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應祠不可不看攻略
加上他是陳永華的女婿,所裁決的事務受到陳永華教導,在執法上一秉至公,即便是鄭氏宗室犯錯也會究責。 人們尋聲而來,為探傳奇,也或者為求靈驗與庇佑,當然還有人是聞香而來,熱騰騰香味四溢的粽子,是石門特色美食之一。 據說,當時的船家在海中航行時,為求平安,就是以攜帶方便的粽子祭拜。 花生、菜脯,加上香菇與魯肉,平凡的組合卻是出奇的好味道,旅遊北海岸必買好伴手。 地圖上一目瞭然的古蹟,應昌金可沒少花工夫。
有應公在民間信仰中神格相當低,指一般無主孤魂野鬼,被收容祭祀,因有應公各地形成背景不同,名稱特多。 如聖公媽、萬善爺、七王爺、六義士、十八王公、水流公。 有應祠 有應祠 百姓遇到惡疾不順時,也常以為是犯沖厲鬼,因而勤加祭祀以防鬼害。 日治時期大正3年(1914)廟址(媽宮澳東街、今署立澎湖醫院處)被徵用闢為醫院院舍,故與海壇館一同遷建於中央街今址,神像初置於海壇標兵之伙房供祭祀(即現址),復由施琅部屬之後代項秀明於是年重建。
有應祠: 祭祀
有時候,一個古蹟的具體位置、準確稱呼,往往要折騰好幾天。 “景宗公祠”在“文革”中被毀,誰也説不清準確位置,應昌金花了一個星期,才從一位敬老院的老人處打聽出確切方位。 “瞭解古蹟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再不進行搶救發掘,等這些老人去世,日後恐將逐一失傳。
- 聖雲宮保生大帝是後勁的境主廟,當地又稱「大廟」、「老祖廟」,是後勁人的信仰中心,早期信徒時常向老祖問事、求藥籤,而神明傳遞訊息的方式,會藉由「發爐」或「立筊」之不尋常神蹟來傳達。
- 故保生大帝指示廟產管理委員會在萬應公.
- 大眾爺較接近鬼中的頭目,或稱陰司鬼王長,和崩敗爺都是民眾因恐懼而衍生出的陰間神明,並賦予他們掌管陰間司法的權利。
- 臺灣本省習俗,凡因大病住院者,在入院、出院時,會在醫院附近設香案,祭拜醫院中的先歿孤魂,稱為「院主」或者「院公院婆」、「醫公醫婆」,感謝其庇佑。
- 黃佳平(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執行長)(2015),〈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新使者》150期,頁58-61。
- 由此反映出境主廟對於地域與祭祀的管轄權。
另外焚獻的紙錢也常是「銀紙」,而非一般祭祀神祇使用的「金紙」,除了亡魂可用的刈金(或四方金、九金)、金白錢等。 此類的廟宇可能會配祀土地公,有墓旁土地神之意味。 民眾通常為了避免冤魂於地方作祟,若依照遺體的發現或處理方式,可分為水流公廟(發現於海邊或河岸)、金斗公廟(用金斗甕裝盛)、大墓公廟(建墓祭拜)等。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變快,在工作、實體生活圈認識新朋友變得困難又費時,交友軟體 APP 已經成為大家找尋聊天對象、發展戀情的首選。
有應祠: 有應祠
芝英古建築連成一片,往往一個曬場、池塘周圍就豎立着四五個雕樑畫棟的宗祠。 大宗祠堂裏本來還有一塊“日見天顏”的牌匾,與“三吳文宗”同樣有名,説的是應氏一太公在朝廷為官,每天喊“上朝”“退朝”,所以“日見天顏”,非常有意思,但現在已不知所蹤。 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弄堂中,滿眼歷經滄桑的古建築,應昌金無不如數家珍。 他介紹説,芝英現留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的是紫霄觀。 據永康老縣誌記載建於南北朝梁大同年前,至今有1460餘年歷史。
多數廟內不立像,稱呼某姓君爺、某姓將軍、某姑娘、某某姑婆,或以這類陰廟多建於偏僻、靈異之處,用來安撫孤魂厲鬼或妖怪的。 祭拜的人也只是各村、各境,甚至小到只有某幾戶人家祭拜。 李豐楙認為陰廟可分三類:一是被遺棄或遺忘的無嗣亡魂,其中又可分因開發道路或整地建築而挖掘出土的無主骨骸,以及位於山邊海濱荒地被遺忘或遺棄的骨骸等兩類。 三是大自然反噬下的亡魂,如水流公等。 如有應公廟、萬應公廟、萬姓公廟、萬緣公廟、萬靈公廟、萬義公廟、萬善爺廟、大眾爺廟、百姓公廟、眾姓公廟、萬善同歸廟等(「公」、「爺」等字可用「媽」、「婆」等字替代)。 考選部今天公布111年高普考技術類科錄取的前10大總排行,成功大學、中興大學錄取人數分居1、2位,台灣大學與高雄科技大學並列第3,…
