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靜思精舍不可不看詳解

精舍總務德佺師父一直深信,「師父教的一定都是好的。」承擔總務,生活用品琳瑯滿目,他總是遵守此原則,「只要還能用,絕不買新的。」物品修理再修理,或將有限材料再加工,變裝成可用的資源。 立面上的四支立柱象徵著「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精神。 為實行環保的精神在增建寮房的過程中是採用預鑄工法。 在十一期的整體規劃上是由許常吉建築師事務所,稟者上人的理念設計而成。 上人稟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所以在精舍中所有僧侶或常住眾的生活皆要求自給自足,不接受供養。

因此靜舍中目前設有蠟燭工廠、薏仁包裝及加工工廠以提供女眾或常住眾自給自足的機會。 另外生活中的所需的食、衣、住皆由自己耕種、裁剪、監工而得。 「靜思」是證嚴上人現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則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場。

慈濟靜思精舍: 相關條目

看到步履蹣跚的老人家,瘦很多,沒有笑容,隨行都有兩三位僧眾陪著、扶著。 聽慈師父說,當時他年輕有力,有時載上百斤地瓜出門,有一次,在石頭路上,一不小心車子倒了。 只能站在路旁,等有人經過,才協助把腳踏車拉起來。 地瓜摔破、摔斷很多,送到店家門口,也不敢説要多少錢,放下地瓜,轉身就走了。 天黑了,如果慈師父還沒回來,上人一定站在普明寺的路口,等到在月光下,慈師父踩著腳踏車回來。 有一天黃昏,在曬衣場晾衣服,昏黃燈光下,看到腳邊有一坨東西,低頭一看,居然是一隻死老鼠!

◆ 慈善志業國際化── 國內長期貧戶照顧、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國際賑災……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用大愛走向地球村,祈願天下無災無難。 慈濟靜思精舍 證嚴法師,一個瘦弱的女子,一個兩袖清風的修行者,帶領著眾多信徒,發揚人性終極關懷,獻身於濟貧、濟急、濟病的社會服務工作。 靜思精舍主要是作為女眾或常住眾修行之所,從1968年年至今,因人數及功能的增加,前前後後共增建了十幾期的工程。 最早只有大殿及旁邊加蓋的廚房,大殿內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 靜思精舍屋頂本為日本黑瓦所舖,因花蓮多颱風、地震,早先的屋瓦多已破損;證嚴法師決定用水泥砌以防止天災帶來的損害,並親自與工人一同施工、調整屋脊的斜度。 每天揀菜剩餘的果皮菜葉經「發酵機」處理後,可製成有機肥再供給土壤營養;資源取之於大地,亦回歸於大地,並以珍惜自然資源、淨化土地為出發點,力行資源分類。

慈濟靜思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感恩慈院仍24小時,有護理人員陪常住守護在醫療室,比照在醫院的方式,將慈師父一個小時翻身一次。 而王副院長每天清晨,必進精舍問問當班的護士,昨天一天,慈師父的狀況。 當時,上無片瓦、下無寸地,要籌建醫院,必須廣招來眾。 上人為建院奔波,日日月月,不停的説、不停地奔走;上人曾説,如果心血有形,花蓮慈濟醫院的每一片牆中都有上人的心血。 而慈師父帶著常住二眾辛勤勞作,是上人與慈濟最堅實的後盾。

慈濟靜思精舍

高週波機器有大小不同的鋁板模子,套上褲頭、褲腳後踩踏板,瞬間加熱到攝氏一千度,將塑膠部位黏合;如果一不小心就會燒傷。 常住師父細細剝出精舍自種的印加果果實,給常住眾補充營養。 日常工作開小燈便足以進行,是常住的惜福日常。

慈濟靜思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

當時安師父常提醒我,精舍為了接引十方大德,增建第二期工程,負債百餘萬,這是常住的帳,和慈濟的帳是分開的。 55年成立慈濟功德會,以聚沙成塔的意志,從事濟貧教富、慈善救人的志業。 其理想是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並以「誠、正、信、實」之精神,廣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 會員遍及海內外;工作目標涵蓋了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四大志業。

