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彌陀寺詳細懶人包

西元1752年(清乾隆17年)建造的彌陀寺,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相當壯麗,而殿內深茶色的墻壁與梁柱,更是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也加倍突顯其穩重肅穆。 該寺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則以玄奘大師與開山祖師陪祀,廟中的「彌陀晨鐘」則被譽為嘉義八景之一。 使用更靈活的方式開發此平台,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歡迎您提供嘉義在地好遊、好食、好住的旅遊資訊或心得。

彌陀禪寺附近溪畔曾是早期八掌溪義渡所在,透過公共資源協助民眾渡溪通行。 日治時期於寺前設有鐵線橋,在目前使用的忠義橋完成之前,彌陀禪寺可說是從嘉義縣中埔鄉進出嘉義市的重要入口意象。 位居嘉義市郊區的彌陀寺,環境相當的清靜優雅,不失為一個休閒假期時,讓身心沉澱的良好去處。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彌陀寺,曾於光復之後再重新修繕整理,整個廟宇的內外環境更顯莊重及肅穆,而廟中的「彌陀晨鐘」更被喻為嘉義八景之一。 嘉義彌陀寺 滿開炸裂的八重櫻夢幻到極致,最近幾年台灣櫻花越種越多,有時都覺得真的不輸日本哩,彌陀禪寺2022年因為疫情關係開放兩個免費停車場,最上方的停車場不開放喔,從停車場就能拍到一大堆櫻花。

嘉義彌陀寺: 建築

因此,“停派遣唐使”一事雖然加速了日本国風文化的形成,但並不是一停止,日本的文化就立刻獨立出來的,而是經過漫長的演變,以及日本和中國文化的融合。 在更早之前,[[奈良時代[[的日本人其實就已經從唐風中尋找自己的獨立特色了,但是由於沒有加入強烈的生活熱忱,所以改造的幅度不夠大。 不過在平安時代以後,日本人開始系統性的整理、收集、刪減中國文化,這讓日本本身文化的比例超越中國的影響,在逐漸排斥掉中國文化的同時,国風文化就隨之誕生。 國風文化形成於11世紀,此時正值中國宋朝的末期,在中國推行幹練簡樸之美的同時,日本則走入了相反的領域。

後殿為早期水泥仿木結構,三開間深,進11架,點金柱間架內為三通五瓜,神龕左右後方各開一門及六角氣窗可通向後方。 次間簷柱間設有欄杆,步口山牆有壁畫,屋頂為雙坡水硬山翹脊頂。 後殿兩側有廂房為過去桐山營公寓,皆設有配殿及辦公室、文物館等服務空間,左廂房作擱檁式,旁有竹節書卷窗花牆,向南方延伸;右廂房作穿斗式,向北延伸。 整體後天井空間,包含正殿後方後殿,廂房戶外牆面皆為洗石子。

嘉義彌陀寺: 景點分區導覽

而彌陀寺前正好是水流湍急的八掌溪,原於溪上設有座義渡吊橋,從前立於橋上觀景,曾有一美譽為「鷺橋觀浪」,但如今由於吊橋毀損殆盡,所以從前的盛景早已不如往常那般引人注目了。 不過在寺廟周遭附近,仍是看的出古色古香的各式特殊景觀及建築分佈於其中,而且修築已久的涼亭石椅和欣欣向榮的花草樹木,更是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的看頭。 彌陀寺建立在清乾隆17年(民國1752年),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內的墻壁及梁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更顯現出穩重肅穆,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 建立在清乾隆17年(民國1752年),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內的墻壁及梁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更顯現出穩重肅穆,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

嘉義彌陀寺

咸豐四年(1854年)再修,而也是在此時「北極殿」取代了「上帝廟」知名出現在石碑上。 嘉義彌陀寺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佔地興建店屋,後來官府判決兩人每年要給廟方地租番銀四兩,而上帝廟周邊20間店屋也要每年繳地租,為此於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公告。 而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鄉賓黄世景重修,但過程有些狀況,三年後(1788年)由知府楊廷理續成,並追討遭到侵佔的廟地。

嘉義彌陀寺: 台南咬一口

紀貫之著《古今和歌集》「假名序」是以平假名書寫的和文的初期作品。 根據後殿前檐柱柱聯「南海慈雲輝聯北極,西方法雨澤普東瀛」的落款年代(乙未年重修),可知北極殿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另外根據廟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爐與古鐘,可推測該次重修應該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進才獻石香爐,吳尚新等人才獻古鐘以慶賀落成。 北極殿最早曾被視為反清復明的依據地~供奉鄭成功神像作為精神象徵、待反清大業之日到來、然而清朝統治時期大舉崇祀關聖帝君及天上聖母、打壓明朝官廟的北極殿因而逐漸沒落、地基主的稱號就這樣被流傳下來。 後殿拜亭為四柱六架卷棚拜亭,水泥洗石子梁柱與木構混合結構。

