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興廟9大優點
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 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
根據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年)間,澎湖廳進行全澎社寺調查,報告書載鎮海福安宮建於250年前後,推算約莫為南明永曆元年(1647年)左右起建,為較可信的說法。 此外,鎮海福安宮內藏「萬邦咸寧」古匾,匾額落款嘉慶丁丑年,故福安宮最早可考建廟於嘉慶廿二年、即公元1817年之前。 「鎮海」亦作「鎮海港」,位於澎湖北山嶼南段偏北,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因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澎湖媽宮風櫃尾築建城砦,明軍為驅逐荷蘭軍隊,便在澎湖各處堆砌土城,截斷荷軍海路補給,順利迫使荷軍離開澎湖,鎮海便為其中一築城地點,惟明軍隨荷軍退離亦撤守土城,其土城早於清季坍塌圯毀,僅有寥寥城跡殘存於現址。 自2003年增設名為「現代走尪」的比賽,為每四人一組,扛神轎跑完一百廿公尺賽程。
慶興廟: 鎮海福安宮
午後,當炭火全部燃燒,準備工作完成就緒,而代表三王公主持過火的乩童仍不知道身在何處? 三王公的乩童每年都會故意躲起來,和神明玩捉迷藏遊戲,總是要由三王公的輦轎親自前往尋找,才會乖乖就範出來過火。 在進行過火儀式之時,三王公的神轎便會在廟口「發輦」,然後衝向村裡去「掠童乩」;令人稱奇的是,在冥冥之中王公似乎都知道乩童躲在哪裡,否則二結地區幾千戶人家,要王公挨家挨戶搜尋,恐怕也不是輕易之事。
日治時代,由於日本政府禁止扶鸞,所以本廟外面仍然懸掛「福德祀」裡面才掛「省民堂」。 參加過火的信徒事前必須禁葷茹素、不近女色,顯示過火的神聖性。 如在一個月之內曾經進過坐月子的房間、見過未入殮屍體,或戴孝或在生理期間,都屬於「不淨者」,嚴禁參與過火,否則必遭燙傷。 進行過火時先由執黑令旗者「開火路」衝過火堆,試探是否安全;之後信徒才抬著神轎、抱著神像、令旗,分別跑過火堆。 儀式之後未能親自參加過火的信徒也會帶著親人的衣服在火堆上揮舞,祈求解消穢氣及厄運;還有許多民眾到現場取回炭燼,據說過火所使用的灰燼埋在房舍地基下可庇佑宅第平安,以灰燼餵牲畜則能使牲畜免遭瘟疫,因此民眾總是爭相舀取。
慶興廟: 臺灣
當年陪同繞境的廟宇有利澤村的下福福德廟、善永堂、利澤簡廣惠宮;成興村有開臺國聖、興安宮、開漳聖王會、保安宮、國聖廟;季新村有慶興廟、慶元宮、社尾永安寺、加禮宛開山廟、仙水寺、清水祈安宮;蘇澳鎮有隆恩廟、慈惠堂、國聖廟、中崙龍德廟、頂寮城隍廟。 為答謝保佑神恩,訂購鳩資庄材,來往福建夏門盤埠仔船,航海輸入冬山河深掘碼頭卸貨,鳩集建廟,改建木造瓦頂磚石壁翹脊建築,以四垂加二亭,佔地五十餘坪,庚字坐西南,朝東北,對龜山尖,東臨太平洋,廟地位置丘陵卲地,以西側長溝蛇形,天然龜蛇配景,廟成之後,神威顯赫,鴻運日昇亨通,四時無災,香火鼎盛。 延續到民國二十六年歲次丁丑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據時代二次世界大戰時,因歷經滄桑,廟頂受東北季風侵蝕,在神前聖笅為憑,劃定廟地二三五坪,改換轉坐方向,庚字坐西北,朝東南。 隨後台灣光復,國民政府來台治理,封廟隨之更名艮安宮,並因社會變化,各部落分靈分火,各自建廟祠奉不同神尊,但仍以艮安宮玄天上帝為八大庄信徒虔誠共同敬奉之原始主神,民國六十二年封廟總登記亦以艮安宮,主祀神像玄天上帝為表,撫逑沿革,泐文牌誌,俾明來歷,有所考焉為記。 因歷代對「開漳聖王」有不同的封贈,故在民間又有威惠聖王、威烈侯、聖王公、陳聖王等稱法。 此廟為季新村新店地區的信仰中心,亦是屬於利澤簡八大庄廟宇之一。
- 光緒初年,經由信徒熱心奔走,分別徵得沈、劉、賴氏土地公會和林氏家族同意,將奉祀在林宅灶王公鸞駕正式迎請入福德供奉。
- 利澤簡永安宮,是位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的媽祖廟,其舊廟建築與元宵節舉行抬神轎競速的比賽皆被列為宜蘭縣文化資產。.
