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術館懶人包
內有專題展覽室、360度環場廳、繪本館、兒童遊戲室、數位藝術方舟、影音平台、影音藝術廳、圖書資料中心、教師資源室以及古典玫瑰園、春水堂、美術館精品店等空間。 全館總佔地面積約有10公頃(含戶外雕塑公園),主建築體呈東西向長條形設計,核心空間為地下兩層與地上三層,並設有多樣性的展覽與學習空間。 台灣美術館 2019年1月7日,原國立臺灣博物館執行部分業務移撥至國立臺灣美術館,由國美館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籌備小組」。 8月,順天美術館館藏全數運達國立台灣美術館,裡頭包括李梅樹、廖繼春、洪瑞麟、陳澄波、楊三郎、郭雪湖、林之助、顏水龍、李石樵、劉其偉、陳進、張萬傳、李澤藩、薛保瑕等臺灣近代重要畫家的作品,使台灣的藝術史更加完整,計畫未來將放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州廳園區展出。 10月2日,國家攝影博物館館銜名稱定案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本館依據三大核心主軸:「臺灣美術發展脈絡」、「媒材類別發展脈絡」、「藝術家風格與系譜」,歷經30餘年的蒐藏,目前累積約19000件藝術作品的收藏,建構臺灣美術史發展脈絡與研究藝術家風格研究重要資料,成為臺灣各時期社會的脈動、經濟與文化發展樣貌的縮影。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1988年開館營運,以視覺藝術為主軸,專注於臺灣現、當代美術之典藏、研究、展覽與教育推廣,致力為觀眾提供豐富且專業的藝術欣賞環境。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博館,是東部唯一一座國家級博物館,以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遺址為園區,包含位於康樂火車站附近的本館以及卑南遺址公園,兩個園區相距不到6公里。 史博館康樂本館有5個常設展廳,以迴廊的方式連續地呈現史前歷史的演變,還有介紹人類的演化研究,以及考古科學知識。 台灣歷史博物館著重於台灣歷史,包括台灣各族群與自然的環境互動、對外關係以及現代化等多項主題,常設展為「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完整地展覽著台灣早期至現代的歷史,用相當豐富的展示方式,例如:模型、造景和文物等,讓前來參觀的旅客,能對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另外,以兒童與陪伴者為服務對象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包含「互動體驗空間」、「教育展示空間」,以新興的兒童博物館學為方法,以未來教育為目標,鼓勵兒童各種「跨」界與「越」線。
台灣美術館: 導覽選單
期待在各樣實驗性計畫產製過程,強化兒童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以此探索既有以外的多元素養。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和屏東海生館為同時計畫建設,園區總面積達48公頃,設有9個展示廳以及潮境公園等遊憩設施。 其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IMAX 3D海洋劇場,讓旅客可以透過先進的技術,來了解台灣周遭的海洋環境。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為台灣第一座市立考古博物館,致力於保護台灣史前金屬器時代的遺跡,以及展示出土的文物。 十三行博物館旁還有一座新北考古公園,融合考古、教育和生態,設有學習體驗教室、部落教學區與狩獵教學區,營造十三行文化的環境,讓前來的旅客能更加了解台灣的歷史。 朱銘美術館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由藝術家朱銘於1999年成立,是台灣最大的戶外美術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簡稱科工館,是台灣第一座應用科學博物館,因為高雄是台灣的工業重鎮,因此科工館配合地區特色,展示科技的原理與應用,以推廣社會科學教育為主要目的。 科工館從地下1樓至地上6樓共計有7樓的展區,包括電信、機械、交通、航太以及莫拉克風災紀念館等,還有非常多互動體驗以及劇場,是一個寓教於樂的絕佳場所。 陳彥斌Fangas_Nayaw,〈亞人阿咪使〉,2022,複合媒材裝置暨行為演出,尺寸依場地而定。
台灣美術館: 歷史
