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廟6大分析
此外民國81年(1992年)進行後殿的拆除重建,以使前後殿外觀有一致性。 來源參考:蔡慶濤,《基隆地方研究資料》,收入伊能嘉矩文庫微卷編號T0021,捲號6-4(手稿及抄寫部分﹝四﹞),第64-65頁,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
1647年(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泉州三邑移民來台,自泉安龍山寺分香觀音大士佛像,於鹿港暗街仔(大有街)結庵奉祀。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由於大正八年(1919年)進行市區改正而拓寬廟前道路,導致該廟門前有部分被拆除。 而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適逢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鄭氏家族則組成了臺南鄭氏宗親會並發起募款,於兩年後完成該廟的整修。 鄭經在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從金廈來到臺灣後,隨即建立了祭祀其父的「延平王廟」,又稱「先王廟」,後來鄭經逝世後建了祭祀他的「二王廟」,該廟遂又稱為「大王廟」。
慶安廟: 基隆租車推薦
其後每多顯靈,於海濱救人無數,於是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歷代君主都賜以頭銜,尊為天妃,直至康熙22年(1683年)福建水師施琅攻打台灣鄭克塽,因戰船擱淺,清朝軍人乃向天妃禱告因而脫險。 康熙帝知道後將天妃改加為「天后」,此後天后成為中國及東南亞華人社會裏漁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護神,有些漁民更會把孩子和天后「上契」。 現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認同天后是他們的祖先而尊稱為「天后聖姑」。 慶安宮坐北朝南兩進一院,兩廊兩護龍之縱深式廟宇建築,左右兩側護龍做為來台鄉親使用之會館;今三川殿懸掛之「銀同邑廟」足為見證。 三川殿的屋頂採「硬山升簷式」的作法,且上下簷的封簷板相連。
盧嘉興認為康熙到道光之間1百多年都未重修不合理,認為是道光廿七年(1847年)遷到現址重建,後改稱慶安宮。 慶安廟 另外過去七股鄉槺榔村(後改為七股區槺榔里,2018年併入義合里)據說在某次西港香出了一個牛犁歌陣頭,陣頭人員在慶安宮等待時,有一人將錢帶放在某香舖忘了拿。 同行者問該人這些錢的用途,他表示這些錢是要買金紙燒給千歲爺賞兵用。
慶安廟: 西港刈香
慶安宮保存有數面古匾與石碑等文物,多放置在後殿或香科文物大樓。 而歷史最悠久的匾額據說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五角頭耆老敬獻的「后德配天」匾,此外還有「威靈廣濟」(1827年)、「恩威竝濟」(1847年)、「代天府」(1848年)、「赫濯聲靈」(1848年)等古匾。 慶安廟 民國60年(1971年),慶安宮年久失修,會長黃圖倡議拆除舊廟重建。 經董監事大會通過後,成立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由黃圖擔任。 該次重建於民國76年(1987年)落成,除了興建新廟外,還有興建三層樓高的香客大樓、凌霄寶殿與禹門亭。 因為該次重建使用金箔裝飾全廟,慶安宮因而又稱「金大廟」。
民國七十年(1981年)在東西兩廂增建鐘鼓樓,次年(1982年)沈光文入祀慶安宮後殿,與原有的五文昌合祀。 慶安廟 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拆除原有後殿,兩年後(1991年)改建完成。 該年(1989年)7月增建牌樓、整修中山路時意外發現了「荷蘭井」。
慶安廟: 媽祖廟列表
縣市地點廟景廟銜現今廟址創建年代備註金門縣金湖鎮順濟宮北宋徽宗宣和年料羅順濟宮興建於明代,從廟中碑文記載,建廟時間要往古推算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是金門最古老的媽祖廟。 媽祖信仰廣布中國東南沿海,金門、馬祖靠海吃海,海神媽祖自然成為漁民的精神寄託,金門建有「金門媽祖公園」;馬祖之名傳說由媽祖而來,在馬祖建有「媽祖宗教文化園區」。 澳門面積只有20多平方公里,但中式廟宇卻不下40多間,其中有10多間供奉天后神,而用天后作為廟宇名稱的,就有8間。 後因基隆填海建地,乃遷至現今的位置,雖處於擁擠的市街之內,但百年古廟古樸之風仍舊可尋,其龍柱雕刻精美,廟前石獅手法樸拙渾厚,廟牆為磁砌,內牆改為義大利石砌,十分優雅。 慶安宮格局採前後兩進式格局,由三川殿(前殿)及第二進的拜殿與正殿構成,兩側則有兩排縱向的廂房,做為會館的空間。 日明治35年(西元1902年)由仕紳楊煥彩(生卒年不詳)發起重修廟宇,日本時代後期,也就在二次大戰結束前,慶安宮遭受到盟軍轟炸,導致部分屋頂及牆垣倒塌;三川殿前右側的石獅也遭受波及,至今仍可清楚看見當時戰爭所留下的痕跡。