- 1992年,前殿新廟完成時,由縣長游錫堃為鎮殿土地公戴上官帽]。
- 港子保安宮開基年份有三種說法,均在17世纪:一、根據廟中立於民國66年(1977年)〈港子保定宮重建落成碑記〉,推測建於明朝萬曆卅年(1602年)。
- 屋頂為三川脊,是同一平面前後坡洩水的筒板瓦屋頂,於大木構架、山牆置放圓楹、具間距的桷仔板,再置瓦養、傳統筒板板瓦。
- 之後2000年再次整修竣工,而2002年4月29日則正式改名為「鄭成功祖廟」,並且對外開放。
- 廟方記載相傳有一艘載著湄洲媽祖祖廟媽祖神像之一的平底仔船,由於水淺無法進利澤簡的港口,船員遂對媽祖禱告,不久海水暴漲,及時順利進入內陸河道,上岸後神像就供俸在民家。
利澤簡永安宮,是位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的媽祖廟,其舊廟建築與元宵節舉行抬神轎競速的比賽皆被列為宜蘭縣文化資產。.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 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慶興廟: 文化資產
當王公「輦轎」發現乩童時,乩童隨即「起乩」在臉頰兩側穿上銅針,並揹上五鳳旗,然後隨輦轎回到廟埕進行過火儀式。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由於大正八年(1919年)進行市區改正而拓寬廟前道路,導致該廟門前有部分被拆除。 而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適逢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鄭氏家族則組成了臺南鄭氏宗親會並發起募款,於兩年後完成該廟的整修。
利澤簡永安宮,是位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的媽祖廟,其舊廟建築與元宵節舉行抬神轎競速的比賽皆被列為宜蘭縣文化資產。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是同安人移民信仰中心,隨同安縣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南市祀典興濟宮、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市賴厝廍元保宮等最為著名。
慶興廟: 宜蘭寺廟網
最後才是利澤簡永安宮自己的神轎,在廟埕作三進三退的參廟後才進廟安座,結束一年一度的上元節遶境。 光緒初年,經由信徒熱心奔走,分別徵得沈、劉、賴氏土地公會和林氏家族同意,將奉祀在林宅灶王公鸞駕正式迎請入福德供奉。 日治時期,第一次改建,將原有佔有百坪的茅廬,改砌成移動土角厝建築。
清領時期道光十二年(1832年),鄉紳蕭朝出任董事、發起寺廟重修,根據澎湖廳「社寺廟宇調」記載,當時廟坪基地約 慶興廟 14 坪。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各廟宇於1989年組成「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由當年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出任首任會長。 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 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慶興廟: 慶興廟
