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爭議詳細攻略
認為「三系說典範的二大預設──緣起自性空與人間佛教,不但在立論上陷於內在理路的困思和偏頗,且不能依判準一致的原則用之於本系。……依此預設所論斷的印度佛教滅亡之因……是一種預設立論下的偏見。」而且,作者也否定了印老對淨土信仰的看法 。 刊登這篇文章的《諦觀》81期,在第一頁有「恭賀佛教高僧、佛教泰斗──印順導師……」的祝壽文字,但是雜誌中卻刊登這篇長達91頁的長文來評破印老的理論。 針對上述所提緣起性空、中觀、如來藏、真常唯心等佛教思想,印順法師在其著作中都有一定的判攝,而所判攝的內容,應非如現代禪的理解 。 印順法師多次在文章中強調佛教思想的判攝準則是依據「四悉檀」,其對中觀、禪、密、淨土等思想的判攝,不外乎是依據「四悉檀」。 而既然現代禪和恆毓不認同其對中觀的定位,也不同意其對禪、密、淨土的反省,似乎應回到「四悉檀」的基本立場進行評判,指出其對各宗派認識上的問題。
從1991年起,自覺參悟的蕭平實,於中央信託局等民間社團開始講經授課。 1997年於台北市圓山地區創設正覺同修會,除了依據經典上課共修,傳授第一義諦之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外,其正智出版社,每兩個月定期出版佛法相關書籍,至今不輟,以及講解經論之各種講記,範圍涵蓋禪宗、淨土、密宗、阿含、唯識、般若中觀等,總計已超過一百多本。 無著之後對於清淨依他起性的改造的第二條路是:將清淨依他起性理解為正智。 例如在討論到三自性與五事(相、名、分別、正智、真如)之間如何對應時,《成唯識論》引用《瑜伽師地論》來支持第一種立場,其中正智被歸屬於依他起性。 在台灣佛教戰後的思想史中,印順法師所居的地位十分重要,據聖嚴法師、楊惠南教授的觀點,他們皆承認「印順導師當被譽為明末以來中國佛教界的第一具有思想內涵的高僧」。
印順爭議: 中國佛教問題
問題是出在他涉及的論點太多,他的目的,不在於作學究式的為學問而作學問,他是希望為兩千數百年來的佛教作一番正本清源的工夫,希望為後起的學佛之士,不要以誤傳訛,不要籠統漫汗、人云亦云地糟蹋了佛的正法,以致於引生諸多的誤解。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收入《妙雲集.下編,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一九七二年五月重版,三○九~三一○頁。 一者,在顯在的言說層面,印順法師依自意說的撰述過失較大,是反思的重點,而隨經義說的著述則有功德,過失較小;但在隱含的立場層面,印順法師否認大乘經的佛說性(親說性),因此並未完整皈依大乘三寶,其大乘信仰客觀上並不純粹。 而對於醫學上的研究成果,最知名的是他對尼安德塔人的研究,他從測序的結果證明尼安德塔人有親屬關係,2個物種之間有1%~4%的共同基因,他們之間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第一批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並遇到可能在近東一帶尼安德塔人之後才發生的。 推測大約在80萬年前彼此有共同的祖先,並大約在55萬年前分道揚鑣。 社會學如何回應這些社會焦慮與關懷,又不直接落入價值判斷決定研究內容的困境,而神聖與世俗關係的討論又能怎樣地深化,不會僅停留在「正反合」三種類型上打轉,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絕非一些唯識學者依唯識教義而否定此義及否定其書就能有效的。 而且根本上說,印順導師不認為有直接的唯識經典,唯識思想多是論師的創作而發揮出來的,唯識思想有其貢獻,但不宜依己之說而否定直接屬於真常論典的《大乘起信論》。 基本上,印順導師就是認為真常系的思想是有進於唯識學說的,因此他的整個《大乘起信論講疏》就一直在為真常論典的《起信論》如何優於唯識學說而講述。
印順爭議: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受理少林寺方丈舉報
在出任善導寺住持前後的這段期間,倒是引起極大爭議,主要的導火線是「大乘非佛說」事件,引發佛教界激烈的論戰;有佛教界人士認為:印順法師的《大乘是佛說論》根本已被認為是「大乘非佛說」的代名詞 3 ,另亦曾傳出李炳南老居士之不滿,甚至發生淨土 行者公開焚燬印順書籍的事件等。 但他接著批評說:「禪者無法體會大乘菩薩的精神,……且因急切追求開悟解脫,其實是回復重視自己解脫的小乘佛教。至於說『倘未能了道,將披毛戴角還』更是不解佛教因果理則。」以上這一類的話,散落在《妙雲集》之中,……我認為這些指責乃屬誤解。 實際上,對於“印順長老大乘非佛說思想”的反思由來已久。 最早於大陸佛教界形成的討論高峰期,是在印順長老仍在大陸、尚未撤台以前。 首先對印順長老提出批評意見的,正是其導師太虛大師本人。
