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詳解
由Netflix製作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在社群平台上網路成癮、彼此撕裂、假新聞亂竄….難道FB自己不就是作惡的來源之一?」近期Netflix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Social Dilemma)中即大力抨擊FB,作為全球社群媒體龍頭,其經營運作的本質就會讓人們會上癮,對於造成的負面影響束手無策。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紀錄片中也敘述到關於「點讚」這個行為的效應,一開始導入這個讚是為了表達喜歡給予鼓勵。 但後續當人群大量使用社群時,卻會為了自己的讚不夠多、相互比較、甚至在意一些對於自己的言論,而導致自殺和憂鬱症狀的人大量增加,尤其是青少年,研究的數據表示在網路社群蓬勃發展後,青年的自殺率上升超過100%,甚至連小於14歲的青少年也大幅提升自殺率。 邀請到許多過去在社群軟體的工程師來敘述他們認為的社群帶給民主社會的災難,其中包含Instagram創立的班底、臉書按讚的開發發想者、Google裡Gmail的發展工程師都現身說法,讓當代人知道這些軟體在方便之餘帶來的風險性。
- 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 不過像我則喜歡這樣的效率與便利,因為比起電視或者路邊的廣告,常常推送一些我沒完全興趣的保健食品,臉書廣告會給我比較喜歡的科技產品,這是一種「效率」的呈現。
- 但後續當人群大量使用社群時,卻會為了自己的讚不夠多、相互比較、甚至在意一些對於自己的言論,而導致自殺和憂鬱症狀的人大量增加,尤其是青少年,研究的數據表示在網路社群蓬勃發展後,青年的自殺率上升超過100%,甚至連小於14歲的青少年也大幅提升自殺率。
- 尚海龍認為,香港創科界需要一個商業生態系統:「單靠SME(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中小企)係無機會的,需要錢、技術、地方,香港租金好貴」,加上與創科業的市場佔有率十分低,本地生產總值不足1%,他直言「成為支柱性行業?係艱難啲」。
- 一方面,我們會感慨美國低素質教育的人已經反智到這個地步,另外一方面也會驚歎社交平臺對他們心智影響的程度之大。
當我們每天在使用這些「免費」社群網絡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公司要如何生存? 其實,我們都是這些公司的商品,我們的注意力就是給販售廣告商的商品。 世界上沒有真正免費的軟體,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隱私和時間。 手指在動態消息頁面下滑這件事就像是賭場的角子老虎機一樣,你不知道螢幕下拉以後會出現什麼,就像是你不知道拉下角子老虎機的手把會不會中獎一樣。 這樣對新鮮感成癮的我們,已經把拿起手機不斷的滑動態,當作解決無聊和焦慮的慣性動作。 看個email、youtube、Twitter、刷個ptt,再回頭看看IG有沒有人回覆。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The Social Dilemma),Netflix 紀錄片
除了以寫實感取勝的新聞元素外,片中亦包含藝術創作色彩鮮明的敘事方式,如動畫片的型式,也一度在片中得到短暫的運用。 相關內容有助於帶給觀眾風格與此前差異較大的觀影感受,可創造一定的新鮮感,同時動畫的型式也具有較可愛的特色,能夠適時地調劑氣氛,讓嚴肅題材的作品不會過於沉重。 另外像中東地區因水資源缺乏,注重水龍頭流水量判定;紐澳市場重視產品強度,因此水龍頭扭力、耐壓的規定較嚴格……這些法規面的建議,完全顛覆業者以往習慣的埋頭研發──銷售模式,改為從需求面及法規實務面出發,在動手製作產品前就先了解整個戰局,謀定而後動,讓他們還沒出手就先有了勝算。
電影中描述非常現實的事情,在我們免費地使用這些軟件的時候,實際上沒有想過誰來替我們買單這些使用的費用,而以這些工程師的結論來說,是每個廣告主和企業買單了我們使用這些社群軟體的使用費。 另外則是透過一個情境劇描繪一家五口因為網路社群生態而發生的生活上的問題,和孩子手機成癮的情況,將日常社群軟體背後變成了一個充滿科幻感的單元短劇。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在這個科技進展極快時代裡,我告訴自己要是個清楚知道怎麼使用工具的人,因為它們能為我賦能,能幫我達成目標,享受生活,而非被工具所困。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演算法的塑造 展現不錯的觀賞性
