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出走詳細懶人包
聖嚴法師以個人的創見與詮釋,不但復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禪,更將臨濟宗的話頭禪內涵實質化,知見與實證並重,開創出獨特而現代的禪風,是為「中華禪」;又因繼承兩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 以務實、奉獻為本懷,透過正規教 育的養成,培養在研究、教學、弘法、服務領域裡,引導大眾、啟迪觀念的各種專門人才。 凡是有人際互動的工作環境,就存在著職場倫理,在職場上應守分盡責,熱心為工作、同事、上級、下屬,以及工作單位奉獻,不論職位高低,都應以平等心態視彼此為生命共同體,互相成就。 生活倫理的落實,除了人人從自己開始,珍惜善用生活中各種資源,對環境也要給予愛護與尊重,除了自己方便,同時也能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權益。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家庭中的每一成員,不論輩分,都應該思考如何為家人奉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長輩感恩孝敬,對平輩及晚輩關心照顧。
尤其開示的部分相當精彩,可見聖嚴法師接引禪眾之善巧,運用禪法之靈活。 已有禪修經驗的讀者,時時重溫祖師語錄和法師精妙的講解,更能在解惑與陪伴中,引領您精進修行。 提供雙北敬老卡旅遊資訊,讓您一卡在手輕鬆就出門,專屬銀髮資訊、跨出家門感受、銀髮分享回饋。 ◎從北投、陽明山:走陽金公路到底(金山鄉公所),左轉中山路往淡水方向行駛,見左側路旁法鼓山山徽石時左轉即可抵達法鼓山。 ◎從淡水、八里:從淡水出發走2號省道(淡金公路),經三芝、石門至金山,看到右側法鼓山山徽石右轉,即可抵達。 最初,共修地在劝募成员家中,随着人数增长,于是透过法鼓山台南念佛会会长颜净一居士的协助,借用台南府前路的“德化堂”为共修处,此后在1991年7月1日成为法鼓山“台南办事处”的所在地。
法鼓山出走: 台南分院
本年鑑輯錄法鼓山於西元2013年1月至12月之間的記事。 正文分為三部: 第一部為綜觀篇,含括法鼓山方丈和尚、法鼓山僧團、法鼓山組織體系概述,俾使讀者對2013年的法鼓山體系運作有立即性、全面性且宏觀的認識。 第二部為實踐篇,即法鼓山理念的具體實現,以三大教育為架構,放眼國際,分為大普化、大關懷、大學院、國際弘化。 各單元首先以總論宏觀論述這一年來主要事件之象徵意義及影響,再… 至2001年底为止,在法鼓山现有之弘化架构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园区、农禅寺,台湾各地另有台北安和、台中、台南等分院,以及桃园斋名寺、高雄紫云寺、台东信行寺等。 然而由于参与法鼓山的活动人数不断增加,现有空间不足,故而规划中型道场作为弘化、举办各项活动使用。
- 也不想想自己「說學問有學問嗎?」、「說知識有知識嗎?」、「說常識有常識嗎?」,更吃緊的是「品德、戒律呢?」。
- 坐北向南,左有高崗聳立,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地形,則似巨鼓縱臥。
-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14年立案)與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2007年開始招生、學士班2008年開始招生、博士班2012年開始招生)合併成為法鼓文理學院。
- 至 於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 第一聖地」的重點是在「參」, 亦即在「參」學觀音、做觀音,而 師父就像是觀世音菩薩,他的 精神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 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法鼓山僧團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2005年傳法法子。
若要避免虛度此生,就必須在匆匆忙忙的例行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好地想一想:如何善用生命,讓它活得快樂自在,活得更有價值? 法鼓山是屬於整體佛教的,也是屬於全民教育的一個地方;法鼓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而是涵括了教育與提昇人品的修行中心;法鼓山不僅是台灣的,也是國際的,不但關注現在,更要放眼未來。 ☆ 話頭禪,是一種非常好、非常乾淨俐落,而無一絲牽掛的禪修方法。
法鼓山出走: 中華佛教文化館
譯經院結束後,成員之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漸而發展為法鼓山「僧團」。 此外,隨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目前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法鼓山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座落在北部濱海公路與陽金公路交會的一處山坡上,主要是以褐、灰、白三色為色調的建築,源自於大地的禮讚,呈現出佛教沉穩安定的特色。 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法鼓山山徽整幅圖形的構思,係出自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印,名為「說法印」。 佛陀以說法為眾生解開心中煩惱,而以此一手印,示意諸般纏縛已獲消解;法鼓山山徽所寄寓的,便是以佛法的精神,傳達對世間的關懷。 法鼓山出走 再者,山徽左側看似山形,代表法鼓山,右側似一僧人打坐,面壁沉思,寧靜攝受;三個山尖的另一個意涵,也象徵著佛法僧三寶,帶給人間智慧的啟迪,慈悲的護佑。 圓滿每個人生命各個階段的需求,可說是法鼓山入世化世、菩薩願行的具體實踐。 在花木扶疏、溪水環抱的法鼓山園區,建有多條步道,坡度平緩,適合大眾來此朝山、經行,一步一步,慢慢地走,體驗呼吸、體驗禪法;一步一步,自我淨化,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法鼓山出走: 新北事
