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後期7大著數
急性期則會合併靜脈注射的強心藥物 及利尿劑 , 以增加心臟輸出及水份排除 ,以減輕心臟的負擔 。 年滿18歲,左心室射血分率≦40%,且符合ACC/AHA Stage C~D,因為急性惡化而住院,經醫療團隊評估可出院者。 在CONSENUS試驗中,253位服用利尿劑和毛地黃的重度心臟衰竭病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ACE 抑制劑-enalapril另一組接受安慰劑。
當心臟衰竭非常嚴重時,可能需要用上機器的輔助,減輕心臟負擔。 常用的機器有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或甚至需要到人工心臟的幫助。 醫師在治療心臟衰竭之前,會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心臟衰竭,再對症下藥。
心臟衰竭後期: 出現 7 個症狀是心臟在求救!第四級心衰竭死亡率 50 %比癌症還可怕
因此,對心臟衰竭病人小心給予乙型阻斷劑和ACE 心臟衰竭後期 抑制劑可改善過度活化之交感神經系統和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renin-angiotensin system),而防止心肌破壞及壞死,以及減少心室擴大和肥厚,進而改善心肌梗塞短期或長期之存活率。 隨著年齡之老化和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技術的進步,心臟衰竭之發生率愈來愈增加。 心臟衰竭後期 對於鬱血性心臟病治療之兩大目標為:症狀之改善和延長壽命,但大多治療只能達成其中之一個目標。 雖然近幾年來治療心血管疾病有相當之進步,但心臟衰竭之治療仍具有相當之挑戰性,本文擬針對藥物治療方面做一個探討。
- 乙型阻斷劑可減緩心跳、阻止與norepinephrine有關之心肌肥厚、防止catecholamine引起之心肌死亡、增加β-receptor之數量、增加心臟對β-receptor刺激之反應,以及增加抗心律不整作用(53)。
- Endothelin是一種強力之血管收縮物質,也是一種血管內皮生長促進物質,在有鬱血性心臟衰竭病患或心臟功能為NYHA第三或第四級之病患,endothelin的濃度都會上升(42)。
- 收縮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確實收縮,導致泵血功能出現問題。
- 每日健康致力於生活化的健康資訊傳播,結合豐富圖文與專業編輯,提供每日最新健康新聞資訊與專家採訪報導,建立最適合大眾閱讀的健康社群新媒體。
- 難治性心衰患者對洋地黃毒性的敏感性增加,不宜尋求增加洋地黃用量以提高難治性心衰的療效。
難治性心衰患者對洋地黃毒性的敏感性增加,不宜尋求增加洋地黃用量以提高難治性心衰的療效。 有研究表明,中等劑量以上地高辛用量不比小劑量地高辛得到的血流動力學和自主神經功能改善程度高,而前者引起的地高辛不良反應和中毒發生率卻明顯增加。 即使對於快速房顫的心衰患者地高辛用量亦不宜超過0.375mg/d。 心衰性胃腸淤血嚴重,可能存在地高辛吸收障礙或服用地高辛困難時,可考慮改用相當劑量的毛花甘C(西地蘭)或毒毛花甘K(毒毛旋花子甙K)靜脈注射。
心臟衰竭後期: 舒張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
然而,大多數從急性醫療出院的病患,均是處於如此的狀態返家,也呈現出因應人口老化,愈來愈多於急性醫療後出現身心失能的情形,將大幅造成對醫療體系、家庭及社會照顧之負擔或依賴,也印證急性後期整合照護的重要性。 症狀階段A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及酒精濫用等),但尚無心臟構造異常。 階段B心臟開始出現外觀結構的異常(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但尚無臨床症狀。 階段C已出現外觀結構的異常及臨床的症狀,經藥物治療可以緩解症狀。 階段D頑固性末期心衰竭,患者需持續或間斷接受強心劑,若藥物效果不佳,可暫時施以主動內氣球幫浦、左心室輔助裝置、換心手術等治療,或者安寧緩和治療。 高血壓、高血糖、酒精濫用等是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這些都是心臟無力的危險因子,再進一步就是造成心臟結構異常的階段B,接著是出現臨床症狀的階段C,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最好在階段A就要小心,盡量減少危險因子的危害。
