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109詳細懶人包
1996年9月美國海軍發射14枚飛彈攻擊6處目標,第二天再度發射17枚飛彈對付4處目標,命中率約90%。 1991年波灣戰爭是戰斧飛彈的處女秀,開戰前美國有大約900枚BGM-109C與100枚BGM-109D,另外有60枚潛射型陸攻C型飛彈由麥道公司緊急修改,提升內部的燃料攜帶量,使得攻擊潛艇可以在較遠的距離發射。 1998年12月17日至19日,美國在對伊“沙漠之狐”行動中,共發射了325枚戰斧飛彈,伊軍攔截了包括AGM-86C在內的巡航飛彈超過100枚。 BGM-109B型使用小牛飛彈的454kg(1000磅)傳統高爆彈頭、魚叉反艦飛彈的AN/DSQ-28雷達尋標頭與IBM系統4 Pi電腦(英語:IBM System/4 bgm109 Pi)。
Block 2B:即BGM-109D(TLAM-D)是TLAM—C的改进版——主要在于其战斗部的不同——布撒型;其改进型为BGM-109F。 第二批次战斧导弹(Block II)是携带传统弹头的BGM-109C/D陆攻型战斧(TLAM-C/D)。 战略核导弹BGM-109A的战斗部为W-80弹头,靠触发引信爆炸杀伤区域半径为3千米。 非核动力BGM-109C装有穿甲战斗部;BGM-109D为子母式战斗部,它含有近166枚BLU-97B小口径炸弹。 战术导弹BGM-109B装有B-61爆破战斗部或WDU-25B战斗部。 (USS Philippine Sea CG-58)還創下準備與計畫任務時間最短非正式記錄(101分鐘對比於一般需要6小時)。
bgm109: 攻擊能力
“戰斧”飛彈執行其計畫的終端機動,而對於戰斧對地攻擊C型飛彈來說,它能夠打擊一個單一目標,而對於戰斧對地攻擊D型飛彈來說,它能夠精確打擊一個或多個目標。 飛彈上的全球定位系統和天上的24顆衛星能保證它飛向預定的目標。 飛彈的飛行高度為10到150米,其飛行過程中至少有4顆衛星為它導航。 bgm109 如果偏離了預定的飛行軌道,彈載計算機系統會自動對比預存的目標地圖和實際地形,自動進行糾正。
雖然戰術型戰斧的成本降低不少,但是性能不減反增, 很大一部份歸功於使用民間商用電子科技。 戰術型戰斧的最大革新,就是使用彈性較以往大幅增加;先前的所有陸攻型戰斧飛彈在發射前擬定任務計畫、將地形與影像等資料輸入飛彈等程序相當麻煩且耗時(約需80小時),此外在Block IV之前的陸攻型戰斧都無法在中途更改目標。 戰術型戰斧的導引系統可預先輸入15個不同目標,在飛彈升空後 透過雙向衛星資料鏈,依照戰況選擇其中一個目標加以攻擊(飛行期間可隨時更換),指揮單位也能利用資料鍊引導戰術型戰斧攻擊一個不在預設之內的新目標 (透過資料鏈傳輸新的目標GPS座標),大幅增加了使用彈性。 美國海軍位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夏威夷和英國諾斯伍德的基地都有巡航飛彈支援站,能支援戰斧飛彈的任務規劃;如果決定更改目標,這些行動站能在戰斧飛彈進入終端導航階段(交戰階段)之際,快速將更新後的目標位置透過資料鏈傳輸給飛彈。 在1975年9月進行飛行測試之前,美國海軍作戰部就已經將SLCM命名為戰斧(Tomahawk)飛彈。
bgm109: 發展歷史
飛彈配備高能彈頭,射程1300千米 ,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命中精度小於10米。 該飛彈屬艦(潛)常規對地型,1981年初開始研製,1982年初裝備潛艇,1983年6月裝備水面艦船,主要用來裝備攻擊型核潛艇和護衛艦級以上的水面戰艦,以攻擊敵方海軍航空兵基地指揮中心、橋樑、油庫等陸上重要目標。 依照美國海軍規劃,潛射版的反艦飛彈打算靠潛艦本身的拖曳陣列聲納透過匯聚區效應,攻擊距離140海里(260km)以外的敵方水面船艦 ,或者上浮以Link-11資料鏈從友軍獲得目標位置參數;但是水面艦的雷達系統受限於地平線,直接探測水面的距離還更短(約40公里)。 美國海軍這些非正式的研究調查後來受到美國國會關注,國會在1976年要求美國海軍開發一個能有效配合反艦戰斧運作的解決方案,或者乾脆取消反艦戰斧。