再者,山徽左侧看似山形,代表法鼓山,右侧似一僧人打坐,面壁沉思,宁静摄受;三个山尖的另一个意涵,也象征着佛法僧三宝,带给人间智慧的启迪,慈悲的护佑。 年由圣严法师所发起,将传统的五伦观念,延伸为家庭、生活、校园、自然、职场和族群等“心六伦”,可说是对当前台湾社会及国际情势的回应与契应。 透过这项新伦理运动,期许帮助社会与人心能够净化,学习以服务奉献的精神,以利益他人来成长自己,从贯彻伦理价值之中,找到人生的真义。 法鼓山出走 心五四运动,是为实践四种环保而陆续提倡推动的心法,基本精神是把佛法普遍地运用在生活中,以实用为先,是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法,不只是法鼓山的行动方针,更是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主张。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為名,意指為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 目前成立的精舍有:蘭陽精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三民精舍等。 位於台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一開始東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動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落成。 文化館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之下,仍致力於佛教文化事業的傳承與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法鼓山出走: 菩薩可多利用法鼓山線上禪修系統:禪堂在我家
四种环保,是以心灵环保为核心,全面推广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成为四环运动,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以促进人间社会的平安快乐。 年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希望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品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处理问题。 只要有了心灵的防御措施,处身在任何状况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静、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对自己、对周遭环境中的人事物,存有一份关心,存有一份对未来的关怀和希望。
他也以師父 在2000年站在鐘山上看著建設 中的法鼓山,以及在2005年硬 體大致完成後的相片做對比表 示,法鼓山是大家的心靈故鄉, 也是生生世世的歸屬所在。 聖嚴法師期許,法鼓山要以世界佛教為藍圖,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 後來,聖嚴法師還重新復刊了當年因他出走閉關而停刊的《人生》雜誌。 果暉法師,1958年出生於臺灣雲林,1985年於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座下出家,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
法鼓山出走: 活動照片
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裡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在编制上则设有都监一位、副都监一位,并设有贤首会、都监院、事务院、禅修推广中心、佛学推广中心、关怀中心、教育院、僧伽大学佛学院、事业体等单位,是法鼓山的核心组织机构。 其成立宗旨为:组织佛教教团、培养青年僧才、弘扬法鼓山理念,并以落实人间净土之理想。
圣严法师承东初老人之遗志,于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 2006年9月2日由果东法师接任第二任方丈住持。 接下來施菩薩又為大眾說明了 「即景觀心」的意義,他說,修行無一樣不叫做觀,禪觀也是 觀,不 論是 大 乘、小 乘 的 修 行 法,不論是次第的禪觀或是禪 宗的話頭、默照,通通都是觀。 觀是修行的基礎與原則,至於 甚麼時候觀,有的人認為打坐、 盤腿就是在觀心、觀鼻,其實觀 並不是 那麼的狹隘,一 般 人平 時不容易打坐,沒有時間打坐, 但仍然可以修 觀。 觀 除了有大 家熟悉的慈悲觀、因緣觀、五停 心觀、數息觀等之外,在山上不 論是樹葉或是水、風、雨、陽光 和霧也同樣可以觀,甚至是 連 刮颱風都可以觀,這就叫做即 景觀 心,也 稱 為即景 修 觀。
法鼓山出走: 景點:金山法鼓山園區
明代佛教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融會各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聖嚴法師即是明末佛教研究先驅,論文收錄明末大師… 將禪法帶進辦公室,突破朝九晚五的有限鐘點,以無限的活力、無限的創意,迎接每一個挑戰! 工作上面對的人際關係如此多元,各種挑戰與競爭來自四面八方,然而,只要在工作中不忘用「禪」的觀念和方法面對,就能有一股安心的力量,讓我們在職場上能夠不受外境風雨的影響,工作起來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齋明寺建寺之初原名為「福份宮」,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代住持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茸堂宇,更名為「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 1911年第三代住持胡普惠居士擴大改建殿宇及東西二廂。 1926年第四代住持江普梅居士禮福州的鼓山湧泉寺聖恩和尚為師,傳承鼓山曹洞宗的禪學法脈。 1938年第五代住持江普乾居士因應台灣日治時期之時勢,聲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並更名為「齋明寺」。 1998年第六代住持江會觀居士期能讓齋明寺革新再造,遂邀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將齋明寺回歸正信禪寺。 1999年1月22日齋明寺舉行交接儀式,將印信交與聖嚴法師,同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正式敦請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齋明寺至此交由法鼓山管理。
法鼓山出走: 新北露營|金山驛境懶人露營 騎馬X射箭 體驗美式西部牛仔的率性生活!
