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16-35f47大優勢

獨立變焦、對焦和光圈環能提供更廣泛的藝術表現掌握,搭配用途廣泛的極致順暢電動變焦,肯定讓創作者愛不釋手。 持續變動的變焦桿能輕鬆實現超級慢等速變焦,相機裝在穩定器 2 上時,還能讓您從遠端控制變焦。 除了用途廣泛的順暢電動變焦外,這款極致輕巧的鏡頭還能將對焦或變焦時惱人的視角偏移大幅降低,方便您輕鬆拍攝平穩的高畫質影片。 操作對焦、變焦和光圈時也很安靜,大幅減少可能干擾影片錄製的噪音和震動。 這兩顆鏡頭可以說是用截然不同的概念所打造的,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在全片幅 E-Mount 當中樹立一個超廣角變焦鏡皇般的存在,至於 Tamron 17-28mm F2.8 A046 則是在傳統的大三元之外另闢蹊徑,以焦段和一部分光學表現來換得更輕巧的體積以及更輕便的售價。 除了相容機身上方便的可指派按鈕和控制功能,以及可輕易控制電動變焦的遙控器與手持配件,只要將相機裝在穩定器上,還可透過 Imaging Edge MobileTM 應用程式遠端控制變焦2。

  • 修正前 Tamron 在望遠端 28mm 有比較嚴重的邊角失光,不過在 f/4 之後則幾乎沒有邊角失光的狀況。
  • 除了相容機身上方便的可指派按鈕和控制功能,以及可輕易控制電動變焦的遙控器與手持配件,只要將相機裝在穩定器上,還可透過 Imaging Edge MobileTM 應用程式遠端控制變焦2。
  • 前玉鏡片的氟鍍膜可防止水滴、油脂和其他汙染物附著,即使有任何污染物或指紋附著在鏡頭表面,也能輕易拭去。
  • 不過對許多使用者來說,位於中價位的超廣角變焦,仍然是比較中庸、初踏入超廣角的第一選擇。
  • 撇除容易刮傷的特點,這顆鏡頭的質感表現倒算是 Sony FE 鏡頭的前段班,相當紮實的作工、適中的變焦環阻尼都算是它的優點,加上相對較小的體積與內建 OSS 防手震,使得它在推出這幾年後,始終都算是 Sony FE 鏡頭中較受歡迎的選擇。
  • Tamron 大約在 f/11 時開始出現最佳畫質,兩鏡表現在 f/11 時相當接近,但即便如此 Tamron 在 f/11 時畫質仍不及 Sony 在 f/4 時的表現,而隨著光圈縮小,兩鏡在 f/16~f/22 時基本則已看不出差距。
  • 先進的光學設計結合一枚超級 ED (低色散) 鏡片和一枚 ED 鏡片,能為每張影像消除色差並實現銳利對比,同時大幅降低色滲現象。
  • 兩個 XD (極高動態) 線性馬達,能在小巧尺寸的鏡頭中,提供快速、安靜、低震動的自動對焦效能。

需注意Canon 16-35mm若要轉接給SONY A7系列使用,就須加上轉接環的長度,兩者的長度差異就頗為可觀。 最近SONY FE原生的FE 16-35mm F4 ZA終於推出,大概是之前已使用了四顆鏡頭,孝感動天,有幸搶先試用這顆引頸企盼的夢幻鏡頭,是否能讓我的廣角鏡之旅抵達一個美好的終點,趕緊來看看下面的評測。 雖說有著 16-35mm 的變焦範圍,但我 80% 的情況下還是用 16mm 端拍攝居多,輔以 A7 系列觀景窗內建的水平儀,可以很輕易的抓到照片重心。 如果沒有帶 50mm 焦段的鏡頭,在使用 A7R II、A7R3 這類高畫素機種時,有時我也會用 35mm 端再手動開 APS-C 模式拍攝出等效 52mm 的畫面。

sony16-35f4: SONY FE PZ 16-35mm F4 G 廣角變焦鏡頭 (公司貨) SELP1635G

色散同時也是衡量高階鏡頭的指標之一,有搭載 ED 鏡片的鏡頭大多具備有較佳的色散抑制能力,以下我們也針對下列逆光場景來測試兩顆鏡頭的色散抑制性能。 修正前 Tamron 在望遠端 28mm 有比較嚴重的邊角失光,不過在 f/4 之後則幾乎沒有邊角失光的狀況。 兩顆鏡頭的差距在 f/2.8 最為明顯,Tamron 散景邊緣明顯較為銳利,Sony 則相對柔和一些。

