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陸戰隊5大伏位
全案由108年執行至115年,不過109年起才轉列公開預算,108年時仍屬機密,並未公開。 這次改列公開預算後,也可得知,108年編列了22.5億元,109年則為13.4億元。 「新型野戰防空武器系統」含載具預計109年9月才開始進行作戰測評,預定110年開始分年撥交陸軍。
再次編成六個戰車營,分別是:第117師第783營、第151師第784營、花防部第785營、第226師第786營、第234師第787營、第269師第788營、第292師第789營、第333師第790營。 1959年,實施「前瞻案」,編成15個前瞻步兵師(步兵第17、19、26、27、32、33、34、41、58、68、69、81、84、92、93師)。 前瞻步兵師每師編制約11353人,輪調外島兵力撥補目標平均在九成以上。 砲兵指揮部砲兵營擴編為4個(三個105榴彈砲兵營與一個155榴彈砲兵營)。 師砲兵指揮部砲兵營番號以其師之番號乘4賦予,數字最大營即為155榴彈砲兵營。
台灣陸戰隊: 金門守備大隊機步營作戰計畫演練
八十六年七月起執行「精實案」,本隊轄陸戰旅、守備旅、基地警衛旅、烏坵指揮部、新兵訓練指揮部、兩棲偵搜大隊、登陸戰車大隊、補運大隊、工岸大隊、通信大隊、綜合保修工廠、隊部營等十三個單位,管制陸戰學校、三軍聯訓基地兩個單位。 九十三年四月起執行「精進案」第一階段,新兵訓練指揮部移編國防部後備司令部。 七月基地警衛旅銜稱更名為陸戰七七旅,九十五年三月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銜稱更名為海軍陸戰隊指揮部。 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一日原補保大隊、灘岸勤務大隊及通資電大隊等三大隊合併編成戰鬥支援大隊。 民國一百年七月一日,憲兵警衛兵力移入陸戰七十七旅,編成基地警衛第一、二營。 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一月一日陸戰七十七旅裁撤,編成「防空警衛群」、隊部營裁撤,隊部連、警衛連併入戰鬥支援大隊編成「支援中隊」,輜汽連調整併入運輸中隊,隊指揮部後勤處補管科及存管科併編為「補給存管科」 。
- 該法規將軍官分為將官、校官、尉官共3官等10官階;士官分為6個官階;而士兵則分為3個等級。
- 國軍承平時期最後一任四星一級上將為已故參謀總長沈一鳴空軍一級上將。
- 「獵隼專案」劍二陸射型飛彈-在國防部108年度公開預算中出現。
- 除了因中國自清末以來長期陷入分裂、政權並無統一,各系海軍隨勢望風而倒、易主帶艦投靠如喝水吃飯以外,另一部分原因是海軍各系間彼此不服、甚至偶有衝突。
- 總共12個155榴彈砲兵營與63個105榴彈砲兵營可精簡員額1,338人(官312、士444、兵582),節約的員額部分提供陸精三號專案增編8英寸自走榴彈砲兵營使用。
- 1980年,實施「靖安三號專案」,陸軍特種作戰第3總隊→陸軍特種作戰第63總隊→靖安2號各特戰總隊編餘合併為陸軍空降獨立第53旅,後續於臺南知母義營區整編,移防至臺中清泉崗營區成立憲兵第206指揮部(第327、328、329、330、331、332營),1984年併編至憲兵第205指揮部。
1955年1月,海軍陸戰隊第二旅與陸軍第四十五師併編為海軍陸戰隊陸戰第一師,另增設作戰勤務團及新兵訓練營、11月陸軍780搜索團撥編本隊(計五個營,21個連的兵力單位)。 「鐵騎專案」,中華民國國防部軍備局生製中心第209廠依陸軍作戰需求,自110年起分年編列5億餘元預算,研製偵搜戰鬥車(JLTV),以提升陸軍偵搜能力,初期將生產四部原型車。 軍備局長房茂宏2020年11月30日在立法院表示,之所以要作四輛樣車,是因為一個聯兵旅偵搜排配屬四輛車,是最小的戰鬥單元,屆時才能實施作戰測評,首輛樣車110年即可完成。 具2022年立法院顯示,將於2024年10月完成4輛原型車的初期作戰測評,若符合需求,未來擬生產三百多輛,甚至發展衍伸型號。
台灣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獵犀專案」(標槍飛彈)-國防部2020年公開預算,採購400枚標槍飛彈、42套系統,計畫執行至2024年。。 1990年,原來直屬國防部參謀本部的澎湖防衛指揮部、金門防衛指揮部、馬祖防衛指揮部,改隸屬於陸軍總指揮部。 1989年,實施「陸精六號專案」,在金門擔任預備部隊的第284師步兵第3、6、9營改為基幹營,又再減少約1,500名員額。