(三)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作為該書討論的重點之一,邱博士在評論當今臺灣其他實踐人間佛教理念諸教團時 卻未詳列正反雙方之意見,而是將印順法師的說法視為理所當然,視為完全符合經論之標準,並用以衡量諸家。 此不僅缺乏切磋與對話的意義,容易讓異議人士感到被羞辱 ,而且,就學術立場而言,也有失客觀公正 。 另外,恆毓之所以會挺身反駁印順法師,是因為其錯誤的思想「關係到佛教存亡和佛法修學者慧命的大問題」,並希望藉由發現、澄清問題,儘可能解決問題,「從而為佛教在今後的健康發展貢獻出我個人力所能及的一點力量」,故可以判斷恆毓某種程度是以學術方式表達並維護信仰立場。
印順爭議: 中國:達賴喇嘛轉世終止論褻瀆藏傳佛教
在大乘非佛說事件中,程恭讓教授以全權代表學術界的方式,給危及“台灣版人間佛教”、觸及其前途和錢途的人們,大扣“違反學術倫理”的帽子。 而“去中國化”為何會被程恭讓教授引以為“殊榮”,被當做亮點和賣點來推廣,或許背後有著他個人的、久經沉澱的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 印順爭議 作為“台灣新型佛教”進軍大陸信仰市場的先鋒人物,符合人本經驗理性的、迴避大陸主流傳統的法義鋪墊,或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努力環節。 從這一視角出發,中國傳統的大乘佛教經典或許都不可靠,甚至於漢地大乘八宗都“有待揚棄”。 而對於傳統經典操刀動手,時日尚早,底氣尚待積聚,而從巴利文這方面入手,摒除“中國化”色彩而重譯經典,或為試水之舉。 事實上,印順長老著述中過重人本經驗理性、偏離甚至違被中國化大乘傳統的色彩,明眼人無不能鑒能知,卻一直以“人人心中有,個個口中無”的沉默方式存在著。
因此當李元松後期從攝禪歸淨轉變至舍禪歸淨時,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畢竟我是在漢傳佛教成長的人,他這番的信仰抉擇與轉折,其實也算是一種“傳統”,在歷史上幷不乏這類例子。 只是傳聞中如善導那樣捨身往生,不免讓人(俗人)感到唐突,而難以理解。 一、眾生忍,即「應忍他人」的「惱」苦、逼迫,「心不懷報」。 所以,對個人,佛法是取著忍辱的態度,以忍去報怨的。 印順爭議 但如有關大眾的事,佛教的事,要以為人護法心,出以正義的對治。
印順爭議: 著作英譯English Publications
但由緣起空性具有與自性界說相同的永恒普遍不變的絕對性來看,印順法師所謂的︰“‘性空者’所主張的︰一切法畢竟空,于畢竟空中能成立緣起有,這是中觀宗的特色”,則不能如其表層所說的“不應作爲形而上的實體看,也不應作原理而爲諸法的依托看”,而應看作具有困思性的空自性化。 由此吾人可以了解到龍樹以空破自性,且亦自覺到“空”容易被視爲自性,所以加以厘清之。 且認爲不能離俗諦得第一義諦,生死與涅槃無有少分別。 這是吾人所了解中觀宗(空宗)之特色,以破自性爲主,如“八不”之論破,即是一明顯例子,以歸謬論證法論證萬法是無自性的,且論證他人 所主張的自性是無法成立的。
經中舉了許多例子:「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印順爭議 應該正是「情慾中的佛心」的深意,也是正統的菩薩道。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僅以較原始形態的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和最流行的《金剛經》和《心經》來看。 從這些看來,《金剛經》的菩薩行也是唯以修證為事的。 龍樹菩薩所造,解釋《大品般若經》的《大智度論》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 這兩種教法引導學人趣入涅槃的理趣,可以從經典的說明中作一對比。 由於聲聞教法多強調無常及苦,般若法門則從「諸法平等,無縛無解」入,自然會使得彼此雖然同趣涅槃,但是在風格的展現上有傾向厭世與傾向入世之別。
印順爭議: 印順法師爭議在平凡一百,終不在天上成佛 – 佛教弘誓學院的討論與評價
