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10大伏位
治療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乾嘔或嘔吐,腸鳴下痢,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 半夏 如:半夏白朮天麻湯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紅、白朮、甘草以燥濕化痰,平肝息風。 治療風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陰陽和表裡,使陽入陰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氣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
然半夏偏於燥濕化痰,旋覆花側於宣肺降氣行水。 二藥伍用,祛痰止咳,和胃止嘔之效增強,適用於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 若妊娠嘔吐不止者,證屬中氣虛寒,痰濕內阻者,本品亦可使用,常與乾薑、人參為伍,如乾姜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 但半夏準確的有效成分尚無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沒有規定半夏的指標成分。
半夏: 臨床應用
冬播或早春種植的塊莖,當1~5cm的表土地溫達10℃~13℃時,葉柄發出,此時如遇地表氣溫又持續數天低於2℃以下,葉柄即在土中開始橫生,橫生一段並可長出一代珠芽。 地、氣溫差持續時間越長,葉柄在土中橫生越長,地下珠芽長的越大。 半夏 當氣溫升至10℃~13℃時,葉柄直立長出土外。 用塊莖繁殖,塊莖越大,不僅葉柄粗,珠芽結的大,而且珠芽在葉柄上著生的位置也越高;塊莖越小,葉柄細,珠芽也小,珠芽在葉柄上著生的位置越低。
- 日本藥學家森立之在《本草經考注》中稱,他認為,所謂的「半夏生」指的是結果與採摘,而不是發芽,中國植物學家夏緯瑛在《植物名釋札記》中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 半夏配乾薑: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乾薑辛熱,有溫肺化飲之功。
- 三棱草的功效 三棱草学名为半夏,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 同時,中耕還可破除土壤板結,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對半夏的生長非常有利。
- 斜紋夜蛾、小翅蛾、芋雙線天蛾等部分鱗翅目昆蟲的幼蟲以半夏為寄主,鷓鴣也以半夏為食。
夏季宜在半陰半陽中生長,畏強光;在陽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條件下,易發生倒苗。 要求土壤濕潤、肥沃、深厚,土壤含水量在20%~30%、pH值6~7呈中性反應的沙質壤土較為適宜。 一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鹼土、礫土、過沙、過粘以及易積水之地不宜種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鬆肥沃沙質壤土為好。 半夏一般於8℃~10℃萌動生長,13℃開始出苗,隨著溫度升高出苗加快,並出現珠芽,15℃~26℃最適宜半夏生長,30℃以上生長緩慢,超過35℃而又缺水時開始出現倒苗,秋後低於13℃以下出現枯葉。
半夏: 半夏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寧對小鼠半數致死量的值升高,對乙酰膽鹼也有解毒作用。 半夏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9g。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起白沫时(约7天),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净半夏,加白矾4kg)溶化,泡3天后,弃去矾水,再泡7天,每日轻轻搅拌换水2次,再加入串碎白矾4kg 溶化。 每100kg净半夏,用白矾12.5kg。 成品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
半夏: 半夏主治
但這種植物塊莖含漿液豐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 一天,白霞又在河邊清洗這種藥,不慎滑入河中喪命。 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就把這種藥命名為「白霞」。 後來,人們又發現白霞在夏秋季節采收,加上時間的推移,就逐漸把「白霞」寫成「半夏」了。
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脾胃之功,並有較強的止嘔之力。 臨床用於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湯以藿香、半夏聯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絡,善治風痰,又能祛風定驚。 兩藥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洩化痰,以搜經絡中之風痰;合可散週身痰結,尤以祛風痰為著。 臨床用於頑痰咳喘,風痰眩暈,中風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等症。
半夏: 有效成分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 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於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 兩藥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
- 〈二〉、對濕度的要求:半夏不耐旱,喜愛在濕度較高的土壤中生長。
- 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共研為末,加水和成餅,水煮浮起,取出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 兩藥合用,潤肺胃而降逆氣,清虛熱而化痰濁,潤而不膩,燥不傷陰。
- 除免紅細胞外,對羊、狗、貓、豚鼠、大鼠、小鼠和鴿的紅細胞亦有凝集作用。
- 3)對小鼠進行失音的實驗,取10隻小鼠,每組5隻,分別服用以上兩種濃縮液各10 mL,在4 h內進行觀察,未發現有失音的現象,解剖喉部均無粘膜充血和水腫。
- 2、降压作用:半夏浸膏对离体蛙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
- 半夏的葉片、葉柄、珠芽、花莖、塊莖、根尖、未成熟的種子及葉肉原先質體均可用作組織培養的外植體。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 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 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 〈四〉、催芽催芽栽種並加蓋地膜不僅使半夏早出苗,增加了30餘天的生育期,而且還能保持土壤整地時的疏鬆狀態,促進根系生長,使半夏的根粗長,根系擴大,增強抗旱防倒苗能力。 〈一〉、對溫度的要求:平均地溫在10℃左右時,半夏萌發出苗;平均氣溫達15℃~27℃時,半夏生長最茂盛。
半夏: 半夏用法用量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每100kg淨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半夏根淺,喜溫和、濕潤氣候,怕乾旱,忌高溫。