有應祠: 十八王公廟
浙江省永康市芝英2平方公里分佈81處宗祠、30幢大宅院,六旬老人着手申報吉尼斯紀錄。 自古就有“芝英馱(大)祠堂多”的諺語,不過,這只是芝英人一代代口口相傳,誰也沒想到會與世界吉尼斯紀錄聯繫在一起。 近段時間,芝英六村應昌金老人繪製了“芝英祠堂古蹟世界之最圖”,把81個祠堂、30處大宅院、11座道觀、8塊牌坊等等古蹟都標入圖12中,着手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 與此同時,他還在編制《中華應氏三千年》上、中、下三本應氏家族宗譜,也準備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 古樸的村莊、清幽的池水,走出兩平方公里的“古蹟”,與重脊高檐、深宅大院一街之隔的依然是機器轟鳴的城市喧囂。 很多時候很多地方,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一雙雙透過喧囂讀懂“文化”的眼睛。
- 三是大自然反噬下的亡魂,如水流公等。
- 村內古建築眾多,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有應公在民間信仰中神格相當低,指一般無主孤魂野鬼,被收容祭祀,因有應公各地形成背景不同,名稱特多。
- 傳說自此以後,在地人討海遇到危難時,經常會碰到十八王公顯靈相救,於是集資建廟奉祀,小祠建成之後,顯靈的事蹟愈多,信眾也慢慢擴及整個北海岸,終而成為北台灣相當具有知名度的有應公廟。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應姓在全國來説是個小姓,在古代的中華百家姓中排列第173位。 然而,應姓卻是永康市的大姓之一,尤其在芝英街道一帶,應姓占人口的絕大多數。 現在,大家生活富裕了,許多地方開始修村志、宗譜,作為應氏後人,應昌金也對應姓的來源產生了興趣。
有應祠: 孤魂信仰
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孤魂」需要祭拜? 無主孤魂的信仰是台灣相當普遍的民間崇拜之一,這類的祠廟數量龐大、祭祀對象五花八門。 因其來源或性質紛雜,看法也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對於這類無主孤魂蓋以有應公稱之,或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嗣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等;女性則名為有應媽,澎湖本地多以夫人媽、姑娘、姑婆等名之。 有應公廟是現代臺灣民間對一般無祀祠的通稱,此名源自「有求必應」,《臺灣文化志》中卷:「相傳奉祀香火以慰藉其孤魂者,則祈願所求之事,必有所應。(因廟楣必揭掛「有需必應」之匾,故稱為有應公。
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欄目曾播出《失落的古應國》的專題報道,探究了古應國的消失之謎。 有應祠 而後河南平頂山市古應國墓考古組組長、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來芝英對應氏後裔進行了考察。 王博士翻閲了芝英古村族譜後,證實芝英應氏是古應國的後裔。
有應祠: 來源
開大宗祠時,總管事端坐於正堂,族人旁聽於堂前兩側,違者罰跪於堂前。 由於這樣,非應姓鄰村也間有乘開大宗祠之便,委託應氏大宗祠裁決事端。 明代,有應仕濂獨建縣學,應尚道家設私塾,應屏山創建善林書院。 至清代,又有應修創建西園書院,應孟義建造洞靈書院,應鼎和營建培風書院。 由是文教興隆,芝英應氏中舉者39人,登進士者有應典、應廷育、應煒、應振緒、應德完、應濟川、應鳳儀等7人。 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西園書院為培英高等小學堂以後,培英小學經費全由應氏大宗祠包攬。
