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講堂7大好處

公共建設方面,車程約4分鐘可至歸仁區圖書館。 這部經跟其他的經典稍稍有點不相同,因為它是會集本,所以我們在此地必須要把這個來源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答:凡是問到諸佛、古佛怎麼成佛的,這都是諸佛的境界。 凡夫要去講佛的境界,像個生來的盲人一樣,毫無辦法。 不過既然問到,也就鸚鵡學舌,依據經典表達自己粗淺的認識。

法藏講堂

此時士珍先生顧及兒女的生活教育,托人申請台灣入境證,遂在民國四十年舉家遷居台灣(次二年生下小兒貴宇),等待返鄉的一天。 未料,一住四十六年,台灣成了她的第二故鄉。 民國五十八年曾經在高雄經營素菜館禪悅齋時,有人問及何籍人士,她總是笑著用台語回答說:「我是標準台灣人啦!」雖然腔調詼諧,的確,人生有多少幾十年呢? 台灣寶島擁有她一生中的黃金歲月及燦爛的佛教事業。

法藏講堂: 教育主題

民國七十二年四月,應美佛會沈家楨老居士之邀,赴美東參加紐約莊嚴寺千蓮台開幕法會,屆時諸山長老雲集。 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五日,正式接任華藏佛圖書館館長一職,五月本館開幕啟用。 圖書館建立宗旨在培訓弘法人才,因此開始接收出家僧眾進來。 民國六十五年二月,任中國佛教會(第十一屆)大專佛學講座之講師,講席內容為「佛說八大人覺經」,該講座乃總講座道安長老舉辦,淨空法師主講「仁王護國般若經」。 民國六十一年元月一日至六十二年七月卅一日止,應中華學術院(今文化大學)院長張其昀之請任聘為佛學研究所理事。 三年光陰匆匆而過,中華民國政府因情勢見逼,退來台灣,並作為反攻大陸的根據地。

  • 法師住錫木柵寓所長達十七年之久,這期間,一家人為了講經弘法的場地努力張羅,煞費苦心,只為不間斷法師弘法之工作。
  • 另一方面,此觀照可使一個人明瞭身體舉動的實相。
  • 有一天,她來到了世尊正說法的地方,聽聞了佛法,參與修練四念處禪法,這使她所有的悲傷和哀泣皆盡,並獲得心理上永恆的安寧。
  • 它們被稱為五蓋,因為它們防礙向快樂的發展。
  • 平時有說有笑,又時刻關照道場的一切事宜,那股慈母般的悲願與責任感絲毫沒有退怯,不禁令人讚歎。

比如色界心較欲界心為優,但比無色界心差。 因無色界心是沒有其他的意識比它更優,除了超俗的心。 所以無色界心較色界心為優;而色界心較欲界心為優。 當一個人專注觀照身體的不淨(不淨觀)時,他的心識是無貪。 當慈心滿懷時,他的心識是無嗔恚,而在明白事理時,他的心識是無疑。

法藏講堂: 佛教經錄

「看」是心根,從之而起識(即是觸、受等等)。 當你觀看時,忽略了觀注它或是觀注卻不明白它的生起沉滅或無常等等,障礙便會因此而出現。 如果障礙消失是由於你所觀注它,那麼你亦必需知覺到。 法藏講堂 當你達致聖道,這些障礙便停止生起,這你亦必需知覺。

法藏講堂

每一位聞法、接觸經教的人,皆是在接受她的護持恩惠。 法藏講堂 淨宗若能在我們這一代復興,她是諸佛菩薩的一位忠誠大護法。 法藏蓮社距離韓鍈居士住家很近,那時的溝子口是一片田地,沒有房屋;韓家是一棟獨立的小洋房,在田地當中,跟法藏蓮社遙遙相對。 我在蓮社講經時,韓居士夫婦常來聽經,她知道了我的困難,夫婦倆來找我,希望我到他們家暫住。

