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耳氫原子模型5大優點
1897年,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在恒星弧矢增二十二的光谱中发现了一组独特的线系,称为皮克林线系。 波耳氫原子模型 皮克林线系中有一些谱线靠近巴耳末线系,但又不完全重合,另外有一些谱线位于巴耳末线系两临近谱线之间。 起初皮克林线系被认为是氢的谱线,然而玻尔提出皮克林线系是类氢离子He+发出的谱线。 随后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在实验室中观察了He+的光谱,证实玻尔的判断完全正确。 事实上,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点的,如氦原子,波尔理论其实就无法解释了。 此後,一戰成名的波耳先後被維多利亞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等院校聘為講師、教授,並於1917年當選為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 波爾模型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的解釋了氫原子的光譜。 定量的計算出了氫原子各個軌道的能量和躍遷的能量關係。 這一系列的發現極大地動搖了原子不可分理論,依據這些實驗基礎,1904年,湯姆森提出了梅子布丁模型來解釋原子結構。 發現了原子之後,物理學界分成了兩派,一部分科學家(當然也包括很多哲學家)認為原子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 波耳氫原子模型: 科學革新年代的天才 這個式子十分有用,能夠預測吸收或發射譜線,但就是沒有人可以說明這個公式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從基本理論中推導出來。 在波耳的假設之中,「電子以圓形軌道運行」這一點在今天看來完全不成立,因為量子力學根本不談論不可見的軌跡;但「量子跳躍」卻沒過時,因為量子力學的宗旨正在於計算跳躍發生的機率。 所以量子跳躍這概念是了不起的發明,沒有它就沒有後來的量子力學。 波耳這項研究工作是量子物理的重大突破,讓他獲得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 在此之外,他的成就還包括提出互補原理、與惠勒提出核分裂機制、古典順磁性、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等。 另外他在丹麥哥本哈根設立理論物理研究所,被人視為「量子力學的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