sony16-35f4

以推出新鏡頭的規劃時程來看,Sony 原廠的順序都是先有 24-70mm 標準焦段、再有 mm 望遠焦段,最後才補齊 16-35mm 超廣角,這點無論是 F2.8 大三元或 F4 小三元皆是如此。 截至 2022 年 3 月為止,相較於全片幅 F4 sony16-35f4 恆定 mm 廣角變焦鏡頭。 點擊播放:專為細膩影片畫面而設計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 JavaScript 語法,這並不會影響到主要內容的陳述;但部分瀏覽器技術上相容性較低(IE),可能會影響部分顯示內容,如果內容跑版,建議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更換為相容性較高的瀏覽器(Chrome、Firefox、Safari)。

sony16-35f4: SONY FE 16-35mm F4 ZA OSS (公司貨) SEL1635Z

搭載最先進的鏡頭技術,能有效減少對焦微變以及對焦與變焦時惱人的視角偏移,實現高畫質影片錄製與順暢細膩的創作表現。 ※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這篇漫長的測試文至此終於告一段落,雖然來得有些晚,但希望這篇仍能對欲添購/升級超廣角鏡頭的人提供一定的指南,我自己也同時擁有這兩顆鏡頭一段時間,對我來說它們所著墨的重點不盡相同,在出門時我也會依照不同的需求決應帶哪顆,這並沒有絕對。 前面提到 Tamron 在 28mm 有較嚴重的邊角失光,但這問題在開啟機身修正後似乎像是幾乎不存在一般,f/2.8 並沒有明顯可察覺的失光狀況,反而 Sony 開啟修正後的改善幅度並不大,相當神奇。 一般我們講到「對焦速度比較」的時候,大多會放上兩段不同鏡頭的對焦展示影片,這樣做或許只能感受到體感上的差別,但實際上到底差多少呢? 如果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量化對焦速度,那麼兩顆鏡頭的對焦性能也就更加可以用數值化的方式來比較了。

兩顆鏡頭在 f/2.8 時都有比較明顯的邊角失光,Tamron 稍嚴重一些,但兩者在 f/5.6 之後失光的情形就相對輕微許多。 Sony 全勝,Tamron 即使是在最佳光圈 f/16 時仍不及 Sony sony16-35f4 在 f/2.8 時的表現。 Tamron 最佳畫質出現在 f/11,同時小光圈時的畫質衰退較輕微,在 f/11、f/16 時皆優於 Sony,至於在 f/22 時則以看不出差距。

sony16-35f4: SONY FE16-35mm F4 ZA OSS 使用心得(PK Canon EF16-35mm IS、夜景、星芒、人像)

Tamron 17-28mm F2.8 A046 雖然在大部分的比賽項目上吞敗,但並非是潰敗,而是惜敗。 雖然兩顆鏡頭存在不小的價差,我們也都預料到了 Sony GM 鏡頭大多會勝出,但 Tamron 在超廣角中央畫質部分與 Sony 差距並沒有預先想像得多,同時 Tamron 還擁有較好的邊角畫質、更好的小光圈畫質,以及更好的呼吸效應,在這部分能有力抗 Sony 或甚至超越的表現,對一顆平價取向的鏡頭而言實屬不易。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經由這顆鏡頭來預見,鏡頭在小型化之後所犧牲的有哪些要素,諸如邊角失光、變形、望遠端畫質、近拍畫質 ⋯⋯ 反過來說,這也證實了若要取得光學上最均衡的表現,那麼 GM 鏡頭仍然有其不可取代性。

  • Sony 光圈縮至 f/8 畫質才與 Tamron 相當,並且兩鏡水準相當維持到 f/11,不過在光圈縮至 f/16 時 Sony 畫質則稍稍優於 Tamron,可以說是小光圈的畫質衰退也較慢,這樣的測試結果可以說是與中央畫質相反。
  •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 JavaScript 語法,這並不會影響到主要內容的陳述;但部分瀏覽器技術上相容性較低(IE),可能會影響部分顯示內容,如果內容跑版,建議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更換為相容性較高的瀏覽器(Chrome、Firefox、Safari)。
  • 對焦環的轉動會直接轉換為相應的對焦變化,因此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時,控制體驗更為即時而精準。
  • 便攜性和防塵防滴設計都很出色,適合用來拍攝幾乎所有攝影主體及情境。
  • 與中央畫質測試結果不同,雖然 Tamron 在 f/2.8 光圈全開時邊角失光較為嚴重,但邊角畫質表現較好,在窗格、屋瓦等細節上較為清楚,並且此優勢持續到 f/4、f/5.6 皆然,並在 f/8 達到最佳畫質。