FIM-92刺針便攜式防空飛彈-陸軍採購人攜式短程防空飛彈,第一階段將在108年至114年採購250枚、發射系統108套及敵我識別器108套;第二階段則總共將採購1,300枚、670具發射器。 1980年,實施「陸精二號專案」,將12個重裝步兵師各師所屬3個105公釐、1個155公釐榴彈砲兵營,以及9個預備師每師所屬3個105公釐榴彈砲兵營,每營所轄的3個砲兵連併成2個連,原來每連4門砲增加為6門砲,全營12門火砲總數不變;第3個連則視日後火砲獲得狀況再復編。 整編後每個砲兵營可精簡1個砲兵連連部組的員額,但各砲兵連的前進觀測組從3組增加為5組(全營共10組,原來為9組),營部連則增加射擊計算兵及水平作業兵各1人,以作為將來增編第3個砲兵連的準備。 總共12個155榴彈砲兵營與63個105榴彈砲兵營可精簡員額1,338人(官312、士444、兵582),節約的員額部分提供陸精三號專案增編8英寸自走榴彈砲兵營使用。 金門防衛指揮部砲兵指揮部下轄原有8個砲兵營,減少為6個營(第610、618、638、639、641、643營)。
台灣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內將官編制
裁撤所有的師和獨立旅,保留8個師級指揮機構,編成39個聯合兵種旅(聯兵旅),分為14個打擊旅和25個守備旅。 台灣陸戰隊 精實案完成後,陸軍編成3個軍團(第六軍團、第八軍團、第十軍團)、4個防衛部(花東防衛指揮部、澎湖防衛指揮部、金門防衛指揮部、馬祖防衛指揮部)、2個兵種部(航空特戰指揮部、飛彈指揮部)。 3個軍團下轄8個師級指揮機構(第16、19、26、33、34、46、49、51師),航空特戰指揮部下轄2個空中騎兵旅和1個特種作戰旅,飛彈指揮部下轄2個飛彈群(飛彈第606、608群)。 1989年,實施「陸精七號專案」,第32軍(新竹軍)移駐花蓮,納編步兵第210師,整編為花東防衛指揮部,首任司令顏忠誠中將;第20軍(后里軍)整編為成功嶺新兵訓練中心,首任指揮官童兆陽中將;第43軍(臺南軍)、第58軍(嘉義軍)、第69軍(臺北軍)裁撤。 台灣陸戰隊 1979年,實施「崑崙專案」,「訓練作戰發展指揮部」改編為第八軍團,各軍團砲兵群裁撤,下屬砲兵營編入各軍砲兵指揮部,第21軍(馬祖軍)改編為馬祖防衛指揮部,新設澎湖防衛指揮部,43軍軍部兼澎湖防衛指揮部。
1954年,撤銷北中南東4個防守區,整編成南北兩個軍團(第一軍團、第二軍團)、8個軍和25個步兵師;裝甲兵旅改編為裝甲兵指揮部,下轄2個裝甲師(裝甲第1、2師)。 1953年7月16日,海軍陸戰隊第一旅所屬一大隊及砲兵、戰車中隊與中華民國陸軍部隊,一同進攻東山島,是為東山島戰役。 1924年,混成旅改3團制,加編特別步兵團,轄機槍營一、迫擊砲營一、手槍營一,砲兵營改三連制—野砲連一、山砲連二。 3月,將陸軍駐福州第一獨立團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步兵獨立團,分駐莆田、仙游等地。 1918年2月,第一營增加一個機槍連;7月,擴編新兵4個連,成立第二營,派駐上海高昌廟海軍總司令部、海軍江南造船所、馬尾造船所,擔負警衛任務,此時總兵力為二營8連,並每營各一機槍連。 東山警衛隊可謂中國海軍在意義上,第一次有正式編制內的專職地面作戰部隊;但要到民國以後,中國才出現有以「陸戰隊」一詞成立的正式編制單位。
台灣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階級章
裝甲旅編制為2個戰車營、1個裝甲步兵營、1個裝甲砲兵營,1個支援營(保養連、運補連、衛生連)以及旅部連、通信連、裝甲騎兵連、反裝甲連、工兵連、以及憲兵排。 裝甲步兵第33師改編為步兵第33師,將編餘戰車營撥給重裝步兵師,每個重裝步兵師各編成1個直屬戰車營。 1984年7月,裁撤海軍陸戰隊第七七師,恢復三軍聯訓基地指揮部及新兵訓練中心,同年將陸戰師105砲營三連與155砲營裁減為戰時編制。