葉信岐說,過去,製造商與貿易商的立場並不一致,業者甚至常有被貿易商「剝一層皮」的感覺。 但這次計畫以新市場的需求出發,把貿易商拉進來當幫手,提供業者相關法規與市場等第一手資訊,對製造端業者來說,就好比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沒想過的隱藏版資源,讓整個轉型的打擊面更廣。 例如水五金製程中的翻砂、拋光,必須依靠人力進行,但製造過程辛苦勞累,又得面對高溫、汙染問題,讓年輕人望之卻步,也為產業帶來了一個致命的打擊──「缺工」。 當世界人們都只願意在同溫層中不去對談和了解,民主的機制就會被受迫害,這也是一些極權者和人權迫害的政府樂於看見的。 簡單來說,道德感是「被建立」的,怎麼協助孩子擁有自己的一套自我判斷機制,才是這個多元時代下的課題,偏頗的禁止,只會適得其反。
智能產品與網際網路,算是當代最具代表性改變人類活動與社交方式的主要發明與行為變遷。 我們無法不去看誰傳送訊息給我們、或是在網上購物、叫外賣、預約搭車等便利性和無時無刻的數據生活,但這樣的行為是好或是壞,引取許多專家學者的擔憂,而如今發明這些社交媒體的工程人員也發出警告性。 社群媒體侵蝕人們生活已經不是什麼勁爆的新聞,網路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都已是老生常談的論點。 今年,Netflix從不一樣的觀點做了一部劇情式紀錄片,分析資本主義在社群網絡的運作邏輯、解密背後演算法,邀請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Pinterest…等創辦人、專案管理者與工程師,來講解社群媒體危害人類的一面。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Tags: 串流影音專欄 智能社會 社群平台 Facebook YouTube 演算法 民主社會 假消息 青少年 藍鯨事件 同溫層 紀錄片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More…
這樣的電影架構,也讓作品具有基本的故事脈絡,不會淪為內容較扁平的學術報告,有助於提升觀賞性。 這樣接受喜好的引導並不只是商業問題,而是有著更深入一層對於民主社會的影響,例如大家都很熟知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路戰透過假新聞、假消息放送而抱怨為何社群軟體不去管制? 但很簡單的一點如上述所言:你不是真正的用戶,真正的用戶是這些發錢的廣告主,而他們也是透過合法的方式在社群上下廣告。 「影響凡人生活的巨大體系必定有害。」影片的一開頭是這麼寫的。
中國與俄羅斯是世界上兩個主要「使用資訊戰達到政治目標」的國家。 法國國防部智庫在外交政策網站上,發表「俄羅斯像暴風,中國是氣候變遷:資訊戰的不同手法」,解析中俄兩國資訊戰的特徵以及趨勢。 中國擁有自己的社群媒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俄羅斯則是擅於使用臉書、Instagram、推特、YouTube操作媒體風向。 一個看了五年科技新聞的人,和看了五年社會運動的人的人生價值觀差別有多大?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台灣米師傅 帶領米食新航向
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每天都在研究如何讓人成癮,例如:手機往下拉就有新資訊,這是心理學上的間歇正增強,讓你知道每次只要往下拉就有新資訊。 還有我覺得最考驗自制力的設計是,打字時會有刪節號的回覆狀態,暗示對方正在回覆留言。 這也是許多人知道的「演算法」但是演算法其實並不是群體演算,而是個別針對他人去進行演算,而這之中他們所做的最終目的不是「猜測你喜歡的東西」而是「洗腦你去喜歡這東西」。