隨著相機市場的發展,Sony 本家也迎來了不少革新,例如今年推出的超廣角定焦 FE 20mm F1.8 G、超廣角變焦第四元 FE 12-24mm F2.8 GM ⋯⋯ 這些鏡頭都讓 Sony 使用者有了更多選擇。 不過對許多使用者來說,位於中價位的超廣角變焦,仍然是比較中庸、初踏入超廣角的第一選擇。 使用這顆鏡頭最令人欣賞的就是在最廣角端 16mm 即有還不錯的畫質,即使是 f/4 開放光圈也完全可用,大約 16~28mm 都維持很不錯的畫質,可以讓人沒有顧忌的拍攝大景,而變焦至 28~35mm 望遠端畫質會略鬆一些,若是使用 35mm 端光圈要大約縮到 f/5.6 以後才有比較好的畫質。 Sony FE 16-35mm F4 ZA OSS 在 2014 年末推出,擔綱 Sony FE 系統中入門的超廣角變焦鏡角色,屬於「ZA」索尼蔡司系列,並具備「OSS」光學防手震,在光學設計上採用 10 群 12 枚鏡片,口徑 72mm,可安裝濾鏡。

sony16-35f4: 【SONY 索尼】Zeiss 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平輸-彩盒)

我大概在去年(2019)先後入手這兩顆鏡頭,也從去年一直搜集素材到現在,到現在也終於把這篇比較評測告一段落。 在這之間全幅無反市場又迎來了一些改變,Canon 推出了 R5/R6、Nikon 推出了 Z5,Tamron 補齊了輕便大三元,Sigma 也推出了更多無反專用鏡頭。 不禁讓人覺得「如果要用什麼角色六角圖之類的圖表來描繪它的表現,FE 16-35mm F4 ZA 應該會是相當接近正六邊型的選擇吧!」。 相較於更廣的 Sony FE 12-24mm F4 G,一般超廣角的 16-35mm 焦段通用性更好,在面對首次造訪的景點時,帶上這顆發色漂亮、體積不大、畫質不差的 16-35mm F4 ZA,其實是個還不錯的選擇。 反觀台灣二手市場,卻是 16-35mm F4 ZA 的數量與熱門程度皆超過了 mm F4,這大概也凸顯了台灣玩家普遍偏好超廣角鏡頭的傾向。

光圈環配備刻度式轉盤,開啟後會在拍攝靜物時提供觸感回饋,關閉時則能讓您安靜流暢地拍攝影片。 另外也配備光圈鎖開關,可防止光圈環不小心在 和 F4 到 F22 的設定間移動。 變焦環有助輕鬆快速取景,若搭配相容相機,還可根據個人喜好及拍攝條件自訂變焦環方向。 精細的內對焦與變焦機制,讓鏡頭長度能在對焦和變焦時維持固定,締造絕佳平衡與手感。

sony16-35f4: 鏡頭組成

裝在具有 APS-C 型感光元件的 α 系列相機上時,實際視角將等同於所載焦距 1.5 倍焦長下獲得的視角。 Optical SteadyShot 光學防手震可補償在手持相機拍攝時因相機震動所造成的模糊影像,讓夜景以及室內低光源拍攝的影像皆銳利清晰。 要套用原廠數位修正比較能展現此鏡頭的畫質實力,這樣拍RAW要用原廠軟體轉,細節才會比較多 不然就要靜待其他解RAW軟體支援它的數位修正檔。 發現C鏡的16mm略廣,應是A7R機身內建了原廠鏡的數位修正,於是改用第三方解RAW軟體DxO,再處理一次FE 16-35mm F4 ZA所拍攝的RAW檔照片。 就跟許多像差一樣,彗星像差在星點越明亮時也會更加明顯,因此我們特地將天空中最明亮的星星放在畫面邊角,以測試彗星像差的有無。 從 f/2.8 的範例中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 Tarmon 在逆光時的樹葉邊緣較模糊,Sony 則較清楚,這就必須進到我們下一個比較的項目「抗耀光」來做解釋。

sony16-35f4

搭配相容機身 3 使用,即可維持精準對焦,拍攝靜態影像時,每秒最高可連續拍攝 30 張影格。 這款精巧輕盈的全片幅 F4 恆定廣角電動變焦鏡頭能締造出色的 G 系列鏡頭影像品質。 採用兩枚 AA (進階非球面) 鏡片、一枚超級 ED (低色散) 鏡片和一枚 ED 鏡片,可有效抑制變形和像差。 圓形光圈和控制功能精良的球面像差可強化散景品質,0.24 公尺的最短對焦距離則能打造絕佳近拍效果。 Sony 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打造全球最輕盈 1 的全片幅 F4 廣角電動變焦鏡頭,讓現代內容創作者享有優異的畫質、創作表現與控制能力。

sony16-35f4: SONY 卡爾蔡司 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 (公司貨)

