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齋明寺8大優點
齋明寺原為龍華教齋堂,於清道光12年(1873)正式改建為齋明堂,現為桃園市直轄市定古蹟。 年)創始住持性悅法師自浙江普陀山(號稱海上仙山)請回南海觀世音菩薩像,開啟了齋明寺的百年史頁。 齋教是以在家吃素修行為特色的民間教派,日本在舊慣調查時,將龍華教、金幢教、先天派等在家持齋念佛的教派都統稱為齋教。 1999年,第六代住持江張仁居士委請法鼓山承接齋明寺法務,由聖嚴法師晉任第七代住持,回歸正統佛教。
因此聖恩在當時,約從大正元年至昭和1~2年之間,其法脈散布在齋明堂、回善堂、湧光堂、石雲堂之間,這四個齋堂都是聖恩的系統法嗣。 又如許松英在日治之前已歷任多項重要公職,日治以後,一度任日本軍討伐土匪的通譯、三貂第一區區長三年,基隆防疫副長、及石灰組副長等職,其後出家於鼓山湧泉寺,禮敬古月為師,歸臺後合建月眉山靈泉寺。 又如本居臺北市龍山町的林覺力師,二十歲時(明治35年,1902)到了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 覺力師後來返臺後住持法雲寺、圓通寺、豐原毘盧禪寺,北投法藏寺等。 見明暘編著《圓瑛法師年譜》,二十歲條,大師之得戒和尚──妙蓮法師。
大溪齋明寺: 大溪一日遊五條路線,10大必遊大溪景點
清初繼續撫番工作,同時帶來了漢人的開發,乾隆18年(1753),有謝秀川來闢此地,住民漸多。 咸豐6年(1856)林本源來建大宅邸,高築門樓城郭,區劃街衢。 光緒11年巡撫劉銘傳設撫墾局,改地名稱「大嵙坎」,派兵駐屯,興殖產業,其後唐景松廢撫墾局置南雅廳。 文中要目為:前言、齋明寺的創建緣起、普陀山的傳承、龍華齋教的繼統、鼓山曹洞宗的法脈、齋明寺的時代等等。
- 寺身為兩廂護龍形成三合院形式,全部由榫節接合而成。
- 大 雄寶殿右側所供的祖師牌位上的九品階位,依序是:空空、太空、清虛、四句、大引、小引、三乘、大乘、小乘等,分三行書寫,此正是閩、臺龍華齋教信徒的九個等級。
- 作為聖嚴法師皈依弟子的柯受良多次到齋明寺旅遊,多次表達喜歡齋明寺的清幽環境以及可眺望大漢溪。
- 齋明寺是1座閩南式三合院建築,中庭原佈植草皮,屋頂、牆身酷似一般民居,裝飾平素,正殿無檐廊亦為其特色,整體而言,令人有古樸與家風之感,正與齋教在家持齋修道之精神相映合。
- 2011年10月15日,約一百卅五坪的齋明寺禪堂落成,方丈果東法師、桃園縣長吳志揚、桃園市長蘇家明、大溪鎮長黃睿松、與近五千名信眾參與。
- 因齋明寺為龍華派重要廟宇,且建築格局有別於一般建築, 已列為桃園市市定古蹟。
齋明寺古道不長,約 大溪齋明寺 400 公尺,約 10 分鐘就能輕鬆走完。 原本的齋明寺只有門口的主結構,後來在聖嚴法師邀請孫德鴻建築師設計後才增建了新的護龍與後面的禪堂,設計時還強調要「蓋少一點,蓋低一點」。 在「減法設計」的訴求下產生出如此簡潔素雅的建築物,更在2012年時獲得了台灣建築獎首獎殊榮,不過現在因為疫情緣故,拜訪當時尚開放,只能在前院走走。 法鼓山齋明寺位於桃園大溪交流道附近,因為地處較為偏僻加上交通不是那麼方便,所以知道的人與參訪的遊客不多,環境自然也比另外一座位於北投的法鼓山農禪寺來得清幽多了。 也因為交通不便的關係,來這裡除了自行開車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大溪齋明寺: 臺灣建築師黃聲遠線上座談會 2020年10月28日晚上8點 向全球分享建築設計歷程與經驗
將道場由福份宮改稱齋明堂,代表著進入齋教傳承的時代,約從第二代黃士琴(普瑟),再經第三代胡阿九(法號普惠),再經第四代江連枝(法號普梅)、第五代江澄坤(法號普乾)等共四代,時間歷經同治12年到昭和12年(1937)共約六十餘年間。 因之,普陀山一是觀音菩薩的教化道場,二是承佛門臨濟禪的主軸,然而明清以降,已摻雜了淨土教或華嚴、天台的思想,尤其重禪淨雙修的法門。 在道光年間的名僧立山,便是以淨土宗為主要弘法法門。 大溪齋明寺 或許性悅李阿甲接受了普陀的唱讚宗風,帶回臺灣,在福分宮流布,逐漸形成了海潮音的唱韻,那應是臺灣較古的韻調吧。 如此,在普陀山傳承下的臺灣禪門宗風,基本上,至少是奠定下每日早晚課誦為必要的修行方式,至於唐宋所流傳的臨濟棒喝、機鋒轉語,或其他參禪悟道的修行法門,則恐早已失傳了。
