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頂福德祠6大分析
但是合祀的情形也未必都是小聚落無廟,例如北投里南勢仔自己有一致興巷福德祠,但又參與下街福德祠的祭祀圈,乃因其本庄的土地公廟未改建之前極破極小,又南勢仔、下街與番社內很早就在慶安宮﹝在下街福德祠旁﹞合祀媽祖。 此與街肆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包容鄰近聚落有關,也因此造成下街福德祠之祭祀圈包含南勢仔福德祠祭祀圈之現象。 草屯居民大都是漳州籍,泉籍有跡可尋者,此其一,特誌之。
此外,新庄里內有二個土地公廟,作田土地公廟於民國五十四年重建時是按里內耕作者之耕地面積收錢集資,可算是全里奉祀的土地公廟;作生意土地公廟位於街仔尾,由生意人奉祀。 新庄里內雖有庄頭、沈厝、大厝底、祖厝後、街仔尾等部分,但非常緊密相連,可視為一個聚落。 岸頂福德祠 土地公廟除了平時的祭祀,最大宗的祭祀費用是年節或神明生日時演戲的費用,這些費用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丁錢,﹝二﹞募捐,﹝三﹞油香錢。
岸頂福德祠: 后里區
嘉仁里福德祠富麗堂皇無以倫比,明明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卻擁有宮廟般的超優質感。 主殿的神明,除了土地、土地婆之外還手抱神童,非常少見;再則在拜殿柱聯旁的一對雙喜綵球也很特別。 建築所用材料極優,造價不菲,主殿大門於固定時段會開啟,方便信徒敬拜神明,又有寬敞舒適的涼亭,供信徒休息交流,作為村民信仰中心,環境超優。 大埔福德祠正龕有三尊土地公神像,據說是立廟之初已有。 三尊神像眼神有差異,居中神像平視,龍邊神像近觀,虎邊神像遠眺,似乎代表該廟土地攻能近觀、遠眺,明察秋毫境內大小事。
一年最多有演戲三次的,如北投埔土地公廟與崎仔頭福德廟。 一般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土地公的生日,演戲或在當天或在前後一兩天,當天因是中秋節,戲金較貴,節前或節後演戲,戲金較便宜。 此外,有些是在頭牙﹝二月初二﹞,有些是在尾牙﹝十二月十六日﹞,酬神演戲。 岸頂福德祠 土地公廟在十月十五日作年尾戲的亦不少,年尾戲是部落重要的共同活動,祭拜三官大帝,又稱下元,部落中如有祭拜其他神的村廟,年尾戲通常在村廟中演,再請土地公去看戲,若無其他廟宇,就在土地公廟前演。 也有些土地公廟則在該廟落成入火的紀念日演戲,如乾溪土地公廟及石灼仔福德宮。
岸頂福德祠: 台中市后里區寺廟/主祀神像/寺廟地址/電話
祠中多設兩尊泥像,一為土地公公,一為土地婆婆;或稱為「社公」、「社母」。 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誕,很多鄉民都會誠心拜祭,祈求家宅平安。 (2018年8月17日從YAM搬到痞客邦, 人氣從0開始重新累積)。 文創館內販售大多為與土地公有相關的文物,不過來了好幾次,這次倒是意外讓我發現這裡有賣台電冰棒,而且還不錯吃。 另外也可以用自己的錢跟向土地公財庫換取「招財錢母」來祈求財運。 福德宮的金香部 ~這裡有販售拜拜用的金紙,補財庫的金紙有分為200元、500元(元寶形狀的),如果想買麻糬拜土地公這裡也有販售。