即便我們有意識的去選擇自己的閱讀題材,但人總有喜好和偏好,自然的我們還是會想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留給有興趣的東西上面,看有興趣的新聞上面。 久而久之自己的思維就會有盲點,就會有自己從未思考和碰觸的方向和邏輯。 雖然東京奧運會已經結束,但如果《機智醫生生活》沒有停播一週的話,確實能勉強趕上奧運會的尾巴XD 【本文主要在於補充背景知識,不包含關鍵劇雷,… 如果你對這類現象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能會把這篇推送轉發到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觀點;之後為了確定這部片子到底是否值得看,可能你還會再去知乎上搜尋一下相關評論。 我是一個只看A訊息的人,你是一個只看B訊息的人,我們都深深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東西是無比正確,世界就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世界盃A組:荷蘭奪頭名 卡塔爾成最差東道主
在網路上與人交談時,不要自行腦補對方在想什麼,不要貼標籤,也不要因為別人貼你標籤,而合理化去貼別人標籤這件事。 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社群媒體透過心理學去改變人類的行為,這其實跟《全面啟動》的概念非常相似,科技不再停留在淺層表面,而是進入深層的意識裡,植入一個想法(習慣),改變人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想法。 最近一款網飛新出的紀錄片,為我們深刻剖析了社群平台真正的弊端。 有人說,這可能是今年網飛最好的一部紀錄片——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The S…
- 這些總是推薦我們感興趣的演算法讓我們人們彼此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並造成兩極化,且因為免費,我們把自己的自主思考、想法、邏輯賣給了廣告商和社群軟體,我們在社群網路被「教育」成一個沒有獨立自主想法的空殼,此外,還有造成社群上面的比較心態、焦慮、難過,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暴露不足且裹足不前。
- 例如水五金製程中的翻砂、拋光,必須依靠人力進行,但製造過程辛苦勞累,又得面對高溫、汙染問題,讓年輕人望之卻步,也為產業帶來了一個致命的打擊──「缺工」。
-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可以說將事情進量的簡單化讓一般人可以理解這些數據和社群帶來的問題,其中造成族群對立這點在台灣這土地上確實很有用,如何不被這樣的數據操弄,就得回歸到本質「個人」的判斷與主動去理解跟你對立或不同人群的聲音,而不是受到大數據將同溫層發送給你。
- 社交媒體的問題其實不僅止於讓人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還包括缺少針對這些平台的管制,所可能衍生的危機,這些問題近幾個月來已在現實中上演。
- 這樣的電影架構,也讓作品具有基本的故事脈絡,不會淪為內容較扁平的學術報告,有助於提升觀賞性。
- 對水五金產業來說,有一項其他產業無法複製的優勢,那就是同業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
- 看個email、youtube、Twitter、刷個ptt,再回頭看看IG有沒有人回覆。
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有共鳴,片中提到的問題都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身處其中,更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被解決的急迫性。 這裡提及的演算法,根據FB所說是先前曾運用在緬甸國內的種族仇恨言論時,實際操作過的演算法工具。 過去幾年當中,緬甸的FB使用者社群極為活躍,但伴隨而來的卻是越來越多針對羅興亞人的仇恨言論,此間造成的傷害,也讓FB直接被聯合國點名,FB對於這類內容的縱容放任,才深化了緬甸的族群對立。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社群軟體製造兩極化:
