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華經必看攻略
佛光山惠中寺2017「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第二十場,6月15日邀請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講「經典的力量──法華經中的人物」,從諸佛菩薩的行持及願心,解析佛法的力量。 儘管大雨滂沱,現場仍聚集了1100多位聽眾,共同以佛陀為師、為典範,發心行菩薩道,散播幸福與安樂。 佛陀為學、無學二千人,應當供養五十個世界微塵數的諸佛如來,等這麼多諸佛如來的最後那一位佛出世之後,他們都同時在十方諸佛國土,各成就佛道。 因為他們志同道合,所修行的內容也都一樣,故同一佛名號,叫做「寶相如來」。 這尊佛的相貌,如珠寶般的莊嚴。 永本法華經 寶相如來成佛的壽命有一個劫數那麼長,國土也非常莊嚴。
尾題︰「妙法蓮華經卷第八」。 永本法華經 經中敘述天地由變壞而生成,人類的出現、地獄、須彌山及四大部洲的情況,四大天王及直至三十三天的情況,鐵圍山及諸地獄,劫運,最後敘述閻浮提洲諸國的情況,如西方晉國,北方月氏等等。 永本法華經 內容大致取自《大樓炭經》、《起世經》等,亦有任意編造的成分。
永本法華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
後世補入的內容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二是隋闍那崛多等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偈頌〉;三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藥王菩薩咒〉;在編入這些內容後,方才形成後世通行的流通本。 在上述三種譯本中,一些品目的順序也略有不同。 如晉譯本和隋譯本均將〈囑累品〉列為全經的最後一品;而秦譯本中,〈囑累品〉列在第二十二品,其後尚有〈藥王菩薩本事品〉等六品,而將〈普賢菩薩勸發品〉作為全經的最後一品。
- 有關「八十種好」之順序與名稱,異說紛紜。
- (卅五)牙圓白光潔鋒利。
- 才會使令所有盲目無智慧的群眾,不墮落邪見。
- 自熏成種:自己熏習成佛的種子,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的行法,念佛觀想,聽經聞法─皆是自熏成種的菩提種子也。
- 惟小娘子乃云云至孝等。
出版《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佛學與儒學》等16部著作,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11卷,近300萬字),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通史》(15卷,700萬字)。 在《法華經》的諸多信仰中,值得注意的另一個理念,即是禮拜、供養、讀誦《法華經》所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歷代流傳著很多修習《法華經》而產生的靈異記載,這些在如《高僧傳》等著作中是經常見到的。 日本佛教的法華信仰也極為普遍,成書於平安時代末期(不晚於1120年)的《今昔物語集》,收錄了大量的佛教故事,很多題材都源自日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或者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內容都與《法華經》有關,大多是通過讀誦《法華經》而消災免難的事蹟。
永本法華經: 經典
改變東來規範,創立叢林制度的,就是馬祖和百丈師徒。 永本法華經 百丈創立叢林清規,主張以自耕自食為主,以募化所得為輔的叢林生活制度,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警訓。 佛教從東漢傳至中國後,西域傳道的高僧,源源東來,但大都是嚴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於人,或靠信徒之供養。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風俗與制度文化之差異,隋唐以前的中國僧眾,有些必須靠帝王、大臣們之信仰供養,才得以維持生活。 諸華之中,蓮華最勝,華尚未敷,名屈摩羅;敷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芬陀利。
