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老街歷史8大優勢
大溪仁和宮,俗稱「埔頂廟」,為全臺第一間主祀開漳聖王之廟宇,仁和宮供奉之主神為開漳聖王,可稱全臺開基祖廟。 康熙二十六年及五十年擴建;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重建,加龍柱石堵,於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及1927年重建,仁和宮創廟歷史久遠。 另一說桃園市內的國家三級古蹟(縣級古蹟)景福宮於嘉慶18年於此分靈。 齋明寺,又稱齋明堂,乃桃園市大溪區三合院形態布局的寺廟, 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 1937年(昭和12年),日本政府進行「宗教整理」,更名為齋明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溪區位於桃園市東南方,西有平鎮區,西南接龍潭區,西北鄰八德區,東南為復興區,東北與新北市鶯歌區、三峽區相接。
以大溪為主要拍攝地點的台劇《神之鄉》,主要是624神明繞境為主軸來貫穿全劇,也就是當地人俗稱的「大溪大拜拜」,這也是北台灣最大的關公繞境活動。 百富攜手剪紙藝術家楊士毅,打造大型剪紙藝術裝置、綻放「一心一藝」的光輝,南美館沉浸式心藝體驗活動。 老屋立面華麗不俗,氣韻細膩典雅,它的前身是傅祖鑑醫師居所,傅醫師曾名列大溪3位資深西醫之一,因後代遷居外地,老屋幾經轉手,整修時我們盡量保留原件,不堪使用的木料建材,也想辦法改製成桌子、架子等。 深長的 古厝採三進式格局,每進後面都帶著一方天井,使得屋子採光明亮、通風順暢。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印象
大溪最早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領域,清領時期逐漸有漢人移居墾拓,形成以福建漳州移民為主體的聚落。 在陸運不發達且淡水河尚未淤積的年代,商船可沿淡水河駛入台北盆地順流而上,停泊在沿岸如滬尾、大稻埕、艋舺、新莊…等設有碼頭的街市做生意。 大溪是淡水河支流大漢溪的的最上游內陸港,船隻運來生活日用品,再輸出樟腦、茶葉、木材、米糧…等特產品,以此商業模式迎來大溪的繁華。
- 經過多年努力,老街溪的生態已逐漸復伻,植物生長繁茂、動物開始在此棲息,自然的活力和魅力終於逐漸綻放。
- 大溪擁有許多歷史建物與各式美食,絡繹不絕的人潮曾讓大溪名列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第二位。
- 建築原是木造屋頂、洗石子磚牆結構,正脊兩端是採用類似「鯱」的形式,有別於一般常見日式建築使用鬼瓦。
- 和平、中山老街在夜晚人潮退去,街道冷清不少,在點起照明燈後讓老街呈現寧靜中的璀璨。
深棕色(松茂茶棧)字號,則由玻璃剪黏而成,這在大溪有許多相同樣式,可見受歡迎的程度。 月眉為農業區,田野廣闊, 充滿鄉村景致,土地利用與大溪階面完全不同。 初建於己未年,未見堂號,1999年全街翻修時,現屋主因懷念先夫阿德,故以懷德永誌,可見夫妻恩愛用情之深。 龍塘世第(中山路31號)龍塘顧名思義是藏龍棲蛟之處,昔日為英雄好漢雲集所在,是江南赫赫有名勝地,由此遷徒來台16之後裔子民,在大溪落腳,故堂號取曰:龍塘世第。 1999年屋主才延請工匠大力整修,後代感念得福於先祖林木,才命名為福森,推開前門,穿過花園步道,呈現更為精緻的巴洛克三層立面,妙然婷立,極為特殊。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老街週邊景點
後來進入日治時期後,在大正元年(1912年)至大正八年(1919年)實施市街改正,這波改建當中,曾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將常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於牌樓厝的立面上,引來其他店家及居住人士仿效,使得大溪街的街屋立面充滿了繁複的裝飾。 在改建時,居民們為了使街道能與碼頭有所聯繫,建了一條小徑讓碼頭苦力的人們運貨,這條小徑即今之「月眉通路」。 大溪舊名「大姑陷」,雍正年間以前為泰雅族的勢力範圍,為泰雅語「大水」之意,後來因覺得不吉利而改名「大姑崁」,在因為艋舺頂下郊之爭而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舉家遷徙至此的板橋林家開發下,原本的農業聚落轉型成為利用大嵙崁溪(今大漢溪)航運而繁榮的商業市街。 大溪老街歷史 後來因當地人士李騰芳於同治四年(1865年)中舉,遂將地名改為「大科崁」以資慶祝,不久又改為「大嵙崁」。 而由於大嵙崁溪並未像臺灣其他內河航運發生淤積,因此成為臺灣北部的船運終點站。