1988年4月,美海軍開始對常規對地攻擊子彈藥導彈(TLAM/D)進行測試。 BGM-109A第一种部署的战斧巡航导弹,也是战斧巡航导弹系列当中第一种携带核弹头的次型。 正式的名称是核陆上攻击型战斧(Nuclear Land-Attack Tomahoawk),简称TLAM-N(Tomahawk Land Attack Missile – Nuclear)。
bgm109: 發展沿革
在1975年1月,DDRE在一份備忘錄中下令,海軍SLCM與空軍ALCM項目重組,兩者使用相同的項目里程碑(milestones)。 在1975年10月,美國海軍進行戰斧飛彈地形比對系統(TERCOM)的選商;當時的競爭者包括最早開發出TERCOM的E Systems,以及麥克唐納.道格拉斯(McDonnell-Douglas)。 E bgm109 Systems當時設計一種新的TERCOM系統,使用商規現成組件來參競標戰斧飛彈。 依照當時海軍的要求,戰略型巡航飛彈(使用核子戰鬥部)的精確度需達1海里以內。 美國海軍借用空軍C-141運輸機做為平台,測試兩家廠商的TERCOM,航程超過1500海里。 結果,麥克唐納.道格拉斯的方案完成五次成功測試,但E Systems一次都沒成功。
第四批戰斧飛彈是經過戰斧基礎改良計畫(Tomahawk Basic Improvement Plane,TBIP)的戰斧Block IV,換裝具反干擾能力的GPS接收器,並加裝雙波段衛星UHF資料鏈,能在飛行中途更改攻擊目標。 戰斧飛彈家族的最新成員是戰術型戰斧(Tactical Tomahawk,TACTOM),又稱為戰斧Block IV+。 戰術型戰斧飛彈的整個結構與系統配置都重新設計,以簡化結構與生產程式、增加燃料儲存空間以及降低製造成本。 戰術型戰斧的主要結構改進包括燃料箱構造簡化、電子系統集中安裝、簡化固態火箭加力器,此外減少特殊加工部件並減少35%的零件,大幅簡化生產流程。 bgm109 戰術型戰斧相當重視降低成本,單價預定為57萬5千美元,約為以往戰斧(單價140萬美元左右)的1/3,此外單枚組裝工時也由原先610小時降為193小時。 戰術型戰斧的射程延長至2800km,能在目標區上空盤旋約2小時(460km)。
bgm109: 第一批次
此外,战术型战斧增设一具电视摄影机,在目标区飞行时可将目标区的影像以资料炼传至指挥单位作为前一波攻击战果评估,如有需要可对其再度发动攻击,或者引导导弹攻击新的目标;如此,战术型战斧仿佛是巡航导弹与侦察用UAV的结合。 为了增加战斧导弹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海军将配合战术型战斧导弹引进新的舰上计划系统(Afloat Planning System,APS),使得装载战斧导弹的水面舰艇或潜舰能自行拟定任务计划,而且与原先相较最多可减少90小时的任务计划时间。 战术型战斧导弹于2003年起量产,在2004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 bgm109 雷神公司还将在2005年推出战术型战斧的混凝土贯穿(TTPV),配备最新发展的混凝土贯穿弹头。 該飛彈屬艦(潛)對地型,1981年初開始研製,1982年初裝備潛艇,1983年6月裝備水面艦船,主要用來裝備攻擊型核潛艇和護衛艦級以上的水面戰艦,以攻擊敵方海軍航空兵基地指揮中心、橋樑、油庫等陸上重要目標。 飛彈計畫總產量為2643枚,制導系統為慣性導航加地形匹配加數字式景象匹配區域相關器(DSMAC)末制導。
