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隆宮6大分析

1867年基隆海嘯,廟身全毀,地方鄉紳以六年時間重建,陸續增建成今日閩南式宮殿規模。 廟內仍保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昭和年間歷次修繕的樑柱、對聯、題刻與牌匾等構件。 學甲慈濟宮祀奉保生大帝,據說廟內主要神像「開基二大帝」出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祖廟「白礁慈濟宮」,為祖廟最早建廟雕刻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之一。 由於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故神像可能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此神像於明鄭時期由白礁鄉積善里百姓李勝攜帶,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臺。

  • 《收租院》退出故宮博物院以後,被占據多年的奉先殿在1980年代改為故宮博物院鐘錶館開放。
  • 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仁壽宮失火焚毀。
  • 這項特殊的成年禮儀式,從當時一直沿襲至今,也成為府城一項極富特色的傳統習俗活動。
  • 明朝萬曆年間的慈聖皇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萬曆帝的鄭皇貴妃、劉昭妃等人都曾慈寧宮此居住。
  • 隆慶元年(1567年)、萬曆二年(1574年),慈寧宮均曾修繕。
  • 1973年初,據說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準備訪問洛陽市(後來不知何故一直未來)。

慈祥門:位於三所殿前的通道東端,開在三所殿和二所殿之間。 慈隆宮 壽三宮(西宮殿、中宮殿、東宮殿):位於大佛堂以北。 是三座規制完全一樣的三合院,分別位於西、中、東。 壽三宮前和大佛堂之間有一條甬道,甬道東西兩端各有一門,其中的東門正對東側的慈祥門。

慈隆宮: 歷史

1973年初,據說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準備訪問洛陽市(後來不知何故一直未來)。 當時洛陽市白馬寺的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經過聯繫,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向中央請示,調撥慈寧宮大佛堂的全部文物運往白馬寺充數,最後經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准。 三世佛左右兩側有兩尊伽藍護法,房梁上懸掛著黃緞子帷幔,佛像前的條幾、供案上有一些供器,牆壁上掛滿壁佛(在木板上雕出佛龕,每個龕內放置一個用香泥作胎、外面塗金粉的小佛像)。

慈隆宮

在晚七時三十分許,法師開始拋糖果、餅乾,邀請孤魂野鬼與民同樂;參加普渡的民眾搶孤,沾染福氣。 祭祀期間,金山慈護宮門前擺設以竹片和棉紙糊成的三間紙屋,翰林院供參加普渡的陣亡官兵休息之用,同歸所供無主孤魂休息之處,沐浴亭係給所有亡故者洗浴處所。 慈隆宮 正中央糊一尊蒙面的大士爺,旁邊有五個小人像,其意為引魂觀音指引五方引魂童子,招引孤魂野鬼到此聽經受渡,往生樂土。

慈隆宮: 祭祀

文革爆發後,奉先殿的故宮博物院雕塑館陳列的雕塑被視為「封建糟粕」,高達殿頂的龍門石窟奉先寺菩薩像等原作翻製品被全部砸毀。 1958年8月31日,故宮博物院雕塑館首次對觀眾開放。 雕塑館還陳列有西漢霍去病墓石刻複製品,從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石窟翻制的佛教造像。

慈隆宮

李勝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並定居於今學甲區下社角部落,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有鹽水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正式建廟祀奉,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後來信仰圈逐漸擴大至學甲堡之範圍。 依學甲當地民間相傳,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曾於西元1860年左右失落,由嘉義北社尾軍伕迎奉,僅留下大帝神像木椅,1945年下社角李抄、李長記父子連夜受保生大帝托夢,李長記遂前往北社尾查訪,趁機迎回開基二大帝神像。 學甲宅子港居民聽聞,出動八人大抬神輿,迎奉神像返回學甲。 下社角放棄迎奉開基二大帝權利,將神像歸回學甲慈濟宮奉祀。

慈隆宮: 清朝

與慈保宮緊鄰的福德祠,係一半頂水泥建築,據廖新助敘述:該廟由來已久,就其記憶所及,為在民國五十二年時仍係磚造小廟,後面有棵大樹,在民國五十四年戴娜颱風來襲時,大樹倒塌壓壞廟垣,信徒募捐重建,後來又捐地,在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間又重新修建完工。 該廟中僅祭祀福德正神,沒有任何附祀神明,每年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信徒會大拜拜,而該廟之管理制度與慈隆宮同,係採管理委員會制,每三年選一任,另每年擲筊選爐主。 2015年故宮博物院雕塑館在慈寧宮重新開館,其中慈寧宮作為「雕塑薈萃館」,慈寧門東西廡分別作為「漢唐陶俑館」、「修德白石館」。 慈隆宮 展出從秦朝到清朝的400餘件雕塑文物,包括秦兵馬俑、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等,這也是故宮博物院首次採用無任何遮擋的方式呈現文物。 農曆四月十五日遶境以紀念百多年前蝗災,金山各廟宇派出神像參加。 廟方董事長王淵源在2001年表示,二百多年前金山曾大量蝗虫入境,將三、四月間正值生長期的農作物全部吃光,民不聊生,後來金面媽祖結合眾尊神祇一起遶境出巡,去除災運後,類似情事就不曾再發生,因此年年出巡。