法藏講堂: 世界淨宗

當他躺下,他一段段地向智慧與出世間智的聖道進展,終於成為阿羅漢。 那就是我們所謂的--當躺下時,觀注每一個過程,而證獲阿羅漢果。 當你觀注「行走」,「行走」是色法,是無情識的;觀注是心法,是有情識的,就這樣的你分辨心法與色法。 當你觀注腹部升起,升起是色法,而觀心是心法,就這樣的你分辨色法與心法。 再者,緣行走之意念而有行走的身軀動作,緣站立之意念而有站立的身軀動作等等。

這是弘法事業踏入美洲的新里程碑,為淨土法門展開新路,為新生代奠定基石。 然而初步完成二處道場規模,韓鍈居士終因體力不支,積勞成疾,負笈返台養病,那天是八十五年九年二十六日。 另一方面,雖然身為傳統女性,關心後代極為嚴肅,她相信「男主外,女主內。」是天經地義的,人類不應該去違背大自然法則。 畢竟社會上各階層中堅分子皆是母性孕育出來的,而女性的天職就是扮演家庭的守護神。

法藏講堂: 華藏衛視念佛堂 法會共修與三時繫念法會

你分辨這一切和明白事法以及你的波羅蜜(宿世所積的功德)。 當你明白這一切,你便了悟這一切都只是刹那間的生起與沉滅而無其他的東西。 你會變得對它們無執取,沒有「我」的癡見。

今日紀念冊出版伊始,當我們展讀感人憶舊的畫面,韓館長雖往生佛國,而弘護盛德仍在人心,依然始終護念,永垂不朽。 法藏講堂 悟德師主持編輯韓館長紀念冊,要我寫一篇序文,這是我義不容辭的。 她生西之後,我們一定要把淨宗發揚光大,傳之久遠,我們才對得起館長,才真正做到「上報四恩,下濟三苦」。 「知恩報恩」,必須有具體的表現,不是空口說說而已,所以我希望能在她的故鄉|大連市,建立「華藏圖書館」紀念她對佛法三十年護持的大德。 將來若有因緣,我很想在山東濟南建一所「慈光圖書館」,以報答李老師栽培之恩。

法藏講堂: 歸仁區

心識本身是無記,因有心才有身心活動。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都是心識的作用。 這六識(眼識、耳識等等)亦是無記,因它們全部備有感覺器官。 心念處可向內或外觀,它觀心識的起和滅,而不是人或我,這點上文已解釋過。 同樣的,此觀亦依於三個要素,那是精力、心念和明覺。 可是,那常陷入享受的不定心是難以約束和防範。

這七覺支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捨覺支。 勇猛精進阻止昏沉睡眠,而念念不離呼吸防範掉舉和追悔。 細心的分析現象可知心態是否善或惡,苦或樂,該作或不該作,污染或清淨,並防衛那心,脫離疑惑。 它們被稱為五蓋,因為它們防礙向快樂的發展。 五蓋為:(一)貪欲、(二)嗔恚、(三)昏沉和睡眠、(四)掉舉和疑惱、(五)疑惑。 這四種目標--身、受、心和法都是無記。

法藏講堂: 法藏講堂

我們在臺灣有善緣能聞到佛法,尤其是明了淨土法門,更難得的是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使我們對於淨宗斷疑生信,發心專修專弘。 如此殊勝的因緣得來不易,誠如經中所說,實為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於此一時成就。 世出世間一切法的興起,都要具足因緣。 縱有善因,若不得善緣,也不能結果,佛法亦不例外。 世尊大法能夠源遠流長的傳下來,皆是往昔帝王、大臣、長者、居士們極力護持,為作增上緣。

如果身軀上的現起某一個愉快的感受,你則觀注「愉快、愉快」。 如果快樂或喜悅現起於心,你應觀注「快樂」、「喜悅」。 當你獲得Udayabbaya-ana「生起與沉滅智」時,這些快樂的心境則是陣陣湧潮而來。 這一切你也將須觀注「愉快、愉快」。 如果你忍痛而繼續的觀注,通常疼痛會消失。 如果它這樣地消失了,你則繼續觀注腹部的起伏,你的智慧將會有更大的進步。