潘國利說,很多病人會問,「我為什麼會得到心臟衰竭這種病?」其實心臟衰竭是「結果」,各種會影響心臟功能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心臟衰竭。 根據嘉義長庚心衰竭中心統計發現,誘發急性心衰竭發作的頭號殺手是冠狀動脈疾病,第2名是患者高血壓控制不佳,第3名是嚴重感染併發急性心臟衰竭,像現在適逢冬天,每年往往會有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為流感併發肺炎,而引發急性心臟衰竭。 早年醫界對心臟衰竭的治療一籌莫展,現今透過藥物控制、飲食控制、營養衛教、與早期復健的多團隊合作治療,可及時減緩,甚至終止心臟功能持續惡化,進而使許多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有機會恢復正常,像前述嚴重心衰竭的男性個案經過1年的治療和復健,日前心臟收縮指數進步到70~80%,心肌肥大的問題也已緩解。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委員會主委王俊傑醫師表示,此次更新心臟衰竭治療指引,期能讓更多心臟科醫師清楚現今的治療發展與可採取的治療方式。 指引內提供:診斷標準與工具、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建議、重要合併症及出院照護治療建議等,根據文獻指出,提供新版的指引並進行整合性疾病管理計畫,可讓再住院率下降24%,死亡率更可降低20%,不僅節省再住院耗費之醫療成本與患者負擔,且可提供患者更好的照護,全面提升台灣心臟衰竭照護品質。 心臟衰竭是嚴重心臟疾病的共同最終表現,受影響之病患常有積水、呼吸困難、食慾不振等症狀,甚至影響肝功能與腎功能。
心臟衰竭後期: 癌症治療 當心「心臟中毒」
目前多半使用於短期靜脈注射以改善血行動力學且在dobutamine 或dopamine使用無效之病人。 他說:「每一種不同機轉的新藥發表,都是慢性心衰竭的治療曙光!」就臨床數據來看,該新機轉的藥物確實可望成為治療慢性心衰竭的新利器,尤其針對近期因心衰竭住院的病患。 該新機轉的藥物不同於傳統抑制型藥物,主要能刺激體內一氧化氮 活化路徑,直接生成對心臟血管有保護功能的蛋白,促進血管擴張和降低心血管的負擔,有效減少再住院率和穩定心衰竭惡化情形。 目前尚未觀察到會引起副作用,像是症狀性低血壓、高血鉀或是損害腎功能等的疑慮。 新的診療指引指出,針對近期發生心衰竭惡化事件需要住院或急診治療的病人,使用標準治療藥物後仍無法控制病情者,可加上新機轉的慢性心衰竭新藥物,可以有效降低再住院率,讓病友無須經常進出醫院,即使是血壓不易控制或是腎功能低下的病患,也可以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期望能為面臨治療瓶頸的心衰竭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 直到最近為止Β受體阻滯劑的使用被限制,因為它們對具有強心和導致心動過緩的作用,這些效果會使得心衰竭惡化。
當心瓣膜出現問題,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需要依靠心臟肌肉加劇收縮泵出血液,同樣會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臟衰竭。 奇美醫院指出,心臟衰竭病人常反覆入院,其原因主要為缺乏疾病認知及自我照護能力。 目前治療指引強調跨領域個案管理模式,透過連續性照護計畫提升照護品質,且連續性的照護,有助於縮短住院天數、下降再住院次數及減低醫療總費用。
心臟衰竭後期: 健康情報區
心臟右側(右心室)將血液從心臟泵入肺來進行二氧化碳與氧氣的交換。 依健保署資料統計,每年因心衰竭而住院者約有2萬人,若無適當治療和生活習慣調整,三個月內再住院率約30%~40%,其五年死亡率甚至將近50%。 心臟衰竭後期 然而,傳統治療心臟衰竭是由醫師與病人一對一的模式,由病人執行自我管理,其模式未必能逹到最佳成效。
有些狗主習慣在吃飯時,會把留些飯餸來餵給狗狗吃,但這個習慣對狗狗來說並不健康,很容易導致狗狗肥胖,因為人吃的東西一般都較多鹽份,而且油份較多,並不適合狗狗進食。 再加上如果老狗年紀已大,又患了心臟病,便更不能亂吃東西。 指出,老狗其實需要攝取更多的蛋白質(約比一般成年狗狗高出50%),以維持身體的免疫力、癒合傷口能力,並確保身體健康。 不過,老狗要盡量減少卡路里的吸收,但同時要保持穩定的蛋白質攝入量水平。 例如,狗狗每天吃1000卡路里,那麼250的熱量應該來自是蛋白質。 但如果獸醫在聽診時留意到心跳聲出現雜音,心跳過程中有許多不正常的「呼呼」聲或「嗖嗖」聲,而不是清脆的「撲通」聲,這便是心跳有雜音。
心臟衰竭後期: 心臟衰竭的併發症
如果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蔡聰聰表示,以劉真一例來說,主動脈狹窄就是屬於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隨著年齡增長瓣膜老化出現鈣化;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與先天瓣膜異常有關。 避免高血脂:過多的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粥狀動脈硬化最主要的原因,而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 心臟衰竭後期 日常進食脂質攝取不應該超過總熱量的35%,其中飽和脂肪酸含量不應該超過總熱量的7%,膽固醇最多不宜超過300mg。 避免肥胖: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代謝症候群會增加中風或心臟病3倍風險,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更會高達5倍!
