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中學全攻略

1960年,華南師院附中廣州分校,更名為「中南(廣東)科技學院附屬中學」,隸屬中南(廣東)科技學院。 同年「華南師範學院附屬小學」易名為「廣東實驗學校」,校址在仰忠街。 廣東實驗中學(簡稱「省實」/「SS」),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所直屬廣東省教育廳的國家級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技術實驗學校。 廣東實驗中學初中校區坐落在越秀區中山四路51號,高中校區坐落在芳村龍溪大道。

竹科實中西南方與南方是園區廠房區,許多該校家長在此工作。 實驗中學 竹科實中的東方,正門正對面隔著介壽路則是「金山街商圈」。 從竹科實中沿著介壽路向北是新竹市警察局第二分局關東橋派出所,更北處有世界高中。

實驗中學: 分校以及教育集團

截至2020年,廣東實驗中學已形成「一花十葉」的一校十區辦學格局,省實與各分校組成省實教育集團,集團內學校分佈在廣東省的廣州、珠海等地。 1962年9月,「中南(廣東)科技學院」和「廣東水利電力學院」合併,組成「廣東工學院」(現為廣東工業大學),其附屬中學撤銷,恢復「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廣州分校)」校名。 1930年,原中山大學預科部改為高中部,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址在文明路中山大學內,其原附屬中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初級中學」,校址在中山大學法學院內。 2020年為配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實驗教育政策,芳和國中開始籌設高中。 2016年起由校內教師發起將芳和國中依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的計畫,成功的在2018年8月轉型為實驗國民中學,更名為「臺北市立芳和實驗國民中學」,也是台北市第一所公辦的實驗教育國民中學;2020年再依據《臺北市立國民中學組織規程》之修正,更名為「臺北市芳和實驗國民中學」。

第一棟:樓高四層,以國中部普通教室為主,並包括校長室、行政管理中心、課程發展中心、學習資源中心、實驗新創中心、圖書館等,台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亦於此辦公。 除實驗教育外,由於同時也是台北市國民中學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學校,因此在國中部也設有特殊教育專班,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負責國中階段特殊教育事務的「東區特教資源中心」也設於校內。 從72年創校時學校不滿兩百人,到現在五部近3000人,由於學生人數飽和,當年校舍規劃的容量已不敷需求,經積極規劃擴建工程,第一期教室與運動場擴建工程與第二期體育館工程,於101年5月開工,於104年9月30日落成啟用。 總經費約近五億元,工程內容含高國中科學大樓、雙語部教學大樓、國際會議廳、網球場、室內游泳池及體育館,除可有效解決校園擁擠的問題,更提供師生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中央教育部、中國共產黨軍管會正式敕令國立大學一律去掉「國立」,翌年,按當局的意思取消「國立」二字,改稱為「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2012年3月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教室及運動場擴編工程開工,2016年4月完工,以解決學生人數飽和,校舍規劃的容量不敷需求的問題。

實驗中學: 臥龍學園

在登記踴躍之下,2018年後每年皆須以抽籤方式來決定錄取學生。 為因應科學班成立,學校調整部別班級數,目前學校共102班。 其中幼稚園4班、國小部42班(含資優資源及學輔班6班)、國中部16班(含資優資源1班)、雙語部24班及高中部16班。 另外廣東實驗中學還有一個口號,「今天我以省實為榮,明天省實以我為榮!」,該口號可見於高中校本部主席台或初中校本部正門警務室側面。 1968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廣州市中學名稱編制統一,「廣東實驗學校」則改名為「廣州市第六十中學」。

中共建政1950年代後,除中學使用外,曾易手多個單位。 直至1985年11月,廣東省政府採納了馮子馮秉芬爵士的意向,交由實驗中學做教學樓用。 1996年中學計劃重建做體育館,重建的景堂體育館於2002年落成啟用,館內存有紀念像與銘文。 2004年8月,廣東實驗中學高中芳村坑口新校區落成,翌年(2005年)高中部遷入,原校址為初中部校區。

實驗中學: 招生資訊

介壽路北端與新竹市東西向的主幹光復路相接,路口有新竹老爺酒店。 此地地名為關東橋,取名自1908年興建的新竹通往竹東的輕便軌道的木橋,竹科實中許多學生走路到此搭新竹市公車往西前往新竹市區或往東前往新竹縣。 配合台北市政府之實驗教育政策,111年度起提撥大學區部分招生名額供台北市之公立實驗小學應屆畢業生優先申請;111年度提撥比例為10%,隔年起逐年增加提撥比例,預計於113年度達到20%。 芳和實中現在使用之校舍最初原為民族國中所使用[註 4]。

實驗中學

西堂、南軒、北軒、中齋:原學校教學樓及宿舍,為四合院形式,原為明清廣東貢院範圍,明遠樓就位處原大院正中。 建築群自1920年代廣東大學建校後,陸續興建,同舊貢院一起,沿用到之後中學校舍。 中共建政1950年代後,陶鑄打算將此處大院辦成華南的文化中心,多個省級文化部門進駐大院,由此與中學校舍範圍分拆。