李玄伯曾調查幾個臺灣的土地公廟,他說臺灣的土地廟與古代的社有若干相同之處,尤其南投縣很多土地公廟,旁邊有大樹,更顯出樹與社無法分開的遺跡。 福德,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土地公公,而最多人敬拜的也是他了。 「詠丞文匯」位於台中市后里區民生路,由雋詠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 陳彥伯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 基地面積686坪、建蔽率53.58 %,樓層規劃為地上4層的透天別墅建築,社區型的透店住宅,格局地坪20.87~38.72坪,建坪45~98坪。 就讀學區為內埔國小與后綜高中完全中學,基地離內埔國小步行約5分鐘,家長上放學接送方便。 周邊環境,距離中科后里基地約5-10分鐘,基地緊鄰甲后路商圈,傳統市場有后里市場、民生黃昏市場,採買機能便利。
岸頂福德祠: 台中寺廟│后里區廟宇資訊懶人包
苗栗竹南的崎頂車站,不僅有台版「你的名字」樓梯,附近的歷史建築竹南崎頂子母隧道(崎頂一、二號隧道),宛如電影場景神秘幽靜氛圍,也是成為了熱拍景點。 位在後龍好望角風景區,有著多支依靠強勁海風發電的純白風車,沿著步道走能望見下方鐵道和廣闊海景,是攝影迷追火車的口袋景點,5-10月左右還有天人菊盛開,度假感十足。 位在三義的雲洞山莊,因為特殊地形的關係,常是雲霧繚繞,雖然海拔不高,卻擁有不遜於高山的壯闊雲海大景,爬上雲洞山莊後的步道,幸運時能觀賞到翻湧的雲海,氣勢萬千地出現在山莊前,非常難忘。
榕仔公的義子眾多,尤其是下庄每逢中秋節,林仔頭每逢元宵節的時候,信徒前往「竃貫」,不絕於途。 以上三種形制中,石頭廟可說是最原始的,也就是說其形貌初設時就是如此,未經改變,甚至地點、座向也未改易。 至於小祠與小廟,雖也有初設時就是如此,但不少小祠是經過石頭廟的階段,不少小廟也是經過石頭廟與小祠的階段,或是直接由小祠變成的。 岸頂福德祠 最明顯的證據是有些小祠或小廟內供奉著石土地,或者廟旁仍保留舊有石頭廟或小祠的建材,例如大崛福德廟、下番田福民宮﹝見圖八﹞、下條圳福德祠、水尾仔土地公廟、隘寮土地公廟、溪洲土地公廟內有石土地;坪頂頂城土地公廟與北投埔土地公廟背後留有原來之石頭廟,阿法庄福德正神廟留有原來小祠階段之石材。 也有些土地公廟是面向著河水,如下雙冬土地公廟,在雙龍隧道的上面,從廟前可俯看烏溪河水及溪旁的下雙冬部落。
岸頂福德祠: 台中|谷關景點懶人包!中部著名泡湯勝地,山嵐美景盡收眼底
雖然絕大多數的土地公廟屬於前者,私人奉祀土地公多設於廳堂,但也有設廟的,草屯鎮內部私設的土地公廟,已知者有三:﹝一﹞中正里敦和路旁臨北投新圳田間的一個小祠,內寫「福神」,聞係日據時代下庄聞人李昌期所私設,﹝二﹞土城里二坪仔中群公司﹝製鞋廠﹞所設的土地廟,﹝三﹞雙冬里一心農路的紙廠所設之土地公廟。 岸頂福德祠 這些私設的土地公廟形制與一般公眾性的土地公廟無異,所不同者在於其沒有社區性的祭祀組織與活動。 但是古代的社與臺灣的土地公廟顯然也有差異之處,自春秋以至漢代,除了里社之外,尚有鄉社、縣社、甚至中央的社稷。 也許更確切地說,臺灣的土地公廟應是古代里社的遺跡,因為只有里社才是真正由民間管理,真正與官方無涉。 臺灣的土地公廟之管轄範圍最大只至村里,沒有鄉鎮級、縣級的土地公廟,更遑論省級與中央級的土地公廟,其組織、活動全由居民自理,真正是無關乎國家社稷。