- 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年;1937年),日本殖民政府進行「宗教整理」,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法號普乾)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
- 大正15年(公元1926年),第4任住持江連枝(法號普梅,?-1925)居士禮福州的鼓山湧泉寺聖恩和尚(生卒年不詳)為師,傳承鼓山曹洞宗(日本道元禪師所創佛教宗派)的禪學法脈,舉辦在家受戒、修行廣被當時接受,盛行一時。
- 齋明寺是隸屬法鼓山的宗教聖地,百年古蹟的齋明寺環境清幽有開放參觀。
- 1999年1月21日,聖嚴法師接下印信,成為齋明寺第七任主持。
- 民國87(西元1998)年,第六任住持江會觀居士期使齋明寺能革新再造、永續發展,毅然力邀法鼓山承接齋明寺的法務工作,並於民國88(西元1999)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由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
由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北上(請走平面),於平鎮系統交流道轉66號快速道路往東下交流道往大溪方向直行到底右轉員樹林方向後前行300公尺,左轉齋明街直行600公尺即達。 大溪齋明寺 由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南下(請走平面),於機場系統交流道轉國道二號往東至鶯歌系統交流道再轉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往南(大溪方向),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方向前行500公尺右轉員樹林方向後前行300公尺,左轉齋明街直行600公尺即達。 由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方向前行500公尺右轉員樹林方向後前行300公尺,左轉齋明街直行600公尺即達。
大溪齋明寺: 桃園景點 | 大溪齋明寺與古道,百年歷史的三合院廟宇建築,臺灣宗教百景之一
朱蔣元或是根據江張仁的說辭而作如此的記載,因有物證而肯定了李阿甲赴普陀山之說。 現存寺內的寶㚱上鑄有法雨寺的字樣,所供的觀音像仍供在佛龕內。 聽完了屈上師的開示之後,中午還留在寺中,接受江張仁住持的午宴款待,席間寺內的師姑,還端出豐盛的素菜佳餚出來,當時深深覺得十分美味,尤其對於住持一家人住在寺中,持齋禮佛,而又代代相傳,主持法務,感到很是好奇。 慈湖位於桃園大溪區,因先總統蔣公生前常駐,覺得當地景觀像極了故鄉奉化,故將此地改名為「慈湖」。 後方山壁設有一處防空避難所,而如今假日慈湖陵寢的衛兵交接儀式已成為民眾爭相拍照攝影的一大亮點。 沈浸大自然芬芳中獲得喘息,是現代人逃離壓力的妙方,桃園復興區的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近來多了2處打卡點,分別為「繫森、懸森」,大型木造裝置在森林中毫不違和,尤其在霧氣瀰漫,光影斜射下更增添詩意,還能坐在裝置上,拍出宛如置身宮崎駿動畫的美照。
在聖嚴法師號召下,寺前及右側停車場擴建等寺院硬體建設外,並舉行大悲懺法會、禪訓班、念佛共修、禪座共修和甘露門等活動。 因信徒湧現,因吸引竊盜集團專挑進香信眾的車子行竊,使得光明里里長黃永龍在1999年7月14日自掏腰包成立巡守隊。 9月11日,舉行七任住持晉山典禮,此為佛寺正式對外面寺院、信眾、地方父老、鄰居們宣告,新任住持到來上任。 為紓解假日朝香人潮,地方人士遂9月15日在桃園縣議會地方基層建設座談會建議拓寬1957年興建的齋明橋。 齋明寺是隸屬法鼓山的宗教聖地,百年古蹟的齋明寺環境清幽有開放參觀。 院方新建的清水模齋堂建築,更是齋明寺唯美的亮點,只是疫情關係暫不開放。
大溪齋明寺: 建築師視野述說新竹經驗《新竹夢想之地:一座城市的空間改造運動》改造空間運動核心價值與理念