實驗中學: 高中部

1994年,與芳和國中只有一牆之隔的和平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和平高中,芳和國中原本每年級均有10班左右的規模也開始縮減。 實驗中學 實驗中學 2004年大安區內增設龍門國中,不僅間接瓜分了芳和國中附近學區的學生,也連帶造成學區內學生受到吸引而將戶籍遷出,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使芳和國中每年級班級數至2011年後僅剩餘5班以下。 實驗中學 1909年,兩廣優級師範學堂開設附設中學堂以及附設小學堂,而中學堂全稱為「兩廣優級師範學堂附設中學堂」。

  • 景堂院:1931年始建,馮平山第二個為原廣東大學捐建的校舍,為紀念其父馮景堂而名。
  • 民族國中於1976年7月遷至羅斯福路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利用此校舍於同年8月新成立「臺北市立芳和國民中學」,校名「芳和」取自所在地芳和里。
  • 第二棟:樓高四層,以高中部普通教室為主,並包括各科別教室、視聽教室、學生事務中心、外展探索中心、學生輔導中心、健康中心等。
  • 第二階段本市實驗小學設籍於臺北市,且原屬台北市公立實驗小學者[註 5]7人如申請人數超過名額上限,採抽籤方式決定,並同時排定正取及備取名單。
  • 為因應科學班成立,學校調整部別班級數,目前學校共102班。
  • 1930年,原中山大學預科部改為高中部,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址在文明路中山大學內,其原附屬中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初級中學」,校址在中山大學法學院內。

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註 2],簡稱芳和實中,是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芳和里的公立實驗教育中學,校地位於臥龍街、辛亥路三段、辛亥路三段157巷之間,西北側與臺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相鄰。 廣東實驗中學團委社團聯合會(SS-Student Associations United,簡稱「省實社聯」),2009年由原團委社團部改組而成,是直屬於校團委的學生幹部機構,負責全校社團的管理、協調工作。 景堂院:1931年始建,馮平山第二個為原廣東大學捐建的校舍,為紀念其父馮景堂而名。

實驗中學: 活動花絮

1924年,在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基礎上將「廣東法政學堂」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併入,組成「國立廣東大學」,其附屬中學改名為「國立廣東大學附屬中學」,同年廣東大學校長鄒魯「以國內高中未達到相當數額,暫設預科」,以林炳光為預科主任(1930年改為中山大學附屬高中部)。 如申請人數超過名額上限,依《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新生分發及入學辦法》第六條額滿學校新生分發入學原則辦理。 截至2020年,廣東實驗中學已形成「一花十葉」的一校十區辦學格局,省實與各分校組成省實教育集團,集團內學校分布在廣東省的廣州、珠海等地。 實驗中學 集團內學校辦學形式各有不同,但將資源共享、學生管理、師資調配和教研共訓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並在部分學校實行區域集團化辦學。 各校的學校章程、規章制度、校園文化等方面均和廣東實驗中學實行統一標準。

1958年,位於文明路「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廣州校區)」整體搬到石牌分校內,石牌分校撤銷,原文明路校本部改為華附廣州分校,全稱名為「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廣州分校)」,而石牌校本部則名為「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石牌校區)」。 1941年,附屬中學復辦,隸屬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址在韶關乳源。 1935年,中山大學石牌新校舍落成,中大各院系遷至石牌新校舍,原文明路校址只留下附屬高中,原在天官里中大法學院內的附屬初中,遷回文明路原中大校址,附屬初中與附屬高中合併,統稱為「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簡稱竹科實中、實驗中學或實中、NEHS,原校名為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簡稱國立科園實中。 成立的宗旨為方便新竹科學園區以及相關科研機構的員工子女就學,該校設有五個學制部門:高中部、國中部、國小部、幼兒園部以及雙語部。

實驗中學: 中山四路校址

民族國中於1968年建校之初即選定以位於公館的現址為校地,但由於當時該地仍為蠶業試驗改良場所使用,校地徵收作業延宕,故1968年台北市政府先在位於臥龍街與瑠公圳第一幹線交會處興建臨時校舍供民族國中使用。 芳和國中最初的校地除了現在的三棟校舍外,戶外運動空間只有現在操場的西北半側;現在位於校地南側的辛亥路三段157巷在1970年代時仍為瑠公圳第一幹線,其北岸及西岸區域以及臥龍街的南側沿街區域在當時仍為民宅。 1980年代瑠公圳第一幹線經填平成為辛亥路三段157巷後,芳和國中才取得原位於瑠公圳北岸及西岸之完整土地,也才完成具有跑道的操場空間;臥龍街南側沿街區域則是在1990年代才完成拆遷,成為現在的停車場及羅馬廣場。 實驗中學 1904年,清政府開辦最後一場科舉後翌年停辦科舉考試,在廣州城內舊貢院內開辦「兩廣初級師範簡易館」。