例如山腳里北邊靠近草屯街,南邊靠近中興新村省政府所在地,人口與住宅增長較速,原有四個聚落:新厝、牛埔頭、內厝、下店仔,已無法辨識聚落單位的界限,但老一輩的居民仍可以地形﹝如崎﹞或地上的標物﹝如水圳、小路等﹞來劃分每一聚落的範圍。 筆者自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到現在,陸續地調查草屯鎮的廟宇,有關土地公廟的調查一開始即視為首務,本文即以草屯鎮之土地公廟調查的資料為基礎,從土地公廟的管轄範圍、祭祀組織與活動、建造與修護,來確定土地公廟的祭祀圈,並探討其與聚落的對應關係;此外,本文亦將從土地公廟的方位以及土地公廟的形制來討論土地公廟與聚落的關係。 岸頂福德祠 最後,本文從土地公廟的形制及其演變探討其聚落發展的關係。
岸頂福德祠: 后里萬善同莊永公
土地公廟的祭祀圈,隨著聚落的發展,有擴大與縮小的情形。 擴大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逐漸擴大,祭祀圈也變大,另一種是擴及其他的聚落,尤其是鄰近晚起的更小的聚落,如中原里的龍仔頂到鄰近北勢里的三角城拜土地公,龍仔頂為一客家聚落,只有十幾戶,有一義民廟﹝稱褒安宮﹞,居民正在倡議蓋自己的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祭祀圈縮小的情形也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由於人口的外移而縮小,一種是本來聯合祭祀土地公的聚落逐漸坐大,各自蓋自己的土地公廟,例如北勢里的茄苳腳、屯園仔、三角城本來在茄苳腳合祀土地公,現已各有自己的土地公廟。 此外紅瓦厝廣福宮旁,另祀有石爺﹝客家人稱石頭公為石爺﹞。 增田福太郎在討論臺灣寺廟建立的歷史時,曾分三個時期來討論,一是前部落期,二是部落構成期,三是新社會成立期。 前部落期可說是無廟時期,只有個人攜帶香火,朝夕祭拜。
- 土地公廟的祭祀圈,隨著聚落的發展,有擴大與縮小的情形。
- 文創館內販售大多為與土地公有相關的文物,不過來了好幾次,這次倒是意外讓我發現這裡有賣台電冰棒,而且還不錯吃。
- 例如敦和福德廟前有「五條汴」,是北投新圳行經下庄分水至北投的閘門處,水分五道,有南勢圳、大圳、六分圳,新街圳﹝一稱北投圳﹞及公館圳﹝一稱湖仔底溝﹞,該廟面向著「五條汴」及下庄部落。
- 義僕:土地公原為某上大夫家僕,有一次背上大夫之幼女往見其父,途中遇大雪,僕脫衣給幼女保暖,因而冷死。
- 除了非常原始的石頭疊成的土地公廟,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都有廟庭,無論大小如何,有沒有舖設水泥,有沒有加設拜亭,加設康樂臺﹝演戲用﹞,廟庭是祭拜活動的主要空間,廟庭夠大的話,也可供社交,休閒活動之用。
- (2018年8月17日從YAM搬到痞客邦, 人氣從0開始重新累積)。
- 至民國60年由於歷久陳舊,由士紳戴坤霖及頭家爐主的帶領之下再重建,民國61年落成改成今相貌,為四股頭及恆春地區的信仰中心。
祭祀圈是了解臺灣漢人社會之地方組織一個很有效的概念,自岡田謙﹝一九三八﹞提出此一概念以來,卻僅有施振民﹝一九七五﹞與許嘉明﹝一九七八﹞繼續深究這個概念,並提出祭祀圈模式來解釋漢人的聚落發展,然而有關祭祀圈概念的釐清與發展還有下列幾個問題是亟待解決的:﹝一﹞祭祀圈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個描述架構,還是一個解釋架構? ﹝二﹞如許嘉明所言,祭祀圈有角落、莊、鄉鎮,甚至超鄉鎮等大小層級的不同,但祭祀圈不只有擴大的情形,也有縮小的例子,其原因為何? ﹝三﹞祭祀圈模式的內容到底只包括寺廟神之祭祀,還是也應包括無廟之神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