直到宋代高僧真歇,方首創教風,他曾奏請朝廷,改律為禪,因此他被尊為普陀山禪宗的開祖。 大溪齋明寺 其中法雨寺為普陀山的後寺,初建於明萬曆8年(1580),初名海潮庵,後改稱為海潮寺。 大溪齋明寺 到了清康熙年間,別庵和尚任住持,他擴建寺院,整修藏經閣等多所堂閣,明廷又賜金建方丈殿、留雲堂,遷拆南京明故宮舊殿,建大圓通殿(九龍殿),並賜「天花法雨」及「法雨禪寺」額。 齋明寺內又藏另一寶物,即性悅自普陀山攜回的𢢭,上有銘文「法雨寺」字樣,可證明和法雨寺的法源,由於李阿甲究竟何時剃度成為性悅法師,其師承、受戒確切時地等,均無可考。
西元1999年,當時第六任住持江會觀(江張仁),改革寺務,力邀法鼓山承接寺院院務,1999年聖嚴法師正式承接齋明寺第七任住持。 大溪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三寶即佛法僧)後,渡海到大陸普陀山受戒,後迎回觀世音菩薩來台,成為第一任住持性悅法師,並創立福份宮。 齋明寺位在現在大溪員樹林地區,建立於清朝道光20年(西元1840年),寺廟已經有181年歷史,是大溪最早的寺廟。 聖嚴法師曾在齋明寺接任第七任住持,寺廟環境清幽典雅,廟中供奉觀音菩薩,側廂陳列聖嚴法師墨寶法語及名人書法. 2.於中壢公車站搭乘桃園客運5050線往石門水庫於齋明寺站下車,沿齋明街步行500公尺至齋明寺候即抵。 齋明寺古道早在清道光年間就已存在,迄今已有120餘年歷史,齋明寺創始人李阿甲先生第四代孫江連枝先生(法號普海)聘工人取材自大漢溪石頭,鑿砌成石材,最初路面是由鵝卵石排列鋪設而成,民國12年改鋪石板,專供大溪及員樹林間的信徒往返齋明寺朝聖的要道。
大溪齋明寺: 過年旅遊 | 桃園戶外景點推薦,家庭出遊、走春逛逛看一篇就夠
到了日治時代,許林太空於1914年渡海到一是堂本山,親謁第二十八代普梅公,受法為傳燈,列太空位。 由於龍華齋的九品之中清熙以下可由太空授與,太空之位須由空空授與。 但臺灣除臺南漢陽堂以下,並沒有空空在臺,非到內地授受不可。 有關羅祖生平見《龍華科儀》〈太上祖師羅祖簡史〉及〈源流法脈根本〉,臺中民德堂發行,民國81年。 依李添春的說法,入臺的龍華齋教除以上的漢陽堂派,一是堂派、復信堂派之外,另有別派的說法,即二祖殷繼南派下的無極正派,三祖姚文宇所傳的靈山正派。 經過二祖殷繼南、三祖姚文宇等數傳之後,移教於福建,再從福建入臺。
網友Panda’s paradise提到:「古寺的後方是禪堂,而禪堂前有一大片綠地及老樹。禪堂、寮舍及齋堂等是新建的,使用清水混凝土建物和花崗石建造。旁邊的長廊則是迴廊元素,一整排接續的廊柱,帶來極簡之美!」低調簡單的迴廊搭配粉色櫻花的點綴,隨手拍都是幽靜美景。 齋明寺正殿左右二側所祀異於臺灣一般廟宇,其左供奉著自道光年間開始對齋明寺有所捐獻與貢獻的當地仕紳牌位,其右供奉著歷代住持與前6代住持子孫牌位,在廟宇正殿中是不會供奉這些牌位的。 據說是因為國民政府遷臺時期,軍隊行經齋明寺時,要求寺方空出部分空間提供給軍人居住,寺方因而將放牌位的偏廳清出給國軍住,轉而將牌位移往正殿暫置,移動後即擺放至今,也形成了齋明寺正殿中供奉這有功之人牌位的獨有特色。
大溪齋明寺: 旅遊 熱門新聞
這次造訪剛好有法會,所以三合院後方的禪院,以及部分地區,怕打擾大家,所以就沒參觀,有機會再來齋明寺走走。 終於快到步道另外一端,另外一端是小路,如果從國道三號到大溪,不想經過大下坡,倒是可以走這條小路,續行武嶺橋到大溪市區。 石燈籠又稱為獻燈,晚上可以點燈,通常都是引導路徑使用。 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方向,至台3號省道口右轉,前行500公尺左轉齋明街直行過齋明寺後即抵。 開車 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方向,至台3號省道口右轉,前行500公尺左轉齋明街直行過齋明寺後即抵。
作為聖嚴法師皈依弟子的柯受良多次到齋明寺旅遊,多次表達喜歡齋明寺的清幽環境以及可眺望大漢溪。 柯受良在2003年12月20日於台北第二殯儀館火化後,骨灰置放於此。 大溪齋明寺,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員林里的觀音寺,初建於道光末年(1840年代),原為居士管理的齋堂,今為桃園市定古蹟,自1999年由法鼓山僧伽管理。
大溪齋明寺: 活動查詢