  • 真是誤打誤撞,省去尋找餐廳的麻煩,費用嘛!
  • 精舍總務德佺師父一直深信,「師父教的一定都是好的。」承擔總務,生活用品琳瑯滿目,他總是遵守此原則,「只要還能用,絕不買新的。」物品修理再修理,或將有限材料再加工,變裝成可用的資源。
  • 有一天黃昏,在曬衣場晾衣服,昏黃燈光下,看到腳邊有一坨東西,低頭一看,居然是一隻死老鼠!
  • 靜思精舍修行者除了出家眾,也有方便走入人群的「清修士」,上人致勉皆須內修品德,以「淨如琉璃」之心自愛愛人,建立人品典範。
  • 1968年,因功德會救濟的會務愈來愈多,於是用土地向銀行抵押貸款蓋靜思精舍,大殿採唐式建築風格。

精舍早期煮食用的柴火,撿拾自山中的木塊、木材行的廢料、油行的花生殼、米店的糟糠等;近年來,除來自廢紙場、木材行的廢料、建築工地的舊板模,還有環保志工回收的廢棄木箱等原本要被丟棄的「垃圾」。 吳明瓊以磐石般的願力,驚人的毅力,開啟了莆田社區的第一個環保點,在環保路上永不停歇的她,實踐了她在靜思精舍許下的承諾──帶動鄉親投入環保。 有天,她和先生許鈞綻晚飯後在自家樓下散步,突然看到八樓架空層下燈光明亮還有音樂響起,遠遠看過去好像是穿制服的慈濟志工在比手語。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力麗華美達安可酒店

出坡的內容包括:拔草、種菜、整理木柴、環境 、清水溝、垃圾場。 精舍早期煮食用的柴火,撿拾自山中的木塊、木材行的廢料、油行的花生殼、米店的糟糠等;除了來自廢紙場、木材行的廢料、建築工地的舊板模,還有環保志工回收的廢棄木箱等原本要被丟棄的「垃圾」。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慈濟靜思精舍

生平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老鼠,嚇得我四處喊「大師兄!」聞聲現身的大師兄,淡淡地説:「喔!死老鼠,掃掉就好了。」慈師父的言談、身教,就是「老實修行」,是「務實」二字。 從此也不敢叫太大聲了,因為慈師父説:上人心臟不好,太大聲會嚇到上人。 有一天,在精舍不遠處農地上,首次看到只有一節小指頭般大的小小苦瓜,一排排掛在人字形瓜棚下,好新奇! 告訴了慈師父,慈師父只説,等他們收成了,去跟他們要苦瓜根。 不久,就喝到去年存下來、可降火解暑,特苦的苦瓜根熬湯。

慈濟靜思精舍: 沒有神獸但來了賣萌的!長鬃山羊現蹤奇萊主峰 山友巧遇超驚喜

靜思精舍為慈濟出家人修行之處,首重安靜清幽,非一般觀光景點,因此不設路標,只在台九線上195k附近見廣安宮,由對向小路進入,前行約300公尺可到停車場;下車後,依楓林導引,右彎前行,即可來到灰瓦白牆的目的地。 慈濟靜思精舍 真是誤打誤撞,省去尋找餐廳的麻煩,費用嘛! 應該是「隨意功德」,可是一直都沒看到「功德箱」,真讓我們歉意連連。

慈濟靜思精舍

1963年,證嚴法師受戒出家,因堅持不受供養,只願自力更生,因此,法師率領信眾做加工品,將微薄所得積少成多,再請會員每天上菜場前省下五毛錢,投入竹筒存放,慢慢地開始濟貧扶弱工作。 大殿外四支立柱象徵「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為慈濟實踐人間佛法,祈願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做了最好的註解。 精舍建築由外而內依序為:大殿、觀音殿、新講堂、僧眾寮房、女眾寮房、男眾寮房、齋堂、辦公室、菜園、果園等。 入園者,可循楓林小徑來至園區,迎面是造型典雅樸素的精舍大殿。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慈濟靜思堂

德慈法師行誼 ②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點名 21 種靜思精舍的農禪生活產品,手拉坏是最後一項! 沒有排班,能來的靜靜坐下,莊嚴佛號聲瀰漫空間。 想離開的,靜靜起身問訊而去,把位置留給在外面等候的師父。

  • 酵素可以洗地板、水溝、馬桶,甚至泡腳除臭、沐浴之用;純天然的有機淨皂,可以從頭洗到腳。
  • 融師父扶著上人到醫療室,上人殷殷叮嚀:心中要存念法華六瑞相。
  • 另外,文書用具以可多次重複使用為原則,例如:多用回形針少用訂書機;除非外寄郵件,必須用新信封較為禮貌,否則信封必用到破損方才捨棄。
  • 被環保志工爭搶的「香餑餑」,其實是吳明瓊那輛用來載環保回收物的老舊三輪電動車的副駕駛座,坐上這個位子,就可以跟著她在鎮上的大街小巷做資源回收,這輛不起眼的車總是載滿了回收物,也承載著做環保的艱辛和歡笑。

