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教堂懶人包
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 法國哥德建築的特點是它們的高度和垂直感,這一點也強烈影響了德國和比利時。 與英國哥德教堂的多樣化相比,法國的主教堂都趨向於外在形式統一。 它們結構緊湊,有的有著突出的翼部和小禮拜堂,有的則沒有。 西立面高度 一致地在玫瑰花窗下擁有三個入口,並總是有兩座塔,不過有些在翼部也有塔。 教堂東面是帶有迴廊的多邊形,有 的會有一些放射狀分布的小禮拜堂。
三座建築風格迥異,其中九龍佑寧堂被古蹟辦形容為「垂直哥德式」建築,但沒有詳述特色。 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世界上最著名的最高大的教堂之一。 哥德式教堂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圣丹尼教堂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在加洛林王朝希尔德大教堂的遗址上开始兴建,1560年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 在1560年,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而中断工程,至1823年续建,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纪的复古风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
在法國南部,許多教堂是沒有翼部,有的甚至沒有側廊。 另外在这时期,义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 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誌。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圆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乌尔姆主教堂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徵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 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Gothic cathedral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德式艺术。 (JEAN-FRANCOIS MONIER/AFP/Getty Images)两塔外沿的怪兽走廊上,一尊尊人气颇高的石像怪俯视着巴黎。 半人半兽的石像,在教堂初建时的中世纪就在这里,到路易十四时代却被拆除。 到1845年,法国建筑家维奥莱-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整修圣母院时,根据同期建造的教堂加以修复,据说是为了吓跑恶魔。
在哥德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 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飞扶壁
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哥德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這些大於真人尺寸大小的雕刻看來已經完全從建築物分離出來,成為真正的三度空間雕像,它們的表情與姿勢沈靜含蓄,不是陷入冥想就是彼此安靜交流。 位於佐敦的九龍佑寧堂獲古諮會列入香港法定古蹟,建築屬簡約垂直哥德式建築,其四四方方的紅磚外牆最具代表性。
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
哥德式教堂: 法國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哥德式教堂 哥德式教堂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就如同每一种艺术形式,当代的艺术风格都会在后来时期用一个恰当的名称来诠释定义。
-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哥德式風格被古典風格取代,直至十八世紀中葉才復興,但此時無論在體量或裝飾上已難與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相比,因此統稱為哥德復興式,沒有再加以細分。
- 位於巴黎西南郊的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是一座哥德式樣的縮影,它在 1145 年開始建造時是屬於早期哥德式。
-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 位於佐敦的九龍佑寧堂獲古諮會列入香港法定古蹟,建築屬簡約垂直哥德式建築,其四四方方的紅磚外牆最具代表性。
- “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
哥特绘画主要以4种形式出现:壁画,板画,插图和花窗玻璃画。 作为早期基督和罗马传统的延续,在南欧壁画一直被教堂作为主要的图像表述方式。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 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 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 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哥德式教堂: 香港
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偉大作品。 13世紀中葉以後,哥特式建築愈發向輕盈和繁飾發展。 哥德式教堂 先後出現了輻射式(Rayonnant)、火焰式等晚期哥特式建築。
- 夏特爾大教堂之後,法國興起大教堂建設高潮,哥特式盛期到來。
- 於是25年之後,凡有代表參加過慶典的地區都出現了哥德式教堂。
- 哥德式建築在英國出現了多種筋梁結構的穹頂,例如傘形、扇形、蔥形等。
- 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
- 由1847年落成嘅聖約翰教堂,位處中環,座落中區花園道,屬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主教座堂,最特別之處係採哥德復興式建築,亦係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 哥德式建築逐漸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
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 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 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早期
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 哥德式教堂 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4大教堂,它是由全欧洲两座以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科隆大教堂的建成与科隆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德国和中欧
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在德國、波蘭、捷克和奧地利等有著羅馬式建築傳統的中歐國家,其特點也影響了這些地方的哥德建築,尤其體現在龐大的尺寸和巨大的尖塔上。 這些哥德式教堂的東西兩面均普遍採用法國樣式,但塔異常高大,並且往往帶有地域特色的網孔塔尖。 像法國一樣,德國的主教堂沒有特別突出的翼部,但德國哥德式主教堂的內部空間寬敞開放,即使是在有著大量法國式教堂的科隆也是如此。
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个多世纪,它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哥德式風格被古典風格取代,直至十八世紀中葉才復興,但此時無論在體量或裝飾上已難與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相比,因此統稱為哥德復興式,沒有再加以細分。 香港開埠後,有部分教堂採用哥德復興式風格興建,但只是模仿當中一些設計元素。 又因資源和技術所限,未能興建高聳的教堂,與正宗的哥德式建築相差很大。 德国科隆(Cologne)市早在公元前五十年,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 如今,它是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国际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