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傳燈院詳解
齋明寺建寺之初原名為「福份宮」,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代住持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茸堂宇,更名為「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 1911年第三代住持胡普惠居士擴大改建殿宇及東西二廂。 1926年第四代住持江普梅居士禮福州的鼓山湧泉寺聖恩和尚為師,傳承鼓山曹洞宗的禪學法脈。 1938年第五代住持江普乾居士因應台灣日治時期之時勢,聲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並更名為「齋明寺」。 1998年第六代住持江會觀居士期能讓齋明寺革新再造,遂邀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將齋明寺回歸正信禪寺。 1999年1月22日齋明寺舉行交接儀式,將印信交與聖嚴法師,同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正式敦請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齋明寺至此交由法鼓山管理。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戒律學綱要》等。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1995年7月將東初出版社擴大為「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業發展。 此單位的主要活動為:舉辦讀書會及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營、安排各地佛學弘講等。
法鼓山傳燈院: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
如《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 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 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大悲咒共修」在 2023 年將從 一月十八日開始,隔週三舉辦,時間是早上十點到十一點半,歡迎所有喜歡這「神妙章句」的大家,一起來誦持大悲神咒。
而雲來寺的來由,也與1989年農禪寺的被告知拆遷有關,由於農禪寺將被拆遷,創辦人聖嚴法師則感念於讓台北市民有一個共同修習佛法的場所,遂在北投地區積極找地興建。 之後,雖然農禪寺免於被拆遷的命運,但是當新大樓的完工之後,原本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的單位或事業體則陸續遷入,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 法鼓山傳燈院 雲來寺雖名為寺,但不見飛簷斗栱,而其較具現代感的造型,在台灣所登記的寺院廟中,算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建築。
法鼓山傳燈院: 佛法園地
位於台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一開始東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動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落成。 文化館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之下,仍致力於佛教文化事業的傳承與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此外,每年舉辦兩次法會,即七月份為期一個月的地藏法會以及臘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眾共修、沈澱身心的機會,也藉此募集資金、物資以供救濟。 1977年12月15日東初老人圓寂,在美國的聖嚴法師承繼老人遺志,立即返台籌組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並於1978年春召開第一次財團法人董事會成立大會。
台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台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當時台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台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著人數增長,於是透過當時法鼓山台南念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台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為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為法鼓山「台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1993年5月遷移至南門路上,1998年4月購得台南市西門路上一處房舍,「台南分院」自此成立。 1998年11月22日新道場正式灑淨啟用,翌年三月舉行開光,開啟了台南地區弘法的新歷程。
法鼓山傳燈院: 修行不能執著,執著即生煩惱。
菩提達摩聽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前往金陵(今南京)與他相談佛法。 本論指出大乘佛法不外乎理入(悟理)、行入(修行)兩條途徑,亦即了悟道理並落實於生活中,以求消除積習、修至究竟圓滿。 其中理入的重點在於了解、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如來藏思想),願意「捨妄歸真」、「凝住壁觀」,保持心如牆壁般安住、不加辨別、不為外緣所動,以達「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之境界。 傳統上認為,达摩自海路來到中國後,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抄经、度僧、造像甚多,是以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 因雙方理念不合,达摩即渡江入魏(“一苇渡江”之傳說來源),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
- 位於台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 在經書中,以原版拓印的宋磧砂藏經為最;在書畫方面,則保有總統嚴家淦、于右任、梁實秋等人之作品。
- 2001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完成,中華佛研所便遷移至金山現址。
- 現在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如佛一、佛二、佛三,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舉辦法器練習、讀書會、佛學講座、兒童讀經班、小法鼓兒童繪本導讀、生命成長課程、健康講座等。
- 不過,柳田聖山認為《二種入》、《安心法門》,算是同一作品。
- 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稱招生。
- 2006年10月7日正式啟用的雲來寺,座落於台北市北投區公館路上的雲來寺,是法鼓山團體中最新完工的寺院建築。
東初禪寺經常性舉辦的活動中,以「禪七」最具特色,其中多是藉此活動接引西方人親近漢傳佛法、修禪的主要管道之一。 臺中分院的緣起於1988年8月,聖嚴法師在台中信眾謝淑琴的邀請下,初次到台中市中興堂進行為期兩天的專題演講,由於參加民眾踴躍,遂發起成立台中分院的願心。 法鼓山傳燈院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台中分院」於是成立。
法鼓山傳燈院: 法鼓山傳燈院合十