日治時期因受西來庵武裝抗日事件影響,台灣總督府對台灣民間信仰展開全面普查,進而查禁齋教,齋明寺為此納入日本佛教的曹洞宗以求生存。 直至1999年由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齋明寺才又回歸正統佛教信仰。 寺旁一石板道可直抵大溪溪口,風景十分幽雅,亦為大溪八景之「崁津歸帆」。 同聯合組成齋心社,每堂每年辦公供二次,其聯合章程名為愛國佛教會,此愛國佛教會後擴大為臺灣各寺廟齋堂的聯合組織,而成為依附為日本曹洞宗的信徒,凡有辦齋供佛的日子,必定延請曹洞宗的布教師來誦經說教,曹洞宗成為愛國佛教會的領導者。 日本領臺之初,雖然先後傳入日式佛教有八宗十二派之多,但對於臺灣本島固有的宗教信仰,並沒有大力摧殘或強烈禁止的措舉,因此本島的寺院齋堂,和新來的日式佛寺神社一齊並存了一段時期。
為了將佛法普及到民眾日常生活中,齋明寺規畫了一系列法會共修活動、禪修、念佛、佛學課程及各項禪藝課程等,接引大眾體驗正信佛法的妙用。 建築格局為傳統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建築,埕前有蓮花池、拱橋、觀音石像,確有禪寺的風雅安寧,與一般寺廟建築大為不同。 大東亞戰爭時期日本人推行皇民化運動,有計畫消滅臺灣固有宗教,齋明寺因本身為佛教曹洞宗,認日本越前永平寺為宗主,以避免被徵收拆除,佛像坐向之左為日本曹洞宗福井縣永平寺寺紋(又名久我龍膽紋),右為日本曹洞宗橫濱市總持寺寺紋(又名五七桐紋),見證日本統治臺灣過往歷史。 《磧砂藏經》全名為《宋磧砂延聖寺刻本藏經》,此為宋元時期3代聖尼相繼斷臂化緣勸募,歷時91年方竣工之木刻版本,是聞名中外的佛教諸藏彙編,開雕於大陸蘇州的磧砂延聖寺而命名。 《磧砂藏經》雕版刻印工作,歷經宋元兩朝,共收錄佛教典籍1,532部,共計6,362卷。 這部古版大藏經,曾在民國20年(公元1931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重新影印500套,當時齋明寺住持江普乾(生卒年不詳)在該藏出版之後,自大陸請回一套,為臺灣佛教界擁有中國古版藏經的開端。
大溪齋明寺: 推薦閱讀
園區有兩個大型的免費停車場,可停上百輛車子,可想見信眾之多。 外牆設置了一整排故事看板,詳細說明齋明寺的百年故事。 第六任主持江張仁的弘法理念,以推動齋明寺回歸佛教為其最大心願,便三次親訪符合派系傳承曹洞宗的聖嚴法師,希望法鼓山接下寺產作管理。
善慧的苦心經營靈泉寺,和善智二師徒嬴得了臺疆二甘露門的雅號。 善慧也時常出入海外,大正元年(1912)曾入東京恭請大藏經,大正3年又偕徒德融往印度迎佛像返靈泉寺,並跨海任福建佛教會會長。 民國13年又受鼓山之邀,主持湧泉寺的開壇傳戒,擔任三師中的羯摩和尚(另虛雲為得戒和尚,復仁為教授和尚)。 妙蓮禪師既是鼓山湧泉寺的中興法將,又曾宣法於南洋,因此聲振海內外。 在清末民初之際,也有不少高僧出自其門下,如虛雲大師於咸豐8年(1858)曾出家於鼓山,禮常開為剃度師,翌年又受具足戒於妙蓮。
日本元亨釋書第十六〈本朝高僧傳〉卷67亦載有慧鍔事蹟。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供觀世音菩薩,自從五代貞明2年日僧慧鍔留不肯去觀音像和創立不肯去觀音院之後,觀世音菩薩便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庶民禮拜觀音像、稱誦觀音名號,往往傳出觀音靈感事蹟。 寺內原立有石碑,註明齋明寺創立於道光30年,不過此碑已於民國84年拆毀,闞正宗採訪時寺碑仍在,故所著《臺灣佛寺導遊三》頁73,民國79年出版,大溪鎮齋明寺便沿用此年代。 近年來,我為了整理臺灣的佛教美術,也對臺灣佛教史作了抽絲剝繭的調查研究,我從各方的文獻著錄,以及田野調查中,逐漸接觸到「齋教」,很自然的,我便想起三十年前所見的齋明寺,那雅潔的殿堂,那純樸的江氏一家修行人。 我們並非本案的第一任建築師,在我們來到之前,本案已然經歷至少二任建築師之手,未成案的原因不明,然而法鼓山建設工程處於2004年底重新檢視所有提案時,確實多所猶豫,對於古寺週邊空地的增建工程,咸認應該尋找新的觀點,這個轉折也給了我們提供想法的機會。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