一方面我們創造出了近乎烏托邦的世界,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另外一方面我們似乎隨時可能因為放大了惡的技術,而傷害我們的世界。 而FB向外界透露的演算法,其實並沒有任何詳細內容的說明;諸如實際運作的機制為何? 各種疑問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詳述,唯獨表示這套預備好的防禦機制,將會擴大危險內容的判別門檻,經由內部篩選後直接降低文章的觸及率、或直接將該文章或發文帳號予以封鎖刪除。 社交媒體的問題其實不僅止於讓人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還包括缺少針對這些平台的管制,所可能衍生的危機,這些問題近幾個月來已在現實中上演。
但這樣做的優勢在於能直接串連所有廠商的人才庫,擷取四十二家廠商的專長,再編織成一張大大的技術網,任何難纏的要求都不漏接,更能大幅縮短產品研發時程。 以水龍頭來說,看似簡單,仔細拆解卻會發現裡頭學問不小⸺銅合金、塑膠、橡膠元件必須經過設計、開模的製程,進水軟管也得配合得宜,再加上表面拋光、電鍍,花上一年時間開發是非常基本的時程。 這之中都免不了就是商業行為,紀錄片《百萬YouTuber爆紅實驗》中導演就身體力行的去嘗試各種YouTuber行為和花招,最後得出了他的擔憂與結論,也就是說,這些社群軟體的背後有許多令人擔憂的效應逐步擴散。 這種社交媒體平台的經營模式,幫你出錢的是「廣告商」,臉書則透過算法處理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了解每一個帳號的喜好,並替廣告商做到精準推送。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TNL 網路沙龍守則
「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這件事在過去幾年的感受更為深刻,無論是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或是近期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發現網路言論變得越來越失控,很多時候人們不再「好好談話」而是發出各種情緒化的言論,到處貼標籤,醜化彼此。 其實早在網路發展初期,這樣的問題就已經發生,但激化與對立的狀況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往上增強,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為偏執、情緒化、暴力… 你是開心或難過,你晚上沒睡覺時在看什麼東西,你按了什麼文章的讚等等。 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追蹤,去預測我們的行為,並建構使用者的性格數據。 而且越來越能精準預測我們的喜好,進而開始有效投遞「我們會喜歡的物件或議題」。
3位演員透過多場對手戲來詮釋,他們想方設法地留住社交媒體使用者的注意力,演出效果亦能做到基本的娛樂性,使紀錄片的質感得到提升。 這種擬人化的特殊安排,也能讓本來就冷冰冰的電腦事物,顯得更有人性溫度,讓作品較平易近人。 【大紀元2021年01月30日訊】手機與社交媒體成癮,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大問題,自然也是影視作品值得探討的題材,美國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便對此給予了深入且淺顯易懂的探討,成為一部頗有啟發性的作品。 而這樣的開始其實是好的,例如在武漢肺炎的實際狀況中許多人從中發現什麼是假資訊什麼又是真的,台灣因為人口密集故雖然假消息容易散佈但這也表示在闢謠方面也有絕佳的擴散力,我想這也是因為台灣長期被迫受到訓練與懷疑資訊來源之故,比歐美各國更增添一份警惕,畢竟一個不注意可能就會被「厲害了我的國」給吞噬。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生活與休閒
生活已經與社群媒體劃上等號,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被改變。 起床不是被太陽曬醒或鬧鐘叫醒,很有可能是被長輩早安圖喚醒。 睡前也習慣性地滑手機後再睡,甚至有時越看越精神,還捨不得睡。 大家都知道,這是社群媒體「上癮」的症狀,紀錄片想討論的,正是社群媒體如何研究讓人「上癮」的機制,也就是演算法。 這些總是推薦我們感興趣的演算法讓我們人們彼此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並造成兩極化,且因為免費,我們把自己的自主思考、想法、邏輯賣給了廣告商和社群軟體,我們在社群網路被「教育」成一個沒有獨立自主想法的空殼,此外,還有造成社群上面的比較心態、焦慮、難過,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暴露不足且裹足不前。 以前平面媒體的廣告給每個使用者所看到的廣告一樣,像是報紙、電視廣告。
