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國民6大優點
1808(嘉義13)年清廷在汐止設水返腳汛,置外委(官名)一員,安兵35名,為汐止設官治理派軍進駐之始。 汐止歷史的發展沿革,依照命名先後,可以分為峰仔峙時期、水返腳時期以及汐止時期三個階段。 峰仔峙時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在基隆河北岸建立峰仔峙社開始,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統治直到清領初期,乾隆年間,漢 人在基隆河南岸(今中正路老街)建立的村莊仍稱為峰仔峙庄。 汐止國民 1808(嘉慶13)年,清廷在汐止設水返腳汛,置外委一員,為汐止設官治理之始,也是水返腳地名登場之時,在此之前即稱為峰仔峙時期。 水返腳的稱呼,歷經清朝中 葉及末期,直到日治時期的大正9年,實施都市計劃,並將水返腳改為汐止,從日據時期的汐止街,光復後改稱汐止鎮,後來升格為汐止市,隨著新北市改制為汐止區,一直沿用至今,都稱為汐止,因此這一時期稱為汐 止時期。 汐止警分局分局長林詮峰表示,民眾的小事就是警方的大事,積極為民服務是警方相當重視的工作之一,對同仁戳力完成民眾陳情案件表示贊許與慰勉。 1978汐止通往平溪的汐平公路開通,汐止除扮演台北通往基隆以及宜蘭的道路要衝之外,也成為前往平溪的要徑。 同年社后大橋完工,汐止與社后地區正式有公路連接,不再需要擺渡。 1983年通往汐萬路的江北大橋完工, 1985年通往鄉長里的長安大橋完工,汐止基隆河兩岸連繫開始緊密。 1987年琳恩颱風侵襲,基隆河氾濫成災,汐止遭受洪水浩劫,開始有興建員山子分洪之議,但計畫並未立即實施。 汐止國民: 汐止林森市場橋下漏水嚴重 過年後修繕 1927年汐止公學校石硿子分教場成立,這也是一個因採礦而興起的學校,石硿子分教場是東山國小前身,汐止第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