兩顆鏡頭差異還滿明顯的,Tamon 在 f/2.8 時有比較明顯的口徑蝕,直到 f/5.6 時完全消失,Sony 在 f/2.8 時也有些許的口徑蝕,但整體來說輕微得多,並且在 f/4 時就完全改善。 或許這部分仍可歸為個人喜好,例如有些人較為偏好旋轉散景、泡泡散景等獨特的效果。 但從這些範例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 Sony 在 GM(G Master)鏡頭上所著墨的散景特點。 發色是鏡頭多樣光學素質中很難量化的一項,這裡顆鏡頭之間也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尤其在拍攝天空時較為明顯。 相較於 Sony,Tamon 稍微偏紅偏暖一些,Sony 顏色則較冷,綠色較多一些。 Tamron 則在 f/2.8~f/8 的範圍都落後於 Sony,但在光圈縮至 f/11 時兩鏡稍稍打平,但與之前測試不同的是,隨著光圈縮更小,Tamron 的畫質衰退比 Sony 更明顯一些,在 f/16、f/22 時也可看出 Tamron 畫質稍差一些。

從測試結果來看,Tamron 似乎還是有為縮減體積付出一些代價,Sony 的原始光學素質表現也較佳,但如果你都套用機身數位修正來拍攝,那麼這問題似乎也並不算嚴重。 無反時代的鏡頭在輕巧化的趨勢下,有些輕便取向的鏡頭通常用鏡頭畸變來換取更輕巧的體積,同時利用數位修正來校正變形。 雖然我想大多數的使用者在拍攝時都會套用數位修正檔,但這邊我們還是必須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Sony FE PZ 16-35mm F4 G 為首款採用了 6 個 Sony XD (極高動態) 線性馬達以驅動對焦與變焦的 Alpha 鏡頭,展現快速精準自動對焦功能,並提供嶄新電動變焦的操作體驗(圖為搭配α7M4機身)。 兩個 XD (極高動態) 線性馬達的高推力能締造快速、安靜、低震動的自動對焦效能。 穩固、可靠的自動對焦功能可在拍攝高影格率影片時順暢追蹤拍攝主體,若搭配相容機身4使用,更能維持精準對焦,拍攝靜態影像時,每秒最高可連續拍攝 30 張影格。

sony16-35f4: DC 數位相機

16-35mm 這個焦段在「描述一個空間」時相當好用,無論是在拍攝一間飯店房間、一個建築內部、一節車廂、我們在旅行中的所在地等,16mm 這樣的廣角既沒有 10-12mm 那樣誇張的透視,也往往能清楚交代出一個空間內的各種事物。 此外,這顆鏡頭的遮光罩是採用喇叭狀外擴的設計,這也使得它在收納上稍微麻煩了些,同時因為遮光罩外凸的特性,使用時也增加了一點碰撞到的風險。 後玉是內縮的,在廣角端會遠離接環,轉至望遠端則會比較靠近接環,而上圖是變焦至 35mm 端的狀況。

sony16-35f4

另一個比較次要的原因是,我們在測試無限遠畫質時經常需要考慮空氣品質與通透度,我們也無法確保每次測試的當下都是最佳空氣品質,而在最近對焦距離下拍攝的照片理論上也可忽略空氣品質帶來的影響。 Sony 光圈縮至 f/8 畫質才與 Tamron 相當,並且兩鏡水準相當維持到 f/11,不過在光圈縮至 f/16 時 Sony 畫質則稍稍優於 Tamron,可以說是小光圈的畫質衰退也較慢,這樣的測試結果可以說是與中央畫質相反。 個人推測這或許是為了 f/2.8 光圈全開畫質上所做的取捨,同時小光圈的邊角畫質對使用全景合成等用途來說會比較有利。 測試照片使用的機身主要是 Sony A7R3 ,機身設定為「鏡頭補償開啟」,少數項目有關閉鏡頭補償測試(有註明)、「4,200 萬畫素 X.Fine」、「不開啟 DRO」、「風格設定 Std +0+0+0」、「不套用相片風格檔」、「室外自然光下 AWB 自動白平衡」,並統一曝光值。 在所有比較圖中,位列圖片左方的都是 Tamron 17-28mm F2.8 A046,右方的則是 Sony FE 16-35mm F2.8 GM。