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皆為北宋福建人士,民間傳說遂附會二神相戀,後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悔而辭婚。 保生大帝憤而與媽祖施法相鬥,於媽祖誕辰降雨洗其脂粉,媽祖亦不甘示弱,於大道公誕辰施法刮風,吹落道帽。 慶興廟 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建新廟,後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總幹事林文明等人想由於廟宇內收藏不少陳銀生作品,遂在2018初將舊廟布置成為文物館,展覽出像是象鼻瓜筒等木雕作品。 慶興廟 1928年屋面的泥水、瓦作及剪黏等,相傳為住羅東紅水溝的土水龍、土水旺負責,其作品還有羅東奠安宮、羅東震安宮、南方澳南天宮,其父為阿元師。 現存的屋頂為是1974年重修,據宜蘭郭清波匠師所說,是他與叔父等人所施作,當時廟委林宗聘考量剪粘易脫落,所以裝飾皆採用分塊燒陶方式製作。 屋頂為三川脊,是同一平面前後坡洩水的筒板瓦屋頂,於大木構架、山牆置放圓楹、具間距的桷仔板,再置瓦養、傳統筒板板瓦。
慶興廟: 鄭成功祖廟
當廖地護駕來到噶瑪蘭濁水溪(今名蘭陽溪)南邊的大榕樹下時,老三王公神像卻定住不動,並且聖示要駐駕此地,濟世救人。 兩百多年來,用「醫藥、地理、道術」等等的法門,為移民開墾的民眾消災解厄,降妖伏魔,神威廣佈,鄉民奉為守護神。 各地信眾也相爭恭迎聖尊,分靈在台灣各地起廟的,信眾不計其數。 2004年2月6日(農曆正月十六),廟方為慶祝國姓爺誕辰,將最初的泥塑神像除去外罩披袍,讓全貌公開。 廟方也在2009年舉行舉全台灣的鄭成功廟春祭聯合慶典,有六十多座鄭成功廟、四千多人前來參加,席開四百桌,並請國際移工扮演士兵。 棉湖慈濟古廟:又稱“大老爺宫”,位於揭西縣棉湖鎮安定門,主神保生大帝是棉湖镇境主,素有“未有棉湖,先有古廟”的說法。
- 自明代有信史起,鎮海便常為水師駐兵據點,防範海寇,故而名之,清領時期屬「鎮海澳」,日治時期改隸「白沙庄」,1945年二戰後改稱「白沙鄉」,在不同時期先後與鄰近的「港子村」以及「城前村」合併,實施地方自治後自成一村,延續迄今。
- 廟方管理委員會主委林接輝表示,早年利澤簡為蘭陽溪南方的水道貿易中心,昔日衛生醫藥不發達,曾發生瘟疫,庄民希望以抬神轎來健身運動與驅走陰氣。
- 二片五落柱、三通五瓜外加廟前有彎桷捲棚步口廊的疊斗式棟架,則是溪北大木匠師阿助師的作品,他的作品還有二結王公廟、羅東奠安宮、羅東震安宮。
- 2006年舊廟被列為三級古績,並展開十年建廟工程,於2016年11月新廟落成。
1992年,前殿新廟完成時,由縣長游錫堃為鎮殿土地公戴上官帽]。 永安宮是蘭陽溪以南的古廟宇,廟宇最著名的活動「走尪」,其意為台語的「跑尪」,抬著神轎跑步的意思。 每逢元宵節,利澤簡永安宮及八大庄各廟宇神祇,徒步平安繞境利澤簡各村落,鎮住各地陰煞,潔淨村庄聚落。 傳統習俗演變至現在由永安宮主辦神明遶境巡庄及抬轎過火競賽的儀式,俗稱「走尪」。 清朝乾隆年間(1786年),王公經漳州一位賢人名叫廖地,奉請老三王公本尊渡海移駕來台灣。
慶興廟: 廟宇簡介
