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候統計5大伏位
佔地約70公頃的沙田馬場於1978年啟用,是繼跑馬地馬場後的香港第2個賽馬場,同時馬場中央的彭福公園也啟用。 1981年連接沙田及大埔的單車徑落成,途經城門河畔及吐露港海旁。 政府正計劃沙田至大埔將單車徑連接新界西北的單車徑,形成更廣大的單車徑網絡。 另一方面,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香港政府於1960年決定開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更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獨立劃出了沙田理民府。
除了這大型節日燈飾外,每逢中秋節均會於沙田公園佈置中秋燈飾,並舉辦綵燈會。 當中舊沙田車公廟建於明朝末年,屬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現今已停止向公眾開放。 而新沙田車公廟則於1993年落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比舊廟大8倍,讓寺廟能容納更多善信。 沙田另一寺廟萬佛寺,由月溪法師在1957年建設,特色是寺廟設有小金佛像12,800尊及於廟外設有十八羅漢像。 於萬佛寺附近設有西林寺,現已荒廢。
中央氣候統計: 公共屋邨
1988年佔地約8公頃的沙田公園啟用,以中式園林設計,設有園藝花園、流水景色、露天廣場及演奏台等特色設施。 沙田區是香港首批引入城市規劃概念的地區之一。 新市鎮的發展設計呈一條由西南向東北伸延的地帶,以城門河為中軸向兩面的山脈發展。 沙田市中心設於東鐵綫沙田站一帶,附近建有政府設施、休憩用地、公共交通交匯處及一組大型購物商場。 巴士服務方面,沙田區共有110條巴士線,主要由九巴營運,九巴於沙田小瀝源設有一個巴士車廠,另於火炭亦設有九巴、城巴及港鐵巴士車廠等。 此外,新巴亦有2條主要特快巴士路線過海隧道巴士682線及新巴798線,沙田市中心及馬鞍山可以連接港島東及將軍澳等地。
但至今因排頭村居民以天橋會破壞該村居民生活環境及百多年的風水為理由,加上因為財政問題而並未獲得接納,所以仍未興建該天橋,現時前往該處仍然要途徑沙田站的上蓋行人天橋前往。 除了以上較大型的購物商場外,沙田市中心附近還有沙田廣場、希爾頓中心及偉華商場。 為配合沙田區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早於1970年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中央氣候統計: 交通
沙田區是一個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並且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區域,現時已經約有648,200人居住,預計最終可容納達700,000的人口。 而沙田區的65%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共房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主要分佈於城門河兩岸以及半山上的平地。 此外,沙田新市鎮的邊沿亦有48條原居民鄉村,居住人口約為29,000人。 沙田區本來只是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圍、火炭、沙田市中心、石門、小瀝源、圓洲角、九肚山及馬料水等地方。 但沙田區今日已擴展至馬鞍山一帶,包括烏溪沙等地方。 中央氣候統計 而沙田新市鎮以填海造地方式,將沙田海兩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變成土地,餘下中央比較深水的地方,成為原來城門河的延伸。
- 由於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沙田納入殖民地的範圍內。
- 連接馬鞍山及西貢區的西沙路於1988年啟用。
- 現時共有22個房委會及1個房協的公共屋邨。
而於馬鞍山的馬鞍山公園則於1998年啟用,建築以歐陸式古典風貌為題。 2000年位於大圍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啟用,介紹香港傳統文化、習俗及藝術,可同時容納六千名遊客,現為香港最大規模的博物館,此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亦位於沙田排頭。 香港浸會大學在石門一帶興建「石門(沙田)校園」,主要作為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及副學士課程的上課地點,以及設立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上述校舍已於2006年落成啟用。 中央氣候統計 香港中文大學在馬料水的校舍於1969至1973年落成,包括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而當時九廣鐵路(英段)(今港鐵東鐵綫)的馬料水站也配合改稱大學站。