慈隆宮

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於1932年將慈寧宮大殿的格扇換成玻璃窗。 1951年,將東、西廡改做室內灰頂,並且增開桶子門,將徽音左門、徽音右門的風門改做玻璃門;南群房室內改做灰頂,改做玻璃窗。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慈寧宮北部的壽三宮、東部的西三所被故宮博物院修復組占用,後來故宮博物院修復組先後改為故宮博物院修復廠、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仍然占用這些建築。 農曆七月十五日早六時,廟方舉行掛榜儀式,以昭告鬼魂接受世人邀請,出席中元節祭祀,然後法師開始誦經超渡。 慈隆宮 傍晚,法師燒香祭拜神明後舉行淨桌,民眾才將祭品擺至供桌上,法師則在施普台施普。

慈隆宮: 奉祀神祇

1983年,按照中央有關精神,白馬寺由文物部門轉交佛教界管理,恢復宗教活動,白馬寺文物保管所也被遷至寺外。 1984年8月4日,國家文物局顧問謝辰生致信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齊光,要求將十八羅漢等文物調回文物部門。 齊光於1984年8月12日在此信上批「已閱。此件請李主席批示,齊光(印)八月十二日。」同日,齊光也就此事致信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的秘書徐桂寶。 1984年8月18日,國家主席李先念批示「靜仁、穆之同志:十幾尊元代夾紵羅漢,可否『完璧歸趙』,另塑泥像,由你們倆協商解決。請酌。先念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八日。」但至今這批文物仍未歸還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方面認為,這批調往洛陽的文物屬於洛陽方面暫借,應予歸還。 洛陽方面則堅持這批文物屬於調撥,故拒絕歸還。

  • 1951年,將東、西廡改做室內灰頂,並且增開桶子門,將徽音左門、徽音右門的風門改做玻璃門;南群房室內改做灰頂,改做玻璃窗。
  • 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 如今大佛堂建築保存完好,內部的佛像、龕案等陳設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借往洛陽白馬寺大雄寶殿內供奉。
  • 目前學甲慈濟宮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三落建築,為三落三間起建築,大體保持嘉慶至咸豐年間面貌。
  • 1984年8月18日,國家主席李先念批示「靜仁、穆之同志:十幾尊元代夾紵羅漢,可否『完璧歸趙』,另塑泥像,由你們倆協商解決。請酌。先念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八日。」但至今這批文物仍未歸還故宮博物院。

永慶宮和永慶門於乾隆初年改建慈寧宮和添建壽康宮後消失不見。 慈寧宮初建時,是明世宗為生母蔣太后而建的寢宮。 但蔣太后在此居住不久後便離世,此後慈寧宮成為太皇太后、皇太后或先朝嬪妃的住所。

慈隆宮: 建築

學甲慈濟宮廟埕兩側有日月井(亦稱龍虎井),1955年該廟於西側廟地興建店鋪,1966年於濟生路興建慈生別館,1977年於廟宇左側興建保生賓館,作為香客大樓。 1982年在保生賓館前另建慈濟文化大樓,兼作為戲台。 學甲慈濟宮位於學甲區中心慈福里濟生路上,鄰近學甲市場。 現有廟地為清代時由鹽水岸(今鹽水區)趙姓信徒所捐獻,面積約為0.213公頃。。 閩南人以虛歲十六歲為成年,台灣民間信仰中有「做十六歲」的習俗,民眾會在小孩十六歲時,擺設神案,炊煮油飯、麻油雞酒、圓仔湯等,祭祀七娘媽、臨水夫人、床母等神,感激神佑孩子成為大人,但只是民宅簡單舉辦,少見由廟方統一盛大辦理。 四協境全臺首祀開隆宮,俗稱七娘境(閩南語:tshit-niû-kíng),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代時又俗稱三奶宮,留有石碑至今。

慈寧門的門扉設於明間、次間後檐金柱之間,各開朱漆大門兩扇。 梢間後檐金柱之間為磚牆,前檐檐柱間各安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檻窗四扇,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栱,梁枋繪有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天花採用瀝粉貼金龍鳳圖案。 慈寧門的門額為滿文、蒙古文、漢文三種文字的「慈寧門」,其中漢文採用篆體。 慈寧門兩側接有黃琉璃瓦頂八字琉璃影壁,壁心的琉璃盒子以及岔角為菊、蘭、牡丹等花卉圖案。