- 1940年代末期,巡航导弹的发展就开始进行,直到弹道导弹成熟之前,巡航导弹是美国早期核子打击的主要手段。
- 在1987年時,美國海軍總共擁有3700件戰術核武,部署在總計240艘水面艦艇及攻擊潛艦上,包括攜帶核子深水炸彈的潛射UUM-44反潛火箭與水面艦射RUR-5反潛火箭,以及攜帶核子戰鬥部的RIM-2D小獵犬(Terrier)防空飛彈。
- 在1993年1月17日,美國空軍對伊拉克基地的空襲中發射45枚戰斧飛彈,在1993年6月27日又以24枚戰斧飛彈摧毀伊拉克情報大樓;在1995年9月10日,美國對前南斯拉夫聯邦的塞爾維亞軍發射13枚戰斧飛彈,攻擊其防空設施。
- 在2016年1月上旬,雷松宣布用於戰斧Block IV的主動雷達尋標器完成了飛行測試;這項測試從2015年12月中旬展開,由T-39飛機搭載了此型主動雷達尋標器(為此須為戰斧Block IV更換新鼻錐)進行測試,為期三週,期間T-39測試飛機模擬戰斧飛彈的各種飛行模式,飛向地面與海上目標。
- TLAM是第一種真正好用的戰斧飛彈,由於配備的並非核武,故能在一般的情況下使用,並憑藉其極佳的精確度達成極高的效益。
- E Systems當時設計一種新的TERCOM系統,使用商規現成組件來參競標戰斧飛彈。
1958年LTV-Electro公司(后来更名为E系统公司)研发出地形轮廓匹配(Terrain bgm109 Contour Matching,TERCOM)导引系统,体积比过去的使用雷达做为地形比较的导引系统要小且轻,而且在精确度上有大幅的提升,也因此成为美国两款巡航导弹的导引系统。 陸上發射型和卡車型態的發射載具為了遵循1987年的中程导弹条约而被銷毀。 雷神公司還將在2005年推出戰術型戰斧的混凝土貫穿型(TTPV),配備最新發展的混凝土貫穿彈頭。 1995年,美軍對塞爾維亞第一次使用戰斧巡航飛彈,從美國的諾曼地號巡洋艦上發射,一共發射13枚飛彈。 換裝了傳統的高爆彈頭,並引進數位影像區域比對(DSMAC)系統,大幅提高精確度,CEP降至10m左右。
bgm109: 「戰斧」BGM-109/AGM-109巡航導彈
將飛彈射出(飛彈容器隨即拋棄);飛彈彈離潛艦後約30英尺(10m)之後,飛彈固態火箭助推器點火,靠著助推器上的四個燃氣舵式向量推力控制系統,使飛彈穩定地衝向水面,以每秒75英尺速率、約50度的夾角出水,並在固體火箭的持續推動爬高到海平面以上1100~1300英尺(335~396m)。 固態助升火箭燃料耗盡時(燃燒時間約12秒)就拋棄,拋棄時讓飛彈滾轉使十字控制面伸展部署就位(彈翼會先控制飛彈迴轉180度),並啟動續航的渦輪發動機。 飛彈射出後,垂直發射管也充水抵銷飛彈的重量,維持潛艦平衡,完成充水後就關閉發射艙外門。 美國海軍針對SLCM進行競爭程序,包括飛行測試(flyoff)。 1974年1月,美國海軍航空司令部(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從先前選擇的五家廠商之中,選擇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的子公司康維爾(Convair),以及錢斯渥特(Chance Vought,LVT)兩家公司進入最終決選,雙方都要建造原型進行飛行測試。 其中,錢斯.渥特的設計沒有封裝在潛射容器中(由魚雷管本身的彈射裝置射出),飛彈本體外殼由不鏽鋼製造,全長214英吋(5.4356m),採用一具Teledyne CAE 471-IIDX渦輪扇續航發動機,另加上一具32英吋(81cm)的固態助升火箭。