星雲大師說,要皈依外在三寶更要皈依內心自性三寶,每一心念都是好的都是良善正向的,內心就沒有束縛也不受外境的干擾。 整部《法華經》都是在講佛性的問題,任何的善行都能成就善的功德,相反的,任何惡行就會招來惡的循環與果報。 永本法華經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永本法華經: 楞嚴經 第1集
這部佛經在去年由本館授權聯經出版公司復刻出版,獲得了廣大的迴響,化身千百,與十方大眾歡喜結緣。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繼續以〈法華七喻—藥草喻〉分享證嚴上人於1966年創立慈濟,投入慈善救助,爾後以「尊重生命,以人為本」設立醫療志業,接續教育、人文四大入世志業設立之因緣。 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皆是應病人所需,希望將快樂、幸福與美滿留給病人,而將問題、困難與責任留給自己承擔,以落實全人、全時、全家、全隊與全社區的五全照護。 並以永續、精進專業、完善社會責任、培育精英人才,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本於環境保育,推動健康社區預防醫療,素食低碳飲食,節能減碳防治汙染友善環境,雲端醫療網路整合系統,讓醫療能夠更普遍深入。
傅增湘舊藏本屬於哪一種,現無法考證。 十一、《法華經疏》,一卷。 有尾題及題記︰「《法華經疏》一卷。延昌六年(566)八月傳寫教讀。」延昌是高昌的年號。 本卷也可能是吐魯番出土。 因未見原件,不知是否已經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或即為前面已經介紹的幾種疏釋之一。 研究者或以為此題記的真實性可疑。
永本法華經: 白話佛經套組(全套十冊 7折,附典藏書盒)
內心甚至圓滿悟證涅槃都是我體,心內存有少分能悟的心,即使備盡所證的理,都稱為人相。 白話解釋:如果所有的菩薩,依襌那寂靜滅盡煩惱的力量,而生起至極寂靜,內心安住在清淨的境界中,這第十八種的菩薩,名叫做先修靜慮的襌那,然後修止靜的奢摩他。 白話解釋:如果所有的菩薩,運用變化的力量,以種種法門隨順救度眾生,然後求取至極的寂靜,這第十一種的菩薩,名叫做先修觀照的三摩况提,然後修止靜的奢摩他。 白話解釋:如果所有的菩薩,依至極寂靜的定力,運用襌定資助證入寂滅的聖境,然後生起度化眾生的作用,變化莊嚴世界,這第十種的菩薩,名叫做同時齊修止靜的奢摩他與靜慮的襌那,然後修觀照的三摩况提。 白話解釋:如果所有的菩薩,依至極寂靜的定力,心修持靜慮而斷煩惱,同時又度化眾生,建立整頓世界,這第八種菩薩名叫做先修止靜的奢摩他,然後同時齊修觀照的三摩况提與靜慮的襌那。
內心甚至證到如來的境界,畢竟了知有所證的清淨涅槃聖境,能證的心念都還算是我的執相。 白話解釋:接下來,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就從座位起立,頂禮佛足致敬,右繞佛陀三圈,長跪合掌向佛陀稟白:大悲心的世尊啊! 上面這三種修行的法門,真是稀有可貴,大聖世尊啊! 這三種方便修法,所有的菩薩在證入圓明覺性的法門,有幾種修習法門? 但願為以及末法眾生方便開示,使令悟入諸法實相。 說完這些話以後,五體投地,如是反覆向佛陀三次懇請。
永本法華經: 楞嚴經 第7集
類似的“絹襆”在溫州瑞安慧光塔所出北宋文物中亦有發現。 塔中出土金、銀、墨書寫經35件,識文描金經函一件,以及所謂“經袱”三方。 兩件正面脫線處皆可見粉本。 (圖 8)考古報告及圖錄均稱為“經袱”,恐未安。 《比丘靈素施經發願文》雲:“茲者恭值所住寺前寶塔圓就,將迎舍利入鎮中龕,靈素於是以此經文衣之函襆,隨藏塔內,承表敬崇。 ”靈素施《法華經》一部七卷,“衣之函襆”即以經函和絹襆來包裹盛納,發願文明確表明靈素自稱包裹經卷者為“襆”。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東亞地區流傳極廣的經典佛經,此經以「唯有一乘法」之教理聞名,被稱為「經中之王」。 近千年前,由南宋德求法師發願受持的《妙法蓮華經》,長年典藏於國家圖書館之中,是世上極為珍稀的宋刊小字梵夾本,被視為極為珍貴的重量級國寶。 永本法華經 今年,為了再次讓古籍經典能傳承、善本智慧能延續,國圖特授權聯經出版復刻出版,讓千年前的經典再現。 《法華經》不僅把體證無相空慧的諸法實相作為佛法修學的最高目標,同樣也極為注重實際的修學。
永本法華經: 無量壽經
李盛鐸舊藏 法華經卷三 上元三年九月 27. 北新637號 法華經卷五 上元三年十月十日 28. 斯1048號 法華經卷五 上元三年十一月五日 29. 李盛鐸舊藏 法華經卷四 上元三年 30.