1997年法鼓山台東辦事處因環境所致而意欲另尋新場所,幸遇信行寺也在尋覓適當接掌者,因而促成了法鼓山台東信行寺的成立。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台東縣台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法鼓山傳燈院: 傳燈院禪修資訊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為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為「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1979年開始成立「禪坐會」;同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與禪七學員,共十位。 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監院常襄法師首先感謝所有義工過去一年的護持和參與,讓弘法活動在疫情下得以順利進行,法師也特別感謝義工家屬,因為有家屬的支持,義工菩薩們才能歡喜的精進修行。 法師指出,金剛經明白地表述如何在生活中修福修慧、如何得到真正的「自在」,期勉大眾生活上不著貪、瞋、癡,於法應無所住。 從網絡上報名講座的陳芳惠表示,今晚她學習到如何用心體會演唱者詮釋歌曲的感情,張杏月細膩的歌聲和演繹讓她心中無比的感動。 1992年10月為了因應「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的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亦更名為「法鼓山護法會」,主要負責舉辦各項活動及籌募經費等。 其理念是藉著勸募基金以弘揚佛法,推動良善風氣、提昇生命品質。
法鼓山傳燈院: 關懷外籍漁工生活 屏東鹽埔漁港盥洗暨休憩設施啟用
從第二次共修開始,每次共修結束,輔導法師會做半個小時的開示,讓大家不只是來一起唱誦,也學習到唱誦文字中佛法的知見,如此更能幫助大家心口合一,達到修行的目的。 法師至今開示了迴向偈的內容,以及法鼓山是觀音道場的因緣,日後若因緣俱足,將開示《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這本書。 在編制上則設有都監一位、副都監一位,並設有賢首會、都監院、事務院、禪修推廣中心、佛學推廣中心、關懷中心、教育院、僧伽大學佛學院、事業體等單位,是法鼓山目前的核心組織機構。 其成立宗旨為: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民間則相信達摩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武學《易筋经》和《洗髓经》。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 菩提達摩以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由於達摩至神秀皆重視此經,而被後來的學者稱為楞伽師。 除《楞伽經》之外,達摩也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釋印順推測可能與他曾在江南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14年立案)與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2007年開始招生、學士班2008年開始招生、博士班2012年開始招生)合併成為法鼓文理學院。 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稱招生。
法鼓山傳燈院: 中華佛教文化館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使用。
1984年文化館開始動工擴建,並於1986年4月19日舉行落成開光典禮。 是年,並聘請護持文化館廿多年的鑑心法師擔任文化館住持。 其主要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傳燈院: 日語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 課程總覽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眾僅有四人。 寺院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平日常住眾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 禪無次第,每一個學習都是完整且圓滿的,皆須落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但人的學習有次第,得依照自己的程度、時間與狀況循序學習。
在演唱「平安之歌」時,她詮釋歌詞時說,聖嚴法師的法語帶給人一股不可思議的攝受力量,簡單易懂的文字卻蘊藏著佛法的智慧,這樣的音樂能帶給人正面的能量,也是新的一年吉祥的開始。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為文化館的下院。 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並以「農禪寺」為名。
但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法鼓山傳燈院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迄今。 目前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為主。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法鼓山傳燈院: 中華佛學研究所
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2年舉行大殿上梁安寶典禮,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為中華民國的大乘佛教團體,被民間歸類為台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的佛教團體。 創辦人為釋聖嚴法師,他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網易雲音樂推出「禪音行動」,看細分音樂類型超出想像的活力大部分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焦灼的時候聽一首平靜的音樂,很快就能讓人放鬆下來,禪音具有的質樸、安詳的特質,則能更有利於人靜心、思考。
法師一聽到這個想法,非常贊同,也鼓勵大家趕快開始練習,以期活動能早日舉辦。 「因緣」二字是佛法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因緣」的實證俯拾即是。 法鼓山傳燈院 最近有幸參與了道場新活動「大悲咒共修」的成立過程及活動本身,深深感覺因緣不可思議,因此提筆記錄這段因緣。 禪悅人生系列高端對話沙龍及展覽在北京坊舉辦2019年3月2日,由三同書院舉辦的「【禪悅人生】系列高端對話沙龍——大藝唯識」在北京坊第三次拉開帷幕。
由於齋明寺歷史悠久,加上歷代住持對寺產的愛護,寺中保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在經書中,以原版拓印的宋磧砂藏經為最;在書畫方面,則保有總統嚴家淦、于右任、梁實秋等人之作品。 齋明寺環境清幽,臨大漢溪,往昔有「崁津歸帆」、「靈塔斜陽」者,並列為大溪八景之二,其古道亦為昔日通往大溪之捷徑,現已成為古蹟巡禮中的重要景點。 具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其法脈始繼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 1999年1月22日正式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由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
鼓勵民眾藉由聽聞108響鐘聲,以佛法祝福開啟福慧自在的一年。 法鼓山表示,薰習「法華經」多年的音樂製作人季忠平這次應邀擔任網路直播聲音總監,他以讀完「法華經」其中一段經文「十如是」的感受為發想靈感,創作出「法華韻」,期盼帶給民眾心靈安定與平靜,體會「拈花不語」的禪境。 法鼓山指出,薰習「法華經」多年的音樂製作人季忠平這次應邀擔任網路直播聲音總監,他以讀完「法華經」其中一段經文「十如是」的感受為發想靈感,創作出「法華韻」,期盼帶給民眾心靈安定與平靜,體會「拈花不語」的禪境。 法鼓山傳燈院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由前教育部部長暨中國文化學院(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提倡成立,目的為發揚漢學。 其教育目標為以漢傳佛教的理論及實踐,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並能帶動社會淨化之僧才。
法鼓山傳燈院: 中華佛教文化館
所以分享資源,並不是壞事,大家資源共享,但我們繼續往前走。 如果你在原地不動,在同一個空間裡和別人爭有限的資源,那一定很痛苦。 (中央社記者高華謙新北18日電)法鼓山除夕撞鐘將在21日除夕夜登場,今年直播首度將法華鐘聲結合鋼琴聲,邀音樂製作人以讀完經文感想為靈感創作「法華韻」,彈奏者說,錄製時連彈1.5小時,完全不累。
法鼓山傳燈院: 修行不能執著,執著即生煩惱。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