管委會總幹事蔡朝枝曾表示,新店地區總共不到六十戶,興建新廟困難,後來有信徒捐贈1500多坪的土地權狀,得以解決廟地問題,因此2003年8月動工興建新廟,於隔年完工。 港子保安宮開基年份有三種說法,均在17世纪:一、根據廟中立於民國66年(1977年)〈港子保定宮重建落成碑記〉,推測建於明朝萬曆卅年(1602年)。 二、根據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年),澎湖廳進行全島「社寺廟宇調」紀錄,書載建於南明永曆二年(1648年)。 三、白沙鄉公所編撰的《重修白沙鄉志》則作創建於南明永曆廿一年(1667年)。
門前古井為創建時期遺跡,前庭則栽有七弦竹及置有幼年鄭成功及母親田川松之雕像。 前殿之入口內凹,為「凹壽式」的形式,而兩旁則有開了圓孔窗的耳房。 正殿奉祀鄭成功神像,與歷代鄭氏祖先、聖賢等神位,並懸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三圭世錫」匾額,為鄭成功第四代孫鄭汝成至台灣祭拜祖先所立。 慶興廟 慶興廟 堂內石柱聯刻「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續,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彰顯鄭氏開拓之功勞。
慶興廟: 信仰發展
相傳重建時的彩繪匠師為住在廟邊南側,生於1901年的烏石林氏、當地人稱「賣雞王」的林振源負責。 1961年,以陳坤臣為主任委員,林宗聘、張火全為副主任委員組成修建委員會。 至1977年林城英六位兄弟捐款將步口牆壁及地上鋪設大理石片。 季新村原名加禮宛,於一百多年前漳州弟子至此感受聖恩,居民各為奉祀,至民國十八年林阿成等人發起創建國聖廟,民國三十四年第二次改建定名為開山廟。 四結福德廟於進步發展的同時,也不忘時時刻刻奉獻、社會回饋地方扶弱濟貧。 每年春節廟方皆會舉辦【摸春牛】活動,在春節牛隻休憩中,撫摸牛隻期許新年有好的開始,形成摸春牛的民俗文化活動。
慶興廟: 慶興廟「鯊」很大/建醮普度 200尾上供
此廟的祭祀圈有利澤簡、下福、成興、清水、新店、加禮宛、寶斗厝、埤仔尾等八大庄。 廟宇歷史據烏石林氏(浯江林氏)來臺第四代林朝欽和林朝陽於1972年手撰,先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舉家七口從福建省漳浦縣錦江社南門外黑石林(烏石林),渡船由清水港尾進入利澤簡薴仔園定居,後代居在利澤簡、下福、五結等地。 耆老口述,烏石林氏來臺祖渡海來臺之前,與兄弟平分家中所祀的諸神明,結果分得廣惠尊王,最初神像供奉在林家公廳,後來村人有疑難雜症者,紛紛上門,因此同治十年(1871年),由乩童倡首建廟。
因此地方先賢林樹生、張阿生等仕紳共商研議,1926年(民國15年)發動募捐,於現址興建磚造木房為廟,加以奉祀,並供附近信眾仰膜拜,幾經歲月更替、輾轉,方改建成今日之保安宮。 五結正勉堂創立於明治34年,供奉主神「王天君」,為北部奉祀王天君相當著名的廟宇。 原來由藍姓村民供奉之小廟,後因香火鼎盛,漸漸擴展至鄰近數村民眾之信仰,後經過多次搬移,最後遷至現址。 新竹市香山區美山保安宮舉行南巡遶境慶典活動,經南投縣草屯鎮月眉厝龍德廟,駐駕於高雄市左營區城邑慈濟宮。 台南市西港慶安宮香科醮典:素有「台灣第一香」美名之西港香科正式醮典之前,慶安宮先舉行南巡前往台灣府城隍廟謁祖進香,南巡當日先往佳里青龍宮迎請保生大帝,擔任醮典出巡的隨陣先生,隨後前往台南市各交陪廟宇駐輦,接受信徒參拜,香醮期間襄贊出巡香境達九十六村鄉,享有”瘟醫”之美譽。
慶興廟: 廟宇介紹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