雜誌、書籍、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慈濟文化志業,為淨化人心做先鋒。 ◆ 教育志業完全化── 用愛做沃土,良能與功能並重;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慈濟認真培養下一代。 在小徑轉折處、窗台上、辦公桌一隅,翠綠盎然的嫣姿綽影也就隨處可見。 小處大用心,生活智慧如涓滴,匯聚清流繞全球。 1966 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 年啟建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港濱自行車道

設備上運用了許多現代化的設備,來滿足各樣活動的需求。 從民國七十六年開始設計,由許常吉建築師事務所提出設計案,與上人共同討論並修正。 靜思堂的造型是以「靜思精舍」主立面為基本形式的放大版。 慈濟靜思精舍 「靜思精舍」並沒有一般寺廟的華麗,但予人一種簡素莊嚴之印象。

上人對福建這處沃土,有著很深的期待,且看福建的慈濟志工們如何一步一腳印地耕耘福田。 以下分別列舉泉州、福州、莆田環保志工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見證。 數十年來,在精舍的寸寸泥土上,都有您無數的心血、汗水與足跡。 慈濟靜思精舍 幾十年來您帶我們、牽我們,不只是說,還手把手耐心教導我們,一次次包容我們,成就我們。 相信幾年後,當一個可愛的小小孩跑過來,牽著我們的手,笑嘻嘻地看著我們,那應該就是我們的慈師父回來了。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慈濟精舍被爆 違法蓋了70%再補做環評

老祖先的智慧將每樣植物的特性、功用發揮到極致,則是精舍的環保信條。 譬如:柚子皮除了堆肥,曬乾後還可當蚊香用,多奇妙啊! 體貼大地的心─落實「惜福愛物」的觀念,碗中的一粒米、一葉菜、一滴油自然不可浪費! 用餐完畢,倒些熱水於盤中,輕夾一片菜葉將盤子抹淨,再倒入碗中温温喝下;這舉動除有分不忍油漬污染大地之母的體貼,亦方便洗碗的人。

但全體常住在上人座下一心向佛,每天日作夜讀。 那份堅持與堅定,人人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一直到上人創立慈濟,更是菩提心是道場。 非常非常嚮往,當時的團結、和心的道風與道氣。 而師兄們追隨上人幾十年如一日的長遠心,更是無限景仰。

除了重複使用,常住師父運用巧思,將米袋車縫成各式袋子,寫上「靜思語」,就成了搶手的「法袋」,袋袋相傳。 慈濟靜思精舍 臺灣愛心白米濟助非洲,非洲本土志工也依樣畫葫蘆,將印有「LOVE FROM TAIWAN」的米袋,變成他們職訓所的熱門巧藝品。 靜思堂的主立面主要來自於靜思精舍的放大版,外觀上所追求的是樸素的美及反應出時代性。 屋頂的三疊造型象徵著佛教三寶「佛、法、僧」之意象,八根立柱象徵著八正道,正面主入口的銅門會有十二個不同故事的浮雕,象徵十二因緣。 屋頂的架構為鋼架,屋面的弧度是由四個弧面所組成的,正面的屋頂與大屋頂之交接線,是三度空間的曲線。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力麗華美達安可酒店

二師兄昭師父杵著兩支拐杖、五師兄仰師父被輪椅推出來,在大殿前。 五月二十三日上午,慈院王志鴻副院長進精舍,向上人報告慈師父現況。 交代:「就這裡。」常住馬上總動員,將醫療室裡外總整理。

手拿著裝鐵釘的紙袋,不由聯想到建築工地上,被丟棄的水泥袋,將袋子揀回來,紙袋有三層,裡面、外面擦乾淨,糊成小紙袋賣五金行裝鐵釘。 靜思堂的興建主要是在實行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中文化的部分,希望藉由靜思堂傳達佛教的精神,無論是外觀及內涵均能呈現出一種「無聲的說法」,讓每一個有緣人皆能感受到佛教的精神及慈濟教化人心的事蹟。 精舍也是常住眾們修行的道場,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儉樸踏實依律生活,節用資源,愛惜物命,樽擳開支以為慈善濟施。 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如蓮花連蒂並生,開展至全球的慈濟人皆奉為圭臬。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