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5大著數
至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對人格的尊重呢? 轉換立場,為人設想,假如我是對方,要不要大家的尊重呢? 大願 換個角度,就會體會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因此我們理應由自己做起,尊重別人,就等同於禮敬了諸佛,這就是生活裡的修行。 因為禮拜而與佛感應道交,是個人的心證,實不可說的。 不過,希望給大家一些信仰和信心,我也藉此說說自己禮拜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的經歷。 古聖先賢通過禮拜諸佛得大成就的例子非常多,而他們的感應道交也不是一般人能隨便附會、道聽塗說的。
但專注能幫助你完成解脫,也能幫助你減低煩惱,因此可以說,專注是一種工具,只要你運用專注在解脫道上,專注就能協助完成解脫;如果將專注運用在邪見或我執,那就肯定的會帶給你無限的煩惱痛苦。 例如一把手術刀,它能救人也能殺人,要看操刀的人如何使用這把手術刀,專注也一樣,看你將專注使用在正當的或是不正當的,那就完全要看使用的人了。 修四念處隨時不離開當下,保持正念、正智,精勤不放逸的培養正念就能引導你的禪修成長,因為正念有能力覺察到自己的身受心法,是正念在促成你能透視到自己當下如何,而正智能明白當下狀況。 簡單說,正念就是念念分明,正智則是清楚明白知道狀況只是狀況,沒有一個我或我所。
大願: 大願酒甘露及圖
地藏王菩薩重視孝道,勸說世人修行布施,功德不但要迴向給往生的祖先解脫痛苦,同時也要迴向給在世父母,希望父母身體健康平安。 地藏王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地藏王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 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 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 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
例如法藏比丘,即為國王出家,釋迦世尊也是王子出家,都是生於尊貴之家而捨棄尊榮,出家修行的好例子。 人間眾生,唯有出家沙門,嚴持淨戒,稱為修梵行者。 欲得上輩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便是「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也就是說,若不修梵行,便與上輩往生無緣。 32.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
大願: 大願·校史館
第二十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諸佛國土的一切菩薩眾,若來化生於我清淨國土者,究竟必定達到一生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境界。 除了那些依照他的本有願力,自在無礙隨願教化眾生者。 凡是往生我國土者,皆能為利益眾生故,披著大誓願的精進鎧甲,聚集累積福德根本,度脫一切眾生。 自在游化諸佛世界,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開導度化恆河沙數無量眾生,使眾生安住於無上正覺真實佛道。 超過一般次第修行諸地的途徑,當下現前即能修習普賢菩薩廣大無邊的德行,若不能夠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在四念處禪修中,它們必須平衡並力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四念處禪修才能有所成就,失去其中一個就不可能完成正念、正智通往解脫之道。 苦是出自於無常不能自主掌握,因此生起苦,所以經中說,無常故苦。 要完成究竟的解脫煩惱痛苦,必須正觀五蘊無常、苦、無我,因而厭離五蘊欲貪。 厭離者就對五蘊不貪,不貪則解脫,完成解脫知見,到達煩惱業縛已盡,證得阿羅漢果,他已經知道自己從過去的煩惱、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涅槃自在的人。 這就是經中所說的「我生已盡」。
大願: ‧ 白家綺「深V露溝」一轉身背全裸 高雄跨年換3戰服放話「地獄級辣椒」
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 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 大願 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
你覺察到在回憶、推理、判斷、思考等,那才是正念的特質。 在三十七種修行的道品中,正念就佔有八處,由此可知修三十七道品主要的禪法就是培養正念。 也可以這樣說,正念就是修內觀禪(正觀禪或智慧禪)的重點,若離開培養正念,那就談不上是修四念處了,當然也說不上是內觀禪。 既然如此,修行者對正念不可不知,否則就很難完成培養正念了。 苦分為身體的痛苦以及內心煩惱所生起的痛苦。
大願: 大願禪寺(高雄)
識有兩種解說,一種是依「識」字單純的解釋,一種是依「意識」的解釋。 如果是依「識」字的解釋,也就是一種未經想像、思考、推理、判斷之前的覺察。 譬如說,我們在暗室中忽然遇到了光,但未生起光概念之前的那一剎那覺察,也就是一切認識的最始初的狀況。 「意識」,就是具備記憶的作用。 修識陰的觀察,禪者必須將「識」作為禪觀的對象,就能從識的生滅中體驗識只是識,識是因緣生滅法,親自體驗到識中無我及無我所。 修心觀念處的對象(所緣)就是心的部份,心的部份到了部派佛教擴大到幾十個心、幾百個心,這些都是從論典所擴大而成的論說,在實修上就不同了。
- 四念處的實修法,簡單說,就是透過培養專注和正念,如實的觀察身體的活動、情緒的感受、心念的活動、思惟對象的過程,從中體驗生滅,自悟無常、苦、無我。
- 先明白然後親自力行、體驗,這種解行並重才是最理性的修行者,只有理論的明白那只是概念而已,而盲目的修行又是太感性了,加上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就容易偏離正確的修法,因而難有進道上昇,甚至產生邪見而又不自知。
-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 所以禮佛更重要的,是要「學佛」,更要「行佛」。
- 然而,關於宇宙法界佛教的起源和宇宙法界佛法的誕生者是誰,就未必瞭解了…