4、佛教形態——《全集》涉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主要佛教形態。 印順法師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進行佛學研究,對佛教的歷史和思想做了全面而客觀的厘清、闡釋與批評,建立起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其學術水準受到海內外學術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目前,關於印順思想的研究方興未艾,並逐漸產生國際性影響,成為世界佛學研究的一個前沿熱點問題。 本書的出版,將為我國學術界在這一重要研究領域取得和保持優勢地位奠定扎實的文獻基礎,並有利於從整體上推進佛教學術研究。 凡是毀謗厭捨大乘正法的愚癡眾生,必然是無有智慧可說者,盲從其說法的人也必然是愚癡無智者,因為只相信現在佛,不信佛永恆存在,也不相信有他方佛;不相信有十方世界,更不相信十方世界也有有情可以成佛。 而印順正是不信有 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之偏執無智者,亦是否定 釋迦世尊經典正法而身披僧衣的獅子身中蟲。
重視對佛陀完整本懷的探索,以此作為重建重建義學的根基,佛教義學才可能走出現代主義決定論的誤區,獲得新的起點。 反思印順的目的,是把他積極的可貴的探索繼續下去,以更善巧如法的方式促進佛教轉型,展開佛教的現代之旅。 對印順佛學的反思是我們開始思考佛教義學如何重新上路的最佳起點。 應當從更高的層面、更完整的視域來審視思索印順難題,建設性追問、思考、研究佛教現代轉型之路。 反思印順,攝受現代性,真正的佛教義學值得期待。
印順爭議: 阿彌陀佛
嚴格地說,「凡夫的菩薩行」指的是「初發心的菩薩行」,而印順法師在回應現代禪的文章中也明確指出:「初發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誤解為『菩薩道的本意』」。 在印順法師的菩薩行思想中分三個階段,除了「凡夫菩薩」(「十善菩薩」或「初發心菩薩」)外,還有所謂「賢聖菩薩」與「佛菩薩」,或新學、久學、不退轉、一生補處等各種菩薩階位的說法,「凡夫菩薩」是人菩薩行的起點而非終點。 關於「人菩薩行」的觀念,張教授似乎和恆毓有相同的質疑,認為「人」不可以行菩薩道,此點容後探討。
- 認為「三系說典範的二大預設──緣起自性空與人間佛教,不但在立論上陷於內在理路的困思和偏頗,且不能依判準一致的原則用之於本系。……依此預設所論斷的印度佛教滅亡之因……是一種預設立論下的偏見。」而且,作者也否定了印老對淨土信仰的看法 。
- 他(印順法師)強調指出:「不異世間而出世,慈悲為成佛的主行,不求急證,由此而圓成的才是真解脫。」……表面上看,印順法師的邏輯似乎非常有理,因為有所執著的人通常都是缺乏犧牲精神的,往往只會為自己著想而很少關心他人。
- 海報惹惱許多印度教信徒,許多人在海報推文下留言,斥責馬尼梅卡萊「傷害宗教情感」 ,「逮捕馬尼梅卡萊」的主題標籤也已在社群網站出現。
- 或有處說依他起性唯攝分別;遍計所執攝彼相、名;正智真如圓成實攝。
- 筆者認為,該書實在存有眾多疏漏與缺失,何故而有上述之褒揚?
- 不論是人類學還是社會學的研究,都指出「泰國佛教是上座佛教嗎?」問題本身的複雜性。
上述三種元素組成了泰國豐富的佛教景觀,並成為學術上所說的「綜攝」 (Syncretism)宗教: 結合或是互動於兩種、甚至更多的信仰傳統 。 這個看似直觀好理解的概念,其實也受到不少學者批評: 做為一種宗教研究方法,綜攝先為研究對象內部的各種傳統預設了清楚的邊界,使得宗教研究成為一種分類、貼標籤的學術活動。 然而,這些學術工作下產生的傳統界線,並不一定真的存在於信眾的日常宗教實踐中。 對于“如來”一詞,印順法師有二種解釋︰一爲佛法中的“如來”,一爲印度宗教中的“如來”。 佛法中的“如來”,是建立在沒有我實體上,即無我。 而印度世俗神教的“如來”,是指生命自體、我,即是“我”這個生命自體,從前世來,又到後世去,于生死來來去去中,生命自體不變,所以將這個“我”稱爲“如來 ”。
印順爭議: 台灣之光
唯識宗名此為無漏種子,如依大乘經說,無漏種子與如來藏,應該是同一契經的不同解說。 筆者以為,《起信論》除了完整地講了宇宙論及本體論之外,更是談到工夫論以及境界論,談眾生必然可以成佛的保證,既是工夫論,必論及主體,重點是主體的可能性,故而說一心開二門,由心真如門保證必可成佛,而完成理論任務。 就此而言,印順導師的註解工作,竟不只是回朔到《大乘起信論》創作之時的理論貢獻之界定,更有端正、澄清唯識學者以及受到唯識學者影響的當代儒家學者的錯誤見解的理論功效,既有為古釐清、亦有為今澄清的貢獻。 梵文原本,在中國有很多人翻譯,翻譯出來的文字當然不一樣,這些本子同樣都流通,都是好本子,文字不一樣,意思相同。 印順爭議 印順爭議 像諸位常常念的《金剛經》,《金剛經》就有六種譯本,原來的梵文譯本只有一種。 在中國六次翻譯,翻譯的不一樣,諸位在《大藏經》上可以看到。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