BlockV(1997年-),早在第四階段尚未完成時的1997年即已開始研製,如今正在研製中。 2015年,美國海軍的戰斧巡航飛彈成功刺穿正在移動的金屬貨櫃,這標誌著美軍將遠程武器套用於移動目標技術的進一步提升。 Block 2A:即BGM-109C(或TLAM-C)單一常規彈頭的改進版;仍然用BGM-109C,制導為INS/TERCOM(地形匹配)制導組件以進行中段制導,在射程為1200千米時,其命中精度(圓機率誤差)的理論值為6-10米,在海灣戰爭中的實際命中精度為15-18米。 BGM-109B(與BGM-109A同步研發):戰術型反艦飛彈,它是第一個在作戰環境下部署的“戰斧”巡航飛彈;用來裝備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新澤西號戰列艦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bgm109: 服役歷程
薩姆-22防空飛彈 薩姆-22防空飛彈(SA-22“灰狗”),俄羅斯稱之為“鎧甲”-S1,是一種改裝自“通古斯卡”防空飛彈系統的防空飛彈系統,是用於替代“通古斯卡-M1”。 1998年8月20日,美以阿富汗和蘇丹境內建有恐怖組織訓練基地為由,從印度洋分別向阿富汗和蘇丹境內發射了60枚飛彈,搗毀了阿富汗境內基地組織與塔利班的陣地。 一枚戰斧Block V剛在雷松公司位於阿肯色州康登市(Camden)的廠房中通過認證出廠,攝於2021年3月。 1998年8月20日,美以阿富汗和苏丹境内建有恐怖组织训练基地为由,从印度洋分别向阿富汗和苏丹境内发射了60枚导弹,捣毁了阿富汗境内基地组织与塔利班的阵地。
- 戰斧導彈,從發射到轉入巡航狀態時間約1分鐘,海上可在7~15米高度飛行,陸地可在60米以下高度飛行,可躲避敵艦或雷達搜索系統,還可自行改變高度和速度進行高速攻擊。
- 另外,美國海軍也要求更多投資升級現有的戰斧飛彈,使戰斧飛彈具備打擊移動的海上、陸上目標的能力(美國海軍在未來數年的研發計畫中申請4.89億美元在戰斧飛彈的升級項目,用來繼續完善研發中的戰術型戰斧多模式導引系統;而之前5年的相關研發經費僅1.34億美元)。
- 美国在越战期间大量使用各类遥控无人载具执行对北越的高危险性任务所获得的经验,累积出一批对研发与布署无人作战载具的支持者。
- 1988年4月,美海军开始对常规对地攻击子弹药导弹(TLAM/D)进行测试。
- 由艾默.松華特上將(Elmo R. “Bud” Zumwalt)領導的海軍作戰部支持能在核能攻擊潛艦魚雷管發射的巡航飛彈,而海軍反應器辦公室主管海曼.李高佛中將(Vice Admiral Hyman G. Rickover,後晉升上將)主張建造新的核能攻擊潛艦,使用垂直發射器來部署巡航飛彈。
「戰斧」BGM-109/AGM-109巡航導彈在美潛艇和水面艦艇上的廣泛使用(本世紀末可生產近4000枚),促使五角大樓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將該系列導彈作為第一攻擊武器。 美有關機構在參加縮減戰備武器的談判時,故意將海基導彈不包括在戰備進攻實力之內,而且簽訂的縮減戰略導彈武器的合約中有意用現代化「戰斧」導彈取代了「海神」舊式導彈。 核潛艇上用魚雷發射器和MK45垂直發射器存放的發射「戰斧」導彈,水面採用的是MK143裝甲箱式或MK41垂直發射器。 1981年1月,美海軍開始對「戰斧」巡航導彈BlockIII進行作戰評估,從而決定是否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
bgm109: 制導方式
在整場衝突當中,一共使用了291枚「戰斧」導彈攻擊各類地面目標,發射成功率是95%,命中率是85%。 許多「戰斧」導彈的攻擊計劃是安排在偵察衛星通過目標區之前的一個小時命中目標,這樣就能夠能過衛星取得攻擊效果的評估資料。 如果目標區天氣狀況不佳,無法使用導引武器時,也會改以「戰斧」導彈取代有人飛機。 1979 年進行垂直發射試驗成功,1980 年從戰艦上發射成功,1983 年起進人海軍服役。 如今,經過近30年的蓬勃發展,「戰斧「巡航導彈家族已發展了三代,並計劃向第四代、第五代方向發展,其計劃型號已達22種。 「戰斧」BGM-109巡航導彈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72年開始研製,1983年率先在海軍服役的一款全天候亞音速多用途巡航導彈。