1950年-1952年9月,先後增編運輸車第1、2營與海軍陸戰隊學校(直屬海軍總部,受海軍陸戰隊指揮)。 溫原為護法運動海軍艦隊司令,後背叛孫中山,加入直系;吳佩孚失勢後,溫轉投奉系,但因下屬兵變被免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事攻打湖廣總督府;11日清晨,按照革命黨的「革命方略」,宣布中華民國成立(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11月2日,上海海軍被留日返國學生王時澤說動加入革命,後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北伐艦隊之一部。 雖然東山警衛隊之後被煙臺臨時軍政府吸收消失,但部份未脫離清政府之隊員日後返回北京,又加入了北洋政府(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反倒成為民國海軍陸戰隊之起源。 清亡前,海軍警衛隊總共有步兵營與砲兵營各一營及一騎兵隊,首任統帶(民國後改為團長)為滿人博順,後由幫統虞克昌接任,統帶處設煙臺東山海軍練營旁。
台灣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精神
陸軍規劃悍馬車安裝結構型車頂體架及4點式安全帶等,現在辦理評估中,預計2019年進行樣車試製。 台灣陸戰隊 悍馬車安全性能提升案,目前中科院正以試製方式,完成「人員運輸車、物資載重車、戰術偵蒐車、人員指管車」等四款樣車,若符合陸軍要求,可分批進廠進行改裝作業。 悍馬車預計性能提升的項目,包括:配置防彈玻璃、車頂置環型槍架、車體改為籠型骨架,以及增設後斗護欄、提升車輛附載裕度、雙開式後車門等等。 1956年,8個軍整編為6個軍(第1軍駐新竹、第2軍駐臺中、第3軍駐臺北,與駐金門第8軍互換番號、第8軍駐金門、第9軍駐嘉義、第10軍駐臺南,後移防高雄旗山)、21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1個海軍陸戰師和9個預備師。 辛亥革命爆發後,各地革命黨人及新軍紛紛獨立響應,脫離清政府。
2019年9月5日,時任參謀總長的沈一鳴上將主持裝甲第586旅聯合兵種營成軍典禮,亦是國軍首支聯兵營部隊成軍。 ),是中華民國國軍的陸上武裝部隊,隸屬於國防部陸軍指揮部,現有3個軍團、4個防衛指揮部、1個航空特戰指揮部、4個地區指揮部、4個裝甲兵旅、3個機械化步兵旅、3個砲兵指揮部、2個航空旅、1個飛行訓練指揮部、1個特種作戰指揮部、11個步兵旅和5個守備大隊,總人數約為10萬人,人數為三軍之最。 1997年7月,執行「精實案」,本隊精實為司令部15個處、組,轄陸戰旅、守備旅、基地警衛旅、烏坵指揮部、新兵訓練指揮部、兩棲偵搜大隊、登陸戰車大隊、補保大隊、工岸大隊、通信電子大隊、綜合保修工廠、隊部營等13個單位,管制海軍陸戰隊學校、三軍聯訓基地兩個單位。 2019年4月,由時任國防部部長嚴德發下令以美軍聯兵營及解放軍合成營為師,將陸軍各裝甲旅、機械化步兵旅與關渡地區指揮部下轄戰車營、機械化步兵營混合編組成「聯兵營」,發揚聯合兵種作戰能力。 共精簡1個戰車營和6個機械化步兵營近3,000人,約1個聯兵旅的兵力,將其兵力充實其它部隊。 聯兵營構想是為適應未來地面防衛作戰型態,將地面部隊朝「發揮聯合兵種協同」及「提升獨立作戰能力」方向發展。
台灣陸戰隊: 中華民國陸軍階級章
該法規將軍官分為將官、校官、尉官共3官等10官階;士官分為6個官階;而士兵則分為3個等級。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民國國軍曾經出現特級上將作為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但已於2000年11月1日廢止;另外,在承平時期,二級上將立下特殊功勳才得以晉升一級上將,國軍承平時期最後一位晉升四星一級上將為沈一鳴空軍一級上將。 普通勤務:軍法、行政備註1:陸軍儀隊為步兵官科、陸軍樂隊為行政官科;士官、士官長、少尉軍官至上校軍官均有官科分別。
- 1912年4月,北洋政府海軍部下設警衛隊,初期編制為2個區隊(共8個排兵力),林鎔禧任管帶。
- 悍馬車預計性能提升的項目,包括:配置防彈玻璃、車頂置環型槍架、車體改為籠型骨架,以及增設後斗護欄、提升車輛附載裕度、雙開式後車門等等。
- 在閩系叛變投共後,蔣下令重建陸戰隊,由桂永清主導並大舉清洗閩系,連帶使得許多無辜官兵被捕入海軍陸戰集訓隊,如吳淞口陸戰集訓隊,馬公孔子廟陸戰隊,陸二師(後降為旅)集訓隊,以進行思想改造,造成不少冤假錯案,但也避免共產黨分化海軍陸戰隊力量。