實驗中學

在1990年被鑑定為危房大部分被清拆,僅保留嵌有「平山堂」的灰檐牆。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改名為「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而其附設中學隨着改名為「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附設中學」。 第二階段本市實驗小學設籍於臺北市,且原屬台北市公立實驗小學者[註 5]7人如申請人數超過名額上限,採抽籤方式決定,並同時排定正取及備取名單。 2018年後芳和實中因學制的改變,改以讓學生們展示學習成果的「學習慶典」取代原本的校慶活動,未再參與臥龍學園之聯合校慶,但臥龍學園仍持續運作讓三校可繼續共享彼此之資源。 第二棟:樓高四層,以高中部普通教室為主,並包括各科別教室、視聽教室、學生事務中心、外展探索中心、學生輔導中心、健康中心等。 同時自2000年代起台北市政府推行小型學校之整併,芳和國中因此在2015年一度被列入廢校或是與和平高中國中部整併的評估名單。

實驗中學: 廣東實驗中學

1962年,「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廣州分校)」與「廣東實驗學校」合併,華附廣州分校校名撤銷,成為獨立學校,改用「廣東實驗學校」為校名。 1956年,華南師範學院附中開設分校,校址位於石牌(即今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定名為「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石牌分校)」,校本部則改名為「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廣州校區)」。 1952年,由於中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附中、嶺南大學附中、廣東文理學院附中和華南聯合大學附中四所高校附屬中學合併,組成「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址在原文明路中山大學附中內(中學部)以及永漢路(現為北京路)仰忠街原華南聯合大學附中內(小學部)。

  • 中央教育部、中國共產黨軍管會正式敕令國立大學一律去掉「國立」,翌年,按當局的意思取消「國立」二字,改稱為「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 1936年3月5日,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第二一三次會議決議將中大附中,撥歸廣東省教育廳管理,改名為「廣東省省立中山中學」,並且由陳濟棠出任中山中學校長。
  • 在成為實驗國中後,芳和國中改採三學期制,首年招收96名實驗教育學生,第二年起調整為80名;由於同時採用大學區制,除學區內學生外,設籍於台北市的應屆學生皆可登記申請入學。
  • 建築群自1920年代廣東大學建校後,陸續興建,同舊貢院一起,沿用到之後中學校舍。
  • 廣東實驗中學初中校區坐落在越秀區中山四路51號,高中校區坐落在芳村龍溪大道。

1945年,抗戰勝利,國立中山大學各院系遷回廣州石牌原址,除師範學院與附屬中學、附屬小學遷回文明路中山大學舊址內。 1936年3月5日,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第二一三次會議決議將中大附中,撥歸廣東省教育廳管理,改名為「廣東省省立中山中學」,並且由陳濟棠出任中山中學校長。 同年9月,省立中山中學又撥回中山大學管理,恢復「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校名。

實驗中學: 學生組織

1923年,孫文將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而其附設中學隨着改名為「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附設中學」。 廣東實驗中學是七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母校。 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鄧錫銘、姜伯駒、范海福和蔡睿賢,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鍾南山、黃耀祥。

民國71年3月23日,由李國鼎先生在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 召集教育部、國科會、學術研究機構及附近大學代表,會商決議成立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實驗中學 廣東實驗中學團委由高中部團委會、初中部團委會、天河分校團總支部、順德分校團支部、南海分校團支部組成。 廣東實驗中學高中部團委下設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文體部、志願者工作部(領導志願者協會)、社團聯合會(由原社團部改組而成)6個工作部門,以及廣播站、IT社、省實電視台3個直屬社團。

竹科實中位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一期住宅區內,是在園區一期東側與園區三期交界處。 實驗中學 相對於新竹市區,竹科實中位在新竹車站東南方,直線距離五公里左右,接近新竹市東區東側與新竹縣竹東鎮交界處。 竹科實中西北方有一人工湖,名為靜心湖,是園區內人工開鑿的池,緊鄰學校操場。 在金山寺的西方是園區一期住宅區,是許多該校學生住處。

實驗中學: 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誠徵小學部英語代理教師

1925年8月,「國立廣東大學附屬師範」與「國立廣東大學附屬中學」合併,統稱「國立廣東大學附屬中學」。 112學年度資料招生階段招生對象報名資格名額備註第一階段在籍學生弟妹芳和實中國中部112學年度在學學生之弟妹,且戶籍皆設籍於臺北市者2人如申請人數超過名額上限,採抽籤方式決定。 在成為實驗國中後,芳和國中改採三學期制,首年招收96名實驗教育學生,第二年起調整為80名;由於同時採用大學區制,除學區內學生外,設籍於台北市的應屆學生皆可登記申請入學。

民族國中於1976年7月遷至羅斯福路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利用此校舍於同年8月新成立「臺北市立芳和國民中學」,校名「芳和」取自所在地芳和里。 民國72年8月正式成立,首任校長由園區管理局瞿副局長寧若兼代,招收高中部一班,國中部三班,雙語幼稚園一班及雙語班二班。 平山堂:1922年始建,馮平山先後給原廣東大學捐建的兩座校舍之一。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