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法雨中,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 有緣到金山一遊的旅客不妨走趟法鼓山,感受一下那遠離世俗塵囂的氛圍。 至 於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 第一聖地」的重點是在「參」, 亦即在「參」學觀音、做觀音,而 師父就像是觀世音菩薩,他的 精神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1975年冬,甫於日本東京取得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應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之邀,赴美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長兼任副會長及美國大覺寺住持一職。 1977年5月,應當地學佛青年的需求而開辦禪坐訓練班,於是假沈居士的「菩提精舍」主持第一次禪七。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為固定道場。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目前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其主要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座落在北部濱海公路與陽金公路交會的一處山坡上,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遙迎翡翠海灣,風光明媚,鳥語花香。
法鼓山出走: 新北租車推薦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1992年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希望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品質,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 只要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對自己、對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存有一份關心,存有一份對未來的關懷和希望。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 除了海內外各寺院道場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法鼓山山徽整幅图形的构思,系出自佛陀转法轮时的手印,名为“说法印”。 佛陀以说法为众生解开心中烦恼,而以此一手印,示意诸般缠缚已获消解;法鼓山山徽所寄寓的,便是以佛法的精神,传达对世间的关怀。
1995年7月将东初出版社扩大为“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业发展。 农禅寺除了定期举办共修之外,早期各单位如基金会、法鼓文化等办公室均设置在此,其不仅是法鼓山的活动核心,更是蕴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记忆,亦是弘法之重要地点。 此外,每年举办两次法会,即七月份为期一个月的地藏法会以及腊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众共修、沈淀身心的机会,也借此募集资金、物资以供救济。 至此后,“冬令救济”每年举办而且为文化馆的一项传统。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台中分院」於是成立。 但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法鼓山出走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迄今。
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辦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全面推廣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成為四環運動,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以促進人間社會的平安快樂。
法鼓山出走: 法鼓山心靈環保日 體驗環保手作
由於齋明寺歷史悠久,加上歷代住持對寺產的愛護,寺中保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在經書中,以原版拓印的宋磧砂藏經為最;在書畫方面,則保有總統嚴家淦、于右任、梁實秋等人之作品。 齋明寺環境清幽,臨大漢溪,往昔有「崁津歸帆」、「靈塔斜陽」者,並列為大溪八景之二,其古道亦為昔日通往大溪之捷徑,現已成為古蹟巡禮中的重要景點。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使用。
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4/8上午,法鼓文理學院選在「佛陀誕辰紀念日」感恩創校14週年,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法鼓山社會大學 法鼓山出走 … 東初老人曾發表多篇文章呼籲佛教界成立佛教大學,而聖嚴法師則於1961年在《人生》、《覺世》等刊物中為佛教大學請命。 然而直到1998年10月2日才得以召集了相關人員擬定了「法鼓山佛學院規劃書」,隔年3月2日於農禪寺召開第一次佛學院籌備會議。
法鼓山出走: 新北防洪再升級 金山清水溪排水瓶頸打通
得到的理由是避免出家人執著其職務,也避免因為職務所產生的種種瓜葛。 談到僧眾的調度,舊方丈下來、新方丈上來,位子是在移動的,肯定是要有人事調動的,但是這個人事問題,在法鼓山早就是歹戲拖棚的爛戲碼了。 有私立學校法規範以及教育部督考,學校是必須按規程辦事的。
东初老人致力于推动台湾佛教文化、培养佛教人才,每年并举办冬令救济活动。 施菩薩 還說,當年師父在驗收 法華 鐘 時,他 心 裏 就 明白,這 應該是師父最後一次帶著大家 了,因 為當時 師父已 經 爬 不上 去,必須靠人攙扶,而且他的手 也一直在抖,之後師父就去 住 院了。 他說,自己為此心中很悲 痛,因為師父是為了眾生奉獻了 自己的生命。 果暉法師擔任法鼓山方丈後,他原來在文理學院佛學系主任的職務理當是要卸任的。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感恩——使自己成长的因缘;感谢——给自己试炼的机会;感化——教化自己,;感动——用心体会生命,用行动影响他人。 接著施菩薩又談到,「體驗法鼓 山」與「法鼓山的體驗」截然不 同。 體驗得用心體驗,用你的專 注力、虔誠心來體驗法鼓山更 深一層的內涵,探討其硬 體 及 軟體的精神世界。
法鼓山出走: 【 新北美食|金山 】靠北過日子 Quiet B. Days 北岸浪花旁的湛藍色…
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法鼓山僧團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2005年傳法法子。 其教育目標為以漢傳佛教的理論及實踐,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並能帶動社會淨化之僧才。 其次、造就因應時代潮流下的佛教僧才,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工作,落實社會關懷。 再次之、加強國際交流與語言訓練,推動佛學教育國際化,培養深具國際宏觀之弘化僧才。 僧伽大學雖以大學為名,而且有其一定的學制,但仍為養成僧人的養成教育,與一般的大專院校體系並不相同,因此,目前並無教育部之授業認證。 一生總是病痛不斷的聖嚴曾經在其「預立遺言」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他這種盡形壽以弘揚佛法為宿志的豁達氣度,在當今國內外佛教界早已立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