開館以來不斷累積各項美術資源,近來更積極徵集臺灣美術文獻,是國內研究臺灣美術發展史最重要的資源中心。 資料中心主要服務項目包括:書刊開架閱覽、網路資源服務、美術參考諮詢、資料複印服務、館藏資源指引、多媒體資料觀賞,及文獻傳遞服務等工作,提供深度內涵與友善分享的知識服務品質。 因肩負守護臺灣美術資產的重任,對入藏藝術品給予適當維護保存與定期狀況檢視、記錄、修復、裝裱等保護措施。
有感於台灣老、中、青三代藝術家之間逐漸形成的文化斷層,台灣美術館以發揚中青代本土藝術為目標,以專業的眼光與開放的心胸為文化接軌,發掘深具文化內涵與潛力的優秀藝術家,結合更多對文化發展志同道合的藝術愛好者,為藝術開創新的生命力,讓藝術走進家中豐富生活,也為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心力。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位於屏東縣車城鄉,是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博物館,面積將近一百萬平方公尺,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參觀海生館。 屏東海生館的展區分成:珊瑚王國館、台灣水域館以及世界水域館,其中世界水域館以虛擬手法呈現古代海洋的環境,是個十分特別和難得一見的展覽。 國立台灣博物館簡稱台博館,一共有三個園區,分別是:本館和土銀展示館、鐵道部園區以及南門園區。 台博館主要收藏台灣的人文史料和自然產物,常設展有生物展示區和先住民展示區,建築本身便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是一間非常值得一看的博物館。 另外,台博館知名的恐龍展則在土銀展示館中展出,是一個常設展覽,預計展出至2022年底。
台灣美術館: 服務連結
外側園區在主館東側、英才路側門小山坡上,設有一處「碑林廣場」,專門蒐集臺灣先賢已故書壇元老及台灣當代書壇耆宿之手澤墨蹟、書法精品,再以現代吹沙技術精工鐫刻,呈顯原有墨韻風貌,集各家真蹟於一處,益增碑林之美感。 2021年4月20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正式成立,臺中辦公室設於國美館內、臺北館設在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2020年2月,新任臺中市長盧秀燕取消原市府與文化部的臺中州廳計畫,文化部開始另覓台灣藝術史專屬展場及檔案中心。
朱銘美術館海拔將近200公尺,可在園區內眺望東北角海景,且多為戶外園區,到訪的旅客能盡情地擁抱大自然,在山海之間欣賞藝術家朱銘和其子朱雋的雕塑作品。 台灣美術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是台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館藏有近70萬件藝術品和文物,包含青銅器、古籍、瓷器等古老文物。 因為故宮的館藏過多,採定期更換展覽品,因此每隔幾個月去故宮能看到的文物都不一樣,如果沒有時間前往故宮參觀的話,故宮近年積極將館藏文物數位化,可以前往官網透過VR欣賞這些藝術品。 2013年3月25日,文化部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成立「藝術銀行」(2014年4月藝術銀行總部遷至西區自由路),相關事項由國美館執行。 1999年7月凍省後,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改名為「國立臺灣美術館」,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國立美術館。
台灣美術館: 典藏研究
台灣美術館的誕生,來自台灣房屋以「深耕台灣、熱愛台灣、了解台灣」的企業精神為出發,懷抱著對台灣的情感,提供優質寬廣的多元文化空間,具體支持藝術並推廣公益活動。 為開拓各種新興科技議題的討論和探索,本館積極建置符合科技趨勢的創新展演實驗場域。 建置「U-108 Space」,結合5G技術、沉浸式視覺/聽覺共演、虛實整合的全沉浸式複合式空間,提供藝術家發展數位展演作品及跨領域藝術發表;增設「漂浮島城VR藝廊」,打造為全臺第一座藝術VR常設體驗空間。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簡稱傳藝中心,主要任務為推動台灣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傳承。 位於宜蘭五結鄉的傳藝中心,園區佔地24公頃,園區內有閩南和巴洛克等不同風格的建築,還有許多傳統技藝體驗,讓旅客能以玩樂的方式,在無形之中對台灣的傳統藝術有更深的了解,進而讓傳統藝術能代代流傳下去。
- 屏東海生館的展區分成:珊瑚王國館、台灣水域館以及世界水域館,其中世界水域館以虛擬手法呈現古代海洋的環境,是個十分特別和難得一見的展覽。
