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介紹
現代人對大塔的整體設計,解讀為象徵宇宙的格局。 因為今人認為,古印度人相信天地宇宙是一個完美的球形。 塔頂出現傘形圓蓋,則是宇宙的中軸,古人以這軸心與天地溝通。 塔門上的雕塑,可說是大塔的藝術精萃所在。
“塔”是印度梵语的译音,本义是坟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的地方。 這個寺院的主建築是木造,少有人煙,只有幾個歐美觀光客。 結構非常華美,可惜也是一個欠缺維護的美麗建築,到處佈滿灰塵跟蜘蛛網,看了覺得真的很可惜,如果有好好整理,想必會是棟絕美優雅的佛教美學經典。 但赤腳走路的我本來以為木頭地板比泥地舒服,但因為已日頭高照,木頭被曬了一上午燙的要死,我赤腳根本就撐不住,單腳蹦蹦跳跳一陣子之後只好又跟泥地妥協。 佛陀紀念館是一座融和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的建築,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
佛塔: 作為旅遊景點
雪域藏地佛塔有多種類型,如前文提到的為紀念釋迦如來從誕生到涅盤的八大成就的塔,其腹身等處在細節上都大不相同。 歷代達賴、班禪,藏傳佛教根本活佛、被稱為“呼圖克圖”的黃教大師,都用靈塔保存遺體。 兩處靈塔的塔身遍鑲珠寶,雕飾華麗,造型端莊。 佛塔 在西藏拉薩市中心的布達拉宮紅宮內供奉着歷世達賴的靈塔,其中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的靈塔是建造最早、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的一座。
如“古塔雲中影,佛寺夜半鍾”、“贊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誰建浮圖禮大千,靈光遙與白雲連”、“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幹幾滄桑”、“點燃八百燈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 這些千姿百態的古佛塔和詩文構成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 其餘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羣星拱月,壯麗奇特。 坐落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餘字,為國內罕見。 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河南衞輝市鎮國塔,又名靈莊塔,由明代衞輝府知府周思宸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修建,是豫北僅見的佛道合一的樓閣式塔。
佛塔: 佛像,結緣品開發製造,睿禎企業社
但中柱的出現也限制了木塔高度的進一步提升,因為要想找到一根高大筆直的木材作為塔的中柱是非常困難的,而塔高也就被限制在中柱的高度上了。 孔雀王朝結束,巽伽王朝代興,有富商出資助僧團擴建大塔,在覆缽的土墩外面加建磚石,頂上又增建一個方平台和三層傘蓋(以此形為頂蓋),底部則以砂石建成台基,並增加扶梯和圍欄等,即是現在所見的規模。 到了公元前一世紀晚期至公元一世紀初葉期間,當時的安薩塔瓦哈納王朝,又在大塔四方陸續建造了(依次)南、北、東、西四座砂石的塔門。
佛弟子若當生能參與佛塔從無到有的建設,並出資護持或出力興建…等,實屬非常難以值遇的功德,真可謂是三世有幸。 而佛塔乃是佛陀涅槃後,弟子追隨學習的對境,更遑論是一次興建八大佛塔,功德就更加地殊勝,福不唐捐。 佛塔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佛塔用於珍藏佛的舍利或供奉佛像、佛經,故也被意譯為“方墳”、“圓冢”。 直到隋唐時,才以“塔”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佛教於公元一世紀始入中國,歷漢化而形成漢傳佛教,佛塔樣式也由覆缽式塔漢化為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 中國的佛塔按建材可分為木塔、石塔、磚塔,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佛像﹑佛經等。
佛塔: 佛塔传入中国
多寶塔(七寶塔)作為一個名稱遵循著佛教對塔「嚴加裝是,為珍寶之塔」的解釋,在中國唐代後始見此塔,之後也不斷建造,只是沒有固定的樣式。 後來流傳到日本,發展成突出的兩個特點,即兩層塔檐和圓肚成肩的塔身。 佛塔 關於多寶塔的由來佛經里記載是:釋迦牟尼於靈鷲山講《法華經》是一多寶塔出現空中,並發出聲音稱讚佛祖。
所以去年我們幾個道友一起發心,對學院門口的佛塔進行修補,確實知道它的功德很大。 後來,須瑞迦塔終於得入佛門修行,並得道成為聖者。 他之能夠出家,是因為前生身為蒼蠅時,所造的微小善業。 那只蒼蠅根本不曉得佛塔是聖境,可以淨化內心,只是出於貪慾,追逐塔周圍的牛糞氣味,而完成繞塔。
佛塔: 宝塔佛塔简介
華蓋中心處,還有一座高約5米的鎏金寶頂,以8條粗壯的鐵鏈將寶頂固定在銅盤之上。 佛塔 1957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此塔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7米的華蓋,華蓋以厚木作底,上置銅板瓦並做成40條放射形的筒脊,華蓋四周懸掛着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悦耳。