在地區衝突前期的危急時刻,「戰斧」巡航導彈同其它對地攻擊系統和戰術飛機一道阻止或者推遲敵方部隊的向前推進,壓制敵人從事空中作戰的能力,打擊敵人的防空系統。 另外,「戰斧」巡航導彈攻擊敵人的高價值目標,包括發電設施、指揮與控制機構、武器集結/貯存設施。 「戰斧」BGM-109/AGM-109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用於攻擊各種固定目標,包括在極危險情況下攻擊敵人的防空系統和通訊設施。 地形匹配製導雷達利用存貯參考地圖與實際地形相比較,確定導彈的位置。 在目標區域的末端導航由光學數字場景匹配區域關聯繫統來提供,這一系統將利用存貯的目標圖像與實際的目標圖像相比較。
bgm109: 伊拉克衝突
是一種從敵防禦火力圈外投射的縱深打擊武器,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面下發射,攻擊艦艇或陸上目標,主要用於對嚴密設防區域的目標實施精確攻擊,是美國現役最主要的巡航飛彈和遠程打擊力量之一。 美國曆次海外戰爭行動都可見其身影,而且美軍開戰時多次先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攻擊敵方高價值的軍事目標,如軍事指揮中心,空軍基地,飛彈發射基地等。 “戰斧”BGM-109/AGM-109巡航飛彈正在美潛艇和水面艦艇上的廣泛使用,促使五角大樓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將該系列飛彈作為第一攻擊武器。 美有關機構在參加縮減戰備武器的談判時,故意將海基飛彈不包括在戰備進攻實力之內,且簽訂的縮減戰略飛彈武器的契約中有意用現代化“戰斧”飛彈取代了“海神”舊式飛彈。 核潛艇上用魚雷發射器和MK45垂直發射器存放的發射“戰斧”飛彈,水面採用的是MK143裝甲箱式或MK41垂直發射器。 bgm109 美海軍接下來的主攻武器就是BlockIV型“戰術戰斧”飛彈。
該飛彈屬海對地布撒型,於1988年裝備部隊,射程875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配備子母彈頭,裝有近166枚BLU-97B小口徑炸彈。 在2016年1月上旬,雷松宣布用於戰斧Block IV的主動雷達尋標器完成了飛行測試;這項測試從2015年12月中旬展開,由T-39飛機搭載了此型主動雷達尋標器(為此須為戰斧Block IV更換新鼻錐)進行測試,為期三週,期間T-39測試飛機模擬戰斧飛彈的各種飛行模式,飛向地面與海上目標。 此型主動雷達尋標器採用新型多模式處理器,能有效增強戰斧Block IV打擊陸地與海面上移動目標的能力。 依照美國海軍的規劃,配備傳統戰鬥部的反艦型戰斧巡航飛彈率先在1980年7月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在1981年1月,陸基版傳統戰鬥部戰斧飛彈達成IOC,而陸基版核子戰鬥部巡航飛彈緊接著在1980年7月達成IOC。 1976年,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設計的「戰斧」BGM-109巡航導彈戰勝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的BGM-110,從而使「戰斧巡航導彈的研製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並於該年進行了第一次水下發射試驗。
bgm109: 服役動態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