- 2.慢性有症狀心衰超過半年以上.心衰的症狀和體征在正規抗心衰藥物治療下持續不見好轉或進行性惡化,時間超過4周。
- 栓塞和血栓:心臟擴大,收縮無力以及慢性心房顫動,透壁性心肌梗死等,心腔內容易形成附壁血栓,嚴重附壁血栓干擾心腔血流,栓子脫落則造成外周栓塞,尤其肺,腎,甚至心,腦栓塞常是心衰惡化的重要因素,慢性心衰時血流緩慢,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血凝及纖溶活動不穩定致使外周血管內血栓形成,其直接和間接後果均能影響心衰治療效果。
- 心臟衰竭並不等同於心肌梗塞(部份心肌壞死)或心跳停止(所有血流皆停止)。
- 然而,這種代償是有限的,長期血行動力學之負荷將會導致反效果。
- 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
- 因為患者每一次的再入院,都會加速心衰竭惡化,即使可以出院了,心臟功能也無法回到之前的狀態,每況愈下。
- 對於持續性或再度復發胸痛症狀、心因性休克、嚴重心臟衰竭應儘早進行心導管檢查,以評估更進一步疏通血管或手術治療。
- 當心瓣膜出現問題,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需要依靠心臟肌肉加劇收縮泵出血液,同樣會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臟衰竭。
在臨床上遇到喘的病人,若醫師懷疑心臟衰竭、會詳細詢問病史與症狀、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 抽血測量生化指標例如NTproBNP、最後黃金診斷標準需要心臟超音波,測量左心室射出率。 但是心臟超音波一來較昂貴、二來需要專業技師或是醫師操作常常需要等排程,可能一等就是2.3個月,很難早期篩檢出心臟衰竭病人。 心臟衰竭後期 2利尿藥:老年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血管擴張藥基礎上用利尿藥,老年人因腎功能減退,血容量減少,應避免突然過度利尿導致低血鉀,血容量突然減少致血液濃縮發生血栓,心肌梗死,體位性低血壓等不良後果,老年人排鉀功能減退,應用保鉀利尿藥時應監測血鉀變化。 (5)失血與貧血:失血可使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心室充盈不足,心排血量減少,心肌供血減少;失血還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貧血時心率加快,循環血量代償性增加,心臟負荷加重,血紅蛋白攜氧能力降低可使心肌出現慢性退行性改變,這均為失血與貧血狀態下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的機制。
心臟衰竭後期: 高血壓、糖尿病、酒精濫用都是心臟衰竭危險因子
(6)異常物質沉積:如心肌澱粉樣變性,有糖原,色素等異常物質的沉積,可使心肌順應性降低,影響舒張功能。 (5)心肌中毒:各種有害的物理因子如因胸部腫瘤接受放療;化學因子如使用抗腫瘤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與吸毒等;生物因子如有害微生物感染釋放毒素均可使心肌發生局限性或瀰漫性損害,從而使心肌舒縮功能下降。 2失代償期:經歷代償期後,即使動用了各種代償機制,心輸出量也不能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此時可出現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 2肝區疼痛:肝臟淤血腫大及肝包膜發脹刺激內臟神經引起疼痛,早期主要感右上腹飽脹不適或沉重感,隨著慢性淤血加劇,漸感肝區隱痛不適,若為急性肝腫脹或慢性淤血急性加重時,肝區疼痛明顯,有時可呈劇痛而誤診為急腹症,如急性肝炎,膽囊炎等,深吸氣,勞累,緊束腰帶及肝臟觸診等可加重疼痛。
縱隔的腫瘤、炎症,血管本身的血栓均可成其病因,其中以支氣管肺癌最為常見,下腔靜脈的血栓形成、炎症或內臟腫瘤的壓迫均能引起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靜脈回流障礙可引起臟器功能改變或腹壁、臍以下可見曲張血管,且可有下肢水腫、潰瘍等。 左側心衰竭往往會顯示血管重分配、支氣管周圍聚集合內臟水腫。 陳清埤醫師道,大概有七成的心臟衰竭是發生於65歲以上的長者,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狹心症,或有心臟構造瓣膜問題。
心臟衰竭後期: 整合性心臟衰竭照護衛教課程