鄰近普濟路的館舍群,主要展示著與木藝、大溪歷史脈絡相關的文物資料;較遠處的李騰芳古宅,則是清朝時期的台灣建築代表之一,踏入其中,可窺見當時書香門第的日常生活樣貌。 年,主祀【關聖帝君(關公)】,是大溪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誕辰的慶典活動,會有許多大仙尪神將出巡,和百年社頭熱鬧翻騰的全城遶境,是大溪的年度盛事,宛如大溪的第二個過年,被桃園市政府列為民俗文化資產保護。 民國68年,當時的蔣總統經國先生曾蒞臨巡視,也可見它的重要性。 蘭室茶坊為清末大溪秀才呂鷹揚的宅邸(11、13、15號三間),其子呂鐵州(1899-1942年)為日治時期台灣知名膠彩畫家。 一群喜歡老房子的好友買下中山路13號,希望這百年老建築可活化再利用,將其整修為有歷史的藝文空間。 建築外觀與牌樓立面也保留得相當完整,是由店面形成的商街,建築型式和臺灣早期的傳統商家店街並無二致,都是面寬窄、縱深長的深長形連棟店面住宅的街屋型式,老街保留了原貌,並結合大溪其他文化與歷史的魅力,讓大溪區重回過去的風華。
大溪老街歷史: 住宿酒店、飯店、民宿
楊國斌的畫室,也是新南街厝邊聯誼會的會址,假日配合觀光開放自由參觀,提供部份大溪的史料。 初建於1918年,1999年修建立面為少數較純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日治時期後,在大正八年(1919年)實施市街改正,以聚集眾多店家的今和平路一帶為重點。 而在這波改建當中,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將常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在牌樓厝的立面上,引來其他人爭相仿效,而使得大溪老街的街屋立面充滿繁複的裝飾]。 而在改建時,居民們為了使街道能與碼頭有所聯繫,故建了一條小徑讓碼頭苦力們運貨,這條小徑即今之「月眉通路」,亦是當地景點之一。 大溪老街是位於桃園縣大溪鎮的歷史景點,主要是指大溪鎮上的和平路與中山路,而在和平路老街上以永發號、松茂茶棧、Kenko等歷史屋宇較具代表性。
現場手工製作的蔡記古早味花生糖也是老街必買美食,除了現作現賣之外,提供遊客試吃也給的大方,吃起來不黏牙也不會膩口,每回都會提著兩盒回家。 我們多次路過此處,卻很長一段時間不曉得這是當地望族李金興家族的店鋪,恐怕是燦坤3C招牌過於搶眼,而忽略了前方店號「金興」的關係。 由此也能驗證今昔招牌設計的成效,在大面積對比色彩的壓制下,那古早味的含蓄美感,還真難擷取眾人目光。 提到大溪,便不能不提林本源與李金興兩大家族;兩大家族都是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 也憑藉大漢溪航運之便經商致富,對大溪發展有深遠影響。
大溪老街歷史: 桃園景點推薦
QQ板條比起一般的板條更加Q彈有口感;油豆腐那入口即化的口感真的很難形容,簡單說就是好吃,難怪用餐時間不論內用外帶就是要等候。 位在中央路靠近桃園客運總站的無名臭豆腐,炸臭豆腐跟炸蘿蔔糕真的超級好吃,臭豆腐跟蘿蔔糕炸的外酥內嫩且上頭都灑滿了滿滿的泡菜,一份都只要40元,真的便宜又划算,重點是真的好吃到讓我們超驚豔;另外他們的豬血湯好像也很不錯,但我們真的吃太飽就沒點來品嚐。 位在市場內的游記百年油飯,目前只賣周五、周六的上午,油飯粒粒分明且香氣十足料多實在不油膩,真的超推薦。 有分裝好的一碗120元以及可以秤斤計價的油飯,太晚去絕對會買不到這好吃的油飯。