《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詳細解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及念誦、受持、修行普賢行願的無邊功德利益。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 永本法華經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十大愿王在藏传佛教中对应的是七支供养。
永本法華經: 楞嚴經 第3集
禪七當中,完全禁語,不得攀緣,用以收攝六根,在心念上用功。 第一、二天,十支香下來,平常沒有打坐經驗的人,雙腿疼痛,苦不堪言。 又因腰酸背痛,雜念叢生,幻象俱增,心不得平靜。 但如能思惟這念煩惱的心,以調息方式,來對治散亂,仍能消除這千頭萬緒的心念。 此就「禪七」的意義而言。 而打七,非一七、二七、三五數七,夫七者,指吾人之第七末那識。
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 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
永本法華經: 方便經濟弱勢學生使用 彰化縣推動數位化幸福餐券
本經名我國歷代經錄未見著錄,隋之後歷代經錄載有偽經《妙法蓮華天地變異經》,一卷,或即是。 本經為我國歷代大藏經所不收。 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正藏》卷 85。 〈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又名《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經》、《妙法蓮華度量天地經》、《度量天地經》。
這個圓覺性體能流露出一切真如實性,菩提智慧,登涅槃彼岸,並可教導傳授菩薩,依法修行,依因趣果;十方三世諸佛,皆從因地最初發心起,都是依這個圓滿清淨覺相,方能永斷無明,方得成就佛道。 十八不共法:指佛之「十八不共法」。 全稱「十八不共佛法」。 依《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載,「十八不共法」為:(一)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經文: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大是廣大。 方是𠕇滿十方、無所不在。 廣是廣大無邊,佛的境界就是大方廣。 陀羅尼就是佛法的總綱。
永本法華經: 法華經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探究,則可以發現,年代較早的吐魯番寫經中,以竺法護的《正法華經》為多,而在年代略遲的敦煌寫經中,則以羅什譯《妙法蓮華經》為主。 在關於《法華經》的諸多注疏中,也以注《妙法蓮華經》為主。 在此,我沒有說盛唐以後《妙法蓮華經》的信仰已經衰落的意思,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需要另行研究。 但盛唐以前,尤其在南北朝時期,《妙法蓮華經》對我國佛教影響之大是不容低估的。
菩薩思想:《法華經》的菩薩思想,是以二乘作佛的菩薩觀。 經中舉出藥王菩薩、常不輕菩薩、妙音菩薩、觀音菩薩等菩薩行,來論證成佛實踐的典範。 要研究《法華經》,首先應了解其內容、特色,以助於在研究上的方便善巧。 當然與《法華經》思想有關的經類,也在此一併介紹。 《法華經》在中國傳譯的過程中,實是歷代高僧熱衷注釋、實踐的經典之一。 因此如何從中國高僧、學者的研究成果中,研讀、瞭解《法華經》的相關文獻,本文試著提出一些基本資料與說明,以供參考。
永本法華經: 楞嚴經 第11集
長者為使諸子得免諸難,而以權宜之計告訴諸子說,門外有三車,可供娛樂,諸子為其所誘,競相出離火宅。 長者則不予三車,而賜給諸子更為華麗珍貴的大白牛車。 此中以「長者」譬喻「如來」;以「家」譬喻「三界」;以「門」譬喻「一乘究竟佛乘」;以「五百人」譬喻「五道眾生」;以「火」譬喻「五濁八苦」;以「三車」譬喻「三乘」;以「大白牛車」譬喻「一乘」。 終不予三車,而賜以大白牛車之喻,顯示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 本品中著重強調如來所言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予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由於眾生根機差異,不盡能受。
永本法華經: 法華經重點 宣化上人 講述
因為說我是眾生,就不是指他人的我了。 但是所有的眾生,內心明白所證所悟,都是我相人相,這境界是我相人相所不能及,內心存有所明了,就稱為眾生相。 白話解釋:如果所有的菩薩,依襌那寂滅的力量,資助於變化的觀照,而生起至極寂靜,以及清淨圓明境界的智慧。 這第二十四種的菩薩,名叫做先齊修靜慮襌那與觀照的三摩况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