松贊幹布時期(公元七世紀中葉),佛教正式傳入西藏,松贊幹布迎請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漢地等大量高僧,翻譯佛經,興建佛寺。 根據《漢藏史集》,當時西藏共建立佛寺一百零八座,但具體記載的隻有十八座。 由于佛教建築物在西藏的大量出現,隨之佛塔也在西藏誕生了。 據載西藏第一座自建的一座五頂的佛塔在昌珠寺內。 赤松德贊時期(公元八世紀中葉),佛教在西藏得到很大發展,建桑耶寺,組七覺士,並在靜命寂護大師主持下雕造松嘎爾五塔。 這五座石塔形製大同小異,都由塔座、塔瓶和塔頂三部分組成。
佛塔: 佛塔雛型源於墳塚,雕塑繁茂而成華構:早期佛教藝術吸收印度工藝所形成的特色
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则是覆钵式的。 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流行于明朝以后。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能见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 其实,宝塔并不是中国的“原产”,而是起源于印度。 汉代,随着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塔也“进口”到了中国。
虎丘塔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於此,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 虎丘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佛塔: 婆羅浮屠怎麼去?從日惹市區出發
年輕的王子看了很難過,便將自身布施給這群老虎吃。 據說這座佛塔正是建在他所殘留下來的骨頭與頭髮上,因此格外殊勝。 她說,推動這座佛塔過程艱鉅,現在土地和資金都有了,希望未來無論誰當選總統,都能全力促成,讓這個園區成為國際級、世界宗教園區。 佛塔本身是由100萬塊火山岩積壘起來的,可以說是一個東方的金字塔。
- 按建筑材料分:砖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
- 在《降魔成道》雕刻中則以菩提樹和樹下的空台座代表佛陀悟道。
- 塔由塔基、金剛座和頂部的五座玲瓏寶塔組成。
- 基座上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塔顶饰以天盘和仰月宝珠筝,全高50.
- 其中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40余卷,现存南京博物院。
- 第三部分,在第五层高坛之上,有一个三级梯阶的环形平台,周边耸立着七十二座钟形的小舍利塔。
中央大塔十三層,高約八米,四角小塔各十一層,高約七米許,五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五塔下面均有須彌座,檐下四周刻有佛龕及佛像。 這裡就一百零八塔來看看這種塔的造型與特徵:一百零八塔在寧夏青銅峽市青銅峽水庫西岸向東的山坡上,此地原本遍布寺廟,因河水淹沒僅有塔林,以塔數而名之曰一百零八塔。 此塔按幾何圖形依山勢排列成下寬上尖的等腰三角形,最高端是一座形制最大的塔,塔身如同復缽,塔頂是寶珠,底座是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塔林自上而按1.3.5……奇數排列成12層,每層塔前用磚砌護牆一道。 這一古塔群建築年代不詳,據最新考古成就認為,是建於西夏時期。 藏式佛塔除了它的使用性,可以盛放聖賢的舍利,還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遺體以及經書聖物等外,它的更深層意義和象徵性,是供廣大信教羣眾朝覲的。
佛塔: 作為景觀
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 北京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市天宁寺内,天宁寺塔是一座密檐实心高塔,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
他說,呂秀蓮曾主辦「亞太宗教自由論壇」,對於宗教之於人類文明的貢獻,十分肯定。 她已為台灣爭取到「尼泊爾博拿大佛塔」此一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在台建造的殊榮。 前副總統呂秀蓮今天宣布,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博拿大佛塔」將在台灣建造第二座佛塔,目前已找好土地和資金。
佛塔: 世界上最大的佛塔群 印尼婆羅佛塔
这种半圆形的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楼阁相结合而产生了中国式的佛塔,它的形象是下面为中国木结构的多层楼阁,在楼阁顶上安放一座“塔波”作为阁楼之顶,所以称为楼阁式佛塔。 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因为很高,极易受到雷击而引起火灾,古代不少著名的木塔都因此而被烧毁,所以逐渐用砖代替木料而建造高塔。 这张砖造楼阁式塔在实践中又发展出一种密檐式塔,它的特点是把塔的底层以上的各层楼压低,形成多层屋檐相叠,将塔分为塔身、密檐,塔刹(即塔顶)三部分,其中密檐部分所占比例最多,故称密檐式塔。 