村內古建築眾多,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南社名揚海內外,每天有數千人蔘觀,門票每張50元,收入可觀,當地村民均領工資,我慕名前去看了以後很有感悟:“呀,我們芝英不是也有這麼多古建築嗎? ”回到永康後,應昌金花3個多月時間遍訪村裏上年紀的老人,弄清楚族譜記載及口耳相傳的每一處古蹟記載,發現“未經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的南社與芝英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有應祠 「反五輕運動」與後勁地方公廟的連結起源自萬應公. 有應公廟,1987 年7 月,反五輕運動初起時,一位住在金田里的婦女因身染病痛,去萬應公廟擲筊問神意。 結果連擲兩次,筊杯竟然掛在供桌邊圈,出現此神蹟後,後勁民眾請當年的爐主陳財,在鳳屏宮內擲筊請示神明,當問到「是否要後勁大團結,堅決反五輕」時,連續得到九次的「聖筊」。
有應祠: 台灣美食網
這其中有應國貴族墓數十座,也有一部分稍晚的楚國貴族墓,證實了應國為楚國所滅的史實。 “古應國是兩週時期中原地區的一個姬姓諸侯國。 ”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認為,它的範圍大致在現在的沙河以北至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其中心區域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一帶。 在古應國墓地發現之前,人們對古應國知之甚少。 直到通過考古發掘古應國墓地出土的應國青銅器,專家們研究了青銅器上的銘文,人們才逐漸對它有所瞭解。
目前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巿)定古蹟。 所以現在所看到的施公祠其實是二合一的「連體廟館」。 本祠於民國三年遷建迄今業已超過九十年了;期間,繼任管理人項炎奐先生曾於民國五十九年和八十年整修過兩次,目前已被文建會列為三級古蹟,民國九十三年因內部已殘破不堪,由時任管理人項忠信先生主持,依原樣再行重修。 在北海岸的十八王公廟更是出名,當然不只是肉粽賣得好,祂的靈驗和傳說也十分有名。
有應祠: 奉祀神明
〈聖雲宮沿革碑記〉置於廟內龍門旁的牆壁上,相同內容亦可見於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出版的高雄市後勁聖雲宮、鳳屏宮、福德祠、萬應公與有應公廟的廟宇簡介,以及鄭水萍. 南方文化研究室,《後勁大代誌》(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2000年),頁69。 1 新莊地藏庵: 道光 21 ( 1841 年)年閩粵械鬥,粵人敗走中壢,械鬥中陣亡的孤魂,奉祀於該庵邊殿。 文武大眾爺,被賦予如 城隍爺 般陰間司法神的神格。 許多新莊地區信徒,如遇爭執無法決斷時,常到此詛咒發誓,以示己之清白。 若受到委屈,也常常會到新莊地藏庵來投訴於文武大眾爺、董大爺。
新廟空間包含正殿、鐘鼓樓及廟埕,屋頂為重簷歇山式,格局是兩殿式。 有應公廟現址為楠梓區學專路372號。 原為兩間廟宇,有應公廟早期廟址安奉於半屏山山腳(現位於高雄煉油廠區內),1949年國府來台,為擴建高雄煉油廠區,便以地易地方式,將有應公廟遷出舊址。
有應祠: 大眾運輸:
近年調查發現,許多臺灣的有應公廟,有可能奉祀是平埔族原住民的骨骸。 因平埔族原本住在平地,喪葬儀式與漢人不同,所以漢人在拓墾時才會常挖掘到無主骨骸。 有應祠 說到有名的陰廟,那就要提到「擺接義塚大墓公廟」和「十八王公廟」了。 對當地居民而言,大墓公不只是「好兄弟」,更是英勇犧牲的先民。 所謂「陰廟」指的是廟宇中所祭拜的並非天庭受封的正神,而是無主孤魂,這種廟宇和祭拜神明的「正廟」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定要「還願」,只要寫著有應公、大眾爺、萬善爺、百姓爺……都屬於「陰廟」。