(3)混合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障礙並存共同導致的心力衰竭,應該說,臨床上所見的心力衰竭大都為混合性心力衰竭,只是收縮與舒張功能障礙程度在混合性心力衰竭中的輕重有所不同,尤其是所謂單純的收縮性心力衰竭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張功能障礙,因此,臨床上很難區分是單純收縮性或是單純舒張性心力衰竭。 (1)收縮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因心肌收縮功能減退,心臟射血不足所致的心力衰竭,臨床上大部分心臟疾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均以心肌收縮功能障礙為主,收縮性心力衰竭在所有心力衰竭中大約占70%。 E.胸水:胸水可發生於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大多數出現於全心心力衰竭患者,且胸水往往是雙側性的,單側胸水時以右側多見,雙側胸水時往往右側液量較多,胸水的蛋白質含量(約2%)較皮下水腫液的蛋白質含量(0.2%~0.5%)高,與滲出性胸膜炎所致的胸腔積液較難鑒別,但心力衰竭引起者,其細胞數較少或正常。 「類似的狀況可能發生在大腦或其他器官,這也證明COVID-19病毒對心臟、血管能夠造成長時間的損傷,被許多人討論的腦霧也是這種症狀。」Ziyad如此強調,COVID-19增加心血管風險的現象可謂「一視同仁」,無論是老年人或年輕人、糖尿病或非糖尿病、肥胖者或非肥胖者、吸菸者或從不吸菸,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會增加。
接受案例中,年紀最大的為94歲爺爺,因心肌梗塞後出現心臟衰竭現象,左心搏出分率為30%。 這類屬高風險病人,返家自我照護由其重要,除口服藥物治療外,體重的測量、血壓的紀錄、尿量的監測等都是極為重要的,透過家屬的學習,將這些紀錄成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每次回診,爺爺都親自將「家庭作業」交出,讓個管師可以針對居家生活是否需要作調整,也是醫師否作調整用藥的重要來源評估項目。 根據統計,慢性心臟衰竭病患突然急性發作的3大原因,第1是藥物遵從性不佳,病患未按時吃藥,2是秋冬季節,血壓控制不易,心臟負擔加大又合併感冒、肺炎等感染,3是冠心病發作。 屬於高危險的患者,若發現容易喘的時候應盡速就醫,防範病情惡化。 例如容易疲倦、呼吸較喘、夜間頻尿,疲倦和易喘,可能會被誤認為慢性肺阻塞性肺炎;夜間頻尿則可能被誤認為是攝護腺肥大。 潘國利提醒,心衰竭病患除這些症狀,通常會合併水腫、活動耐受性愈來愈差:例如,本來可以走半小時的路、爬3層樓梯才會喘,現在走10分鐘、爬1、2層樓梯就喘,而且休息也很難恢復,這些都可能是心衰竭初期的症狀。
心臟衰竭後期: 心臟衰竭常見症狀:活動呼吸喘、疲倦,體力下降、食慾差、下肢水腫等
糖尿病病患也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根據國外統計數據,即使將血壓、肥胖程度、膽固醇等等因子校正之後,糖尿病病患仍然比沒有糖尿病者增加2至5倍得到心臟衰竭的風險,這點重要性不能不強調。 第二級:身體活動受到輕度限制,於休息狀態下感到舒適,但從事日常活動時,就會感覺呼吸困難、疲倦、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的症狀。 王俊傑醫師表示,心衰竭的病情常惡化快速,必須密切回診觀察,確保心、腎功能無恙。 對於剛出院的患者,通常建議 7~14 天回診一次;直到病情穩定,才會改為 心臟衰竭後期 1 個月回診一次,乃至 3 個月回診一次。
心臟衰竭後期: 心臟病前兆4警訊:注意室內外溫差!堅果,大蒜護心食物這樣吃
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後期 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吸菸或有吸菸史、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肥胖為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生活型態有助降低風險因子,預防心臟衰竭。 春節是一個歡樂的時間,全家有機會聚在一起,但是我們可以提醒大家,幫忙注意家長是不是有一些特別的症狀,例如說容易疲勞、胃口下降、一口氣常常接不上來的喘氣、下肢水腫,活力減少,都是有可能心臟衰竭的表現。
心臟衰竭後期: 診斷條件
藥物的選用當考量每位患者之心臟衰竭病況,給予適當搭配與調整。 常見心臟衰竭致病病因包括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肌炎等。 部分心臟衰竭致病病因若施予適時的介入處理,可除去致病主因,改變心臟衰竭進展,加速心臟恢復。 例如病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可施予心導管支架置放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 若為瓣膜性心臟病,針對主動脈瓣狹窄可施予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或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若為二尖瓣膜逆流,可施予外科二尖瓣膜置換術、外科二尖瓣膜修補術或導管二尖瓣膜修補手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