雖然電視的廣告不像現在這麼精準,也不會因為搜尋,出現極端暴力的結果,但身為家長或者「有意識的人」,應該是去引導孩子,認知到有一些東西是錯誤、是有害的。 我們是一群跟俄羅斯有緣份的5個台灣女生,不同年齡、個性迥異、人生目標各自不同,卻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在俄羅斯。 我們在俄羅斯工作,在俄羅斯學習,在俄羅斯生活;用青春時光熬出點點回憶,這些傷心、快樂、痛苦、幸福、孤獨和幸福;煎熬著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繼續前進的養份。 凌威航太 邱富川技術副總:從講師的實務及研究歷程分享,讓我們知道單一顆衛星蘊含巨大的知識,從電腦板、天線到外面的材質(鋁合金)都是有講究的,這些知識和實務的經驗都是非常寶貴的。 此外,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在2022年的太空預算中,首次將火箭、衛星和太空探索計畫同時納入年度待辦事項清單,其中最大部分為2.764億美元,將用於衛星計畫,並推動一系列的培育計畫。 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將資助五所大學400萬美元,預計至2026年以前,每年培養150名太空工程師。
這類功能設計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交上的新困境。 大資料時代,個人隱私如何洩露,平臺如何利用我們的資料進行個性化的廣告服務已經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但外界也有困惑的是,在FB不透明的演算法下,界定危險內容的標準為何? 如果沒有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協作,是不是就成了FB自己說了算的內容控管? 先前才因為將《紐約郵報》報導杭特拜登醜聞,列為「爭議或不實的無證據政治內容」而發動一系列帳戶停權、文章封鎖等爭議,FB卻難以在這一點上提出令所有人能夠信服的答案,因而招致不少言論審查的質疑。 水五金產業目前最大困境在於缺工與傳承,但這些結構上的問題需要長期政策思考才能解決,因此「新水五金軟硬翻轉產業生態系計畫」聚焦產業短期困境,以產品創新、開拓新市場以及拓展跨領域產品服務三大方向為目標,希望結合軟硬體,為業者創造新業態,開發跨域商機。
不斷看手機,正代表我們期待在每次一開手機時,永遠有好東西等著我們。 然而事實上,真正引我們上鉤的不是每次都有好事,「捉摸不定」才誘人:知道某件事可能發生,但不曉得是何時,才讓人類獲得渴望,渴求獲得關注。 大多數的人在起床的半小時內,會查看你的手機,而甚至許多人起床後的第一件是去滑手機,然後半小時就不見了。 一起床,想說看看昨天皇馬有沒有贏球就起床,然後想:“啊那看個比賽精華好了,youtube推薦給我看梅西的影片,也順便看一下好了,一下子半小時不知不覺過去了。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Mac 應用工具推薦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如何贏得他人的目光,如何索求他人的認同…即便,我正在觀看一部探討網路媒體對人的影響的作品。 社交媒體如何讓人難以自拔,從而耗費大量的時間,片中也給予較紮實地闡述,「演算法」便是其中的重要關鍵。 演算法可根據使用者的習慣、經常點閱或瀏覽的主題,來推測使用者可能的愛好,從而主動推薦當事人感興趣的內容,使其樂於花更多時間觀看。 就電影內容的刻劃而言,能夠讓人對社交媒體的運作方式,有最基本的認識。 專家們的專業知識自然不是問題,攸關電影可看性的,則是內容的呈現能否便於一般大眾理解。 就這部分的層面而言,《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也能有效地兼顧通俗性,片中的專家們談論議題時,遣詞用字都較為淺顯易懂,專業術語的使用被盡可能地壓縮,即便對科技、網路領域極為陌生的觀眾,相信也不難理解影片所談論的內容。