有應祠: 神明也開藥單!「眼科看媽祖,內科看保生大帝」民間信仰求籤抓藥,讓醫大生反思這件事…
飽受長期污染的在地居民,得知此一運動獲得神明支持後,提振了反五輕的信心而紛紛響應。 有應祠 後勁地方公廟與社區之間,除了延續著農業社會信仰中心的傳統,也是居民團結與動員的力量,如同後勁人最為人所知的「反五輕運動」,自民國76年(1987)開始,一直到民國104年(2015)中油關廠而落幕,寫下了臺灣環境保護運動重要的篇章。 據祠內的《高雄市後勁福德祠整建沿革碑》記載,從《鳳山縣采訪冊》中可得知本祠在咸豐六年(1856)即已存在。 然而初期廟宇的樣貌,因缺乏相關資料,已無法得知。 不過在民國50年(1961)重新修建時,是採傳統閩南式建築風格,三開間兼帶拜亭的格局,屋頂為馬背山牆形式。
然因保生大帝為境主,在四間公廟中的神格最高,且掌管了其餘三間廟宇,其傳遞的訊息便不一定只是關於聖雲宮廟自身的內容,而是包含了整個後勁地區及地方公廟,例如保生大帝著名的立筊事蹟就與萬應公. 孤魂信仰,或稱孤魂祭祀,古代稱厲祭,為東亞儒教及民間信仰,祭祀因天災、戰爭、屠殺、械鬥、疾疫、冤屈、罪行、車禍等意外枉死,或無後、夭折死者的信仰,避免無嗣、橫死、冤死者之魂魄,因無香火供養而於人間作祟,逐漸衍生而成,大多是建小祠(即所謂陰廟)或以拜門口方式祭拜。 隨閩南人、客家移民傳布至台灣等地,成為台灣民間信仰。 南社是一處在地圖上遍尋不着的地方,古村落卻頗有名氣。 它隸屬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經訪談了解攤販之所以不願意回原地,一為攤販與顧客群已形成固定購買路線,沒有再次遷回原地之動機;二為現有地點緊鄰學專路,交通較為方便,而且鳳屏宮廟埕腹地較廣,相較於聖雲宮周圍街道較為狹窄,不易停車購物,故無法吸引攤販回流。 尤其是在聖雲宮新廟重建時(1990年~1995年),保生大帝被安奉至鳳屏宮祭祀時,進而帶動副境主廟鳳屏宮神農大帝的香火更為興盛。 本文將透過後勁地區四座公廟的調查與在地信徒訪談,以寺廟歷史的發展回顧後勁人與在地信仰的關係,尤其在民國104年(2015)年底高雄煉油廠區停工後,「反五輕運動」已告一段落,該如何結合地方的歷史脈絡與煉油廠區共生共存,或許從宗教信仰的回溯是一思考的方向。 “芝英不亞於水鄉烏鎮,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原汁原味的民居數量、歷史古蹟甚至比烏鎮還多。
在2011年報導時,豐原的陽廟、陰廟或商家在鬼月大肆祭拜的風俗已減少,部份超市也少見搶購祭祀用品的人潮。 秦漢以前,閩族和閩越族有自成體系的巫術與神鬼崇拜,閩越國滅亡後,閩越人的神鬼崇拜大多消失,個別神靈如武夷君、太姥等融入遷徙入閩的漢族神鬼崇拜中。 漢代以後,福建境內的神鬼崇拜十分龐雜。 主要由這樣幾部分構成:一是閩越族固有的神鬼;二是閩越國的王公貴族被奉為神靈;三是當地一些巫覡去世後演變為神仙;四是若干隱居福建的漢族方士去世後被奉為神仙;五是早先入閩且有功德於民的漢人名士或名將死後被奉為神靈;後來漢族的神鬼逐漸占主導地位。 《宋史》史稱: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八閩通志》也記載:「閩俗好巫尚鬼,祠廟寄閭閻、山野,在在有之。」現福建境內隨處可見祭拜「狐仙(仙爺)」、「英烈侯」(陳聳)、「君爺廟」、「姑娘廟」等小廟。
有應祠: 台灣美食網
在1987年反五輕運動之前,最著名的是「鹿港反杜邦」設廠事件,反杜邦運動也運用了在地信仰媽祖的力量號召群眾,阻止了杜邦設廠,進而影響了之後的反污染自力救濟運動。 向保生大帝求藥籤是後勁人共同的地方記憶,與聖雲街上的中藥鋪有著緊密的連結,現仍有營業者為正長生藥鋪。 另在後勁文物館仍保存早期印製藥籤的木製刻版。 後勁林氏家族,開基祖林喜,乾隆年間來台,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和鄉鼎尾社。 清季貢生林惠安、林啟心,生員林啟泰,日治保正林正海,林媽妲為該族著名人士,參見鄭水萍. 南方文化研究室,《後勁大代誌》,頁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