法藏講堂: 法師開示

這風界以種種方示來顯現,形成各種各樣的身體舉動。 這程序就如駕駛汽車,心如司機、動作如車的引擎、而身體如車身。 如果司機沒有經驗並四處張望,他和他的車將會有危險(遭遇車禍)。 同樣的,沒有正念,身體的舉動就不宜並致虧損。

法藏講堂

僅知道它已陷入貪、嗔和疑是不足以挽回。 法藏講堂 因此,他須有足夠的精力來提升正念和明覺至智慧圓滿,並能分辨善惡和控制心念。 唯有這樣,修行才有所成就,即是斷絕貪婪和悲痛。 定心是心識平和及穩定於觀照禪定的目標。 解脫的心是沒有煩惱,因它以善心來阻止不善心的生起。 比如以慈愛的力量來解化恚恨,以慈悲治殘酷,以喜悅治妒嫉,以捨心治愛憎。

法藏講堂: 故 尊者 明法比丘

精神上的痛苦雖然難受但它將緣起喜樂。 比如,一個人在佈施時可能會遇到許多障礙,而且佛陀和已證到涅槃的弟子亦遇到許多困難,所以應該接受和耐心地承受這種感受。 無論如何,它還是跟隨著自然現象,那是無常和不滿。 當我們清楚地見到身體如何因條件而生存,因條件而消失和滅時,我們將不再懷疑它的根源,生起和消失。 這使我們不再貪婪和悲哀於那些對個人和他人同意或不同意的事物。

法藏講堂: 華梵大學 佛教藝術學系

靜樂禪林三面環山,南朝國姓山谷(大肚溪上游),海拔高約700公尺,林風涼蔭,遠離塵囂;平時都有僧團與禪修老師駐鍚教學,是個常年的森林禪修道場。 舊生平時即可申請回禪林禪修或任法工,新生首次則可擇於禪修營等活動報名參加。 歡迎同來舒展身心,淨除塵垢,共享寂靜之樂。

法藏講堂: 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另一方面,如果司機是經驗豐富和謹慎,他會很小心駕駛和迴避危險。 同樣的,正念將守護一個人的舉動,使他鎮定和保護他。 其一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於鼻尖下的唇端,在那裡可感覺到氣息的接觸。

法藏講堂: 世界淨宗

民國七十二年三月,陪同淨空法師赴港弘法,九龍龍華寺接待,一方面推廣電視弘法工作,贈送香港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青年協會一套錄音影帶,由暢懷法師代表接受。 民國五十五年,初入佛門,即隨淨上空下法師學佛,受持三皈戒,全家發心護持法師,並請其至木柵家中長住供養,同時開始協助法師講經場地之安排與接洽之工作。 尤其新時代人類知識水準不斷提昇,富有理性、活潑、開朗、創意,不再封閉、狹礙、嚴肅,唯有放下傳統固陋成見,迎接新時代的氣候,佛教事業才能再展新氣象。 未來更應多方面接觸,通達世事人情,接引時代青年,才能培養新新人類那富有正見、活潑、獨立的弘法人才,續佛慧命。 館長就像大燄肩佛一樣無時無刻不在體認時艱,一心護持如來事業,不遺餘力。 童年求學階段是一生當中最辛苦的日子。

當你觀注著,你發覺到望、看、觀注都迅速地消失。 這明白它們的無常目然現象等等是「無癡明覺」。 常人以為他們所看見的事物是長久的,對於「看」,也以為一樣。 當你的定力強時,你清楚地體會到,所看到的東西,觀看與觀注都閃電似地迅速消失。

相同地,當擇法(心色法)支生起,你知覺它已生起。 當你觀色法時,如「行走」、「站立」、「端坐」、「上」、「下」,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色法,是無知識的。它這樣地生起和這樣地沉滅」。 當你觀注「疼痛」、「好」、「快樂」等等,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感受,樂受或苦受。它這樣的生起和這樣地沉滅」。 當你觀注「理解」時,你親自知道:「這是想,他能覺察眼界等等。它這樣的生起和這樣的沉滅」。 當你觀注「努力」、「動作」、「說話」,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行、動作;它們這樣的生起和這樣的沉滅」。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