慈隆宮: 祭典

兩口井後來隨自來水普及而停止使用,月井更因民國44年(1955年)西側廟地出租興建而被遺忘,直到民國107年(2018年)廟方整修店鋪時才被發現,由時任常務董事李光田向廟方提議整修立碑、聘請專人考證歷史。 西側店鋪則於同年7月14日完工開幕,由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副董事長陳浚鎰、其他董監事、前台南市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等人剪綵,並準備200台斤之虱目魚丸供民眾免費品嘗。 正殿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陪祀有三官大帝、謝府元帥(謝玄)、中壇元帥、虎爺、趙元帥、康元帥、張聖者、江仙官、書僮。 這項特殊的成年禮儀式,從當時一直沿襲至今,也成為府城一項極富特色的傳統習俗活動。 今日已成為年度盛事,不僅聞名台南,還有很多學生專程從台北前來,還有日本人慕名而來。 據廟方說,「人數太多了,還要分成兩場舉辦才能負荷」。

大佛堂:大佛堂是慈寧宮的後殿,為清朝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可能由於是紫禁城各個佛堂中體量最大者,故俗稱「大佛堂」。 大佛堂內裝修十分講究,供案、佛龕、佛像、佛塔、佛經、法物、供器等陳設非常多。 其中傳為元朝乾漆夾紵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都是傳世塑像中的珍品。 慈隆宮 大佛堂內原來懸掛清朝康熙帝「萬壽無疆」御書匾、乾隆帝「百八牟尼現莊嚴寶相,三千薝蔔聞清淨妙音」、「人天功德三摩地,龍象威神兩足尊」御書聯兩副。

慈隆宮: 學甲慈濟宮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時,乾隆帝生母崇慶皇太后80大壽後一度由壽康宮入居慈寧宮六年,並有皇考裕貴太妃隨住。 昭聖太皇太后於康熙二十六年死後,慈寧宮主要用於為皇太后舉辦重大典禮。 每遇皇太后聖壽節、恭上徽號、節慶朝賀、進冊寶及公主下嫁等等,都在慈寧宮舉辦慶典。 慈隆宮 太后壽辰時,皇帝會親自在慈寧宮率眾行禮,並且和近支皇戚共同彩衣起舞。 若皇太后薨逝也在慈寧宮治喪與安奉皇太后的梓宮,皇帝來此行祭奠禮。 清朝每逢皇太后聖壽節時,在慈寧門內外陳設有儀仗。

慈隆宮

民間更是相傳七位仙女可幫忙招良緣及桃花運,因此今日開隆宮七娘媽的職責除了保佑孩童以外,亦多了職司增加魅力與促進桃花等任務,所以在廟中不乏看到三三兩兩年輕女性相約進香。 亦有相當多的男、女服務業從業人員將自己的名片放置於主神案前,據廟方說,七仙女本為面容美麗的天女,因此更能保佑信徒容光煥發,面帶桃花,貴人運顯達。 《牛郎織女》民間故事中,七仙女中的織女與人間的牛郎相戀而結為連理,因受到天庭處罰而分開,在每年七夕才能相會,另外六位姐姐因同情織女遭遇,便在天上庇佑織女的小孩平安長大,從此七娘媽成為婦女與兒童的保護神,一直保護到兒童十六歲成年為止。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慈隆宮: 廟宇簡介

至於後殿屋頂形式則與正殿相同,棟架內亦為三通五瓜。 學甲慈濟宮的祭祀圈以今日學甲市中心的區域為主,包含新榮里、仁得里、慈福里、明宜里、秀昌里等範圍,即所謂下角、中角、後角等區域。 2016年,慈寧宮大佛堂明間及東暖閣開放為「佛教造像館」,徽音右門北廡開放為「磚石畫像館」。

慈濟宮與清濟宮兩廟斷香,兩廟並各自聘請學者,援引文獻,考證源流,互爭建廟時間早晚,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中互爭正統地位的一件公案。 嘉義北社尾保安宮當地傳說則大異其趣,相傳有學甲人士,有感於北社尾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遂趁管理人不備,迎往學甲慈濟宮奉祀。 而後開基二大帝於信徒問事時,顯靈起乩,由乩童帶回保安宮,僅留下神像座椅而已。 1978年,學甲慈濟宮在該地頭前寮將軍溪畔建「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由當時的台南縣長楊寶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台灣史蹟研究中心主任黃宇元、慈濟宮董事長鄭帝分別於四面題字,楊寶發與鄭帝並撰有碑記。 1981年於當地建立白礁亭,以備舉行謁祖祭典。

