晒議會贈與「三山國王」匾額一面。 在傳統建築中,常有圓形、六角形、八卦形、瓶形等不同形狀的洞門,除了美觀需求外,也蘊含著不同的寓意,像是「瓶」與「平」同音,象徵的就是「平安」。 而三山國王廟的花瓶門,更在門上(也是花瓶的瓶口上)雕飾了牡丹、桃子、石榴,分別有著「平安富貴」、「平安長壽」、「平安多子」的吉祥意涵。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陈春声教授根据各种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认为台湾的三山国王庙在170座左右。 但實際的數字應該遠大於陳教授的估計,單是宜蘭縣就有四十幾間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祀 民國77年,由台灣三山國王宮廟組成「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現有百餘三山國王宮廟為此協會會員。

三山國王祀: 三山國王廟傳承

由於三山國山的信仰在台灣分佈甚廣,初期研究又和粵籍客家族群有關,相關研究一度視三山國王是客家族群特有的神祇。 然而,最新的研究分析中國大陸或臺灣的現況,三山國王並非客家族群獨有,而是發源於潮州地方的民間信仰。 三山國王在台灣的分佈相當廣,幾乎遍及每個縣市,光是宜蘭地區粗估即有二十六座。 三山國王祀 至於其它地區,較古老的有屏東九如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山宮、高雄市楠梓和鹽埕的三山國王廟、彰化員林的廣安宮和臺南市的三山國王廟等。 乾隆二十五(一七六○年)時,打狗鹽民聚居地已稱為「鹽埕庄」群議草築小廟,做為鹽埕部落的守護神,根據仇德哉「台灣之宇廟與神明」的研究,三山國王為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的明山、獨山、巾山等三山山神的總稱。 潮州府屬的饒平、惠來、大埔、澄梅、普寧、揭陽、潮陽與豐順等九縣內,都有立祠奉祀。

三山國王祀

正殿後方還有四間廂房,其中一間奉祀三山國王夫人。 整座廟宇散發濃厚的潮汕氣息,想看看不同於閩式的廟宇建築,三山國王廟絕對是不可錯過的歷史古蹟。 三山國王祀 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是由清領時期渡海來臺的潮州移民創建,供奉原鄉的三位山神:巾山、明山、獨山,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同鄉聚會場所,廟後更有客房供旅臺同鄉寄宿。

三山國王祀: 建築特色

清水三山國王廟又稱為「調元宮」,主祀「巾山」、「明山」、「獨山」王爺,據說創建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然據明治30年牛罵頭辨務署的調查,則興建乾隆53年(1788於),距今約200餘年)。 經日治時代昭和10年(1935)的墩仔腳大地震後,因正殿受損,乃以斗笠遮蓋神像金身,後暫將金身移往民家供奉,俟民國48年(1959) 現有寺廟重建完成後,始將來神像移回供奉。 該廟相傳是清朝雍正年間石岡鄉南坑張姓客籍人士所建,最初廟前並矗立一對石獅子,其中張口的雄獅有還願謝神的信 徒,會將供品塞進獅口中,目前這對石獅卻不知流落何方。 改建後的三山國王廟僅剩後殿,規模和格局均大幅縮小。 該廟目前與遷往豐原之客籍住民所興建的朴子里萬順宮有交陪關係,且每年農曆10月25日均會舉辦象棋比賽,以慶祝清水三山國王聖誕千秋。 據《明貺廟記》記載,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靈顯於唐,受封於宋”, 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揭西河婆三山國王祖廟是海內外6000多座三山國王廟的鼻祖,奉祀的神祇初為三山神,受封后稱為三山國王,是粵東先民創造的地方神祇。

  • 三山國王的故事後來幾經變易,原有的山神色彩徹底轉變成人格神,有謂大國王姓連名傑字化清,二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三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威,原是隋朝助楊堅開國的大將軍,因為無心仕途,退隱山林,到了宋朝才再度顯靈,為宋朝皇室助陣,保祐當地居民,受世人崇奉。
  • 既降,神以人言封陳為將軍,靈日益著;人遂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
  • 之後廟產遭到盜賣,韓文公祠與天后聖母祠淪為肥料倉庫,後殿則變成線香製造及木工廠。
  • 相傳唐代中期,韓愈貶任潮州刺史,適逢潮州水患不斷,民不聊生,於是他便向“三山國王”祈求。
  • 傳說宋末帝昺時,三山國王也助他逃離叛軍追殺。

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精神被歷代民眾所尊崇,因而廟祀千年不衰、香火鼎盛。 三山國王祀 每年前來拜謁祈福的各地分廟理事組織、周邊村落代表、民眾不計其數,歷經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古老而又獨特的祭典儀式。 2007年,三山國王祭典被省政府批准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創建於西元1742年的三山國王廟為台灣唯一最純粹的廣東式建築。 除奉祀三山國王以外,還奉祀韓文公與天上聖母。

三山國王祀: 三山国王庙

《高雄市志‧藝文篇》載:高雄市鹽埕區一帶,原為瀨南鹽場,清康熙末年(約1710年代)時由漳州府南靖縣人趙元、蔡媽為、黃孔三人率鹽丁二十人所開拓。 粵東建築風格的三山國王廟,內部的木構件為潮州匠師的作品,而潮州匠師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精雕細琢的木雕技術,特別講究物件的尺寸與細節,值得好好欣賞。 和閩式廟宇建築常見的磚紅色屋瓦不同,屬於粵東建築的三山國王廟,屋頂是由灰黑色的仰板瓦覆蓋,給人穩重沈著的感覺。 三山國王祀 但在屋頂的末端,又巧妙地由翠綠色的瓦當、滴水點綴,使得建築整體輕盈了起來。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