- 科工館從地下1樓至地上6樓共計有7樓的展區,包括電信、機械、交通、航太以及莫拉克風災紀念館等,還有非常多互動體驗以及劇場,是一個寓教於樂的絕佳場所。
- 透過作品相關史料文獻蒐集、編目、數位化和研究,建置圖像與文字的多元資料庫,以資訊科技輔助藏品自動化管理與服務機制,與全民共享藝術文化資源。
- 位於宜蘭五結鄉的傳藝中心,園區佔地24公頃,園區內有閩南和巴洛克等不同風格的建築,還有許多傳統技藝體驗,讓旅客能以玩樂的方式,在無形之中對台灣的傳統藝術有更深的了解,進而讓傳統藝術能代代流傳下去。
- 透過科技應用深化藏品價值,以多元視角欣賞臺灣重要美術創作,結合AR、VR、MR等新興體驗裝置或互動投影的開發應用,期能以更貼近觀眾生活方式引介臺灣美術特色。
- 藏品應用上持續活化,包括各式核心展覽之規劃與教育推廣活動之辦理,深入典藏品與臺灣美術史脈絡發展研究,以典藏目錄、專輯、文宣出版品及線上資訊服務等多重傳播。
過程中將以緩速進行,觀眾可於公眾通道步行跟隨觀賞,體會身體與環境之間的應對變化。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庫擴建工程」開始規劃、設計、監造案的發包(2007年動工,2008年停工)。 1981年5月6日,由漢寶德主持評審會議,結果由太嶽建築師事務所(郭基一)取得設計權,建築工程則由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辦理。 此外,針對12歲以下孩童閱讀需求,特別規劃兒童繪本區,營造一個以「美術」為特色,彰顯繪本與藝術特質的閱讀空間,希望藉由繪本的故事性鋪陳,引領孩童欣賞繪本的藝術語彙,培養孩童美感認知與閱讀習性,期待文化藝術的種子永續深耕。 位在台南的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前身是1912年建造的台南水道工廠,至今則以水道博物館的姿態開放民眾參觀。
台灣美術館: 臺灣博物館
2012年5月21日,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改隸國立臺灣美術館。 黃土水〈水牛群像〉:翻製品,原作為文化部列冊國寶,典藏於臺北市中山堂。 2001年8月,由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結合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楊家凱與陳宇進)與陳柏昇建築師事務所負責重新設計規劃與監造場館。
透過展示牆設計的線條感活化了純淨的空間,四周引進一束束柔和的自然光源,更讓賞畫者心曠神怡,台灣美術館除常態性的展出美術館珍藏作品,更不定期舉辦台灣中青代藝術家主題作品展,包含繪畫、攝影、陶藝與雕塑品,以及台灣原民文化技藝展等,以及免費提供各類公益活動場地使用。 台灣美術館 藏品應用上持續活化,包括各式核心展覽之規劃與教育推廣活動之辦理,深入典藏品與臺灣美術史脈絡發展研究,以典藏目錄、專輯、文宣出版品及線上資訊服務等多重傳播。 透過科技應用深化藏品價值,以多元視角欣賞臺灣重要美術創作,結合AR、VR、MR等新興體驗裝置或互動投影的開發應用,期能以更貼近觀眾生活方式引介臺灣美術特色。
台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
透過作品相關史料文獻蒐集、編目、數位化和研究,建置圖像與文字的多元資料庫,以資訊科技輔助藏品自動化管理與服務機制,與全民共享藝術文化資源。 2018年9月,時任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赴美國加州與順天美術館董事長許照信正式簽署捐贈意向書,將順天美術館館藏畫作(共652件)與全數無償贈予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許董事長說這是為了完成父親(順天堂藥廠創辦人許鴻源)遺願與夢想。 台灣美術館 10月,文化部與臺中市政府簽署台中州廳園區合作意向書,未來臺中州廰修復後,連同舊市議會與周邊區域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接管計畫成立「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州廳園區」。 1980年2月8日,臺灣省政府在臺灣省主席林洋港主持的會議中決議規劃籌建一座美術館,臺中市政府提供第六號公園預定地無償撥用,10月14日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開始公告競圖。