- 中央海軍精銳率艦叛變投共後,成為之後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主力;此後由陸軍重建的國民政府海軍已與中央海軍無涉,故稱「新海軍」(桂永清作〈海軍軍歌〉即有「新海軍」一詞)。
- 民國一百年七月一日,憲兵警衛兵力移入陸戰七十七旅,編成基地警衛第一、二營。
- 1954年,撤銷北中南東4個防守區,整編成南北兩個軍團(第一軍團、第二軍團)、8個軍和25個步兵師;裝甲兵旅改編為裝甲兵指揮部,下轄2個裝甲師(裝甲第1、2師)。
於精進案改隸後備指揮部的8個後備旅復歸陸軍,整編為步兵第104、153、203、206、257、302旅,隸屬各軍團,專責新兵訓練任務。 聯合後勤指揮部裁撤,兵工整備發展中心、各基地勤務廠與陸軍保修指揮部整編為陸軍後勤指揮部,專責三軍通用後勤,各地區支援指揮部和支援營配屬各軍團和防衛部。 機械化步兵第200、298旅沿襲原師級番號,改番號為機械化步兵第234、333旅。 北高地區指揮部、莒光地區指揮部、烈嶼地區指揮部降編守備大隊,馬祖防衛指揮部直屬部隊整編為南竿守備大隊,金東守備隊、金西守備隊整編為金門守備大隊。
台灣陸戰隊: 陸軍官科、陸軍兵科
1949年4月27日,海軍陸戰隊第二師整編成軍,首任師長周雨寰少將(時任)。 10月29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公佈《國軍作戰大綱》,依據大綱指導,將兩個陸戰師縮編為一個司令部與兩個旅,同時裁撤海軍登陸艦隊司令部。 1949年1月24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於上海復興島成立;3月19日,海軍陸戰隊第一師整編成軍,首任師長楊厚綵少將,同年移駐定海負責舟山地區及海南島之防衛;繼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至臺灣,於高雄左營集中整編訓練。
「戰術型近程無人飛行載具」,基於作戰任務需要,中華民國陸軍規劃以7億7,998萬9千元經費,計畫採購50套,以充實聯合兵種營偵蒐能力的實際需要,這項計畫已獲得國防部在109年5月29日核定,將以3年的期程來完成。 110年度是完成系統設計及整合、關鍵料件籌獲等等,111年度則要籌獲14套,112年度籌獲剩下的36套。 陸軍23個聯兵營監偵排,採購無人飛行載具組,將採用中科院所研發「旋翼型、續航力可達60分鐘以上、遙控距離達30公里、可介接國軍指管系統指揮鏈路」的新機,規劃於民國111年第一季首批交付。 1980年,實施「陸精一號專案」,第六軍團裝甲騎兵第202團、第八軍團裝甲騎兵第208團改編為裝甲第95、86旅;12個重裝步兵師直屬戰車營編成戰車第701、702、703、704群。 至此,陸軍編成6個裝甲旅,3個軍團各轄2個裝甲旅,第六軍團、第八軍團、澎湖防衛指揮部、金門防衛指揮部各轄1個戰車群。 裝甲師轄2個裝甲旅(2個戰車營和1個裝甲步兵營)及1個裝甲步兵旅(1個戰車營和2個裝甲步兵營),裝甲步兵師轄1個裝甲旅及2個裝甲步兵旅,以及師部連、憲兵連、裝甲騎兵營、工兵營、通信營、砲兵指揮部、支援指揮部。
台灣陸戰隊: 飛彈
設計人:孫兆漢(陸官十九期,砲科,時任陸軍參謀,浙江紹興人,早年在青年軍二○七師抗日,晚年移居美國)。 1946年6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訓部與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指揮部合併整編為「陸軍總指揮部」。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成立後,全國各地的革命軍皆歸附為北洋政府軍。
