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由來7大優勢
傳說中在農曆七月初一是鬼門開、七月三十鬼門關,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而民間也會有祭祀鬼魂的活動。 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祖、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 這天人們會一家團聚,一起表達對母親的敬愛。 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
閩南台灣一帶將黃曆七月稱鬼月: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三十鬼門關。 祭拜亡魂,於下午14點以後,15點到17點為最佳(農曆七月十五當天)。 家裏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點到13點為祭拜時間。
中元節由來: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 “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 “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吃鴨
湖北: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 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 中元節由來 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 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稱為迎祖靈。 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 送回時稱為送祖靈,華人、朝鮮族、越南人和琉球人會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中國湘、贛的一些地區和日本本土,盂蘭盆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節由來: 中元普度的由來竟然是孝子的故事?! 目蓮救母怎麼救?
鬼月期間盡量避免夜間活動,因太陽下山後陽氣較弱,精神比起上午較虛弱疲憊,若本身體質較敏感或時運較低者,容易撞邪或被靈體干擾。 據傳鬼魂喜歡依附在陰涼處或物品上,當太陽下山之後,將溼衣服晾在外面,容易吸引鬼魂依附,收拾衣物時會順勢將依附的鬼魂帶進屋內。
盂蘭盆節也是人們報答祖先、報答父母恩德的大好機會。 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天,所有的佛教徒都會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法會」,廣設齋品、物資以供養佛法僧,表達至誠之心,希望藉此功德,報答歷代父母的慈愛養育之恩,讓他們都能獲得解脫、得吉祥。 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為”鬼月”。
中元節由來: 日本
冥界其實和陽界一樣,人要休假,鬼也要放假,農曆七月普渡不僅僅是傳承也是渡化自己的好時機,渡化冤親債主也適渡化自己,在這個天地人靈齊聚的日子裡,我們用莊重誠心的心態去看待。 但其實在佛典中,有關目犍連和他媽媽的記載並非如此。 佛典中,目犍連很想念媽媽,並希望她能脫離輪迴苦樂,就由佛陀到摩利支天親自為其說法,最後她得證初果,不會再墜惡道。 中元節由來 我們現在聽到的各種版本,都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添加了儒家和各朝各地的色彩,更受到相關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影響,跟原始佛典中的版本相去甚遠。
8一l米的距離置燈並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 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並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 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新入選專案)。 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專案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麼?中元普渡要準備哪些祭拜供品?
舊時居民們於節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於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擇日於午後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 入夜以後,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於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 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 祭拜時辰:原則上在七月當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祭拜好兄弟,不過最主要的祭拜時間主要有三個: 一、七月初一鬼門開,這一天通常也俗稱為「孝月頭」。 二、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參拜完地官大帝之後,也需要準備一些豐盛祭品來祭拜好兄弟。 三、七月底鬼門關,這一天俗稱「孝月底」,在普渡的最後一天,通常也會祭拜好兄弟、送走好兄弟。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不久“文革”開始了,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每項祭拜好兄弟的供品,都需插上一柱香,這個動作叫做「孝孤」,孝敬好兄弟的意思。 而如果供品有一整箱餅乾或泡麵的話,需把箱子打開來,且在箱子一處插上香即可。 相傳雨傘容易招陰,因為鬼魂不見天光,會躲在傘中,易引鬼魂入室,且傘與「散」為諧音,在家撐傘代表運勢不佳易散財、家人分散之意,因此許多人不喜歡這不好的聯想,較忌諱在屋內撐傘。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禁忌
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中元節由來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 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 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
-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
- 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曆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 民間則上行下效,結合儒家孝親觀念,藉以迴向功德以報先人之恩。
- 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曆7月為“鬼月”。
- 像車禍、生病、破財都是厄;解厄即成天求神拜佛,解運免除禍害。
鬼魅、神仙和人類都有善惡之分,這種善惡是可以彼此互相影響作用和轉換位皿的。 天神沒有功德,也可能重新下地獄,地獄中的鬼魅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脱胎換骨上天成神。 人們相信,人間的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作為,去改變另一個世界時空中的先人和後人的境遇。 比如,當世人可以通過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貢獻、功德去拯救自己先人的亡靈,也可以因此而給後人帶來善果。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各國習俗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中元節由來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一年一度的中元普度盛事,家家戶戶、公司行號或各廟宇皆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來歡迎好兄弟至人間做客,這也是民眾對中元節的第一印象。 但除了大拜拜之外,中元節的由來為何、當天又該做些什麼呢?
- 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減厄、解冤釋結。
-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神像),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 《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
- 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 雖然現在許多人已經不遵循傳統習俗,也有民眾在網路上發文大嘆今年沒有什麼鬼月氣氛,但了解節日和儀式背後的意義,會發現民間信仰背後蘊含的是祈求人們平安順利的美意。
- 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這天人們會茹素,各佛寺也會舉行普渡儀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會到寺院聽僧人講法,父母健在者會在胸前別上紅花,父母已去世者則別上白花。 華人地區的習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稱「好兄弟」),廣東、港澳稱為「燒街衣」。 盂蘭盆節是為紀念目犍連尊者,以真誠供佛之心,救出墮入惡鬼道的母親。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
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淨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