中央氣候統計: 沙田十景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租予英國,納入殖民地,沙田便成為香港的範圍。 沙田地區,古時被稱作瀝源,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代表城門河清澈的河水。 根據沙田區議會出版的地方志:《 馬鞍山風物志》記載,區内的馬鞍山曾發現過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文物,也有南宋及明清時期的文物. 不過,到了明代,沙田區纔有較多的文獻記載. 由於本區接近河流,因此當地的居民往昔以務農為主。 設有32個潮位站、9個近海資料浮標觀測站、3個外洋資料浮標觀測站、1個波浪站、2個海嘯預警浮標站、5座近岸測浪雷達(含1座移動式)及3座陣列式長程風波流雷達從事海象監測。
- 2020年2月14日落成的屯馬綫一期,在沙田區增設顯徑站。
- 1983年好運中心落成,並以天橋連接沙田中心。
- 香港明愛於沙田設有明愛社區書院於文禮路18-24號和明愛社區進修中心於沙田圍崗背街7號聖本篤堂2樓。
- 沙田區議會現時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之一,2020年起共有42個議席,當中包括41位民選議員、1位當然議員。
- 巴士服務方面,沙田區共有110條巴士線,主要由九巴營運,九巴於沙田小瀝源設有一個巴士車廠,另於火炭亦設有九巴、城巴及港鐵巴士車廠等。
-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租予英國,納入殖民地,沙田便成為香港的範圍。
沙田九約,是沙田的鄉事組織,主要是推動鄉村之間的合作。 其中以大圍村最長久,於1547年建立。 當中以韦姓最多,並相傳是韩信的後代。 大圍村內有侯王宮及韋氏宗祠兩大建築。
中央氣候統計: 統計資料
1984年,沙田體育會於端午正日在城門河上舉辦首屆「沙田龍舟競賽」。 除首屆在河東(城門河第二海濱花園至濱景花園現址附近)舉行外,其後已在河西(翠榕橋至沙燕橋之間河道)現址舉行。 由於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沙田納入殖民地的範圍內。
111年1至8月,超過6,972萬1,719人次瀏覽氣象局網站;至111年8月底,「生活氣象App」下載量超過439萬人次。 持續推廣上述兩者之應用,並擴增內容廣度及使用便利性。 持續發展高解析度氣候預報模式,提升短期氣候預報能力,開發次季節至季節預報產品,提供災防決策參考。 配合政府的綠能政策,自106年起推廣氣象資訊在離岸風機、綠能開發及綠能發電量預測等領域之應用,強化跨域應用合作。
中央氣候統計: 主要私人屋苑
而以新港城中心及馬鞍山廣場組成的購物中心,亦成為馬鞍山新市鎮最大的購物中心。 另外於火炭一帶,沙田商業中心、駿景園及銀禧花園亦自設商場,方便火炭居民於附近購物。 在多個公共屋邨興建時,座落於沙田第一號地段的大型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於1981年落成,亦成為現在香港大型私人屋苑之一。
香港科學園坐落於新界大埔區白石角,東南面則屬於沙田區,鄰近香港中文大學,佔地約22公頃。 是一個以高科技及應用科技(包括電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訊息科技和電訊)為主題的研究基地,現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 香港科學園除了向企業提供科技支援、研究發展外,並提供服務式住宅及健身中心等消閒設施。 第1期已於2004年10月落成,而第2期工程已於2007年完成,第3期已於2016年11月完成,總樓面面積達330,000平方米。 科學園三期西面現進行擴建計劃,於2016年11月22日舉行動土儀式,預計在2020年落成。 沙田區(不包括大圍)擁有完善的文娛康樂設施。
中央氣候統計: 大型商場
同年沙燕棒球隊成立,得到時任沙田政務專員的曾蔭權支持,成為全港首支華人少年棒球隊。 及至從1984年起舉辦的沙田龍舟競渡,每年端午節均吸引不少健兒到沙田城門河上較量,很多公司亦派員參賽同歡,同時亦催化了香港龍舟運動的普及化。 中央氣候統計 與此同時,沙燕及沙田龍舟亦成為近年電影「點五步」及「逆流大叔」的靈感及取景之地。 原先於德福花園及城大校園設校的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2019年易名香港伍倫貢學院),亦將於2023年遷入柏傲莊預留樓層,成為沙田區第五所大專院校。 分區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包括推動公眾參與地區事務,就籌辦社區活動及推行政府贊助計劃提供意見並加以協助,並就影響該分區的地方問題提供意見,是社區與民政事務總署之間的橋樑。
林大輝中學及賽馬會體藝中學等學校都位於沙田區。 此外沙田亦是全港最多英文中學(有關概念已成為歷史名詞,詳見英文中學條目)的區域。 香港明愛於沙田設有明愛社區書院於文禮路18-24號和明愛社區進修中心於沙田圍崗背街7號聖本篤堂2樓。
中央氣候統計: 區議會
政府於2002年4月正式建造8號幹線,並一同興建昂船洲大橋、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等基建,並在沙田市中心及大圍進行大規模道路改善計劃。 而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及8號幹線沙田至長沙灣段已在2008年3月正式通車,首次沙田有一條公路能直接把西九龍和沙田連接起來,把來往沙田至西九龍一帶的車程大大縮短,加快沙田至西九龍及葵青的交通。 整條8號幹線於2009年通車,從沙田至香港國際機場的路程縮短至35分鐘,但8號幹線長沙灣出口的連接支路設計並不方便及需繞經西九龍公路,因此現時前往西九龍的巴士大部分仍繼續使用獅子山隧道。 中央氣候統計 現時沙田市中心有14條行人天橋(包括新城市廣場連接南北兩翼的行人天橋,最遠連接至禾輋邨美和樓,全長超過2公里)連接各大商場,令沙田市中心成為一個大型購物中心,亦使該地帶成為新界東的最主要購物區)。