所以,真正要修行成就,除了要度盡色身眾生的業,還要度盡心中的業;要讓整個身心都得到清淨,沒有業障和靈障,也沒有違背戒律,如此修行就容易得多了。 地藏王菩薩發大願,寧可自己不成佛道,全心普度眾生的偉大精神,可以說是真正作到捨己為人,是值得我們敬仰推崇的。 據《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記載,地藏菩薩在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度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 《五大論願文》,庫倫・語王具德造。 五部大論指《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及《戒論》,此願文以巧妙的譬喻,結合五大論各論典之特色,每一部論皆以一個偈頌講述該論的功德。 故透由虔誠祈願,願學五部大論,速速脫離生死怖畏,證達空性正見,一切時處充滿法喜,最終的得成無上正覺。
大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到我的名字,歡喜信樂,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厭惡女身的污穢,如是信女壽終之後,便可轉女成男,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大願 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種種類別的眾生,蒙我的光明照觸其身體,悉能身心柔軟,安適愉悅超勝天上人間的一切樂受。 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中從地面到虛空,有著無量的宮殿樓閣,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四週佈滿眾多的寶樹,國土中所有一切萬物,都以無數珍寶與妙香和合而成,香光顏色奇妙映飾,莊嚴華美,超勝天上人間所有莊嚴景觀。
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 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版權沒有,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歡迎轉載。
大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彩色漫畫)
卡魯仁波切也是大寶法王的老師,有著噶舉派和薩迦派的傳承。 當初那一念想到灌頂的因緣有了才開始翻譯[四加行]這本書,如今實現了,心里也很歡喜。 其實,我們只要動了一個念頭,很快就會實現。 我們的念頭有召感性,這個念頭只要來自內心里的清淨心,它會召感相同的因緣。 說到有願必成,你有沒有體驗過有願必成? 請說說你有願必成的體驗。
[普]才算是真平等,表現於身語二業的就是大慈大悲。 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六祖壇經講話》、《佛光菜根譚》、《佛光教科書》、《人間萬事》、《百年佛緣》、《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以及《有情有義》、《佛光祈願文》等有聲書。 一九四九年初來台,一九五三年駐錫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基礎。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事業。
大願: 煩惱 vs 發願
那羅天是一種大力天神的名稱,梵文Nārāyaṇa,譯為堅固力士、金剛力士,常以之譬喻佛及菩薩的威神勇猛、堅固大力。 也就是說,蓮花化生的彼國眾生,身形都很高大而堅固有力,不像人間的身體,羸弱多病,無威神相。 19.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正如本經所說:「彼佛國中,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阿彌陀經》亦云:「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尚無惡道之名。」不僅沒有惡人惡事,連惡、不善之名也不會聽到。
-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盛行時大約是在第四世紀,那是中國南北朝時代,兵荒馬亂,連年戰爭,苦難眾生對觀世音菩薩的殷切期待可想而知。
- 這也是我們在前面,不斷的提醒同修們,必須念念都要想著,我們要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好樣子事上固然重要,理上更重要。
- 不同的「情緒」決定轉世的去處不同;同樣的,不同的發願(比如發願自己要去不動佛的世界,或是阿彌陀佛的世界等等)也會決定我們的去處不同。
先瞭解而後力行體驗的解行並重,這才是理性的修行者,也容易進道上昇開法眼證聖果。 如果法、義、法次法不清楚,又沒有真正的善知識指導,那要開法眼證聖果那就難了。 其實很難用幾個文字或語言就能精準的表達出正念的真實意思,因為文字雖然被設計用來描述所要表達的真實,但是文字或語言只能做到象徵性的表達真實的概念而已。
大願: 佛教法會與聖蹟
宇宙法界佛教到底起源於哪裡? 到底誰是佛法的誕生者? 娑婆世界佛教的開創者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佛教徒人所共知的。 然而,關於宇宙法界佛教的起源和宇宙法界佛法的誕生者是誰,就未必瞭解了… 大願 因海老和尚圓寂後創下佛史新聖蹟 聖僧圓寂後,展顯了佛教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肉身大神變,化現出莊嚴殊勝的聖蹟,為佛教史上創立了圓寂以後開始脫胎換骨、幾天後變成另外一尊莊嚴無比法容的紀錄… 佛陀妙法無上寶 南無羌佛說的法,廣博無盡,含攝三藏精髓,密典妙義,更有超於三藏與密典的微妙,徹底表現了五明的完整無缺,這些法音教化出了很多高僧大德、大法王,成就了許多人…
大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譯文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 大願 此乃阿彌陀佛大願之核心,只要信願持名,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無條件的救度,徹底平等的慈悲。
大願: 四十八願
乃至有時時刻刻普皆迴向嗎? 重要的就是觀自己的心,你的每一個當下,不管你是在做什麼,你的心是否清淨。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可以是頓修法門,頓修法門就是直接觀心性。 歷經五劫的漫長思索,法藏比丘終於清楚了解十方佛剎的情況,他集結二百一十億個佛國的莊嚴美好,並在佛前發願,依願廣度眾生,終於成就無與倫比的安樂淨土。
大願: 新聞關鍵字
七覺支的禪觀將會培養出七種善法,佛陀稱五蓋為惡法,七覺支為善法;七覺支善法能滅除五蓋惡法。 七覺支即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及捨覺支。 明白七覺支能幫助修四念處,使修四念處過程能平衡發展。 大願 四念處滿足七覺支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