慶安宮又稱媽祖廟,座落在基隆市忠二路左側,為基隆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由於基隆早期街市未開,而且是早年中國沿岸商船往來的出入港口,又因基隆不適耕農,大多數的居民均以漁業為主,為祈平安,於清乾隆45年立廟於牛稠港,祀奉天上聖母,後因基隆填海建地,乃遷至現今的位置。 雖處於擁擠的市街之內,但百年古廟古樸之風仍舊可尋,其龍柱雕刻精美,廟前石獅手法樸拙渾厚,廟牆為磁砌,內牆改為義大利石砌,十分優雅﹔正殿中龕內安奉媽祖坐像,龕外千里眼與順風耳分侍左右,英勇威武,龕前並祀媽祖等神像,殿前懸掛匾額一方,上題「澤被蒼生」四字。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神佛聖誕日及過年期間,各地善男信女總自各地湧來參拜。 這個儀式由信眾準備陣頭為前導,然後再由各姓氏組成單位迎接斗燈繞境以求平安,繞境結束後就將這些斗燈送到慶安宮安奉。
慶安廟: 慶安廟
二次大戰期間,五文昌祭典中斷,直到慶安宮重建後,才恢復此一活動。 該儀式參照孔廟釋奠禮,有跳佾舞,為慶安宮有別於一般媽祖廟的特色活動。 慶安廟 由於慶安宮年久失修,甚至有漏雨的情況,於2001年10月5日開始修護工程,2002年8月4日舉行上梁儀式,2003年2月23日舉行安座大典,完工後廟方於該年(2003年)11月29日到12月7日舉行祈安慶成祭典。 慶安廟 但也在這一年,善化慶安宮的「六文昌」因引發爭議,最後決定將沈光文移出,恢復成五文昌。
- 該廟據說是162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攻打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後,於1636年所興建的教堂(一說荷語教習所)所在地,今廟前有一「荷蘭井」。
- 慶安宮正殿主祀同安人的守護神,也就是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左廂房同祀觀世音菩薩及文昌帝君,右廂房為福德正神。
- 依據《彰化縣志》、《寺廟臺帳》等資料所載,清嘉慶22年(西元1817年)3月,由同安縣籍舉人楊安然(生卒年不詳)集資興建,並利用廟宇兩廂做為同安縣籍人士的會館,為見證彰化地區同安人生活的重要古蹟,有保存之重要價值。
- 慶安宮坐北朝南兩進一院,兩廊兩護龍之縱深式廟宇建築,左右兩側護龍做為來台鄉親使用之會館;今三川殿懸掛之「銀同邑廟」足為見證。
- 而歷史最悠久的匾額據說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五角頭耆老敬獻的「后德配天」匾,此外還有「威靈廣濟」(1827年)、「恩威竝濟」(1847年)、「代天府」(1848年)、「赫濯聲靈」(1848年)等古匾。
彰化慶安宮俗稱大道公廟位於彰化南門內,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籍仕紳及同鄉移民集資興建,供奉同安人的守護神——保生大帝。 1.慶安宮隨著早期閩南泉州同安人定居彰化地區後所興建,主祀保生大帝。 依據《彰化縣志》、《寺廟臺帳》等資料所載,清嘉慶22年(西元1817年)3月,由同安縣籍舉人楊安然(生卒年不詳)集資興建,並利用廟宇兩廂做為同安縣籍人士的會館,為見證彰化地區同安人生活的重要古蹟,有保存之重要價值。 廟中〈慶安宮沿革誌〉碑(1981年)則記載說在該年文昌祠便在總理洪精義等人倡議下被改成媽祖廟,並由臺南府天后宮乞靈天上聖母香火為前殿主神,並移營盤尾本噍吧哖大武壠巡檢司衙內關聖帝君,並納赤山龍湖巖觀音佛祖、註生娘娘及五文昌星君等合祀後殿。 另外《臺南州祠廟名鑑》也是將創建年代寫在嘉慶十五年(1810年),但當時規模不大(原文作「一小宇」),總理洪精義等人的名字則出現在同治元年(1862年)的重建事蹟。
慶安廟: 建築藝術
此廟為三開間三進的格局,座東朝西,由前殿、正殿與後殿組成,整體外觀簡樸不華。 門前古井為創建時期遺跡,前庭則栽有七弦竹及置有幼年鄭成功及母親田川松之雕像。 前殿之入口內凹,為「凹壽式」的形式,而兩旁則有開了圓孔窗的耳房。 正殿奉祀鄭成功神像,與歷代鄭氏祖先、聖賢等神位,並懸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三圭世錫」匾額,為鄭成功第四代孫鄭汝成至台灣祭拜祖先所立。 慶安廟 堂內石柱聯刻「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續,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彰顯鄭氏開拓之功勞。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