兩藥配對,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 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熱化痰,散結止嘔之功。 臨床用於濕熱痰濁,鬱結不解,胸脘滿悶,痰多黃稠,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氣機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按之作痛;胃熱嘔吐,或乾嘔痰少。 《傷寒論》中的小陷胸湯,以黃連、半夏配瓜蔞合用治療痰火互結,心下痞硬,按之痛。
半夏: 半夏炮制
有一次,她在田野裡挖了一種植物的地下塊莖,就試著在嘴裡咀嚼,想拿它充飢。 誰知吃下後吐了起來,她趕快嚼塊生薑止嘔,嘔吐止住了,就連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每lOO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Okg。 〈一〉、選地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鬆、排灌良好、呈中性反應的沙質壤土種植,亦可選擇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
但不凝集人、猴、豬和雞、鴨、鵝、龜、蟾蜍、鱔的紅細胞。 半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只與甘露糖而不與葡萄糖結合的一種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質。 除紅細胞外半夏蛋白亦凝集其它細胞,對小鼠脾細胞、人肝癌細胞(QGY7703-3和7402)、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細胞均能被半夏蛋白凝集,但它不凝集大鼠附睾和豬大網膜脂肪細胞,雖然它能和這兩種細胞結合。 半夏 提示半夏蛋白的細胞凝集作用不僅具有動物種屬專一性並存在細胞類別專一性。
半夏: 半夏栽培
放在清水中洗去皮,撈出半夏,使塊莖潔白,晾乾表皮水,用硫磺熏至透心,放在陽光下暴晒,不斷翻動晒乾,每公頃產乾貨3750千克左右,切忌生半夏有毒,不可內服,必經泡製才能用。 半夏喜濕潤,無論哪種方法播種前必須澆水,在生長期天氣熱,需要經常澆水,土壤中不可缺水,如果遇到乾旱,引起苗子枯萎倒伏。 半夏 有了水分條件再長新芽影響產量,但不能有積水,否則亂根。 用半夏的地下部分製成半夏露糖漿,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
經常保持栽培環境陰涼而又濕潤,可延長半夏生長期,減少倒苗,有利光合作用,多積累干物質。 因此,加強水肥管理,是半夏增產的關鍵。 經常潑澆稀薄人畜糞水,有利保持土壤濕潤,促進半夏生長,起到增產的作用。 若遇久晴不雨,應及時灌水,若雨水過多,應及時排水,避免因田間積水,造成塊莖腐爛。 5、培土:珠芽在土中才能生根發芽,在6~8月間,有成熟的珠芽和種子陸續落於地上,此時要進行培土,從畦溝取細土均勻地撒在畦面上,厚約1~2cm。
半夏: 半夏生长环境
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 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 臨床常用於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困而致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湯即以二藥治痰飲、食積、寒痰停積,噁心嘔吐、目眩昏悶及瘴瘧。
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症。 《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藥治頭汗,中焦閉塞,則週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 《雲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法半夏,溫性低,長於祛痰止咳,除濕濁等。 如:荷葉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組成是荷葉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陳皮15克,甘草5克,生薑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之功。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沉降,長於燥脾濕而化痰濁,降胃氣而止嘔,為治濕痰、氣逆嘔吐,胸脘痞滿之良藥;石膏辛甘大寒,入於肺胃二經,為清洩肺胃實熱之要藥。
上面宜平,每公頃地施圈肥或土雜肥37500~60000千克,施過磷酸鈣225~300千克,撒於畦面。 繁殖力強,能耐寒,不耐乾旱,忌烈日暴晒,半夏喜溫暖陰濕的環境,生長在沙質壤士,在房前屋後、山野溪邊、林下都可見到半夏,前茬以豆科和玉米為宜,忌黏重土壤。 本品又善治胃氣上逆之噁心嘔吐,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氣鬱痰結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氣,如半夏厚朴湯。 還可治痰濕凝滯經絡或肌肉所致的癭瘤痰核及癰疽腫毒,未化膿者,可單用生品為末,醋調外敷。 本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
將半夏分別倒入容器內,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過半夏的5寸為度,春秋每日翻倒,換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 取淨白礬,用石研軋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鋪於容器內,上面撒1層白礬面,再鋪1層半夏,如此,半夏與白礬面層層鋪均,然後加入清水淹沒,淹至3天,再將白礬水撤掉,換清水浸泡一天待煮。 將鍋內入清水,加熱至沸,取泡好的半夏,倒入鍋中,用武火加熱煮沸後,再加文火緩煮,用鏟隨時攪動,煮至2-3小時後切開,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 每淨半夏100kg,用白礬10kg(《天津》)。 (4)白礬、麵粉制 取揀淨的生半夏,大小分擋,用清水浸泡。
半夏: 毒性毒理
《袖珍方》中的黃芩半夏丸即以二藥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 二藥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 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
乾薑辛熱,主歸肺、脾、胃經,有溫肺化飲之功,既能溫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氣之肅降,使水道通調而痰飲可化? 兩者合用,對痰濁阻肺、咳嗽氣喘之證最宜。 臨床用於寒痰阻肺,咳嗽氣喘,咳痰清稀之症。
半夏: 半夏别称
半夏可對口腔、喉頭、消化道黏膜等造成強烈刺激,少量中毒會造成口舌麻木,大量中毒則會印發燒傷腫痛、失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痙攣、呼吸困難、噁心、胸前壓迫感等症狀,最終麻痹而死。 半夏對環境的抗逆性極強,當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變得較不利於半夏生存時,植株的地上部分會逐漸枯黃、倒伏,以地下塊莖渡過不良環境。 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又可重新發芽生長。 不論葉的發育狀況如何,其「珠芽」均有生命力,因此,倒苗同時又是一次以珠芽為主要繁殖材料的無性繁殖。 半夏的每片葉子都可以在生長期內可以不斷形成珠芽,珠芽的形成十分迅速,效率很高。
半夏: 半夏炮制方法
生半夏有毒,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後世醫家也一致公認。 人體實驗發現口中有強烈麻舌和刺激感覺,30 min後自感症状消失。 古人將半夏毒性歸納為「戟人咽」,「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的說法是非常正確的,所以當半夏入丸散時應經過嚴格炮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