1988年沙田裁判法院及沙田中央圖書館(現稱沙田公共圖書館)啟用。 1986年城門河畔增設了休憩設施。 而位於沙田市中心的沙田大會堂於1987年啟用,為繼香港大會堂後的香港第2個大會堂。
中央氣候統計: 新市鎮發展時期
沙田區議會現時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之一,2020年起共有42個議席,當中包括41位民選議員、1位當然議員。 現任沙田區民政事務專員為柯家樂女士,於2021年5月14日接替黃展翹出任該區專員。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負責監督、落實及統籌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並向政府反映社區的各階層人士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 2012年,大圍站上蓋發展項目批予新世界發展,是沙田區首個(亦可能是唯一)高度超過200米的發展項目,補地價僅次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及港鐵黃竹坑車廠上蓋。
中央氣候統計: 沙田區
推動「強地動觀測第6期計畫-發展智慧化地震預警系統」及前瞻基礎建設「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強化地震測報業務在地震減災之功能。 連接馬鞍山及西貢區的西沙路於1988年啟用。 而連接沙田東部及西沙路的馬鞍山繞道(前稱/俗稱T7公路),則於2004年8月啟用。 沙田由1983年開始舉辦沙田節日燈飾,在聖誕至農曆新年間,於沙田公園及城門河的天橋上,佈置大型燈飾,並會舉行亮燈禮,邀請各明星、歌手一同進行亮燈儀式。
而沙田區首個私人參建居屋的屋苑則為海福花園,於1985年入伙。 另外,位於馬鞍山烏溪沙的富寶花園落成,是香港最大規模的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總共有4,200個單位。 現時,沙田共有18個居屋屋苑及7個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1982年,區內首個大型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於圓洲角附近落成,電氣化後的九廣鐵路(英段)沙田站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同時亦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啟用。 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並於沙田村附近設立一火車站,名為沙田站。 自此沙田這個名稱便逐漸越來越被廣為人知,瀝源這個名稱卻反而慢慢被人遺忘。
中央氣候統計: 交通
清朝時,瀝源的四十多條村組成沙田九約,共同肩負瀝源的治安防衛。 當時,瀝源未設墟市,村民若要趁墟,必須步行或乘坐小艇前往大埔墟(現稱大埔舊墟)。 本網站支援Edge、Chrome及Firefox等新版瀏覽器,考量連線安全性,若您使用IE瀏覽器請注意連線設定需開啟TLS1.2以上協定,並關閉TLS1.0協定。 於民國112年底前完成雲林及宜蘭2部區域雙偏極化防災降雨雷達,提升對都會區及低窪易淹水區域的降雨監測能力。
當時,英軍派員勘察,卻將沙田圍誤會為整個瀝源的名稱,結果沙田便成了統稱。 西元1574年(明萬曆二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 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 那時候,城門河的盡頭約於現時獅子橋的附近,其東北已是沙田海,而當時的圓洲角則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 透由多元化管道提供地震速報訊息,並與有能力及意願的防災協力機構、電信公司、大眾媒體及民間公司簽訂合作契約,使渠等可開發多元化應用服務。
中央氣候統計: 公共屋邨
而途經沙田區的麥理浩徑,由北潭涌至屯門,全長100公里;衛奕信徑則全長78公里,由赤柱峽道至八仙嶺,其中於第5段途經沙田。 中央氣候統計 香港賽馬會亦於1982年同年成立銀禧體育中心(現稱香港體育學院),為香港提供綜合體育訓練場地。 而城門河亦是中國香港賽艇協會沙田賽艇中心及石門賽艇中心的訓練中心,提供賽艇訓練,並培養了不少出色的賽艇運動員。 沙田體育會成立於1982年,積極培訓優秀運動員,亦為居民提供各項體育項目訓練班及比賽。
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港鐵沙田站附近的瀝源邨,於1976年落成,共設7座舊長型住宅大廈。 第二個公共屋邨為禾輋邨,於1979年落成,現為全沙田最多認可人口的公共屋邨,而水泉澳邨則為全沙田最多單位的公共屋邨。 現時共有22個房委會及1個房協的公共屋邨。 1967年,獅子山隧道南行管道建成,大幅改善沙田的對外交通,日後成為沙田連接九龍的最直接路徑;同年11月,中文大學舉行奠基禮,正式開建。
而在1986年至2007年間,中大另有六所書院以捐贈方式成立。 沙田第一城設有兩個購物商場,分別是銀城商場及第一城中心(自被置富產業信託收購後已分別改名為「置富第一城.樂薈」及「置富第一城」),是沙田首個私人購物商場,主要吸引城門河以東一帶居民購物。 圖案的線條就像河流一樣,代表沙田的城門河。 沙田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中央氣候統計: 沙田區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