sony16-35f4: 【高雄青蘋果3C】SONY FE 16-35MM F4 ZA OSS ZEISS E-mount 二手鏡頭#47978

此外,Sony GM 鏡頭口徑是 82mm,Tamron 則是一以貫之的 67mm。 引頸企盼的 SONY FE 16-35mm F4 ZA 終於推出,在推出之前已經使用過四顆廣角替代鏡頭轉接A7R的攝影師西恩,來看看這顆姍姍來遲,終於把FE F4小三元版圖拼滿的Zeiss新鏡,有何過人的魅力。 儘管我稱之為 Zeiss 藍,但其實 Sony Zeiss(ZA)的發色與血統純正的 Batis 和 Loxia 還是有著顯著的差異,不可諱言,正蔡還是有著更好的通透度,但以變焦鏡來說我還是相當喜歡 16-35mm F4 ZA 的色彩表現。

但包含散景二線性在內,這之間的差異並不是特別容易察覺,除非你將兩者實拍圖並列比較才比較能看出差異。 在廣角 17mm 部分可以看到 Tamron 有明顯的桶狀變形,同時邊角失光也較為嚴重一些,Sony 在變形與失光部分的表現都稍好一些。 這張範例也重現了類似的結果,其實不僅於此,兩顆鏡頭在大多數的場景下發色都頗為不同。 但這裡必須要提的是,就客觀而言,發色或許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好與壞可能還是視個人喜好多些。 可以看到兩顆鏡頭的曝光值相同,但因為光通量差異,Sony 稍微暗不到 1/3 EV。 sony16-35f4 然而對比地景,兩鏡在天空部分差距相當大,Sony 在藍天部分的發色明顯較深也較為立體。

sony16-35f4: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Sony 今 (3/22) 發布 G 系列最新全片幅廣角變焦鏡頭 FE PZ 16-35mm F4 G 鏡頭 (型號SELP1635G),僅353克的輕巧鏡身設計為全球最輕恆定 F4 光圈廣角變焦全片幅鏡頭。 兩個 XD (極高動態) 線性馬達,能在小巧尺寸的鏡頭中,提供快速、安靜、低震動的自動對焦效能。 穩固、可靠的自動對焦功能可在拍攝高影格率影片時,順暢追蹤拍攝主體。

,但如果你的使用需求是必須要考慮到極端狀況,例如你是活動攝影、婚攝、運動攝影⋯⋯ 等比較不容許對焦偶發性的小小迷焦或是對焦變慢的狀況,那麼這點也是必須列入考量的,反之,若你的用途並不太需要特別著重對焦速度,可以接受鏡頭偶發性的對焦猶豫,那麼這點可能就不會是多大的問題。 28mm 望遠端的差距並不若 17mm 廣角端來得如此明顯,兩鏡的差距也較小一些,不過若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 Sony 在剝落後水泥牆面的細節表現較佳,並且在 f/2.8 就有趨近於 f/8 時的優秀畫質,大約在 f/8 之前都稍優於 Tamron 的表現。 Tamron 大約在 f/11 時開始出現最佳畫質,兩鏡表現在 f/11 時相當接近,但即便如此 Tamron 在 f/11 sony16-35f4 時畫質仍不及 Sony 在 f/4 時的表現,而隨著光圈縮小,兩鏡在 f/16~f/22 時基本則已看不出差距。 與廣角的測試結果迥異,Sony 在 28mm 端擁有明顯的優勢,其實這並不難以理解,因為 28mm 對 Sony FE 16-35mm F2.8 GM 來說屬於變焦鏡的中間焦段,但對 Tamron 來說則已是望遠端,而就大多數狀況而言,變焦鏡在中間焦段的表現是會比較好的。 這款全片幅 E 接環 mm ZEISS Vario-Tessar 變焦鏡頭,體型小巧輕盈但是效能極佳。 多用途的焦段搭配內建的光學影像穩定系統,再加上全片幅 α7 系列機身,最適合拍攝快拍、室內景物、團體照、風景等等。

sony16-35f4: Deef 發佈 Xperia 系列手機專用兔籠,建議售價約 NT$ 4,500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