慈隆宮: 慈隆宮

相傳學甲慈濟宮舊三大帝與應元宮二大帝同時送往一家佛具店剃面整飾,學甲慈濟宮主事人員見店內司傅為神像於水桶內退神洗滌時,應元宮神像因水面浮力反彈至桶外,誤為神蹟顯示,遂與店內商量,私下與應元宮神像交換,迎回慈濟宮祀奉。 二戰後,及1957年番仔寮應元宮丁酉科謝恩祈安三朝清醮時,應元宮皆曾派出神轎迎請學甲慈濟宮舊三大帝神像前往鑑醮。 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 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廟壁上尚有「空城計」、「狄青戰天化」、「百忍堂」、「梁武帝昇道」等多幅作品。

大佛堂的東廡也是佛堂,其內原來懸掛康熙帝「四星客華」御書額。 清朝在大佛堂設首領太監、副首領太監、太監共39名(其內充喇嘛者過半),負責大佛堂的日常灑掃、念經、上香等等事宜。 如今大佛堂建築保存完好,內部的佛像、龕案等陳設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借往洛陽白馬寺大雄寶殿內供奉。 慈隆宮 慈寧門始建於明朝,清朝乾隆年間改建慈寧宮時一併拆建。 慈寧門為殿宇式大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下有漢白玉須彌座,四周環繞石雕望柱、欄板。 慈寧門前出三階,中央設有龍鳳御路石,階前左右各陳設銅鎏金瑞獸一座。

慈隆宮: 慈隆宮

2003年初,正殿上方樑柱有移位情況,廟方有意將廟拆掉重建,引起當地文史工作者發出保存聲浪。 建築原列為暫定古蹟,在2017年2月22日新北市文化局招開的文資審議大會中,不列為文化資產。 慈隆宮 同年9月30日舉行動土典禮,但等到文化局審議通過才會拆除動工。 2019年2月廟方申請為登錄歷史建築,經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史蹟聚落建築群及文化景觀審議會決議,於同年6月17日公告。 台南市安南區原為台江內海,經泥沙淤積逐漸形成陸地,拓墾先民多自曾文溪北岸遷徙移居,逐漸形成所謂「台江十六寮」的區域。 而許多拓墾者便來自學甲地區,並自慈濟宮分靈、分火前往奉祀,建立角頭廟宇,逐步擴張成為以保生大帝為祭祀主神的聯庄祭祀組織。

當地百姓追懷原鄉祖廟,於每年保生大帝誕辰後便迎請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前往當地繞境巡狩,後來因時代變遷,繞境習俗中斷多年,然而該地廟宇每年仍會迎請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前往當地廟宇輪流駐蹕,接受百姓祭拜。 2010年在慈濟宮與安南區十六寮各廟宇的倡議下,循舊日之例,擴大舉辦為「安南巡禮」活動。 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曾修葺慈寧宮,將其作為皇太后居住的正宮。 乾隆三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對慈寧宮進行了重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將慈寧宮正殿由單檐廡殿頂改建為重檐廡殿頂,並且將後寢殿向後移,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形制。 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由李勝迎來台灣之後,早期由李家奉祀於下社角(位於學甲鎮仁得里、慈福里之間),李勝有三房子孫,大房奉祀開基保生大帝,二房奉祀開基謝府元帥,三房奉祀開基中壇太子。

慈隆宮: 祭祀

嘉靖朝,明世宗為蔣太后興建慈寧宮及慈慶宮作為太后寢宮。 明朝萬曆年間的慈聖皇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萬曆帝的鄭皇貴妃、劉昭妃等人都曾慈寧宮此居住。 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其妃嬪亦遷居慈寧宮。 特殊分靈廟宇:學甲慈濟宮分靈廟中特殊者乃是分靈至中國福建晉江的寶泉庵,乃是清代晉江深滬人旅居台灣,由台南學甲迎請回鄉祀奉,並進而分靈至香港、菲律賓馬尼拉、宿霧等地。

此次搬遷工作從1973年3月開始,到5月結束,5月這批文物全部運抵洛陽市,數月後便在白馬寺大雄寶殿內安裝完畢。 1974年9月,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來到洛陽市,參觀了龍門石窟及白馬寺,對大佛堂文物的搬遷復原工作表示滿意。 另外,洛陽市方面還從故宮博物院東路某殿堂內選走大量家具,又要走幾幅名人字畫及明清瓷瓶等,共計120餘件,放在洛陽博物館及白馬寺。

慈隆宮: 歷史

隆慶元年(1567年)、萬曆二年(1574年),慈寧宮均曾修繕。 萬曆十一年(1583年),慈寧宮正殿遭火災,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建慈寧宮正殿並於同年落成。 除董監事會掌理廟務之外,另由祭祀圈內下角、中角、後角輪流擔任爐主,每年由輪值角頭,推派十六人於保生大帝神像前擲筊決定爐主、協會、副會各一人,其餘十三人則擔任頭家,爐主與頭家主要負責祭祀工作,任期皆為一年。

慈隆宮: 廟宇簡介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