藉由集團體系海內外的資源,扶植台灣本土藝術家成長與持續創作,提供藝術發揚的平台,支持藝術家站上國際的舞台。 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順益關係企業旗下的財團法人林迺翁文教基金會所創立,是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因為原住民博物館在故宮附近,所以很推薦大家一次參觀這兩座博物館。 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規劃四個展區,以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環境、器具和文化等為主題,並設有親子教育課程,期待台灣各民族能更加互相了解和尊重。 移動行為展演」藉由自由移動的跑酷表演者,於美術館中四個畸零空間的作品放置處移動,貫穿美術館中的公共路線。
台灣美術館: 研究報告
一座自園區延伸入內貫穿美術館南北的中央空橋,劃分為東區及西區,西區為A、B型展覽室,東區為C、D、E、F型展覽室。 展覽空間包含A至F型展覽室、美術街、資訊轉運站、數位藝術方舟-數位創意資源中心等。 在展覽空間的使用上,一、二樓為特展區,三樓為台灣美術典藏常設展,F型展覽室則以捐贈展為主。 橫跨東西兩域的「美術街」空間、竹林內廳及下凹庭園的廣場可作多重組合的變化,提供跨領域的展演場域。
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區。 台灣美術館 1988年開館時為「臺灣省立美術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實行精省後,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並改為現名。 本館設有資料中心,為美術專門圖書館,館藏範圍以藝術相關之圖書、期刊、電子資料庫、多媒體資料為主。
台灣美術館: 典藏
此外,亦持續辦理國際性大型雙年展、當代藝術特展及國際交流展等,期以展現全球藝術發展趨勢與多元型態創作,創造臺灣在國際藝文視野之話語權。 各檔展覽皆可透過專業的導覽解說員,陪伴觀眾從導賞中獲得多元的藝術知識。 台灣美術館 2015年,文化部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共同參與執行,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由文資局修復,藝術層面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執行,修復完空間則國立臺灣博物規劃未來成立的國家攝影博物館使用。
台灣美術館: 台南|美術館
為強化臺灣美術主體價值,建構美術史發展脈絡與詮釋體系,本館每年皆規劃臺灣藝術主題展,除介紹本館重要典藏作品,亦爬梳臺灣美術脈絡、創作思維及發展趨向。 此外,亦辦理臺灣美術之各類學術活動,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參與,提出深化且多元的研究觀點。 此外,為搭建跨國界、跨領域的交流界面,拓展美術研究的視野,亦結合本館重要國際展、主題策劃展、雙年展等活動,舉辦學術性研討會、論壇或座談會,以建構與國際相關專業機構、美術館、學術社群、藝術家之交流對話空間。 本館服務對象包括個人、家庭、學校與各式機構團體(含偏遠地區學校及弱勢團體)等。 觀眾除可以參觀展覽外,更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與學習資源,進一步認識美術館的展覽與藝術作品,如:專題講座、研討會、工作坊、教師研習、人員導覽及語音導覽等,大門廣場及園區亦不定時規劃各類推廣活動,提供觀眾休閒時更多親近藝術的機會與可能性。 本館展覽空間共分為三樓層,展示內容以建構臺灣藝術史為核心目標,辦理研究型主題展及資深藝術家個展,聚焦臺灣藝術歷史發展與多元觀點的研究成果,以呈現本館擁有豐富的臺灣現、當代藝術典藏。
台灣美術館: 台南|奇美博物館
園區內主要分成「博物館區」與「淨水池區」2大區域,其中博物館區還有細分成花園區、博物館區及密林區。 花園區與密林區主要是戶外的自然生態區,而博物館區內,則是展出水源的從無到有,種種的過程所運用到的工廠機械,都非常精緻壯觀。 黃金博物館位於新北市瑞芳區,原址為昔日亞洲最大的金礦產區,博物館的建築是當時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辦公室,由2002年的台北縣政府主導,重建礦區並設立博物館,讓台灣過去輝煌的歷史得以被世人知曉。 黃金博物館一直以生態博物館為理念,致力保護周圍的自然景觀生態、礦區遺址和人文資產,努力讓這份珍貴的歷史能受到妥善的保存。 袖珍博物館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是亞洲第一家以袖珍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袖珍作品大多是縮小12倍的娃娃屋,最小的作品以縮小120倍製成,最珍貴的作品由英國藝術家耗時三年多才完成的。 (推薦給你:台北下雨天好去處)袖珍博物館將袖珍精品以主題進行布置,共計多達200件主題作品,藝術品精緻華麗的程度,絕對讓旅客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