用故事帶你走進前所未見的大溪老街,引領你重新感受具有溫度與人文的大溪老街散策之旅。 大漢溪由南,貫穿大溪鎮、向北悠遊而去、這條大溪人的母親之河、早期提供桃、竹、苗、許多人的食、衣、行、洪水期上游、順水漂流而下的流水木、更孕育出大溪輝煌的人文工藝。 每年農曆二月十一開漳聖王誕辰,福仁宮便會舉辦熱鬧的神豬大賽,成為大溪地方最具特色的祭典之一。 走一趟充滿異國風味的老街,再漫步到目前因石門水庫攔截,水位已經大降的大漢溪,緬懷昔日航運鼎盛、千帆雲集的場面,特別讓人發思古幽情。 這一條步道,就是當時的渡船頭,可見當時的溪水水位就是這麼高,只是後來河道淤積,加上【石門水庫】蓋好後,溪水因被截流而頓減,水位驟降。 這些石頭,是過去「大漢溪」還可以行船時所使用的「繫船石(纜樁)」,在船務衰退後,這些纜樁被遺棄多年,後由鎮民於河道上拾回,集中立在這裡,正驗證了當年船運的榮景及後來的落寞。
大溪老街歷史: 歷史建築
新南老街與熱鬧和平老街相鄰,少了熱鬧的攤販與眾多遊客,若你和我一樣不喜歡擁擠人潮,推薦繞過來逛逛這條鬧中取靜的文創街。 由藝文團體進駐的新南老街,時常舉辦藝文活動,靜謐的巷道上有兩間百年老宅,分為「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和「蘭室茶坊」,先生看了蘭室茶坊的介紹後特地帶我前往,當時的我還挺著6個月的小孕肚呢。 享用眷村風味後,預約桃園市歷史建築「梅鶴山莊」,來一趟穿梭百年老宅的時空記憶的導覽之行。 這座氣勢恢宏的傳統閩式宅院,是林圻海1869年(清同治8年)於頭寮購地建成,以「梅妻鶴子」典故將宅院命名為「梅鶴山莊」。 由於地處原、漢交界的拓墾地,宅院建得分外堅固,除了以土埆、卵石砌牆築基,更於厚重木門加設堅固的伏兔。 1875年林圻海捐官同知後,門樓起造燕尾脊,並掛匾額「榮封第」於前廳。
大漢溪流經大溪因河川侵蝕下切,原有河道形成四層河階地,最早形成市街的大溪街區位於第二層台地上;附帶一提,河階地最低處為李騰芳古宅所在地的月眉地區,最高處為經國紀念館一帶。 而大溪昔稱「大姑陷」,便源自平埔族語大漢溪舊名大姑陷溪「TAKOHAM」之音譯而來。 大溪以社區為主體,打造無圍牆的大溪木博館,目前已經打造9處館舍,並串連數個歷史街屋街角館」,這些大都是日式建築改建而來,充滿濃濃的日式氛圍等待大家來欣賞。 由於位在重機熱門騎行路段,也成為重機騎士聚集休息的據點;而不定期召集的主題市集,舉辦期間基地歡樂氣氛宛如嘉年華會。 民宿主人鍾佩林有建築專才, 多年前因從事文化資產保存,如老屋立面整修、街屋後段修繕等工作 來到大溪,期間發現當地擁有宜居條件,不僅生活步調緩慢悠閒,居民待人也和善親切,於是有了落腳此處的打算。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老街美食|小鎮豆花
六廿四故事館裡介紹了廟宇、陣頭的知識與在地特色,也安排了許多互動展區。 大溪老街歷史 最初漳州人移民來此時,逢年過節都必須渡過大嵙崁溪到埔頂仁和宮祭拜開漳聖王,非常艱辛,尤其遇到溪水暴漲時更是無法前往,於是當地仕紳與重要人士募資興間福仁宮,於嘉慶18年完成。 現今的福仁宮不只祭拜漳州神祈,還有潮州與泉州的地方神明,宮內主殿挑高與二樓相當,代表主祀與陪祀的神明無地位差別。 在宮廟前廣場帶來了聚落的人情味,那時的孩子會在廣場打陀螺,也成了大溪的特色傳統遊戲。 大溪老街保存的牌樓樣式不只這些,我們可以跟著當地的地牌指標去找找看浮雕上的福祿壽。 大溪老街歷史 另一側中山老街上也有牌樓與建成商行古蹟,保存也相當不錯,只是房屋多已廢棄。
每個牌樓圖案都有其代表意義,可見設計者極富巧思,例如永發號的半圓牌樓頂端是孔雀開屏,下方是主人黃姓字樣,兩旁花瓶插著牡丹,代表平(瓶)安富貴;兩旁吐著雲狀花朵的三腳金蟾,因閩南語的蟾蜍音似搶錢,則意指招財。 接續的松茂茶棧三角型牌樓頂端是一個綵球,兩條垂帶由兩隻獅子啣著,結合中間的「鯉躍龍門」象徵出人頭地;深棕色「松茂茶棧」字號,是由玻璃拼貼而成。 平日的老街人潮少,且部分外地攤販不會前來,但就算攤販不來,居民也是在道路兩旁停滿了車,想要拍照也只能往上拍山牆,但醜陋的招牌又無法避開,很可惜了這些美麗建築。 大漢溪兩旁原爲河階地形之代表,但在石門水庫建立之後,因爲水位下降,下切力道不足,使現在河階地形之形成趨緩,但近年在武嶺橋下游興建中庄調整池作為石門水庫的備用水庫,其中的中庄堰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倒伏式攔河堰將攔截大漢溪河水,使水位將再度上升找回昔日深水港的河景。 大溪老街歷史 大溪區之特產爲大溪豆乾及木製品,其中紅木神桌獨特精細的雕紋最為聞名,因此大溪木藝技術又結合在地傳統祀神藝陣神將《俗名:大仙尪》 ,讓大溪擁有上百尊的大仙尪又有大溪神將窟的美名,而成為北臺灣三大神將重地區域,齊名蘆洲、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