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全攻略
亦即「能如實解」和「修心」之間並沒有印順法師的譯文那樣的因果關連──「修心」為「如實解」的原因。 印順法師 此外,「修心」這一語詞是否可以完全等於「修定」,也值得商榷。 由此可見,「修心」或「心修習(citta-bhavana)」在原始經典中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特定的用語;隨順於「三學」的特定場合,它才專指「修定」,否則在其他的狀況下,並不等於「修定」。 因此印順法師認為經典中的「修心」一定等於「修定」,是不十分正確的。
正月中,曾在信願寺(七 天)、居士林(三天)說法。 圓滿後,居士林之施性統、劉梅生居士邀請導師至南島弘法,在宿務──華僑中學操場的晚上說法(三晚)獲得廣大的回響。 于宿務弘法中,促成慧華與梅生居士共同發起創辦普賢學校。 印順法師 他早期的淨土論述《念佛淺說》、《淨土新論》,不被奉「明清以來淨土宗」為圭臬的蓮宗信眾所接受,而對其淨土思想產生反對聲浪。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的悲哀
二千零八年九月,於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期間,獲選「績優教師」;二千年十月獲玄奘大學頒發「傑出校友獎」。 一九八六年,創辦佛教弘誓協會,講授《成佛之道》,強調解行並重,領導學員從事護法行動及社會服務工作。 自一九九三年起,將此一教育組織,改制為佛教弘誓學院,並擔任院長迄今。 現任福嚴佛學院、法豉山僧伽大學和壹同女眾佛學院的教師,曾開授的課程有《成佛之道》、《唯識學概說》、《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等。 印順法師 2000 年五月,法師受邀在聯合國首次衛塞節(釋迦佛誕辰、成佛、涅槃日)慶典中演講,闡述衛塞節的意義。 鼓勵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及研究所,或佛教研修學院、佛學研究所、佛學院之在學學生,踴躍發表佛學論文並獎勵表現優異者。
”因此參閱早期禪史,於1970年寫成了28萬字的《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並附帶校出《精校敦煌本壇經》。 1971年3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出版。 6月,《中國禪宗史》出版後, 因聖嚴法師的推介,受到日本佛教學者牛場真玄的高度重視,並發心將之譯成日文。 譯文完成後,牛場先生主動推介此書至大正大學申請博士學位,並於1973年(68歲)獲日本大正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眾生不知無我而執為實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業,生死不了;如達自性空而離自我的妄執,即能解脫而入無餘涅槃。 發心上求大覺的眾生;或上求大覺,下化眾生的,名為菩薩。 菩薩以菩提心為本,離了菩提心,即不名為菩薩。 摩訶譯為大;菩薩在一切眾生(凡夫,小乘)中為上首,所以名摩訶薩。
-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依舊由不明《起信論》說法特點而有。
- 印順導師只看《中央日報》,照理來說,長期接受國民黨洗腦的人,應該對民進黨深惡痛絕,但最令人敬佩的是,印順導師居然能欣賞一些泛綠的政治人物,而他「加持」過的政界人士,只有總統陳水扁和國大議長葉菊蘭等少數幾人。
- 1940年(35歲),至貴陽大覺精舍,於此撰寫完成《唯識學探源》,這是他撰寫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 般若有二類:一、拙慧:這是偏於事相的分析,這是雜染的,這是清淨的;這是應滅除的,這是應證得的;要破除妄染,才能證得真淨。
- 1948年,印順法師至福建廈門南普陀寺,創立大覺講社。
- 然而,此非《起信論》之錯,而是其解家之錯,我們固不能怪罪於該論。
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不為妄執所壞;他的堅、明、利,如金剛一樣。 印順法師 然金剛本有兩類:一是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的,一是雖堅強難破而還是可以壞的,已如前面所說。 印順法師 所以,或以金剛喻般若,或以金剛喻煩惱,此兩說都是可通的。
印順法師: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法師曾說:「禪者重自心體驗,憑一句『教外別傳』,『師心不師古』,對如來經教的本義,自己體驗的內容,也就越來越晦昧不明了!」(見《中國禪宗史》,頁8)同理,若以自身體驗定位佛法思想,不免發生「越來越晦昧不明了」的困難。 見釋昭慧〈方法學上的惡劣示範—評如石法師〈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文收釋昭慧、江燦騰編著《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 4 月初版,頁13-23。 必須一提的是,印順法師是說「這是學佛法者當前的唯一目標」而不是「這是學佛者當前的唯一目標」。
縱使不盡理想,若能引發更多類同的嘗試,也就不枉此番努力了。 至於筆者所引用的理論是不是「普遍性的常識」,個人認為可以根據另外一組西方有關「常識」(common sense)的學理論述,再發展更進一步的討論,於此就先留待給各位讀者自評了。 然而,不論如何,縱使在不同中,在東西方共處的這個大時代之下,仍然是可以對焦出共同的關懷聚點。 比如以上述的東方中國的情形來說,其論述的主要集中點,是在「現代化」或「西化」的線譜上;而西方更是對其所發展出來的「現代化」,或因其而衍發的「現代性」問題,有著高度的投注。 換句話說,本文的一個很簡單的企圖就是,希望結合史學理論於佛教的歷史研究裡,為佛教研究的書寫和思考方式開展出一個新的可能。 學佛以人間正行為本:印順法師對於「人乘正行」的重視與闡發,增加了佛教對世俗生活的關注程度。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輕安