  • 嘉義市跟嘉義縣隔著橋分繫二端,如今吊橋已剩橋墩,歷史回味,大馬路成為省道南二高必經之路,也造就另一種經濟成長。
  • 清乾隆年間周達本初建草菴,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地方信眾創建彌陀寺。
  • 下中埔交流道之後接台18省道阿里山公路轉嘉130縣道,約15分鐘即可抵達彌陀禪寺,或從台18省道阿里山公路過了56.5k左轉接嘉130縣道約4分鐘車程即可抵達。
  • 可參見石萬壽著《嘉義市史蹟專輯》(1989,嘉義市政府出版)。

(資料來源:《嘉義寫真》第一輯)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彌陀禪寺亦曾因地震而損毀,直到大正二年(1913)大崗山義敏和尚來到彌陀禪寺主持重建工作、振興廟務。 義敏和尚當時也在台灣南部推動許多佛寺的重建工作,除彌陀禪寺外,嘉義地區還包括了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與大林昭慶寺等。 彌陀寺前正好是水流湍急的八掌溪,原本於溪上設有座義渡吊橋,於橋上所觀之景曾有「鷺橋觀浪」的美譽,不過如今由於吊橋毀損殆盡,因此,盛景亦不如往常。 嘉義彌陀寺 但寺廟內仍是看的出古色古香的各式景觀與建築分佈其中,而且寺中的涼亭石椅和欣欣向榮的花草樹木,也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的看頭。 因此,環境清靜優雅的彌陀寺,不失為旅客作為休閒假期時,讓心靈放鬆的良好去處。

嘉義彌陀寺: 建築與文物

嘉義彌陀寺位居台灣嘉義市東郊區,始建於乾隆17年,與竹崎德源禪寺、半天巖紫雲寺,同為清代所建的佛教古剎。 在「彌陀寺記」中提到康熙年間,諸羅知縣周鍾瑄「思欲建寺其間,未幾秩滿榮歸,不暇卜築」,到乾隆17年有位高僧來到諸羅化緣,結廬於此,後開山建廟,是為彌陀寺之始。 嘉義彌陀寺 登錄種類:寺廟詳細登錄資料府城中和境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又稱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昔日府城海拔最高之鷲嶺,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過去稱為「上帝廟」、「台南上帝公廟」、「真武廟」、「元帝廟」,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而在義渡碑旁有座義民塔,此塔建于1938年,塔中合祀昭忠義民公503人及忠義公19人遺骨(其中含一只義犬),皆是為地方取義殉難之人士。

由三川殿、中庭、正殿拜亭、正殿、後殿拜亭、後殿及不對稱的左右廂房所組成,舊時三川殿與正殿距離較遠,中間天井兩側有過水廊,三川殿形制亦非今日應都市法規而蓋之騎樓形式。 由於該廟位於鷲嶺上,日治時期鋪設路面時剷除前方部分高度以做為道路,故進廟須拾階而上。 日治時期,因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寬竹子街(今民權路)成9公尺道路,拆毀了北極殿前殿,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暫為修繕。

嘉義彌陀寺: 嘉義美食推薦

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南投 玩全台灣加值服務 超便宜套裝網站製作、網路行銷通路廣告刊登、訂房系統、客房委託旅行社銷售,全面優惠中…. 嘉義彌陀寺 圓潭自然生態園區(圓潭遊客中心) 「圓潭自然生態園區」位於嘉義縣竹崎鄉與梅山鄉交界處(166縣道上……

嘉義彌陀寺

在平安時代或江戶時代,国風代表的是“地方的習俗”,和「雅風(宮廷的習俗)」是反義詞。 不過在现代日本,国風文化卻能專指日本最優雅風流的那一套文化,即女貴族們的生活方式,這種附庸風雅的國風文化在整個日本歷史中都佔據重要地位。 以10世紀初至11世紀的攝關政治期為中心的文化,對12世紀的院政期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二次大戰後,北極殿在民國卅六年(1947年)二月到九月重修,之後在民國四十七年再修(1958年),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又有小修。 但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因為將民權路拓寬到15公尺,又拆毀了前殿,遂在民國五十八年到六十年(1969年─1971年)重修,而成今天廟宇緊鄰街道的景象。 而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與民國七十年(1981年),北極殿又有稍作修繕。

嘉義彌陀寺: 阿里山彌陀禪寺櫻花況

下中埔交流道之後接台18省道阿里山公路轉嘉130縣道,約15分鐘即可抵達彌陀禪寺,或從台18省道阿里山公路過了56.5k左轉接嘉130縣道約4分鐘車程即可抵達。 嘉義彌陀寺 ▲滿開櫻花佈滿了彌陀禪寺,不收停車費及清潔費,非常佛心的彌陀禪寺,海拔一千公尺的彌陀禪寺氣候涼爽舒適。 ▲彌陀禪寺正好與一座三角形山脈遙遙相對,真的有一種偽富士山的氛圍哩,夾道歡迎的八重櫻花,將山林點綴的繽紛美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