之后,又从印度等地传入佛教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几种形式,形成了中国佛塔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藏式佛塔除了它的使用性,可以盛放聖賢的舍利,還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遺體以及經書聖物等外,它的更深層意義和象徵性,是供廣大信教民眾朝覲的。 因此,我們看到藏地藏式佛塔,既是藏族信徒的一種崇拜對象,又是別具風格的藏傳佛教建築雕刻藝術,反映了藏區古老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高超的技藝,更是各個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玉泉寺僧务本禅师领工铸建,它是我国最高(七丈十三层)、最重(十万六千六百斤)和保存最完整的铁塔。 在河北省昌黎县城西北端,有一座古塔寺,寺院里有一座古塔寺塔,又称源影塔。 百多年来不断的变迁,至当代古塔寺的房屋面目全非,只保留下来这一座塔。 塔的四周近些年已经建设了民居房屋,十分密集,仅有一条小巷可以通至塔旁。
一般都有金、銀、琉璃、瑪瑙、硨磲,還有玻璃、珍珠、珊瑚、玫瑰、赤珠等,就不盡相同了。 按照經律系統分類,可以把塔分為佛塔和文峰塔。 它來自於佛教,它的發展中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很大,許多於塔相關的內容都有佛教經典來釋意。 文峰塔是塔在中國本土化的一種表現,這類它不再拘泥於佛教的內容,也不再注重佛教含義,而是作為鎮物或祈福象徵。 其他宗教,如道教等,也建塔,但從根本上與塔缺乏淵源關係,更多效仿佛教對塔的使用。
佛塔: 佛塔塔林介绍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位於北京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 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 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構塔座,即金剛寶座。 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高7.7米,總高17米,分為6層,最下一層為須彌座,逐層由下而上往內收進0.5米。
在西藏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宫红宫内供奉着历世达赖的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灵塔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一座。 而矗立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东陵札什南捷的一座灵塔,则是第五——九世班禅大师的合葬灵塔,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史上头一次出现。 两处灵塔的塔身遍镶珠宝,雕饰华丽,造型端庄。
佛塔,亦稱塔婆,浮圖,意譯為高顯處、功德聚、是佛教的象徵。 其中多為安置佛陀舍利、經卷及祖師、高僧大德之舍利遺骨等,而以堆土、石、磚木等築成,作為供奉禮拜的建築物。 藏式佛塔除了它的使用性,可以盛放聖賢的舍利,還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遺體以及經書聖物等外,它的更深層意義和象征性,是供廣大信教民眾朝覲的。 因此,我們看到藏地藏式佛塔,既是藏族信徒的一種崇拜對象,又是別具風格的藏傳佛教建築雕刻藝術。 反映了藏區古老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高超的技藝。 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盤後的舍利,被分成八萬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
覆体上是巨大的塔刹,覆体上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 这种塔在元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这是和喇嘛教在当时盛行相联系的。 佛塔 元代设两层须弥座,明代袭之,但比例增高,清代多数只用一层须弥座。 元代比例肥短清代则较瘦高,正面增设“眼光门”,内置佛像。 塔身与基座之间,元代多施莲瓣一层,其上为小线道数层,线道内或夹以莲珠。
佛塔: 佛塔嘎嗚 可裝藏項鍊(中方尖) (5.4折)
隨著佛教在其他地區的傳播,塔的樣式不同程度的與各地區的本土文化相融合,但依舊可以找到它們共同的源頭。 中國的塔是卒塔婆隨著佛教傳入後逐漸與本土的樓閣結合而產生的建築式樣,其名稱「塔」也是「卒塔婆」簡化而來,從土旁仍可以看出其土堆(墳墓)特徵的源頭。 東南亞的塔是與中國塔平行發展的脈系,這一地區的國家,如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等,他們的塔建風格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東亞地區韓國和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受印度的影響較為間接,所以這一地區的塔與中國塔的風格很相近,樓閣式塔成為這一地區的特色。 藏地的覆缽式塔實際上也是從漢地傳入的樣式,不過漢地後來幾乎都成了樓閣式塔,和印度卒塔婆形式接近的覆缽式塔反而罕見。
佛塔: 宝塔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