五十六年成立登陸戰車指揮部,五十七年九月裁撤艦隊陸戰隊司令部,另成立恒春基地指揮部。 六十八年三月新兵訓練中心與三軍聯訓基地指揮部併編為陸戰隊七十七師,七十五年元月陸戰隊學校及陸戰隊士官學校合併,七十七年七月編實豫劇隊,八十四年十二月改隸教育部。 陸軍總指揮部降編為陸軍指揮部;3個軍團、4個防衛指揮部、航空特戰指揮部保留,後勤指揮部裁撤,併入聯合後勤指揮部;8個師級指揮機構中,第26師整編為關渡地區指揮部,第51師整編為蘭陽地區指揮部,其餘6個全數裁撤,至此,陸軍無「師」級編制;3個摩托化步兵旅和3個裝甲步兵旅整編為3個機械化步兵旅,10個步兵旅改隸後備指揮部,編成8個後備旅。 飛彈指揮部改隸屬於參謀本部,戰術飛彈部隊移編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 為強化指揮管制能力,聯兵營採「雙副營長」制度,過去一個營的編制為一名營長、一名副營長,但聯兵營採「雙副營長」制度,分別是一名營長、兩名副營長,因聯合兵種營涵蓋不同專業,除了營長養成須具備多專才,也透過具備不同專才的兩名副營長相互搭配,達到「互補」功效。
台灣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指揮部
解放軍華東軍區命令華野第24軍第72師(師長康林)、24軍軍屬炮兵團山炮營、華野特縱榴炮第13團,山東軍區警備第四旅、警備第五旅及北海軍分區地方部隊,總兵力超過3萬人,在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許世友指揮下,渡海登陸進攻長山列島。 至次日10時,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大竹山島、小竹山島和廟島等長山列島南部的7個主要島嶼全部攻克。 長山列島北部的南隍城島、北隍城島、大欽島、小欽島和砣磯島等5個主要島嶼的陸戰隊守軍餘部於8月20日登艦撤往舟山。
「班用機槍」,根據國防部111年度預算書,因應陸軍提升後備戰力新成編單位的班用機槍短缺,因此籌購2060挺班用機槍(含維修保養周轉量),目的是用以強化反登陸、反空(機)降、縱深地區、連續反擊等作戰任務能力,一共編列新台幣4億2,889萬元,執行期程爲 年。 「獵狸專案」(M1167型悍馬車)-國防部2020年公開預算,100輛M1167型悍馬車,為悍馬家族中,最新一代的拖式飛彈發射車,比起先前M1045型悍馬車的最大改變,是車身(含窗戶)與射手四周,都加裝保護裝甲,可以抵抗輕武器的射擊。 M1167在車身中,可以攜帶6枚拖式飛彈,相關裝備可望於民國 台灣陸戰隊 年交運,M1167型拖式飛彈悍馬車獲裝後,將針對現役M1045型拖式飛彈悍馬車檢整轉運用,如作為指揮車等,以發裝備最大效益。 1981年,實施「陸精三號專案」,為陸軍M110 8英寸自走榴砲與M 公釐自走裝甲榴砲換裝計畫(代號「陸精三之一號專案」),以及工蜂六A式火箭砲兵部隊編成(代號「陸精三之二號專案」)。 1952年2月,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周至柔上將核定陸戰隊四大核心任務為「登陸作戰」、「海軍基地警衛勤務」、「兩棲作戰研究發展」、「參謀總部特別賦與特定任務」。
台灣陸戰隊: 編制
袁世凱逝世後,再無人能夠統領全國的北洋政府軍,隨後各地北洋政府軍分裂成各個北洋軍閥割據一方。 陳之漢,人稱「館長」,舊名陳思翰,海軍陸戰隊陸戰六六旅中士副排長。 精神標竿—「一日陸戰隊、終身陸戰隊」,「一日陸戰隊、終身陸戰隊」光榮傳統精神標竿,深深烙印在陸戰隊員心田,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情感,讓卸下軍裝回歸社會的陸戰隊員,仍以身為海軍陸戰隊的一員為榮。 三不怕精神—「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意在培養陸戰隊員服從負責的團隊精神與誓死達成任務的堅定意志,亦為本隊第四任司令羅友倫中將所創訂。
民國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各地軍閥勢力割據,中國海軍為陸軍附庸,海軍陸戰隊反而比海軍活躍;而此時期在中國大陸,亦有其他大大小小勢力的海軍陸戰隊。 1902年,薩鎮冰提出「復興海軍方法四點」;1907年,始議恢復海軍編制,並於陸軍部內置海軍處;1908年,陸軍部大臣右侍郎姚錫光提出「籌海軍當議」;1909年,陸軍部下設「籌辦海軍處」;1910年,「籌辦海軍處」改為「海軍部」。 台灣陸戰隊 琅威理當時為英国皇家海军校官,因此此時期的北洋海軍完全仿自英國海軍,北洋海軍洋鎗隊亦學習英國皇家海軍輕型步兵(參見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