2、涉獵內容–《全集》包含了佛教文獻學、佛教史學、 佛教地理學、佛教哲學、 佛教教理學、佛教藝術、佛教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內容。 3、著述形式–《全集》中既有探幽索微的關于佛教哲學和佛教史地考證的精深專著、恢宏廣博的通史類著作,也有深入淺出的佛教思想導論和雅俗共賞的佛教文化介紹性著作。 4、佛教形態–《全集》涉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主要佛教形態。
因此,佛又引從前為聲聞行者說過的偈子,再說給大眾聽。 意思說、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如來,或從六十美妙梵音中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外道解說為「我」,以為是如如不動而往來三界生死者,以為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 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法如義。
印順法師: 不快樂,是因為太聰明 – 印順法師 – 2019-09-01 – 中國發展出版社–【詩語書籍】
《起信論》以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為闡明雜染法的現起,必然成立無明熏習真如一義;為凸顯真如作為成佛正因的功德,必然成立真如熏習無明一義。 問題是,《起信論》的真妄互熏義是否必然如唯識家指責的將真如混同於諸行而淆亂體用了呢? 我以為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基於《起信論》的上下文來理解相關法義。 所謂「使一切大法無不義亂」即指《起信論》以體為用、淆亂體用。 《起信論》由此而說真如隨緣不變同樣錯謬。
其中《圓頓止觀探微》係其博士論文《天台智顗大師圓頓止觀研究》之增訂本。 一九六九年秋,為進修外學,前往香港佛教僧伽會主辦能仁學院,攻讀社會教育。 畢業後遊化南洋,考察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華文佛教,並為信眾開導法義,指示修持方法。 一九九八年初夏,印順導師基金會主辦「佛法度假」營在洛城舉行時,聘為講師。 近十年來,參加「佛法度假」,為諸學員講述緣起為本的阿含聖教及初期大乘思想;並藉此因緣,定期撰文,刊登於「正覺之音」。 已集成「緣起的面面觀」和「緣起的人生觀」,流通各地,廣結法緣;文理通暢,深入淺出,契理契機,頗受讀者歡迎。
印順法師: 思想主張
以文句安布,詮表這甚深法門,所以又稱之為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兩系解說不同:一、玄奘等傳說:般若是能斷的智慧,金剛如所斷的煩惱。 印順法師 煩惱的微細分,到成佛方能斷淨,深細難斷,如金剛的難於破壞一樣。
- 慧日講堂由印順導師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創建,民國50年(西元1961年)1月22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
- 如東南西北,雖沒有定性,但世俗仍有一定的方向可指;假使指東話西,即是違反世間。
- 上述的言論意義不大,最多只有「信心喊話」的作用。
- 進一步說,一二四七經所說的修定時隨時思惟三相,並沒有用到「淨心」這個字眼,只有一二四六經講的三學次第深入,煩惱執著次第斷除,才以「淨心」來說明它。
- 假使另有人對於本經,不要說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為他人說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過那人的布施功德,千倍萬倍而不可計算的。
- 大聖佛陀,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這都因體悟無為法而成。
- 當時的台灣 佛教界並沒有較正式的佛學院,彌勒內院事實上是最具影響力者。
對於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發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學。 故修學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漸次轉進增上,至信願具足,而後才修難行道。 這麼說來,易行與難行二道,僅為相對的差別,並非絕對的隔離。 1969年(64歲),中央日報有《壇經》是否六祖所說的討論,引起論諍的熱潮。 印順當時並未參加討論,但覺得這是個大問題,認為“問題的解決,不能將問題孤立起來,要將有關神會的作品與《壇經》敦煌本,從歷史發展中去認識、考證。
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增注本)
在深林中,見一修行忍辱的仙人──即印度過著隱遁生活的宗教徒。 見他們圍著仙人在談話,不覺氣沖沖的責問仙人。 仙人說:我是在此修行忍辱的,宮女們自動的到這裏來問法。 國王聽說是忍辱仙人,就用刀砍下他的手腳,看他是否能忍。
而他在民國20年任教於北京,為學生講述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課程,而於民國26年所編纂而成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兩冊,就是以人物的生平略傳和思想主張為主要的貫穿。 由此脈絡,又是一個可以以「人」為出發來作歷史研究的有力說明。 因此,要研究一種思潮的發展史,首先應該研究的是提倡這種主張的創始人──他是何許人也,他的思想和觀點是什麼?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ePub 電子書(測試版)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