每天從社交軟體獲得新聞的不同,世界觀和思考模式也慢慢被形塑成不一樣。 「提升使用者使用時間」為目標導向的社群軟體,會只丟你認同的訊息和動態訊息給你,而長期下來,每個使用者的價值觀和邏輯便會越來越兩極。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Netflix提供)有關5口之家的角色而言,《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設定也能做到兼顧各種面向。 這個由2位成年人、3位孩子所組成的家庭中,弟弟、妹妹屬於手機、社交媒體成癮的典型患者;姊姊則屬於青年中的清流,對這類情形格外警惕,且不時勸說弟弟、妹妹;母親對子女的情況感到無奈,並試著做些許的改變;父親一角則對手機、社交媒體議題明顯無感。 這樣的安排,也比較能兼顧到社會中的各種人性面向,讓家庭成員的形象較有寫實感。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世界盃B組:伊朗惜敗 英格蘭和美國攜手晉級
每個人獲得的資訊種類是不對等的,在長期推薦系統的不均下,從社群軟體蓬勃發展接近10年後,很容易在其他領域的資訊我們從沒有碰觸過。 這不僅僅造成政治觀感的不同,還有專業,人生觀念、道德的嚴重分歧。 而正因為這10年我們從未觀看過別人的專業領域、關心另一個層面的政治議題、關心其他的社會、環保、人權力議題。 某一執政黨的支持者,從未關心在野黨支持者的思維;關心永續經營和環保議題的人,可能從未關心其他政治、人權議題。 當然這不是一個非A即B的二分法,不是說我們從不關心其他新聞,而是因為人的時間有限,但專注力和時間我們往往會留給自己偏好的主題和興趣,而久而久之自己就走向舒適圈的死胡同裡,從未離開,從未關心其他議題。
(Netflix提供)紀錄片與娛樂性質的電影相比,會十分強調真實性,不能脫離現實。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本片對此也運用了一些能貼近作品類型的元素,諸如電視台的新聞畫面,對紀錄片而言便是極為便利的取材來源,也有助於深化寫實感。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也能做到善用此一資源,所擷取的畫面或內容,也普遍能最大限度的契合專家們所闡述的議題,能夠有助於觀眾融入氣氛,對於敘事上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就這樣,吳佾達帶領頂番婆水五金產業這群平均「年紀」超過四十歲的老廠商,打了一場艱辛但成功的硬仗。 不過,對習慣單打獨鬥的業者來說,從沒嘗試過的新合作模式,從一開始就為他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負責協助生態系發展計畫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專案經理葉信岐解釋,以往廠商之間的合作方式比較單點直線,通常是供應商下指令,下游廠商聽命辦事。 但生態系的理念是,大家坐下來談,先分析市場,再聚焦需求、研發產品,合作方式非常不同。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二○一九年,吳佾達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合作,加入「新水五金軟硬翻轉產業生態系計畫」。 這項計畫推動四十二家水五金業者跨域合作,以產品創新、拓展新市場與跨領域產品服務為目標,期望從全新的視野與角度,為水五金產業開拓新戰場。
因為系統演算你會對這方面的消息感興趣,而最終當你看到誇張的假消息時,你就忍不住點開訊息達到觸及率,這也是為什麼假新聞擴散速度比一般的實際消息來的快,你的喜好和聳動的廣告農場文成為點擊擴散的最好利器,簡單說人在不知不覺成為了事件中的加害者。 故真正的客戶和使用者其實不是我們這些每天觀看FB和YouTube,而是這些企業和公司,他們才是真正的軟體使用者。 過去Facebook剛成立時的目的只是希望交朋友與人交流,YouTube最初是想和認識的人分享自己拍攝或有趣的影片。 電影中描述非常現實的事情,在我們免費的使用這些軟件的時候實際上沒有想過誰來替我們買單這些使用的費用,而以這些工程師的結論來說,是每個廣告主和企業買單了我們使用這些社群軟體的使用費。 稜研科技 柯孝聰技術經理:這次的活動讓我們能跟不同的公司認識、了解對方的產品,找到更多與學界和業界合作的機會,真的會有一種臺灣的衛星產業一起向前學習邁進的感覺。 芳興科技 許迪翔研發部經理:芳興一直以來就有生產許多和衛星相關的零組件,像是福衛的天線零件跟濾波器,在技術力上臺灣的企業是無庸置疑的,基於這樣的優勢,或許能慢慢從零件製造,轉到軟體發展,再結合民間的力量走到系統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