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天宮必看攻略
三樓為「普霖禪寺」,正殿中龕主祀觀世音菩薩,左龕祀普賢普薩,右龕祀文殊師利菩薩。 三樓左閣樓為「聚道堂」,供奉功德祿位、觀世音菩薩;右閣樓為「功德堂」,供奉長生祿位、地藏王菩薩。 一直以來香火殊勝,庇佑庄民信眾,是當地及附近居民的精神信仰依歸。 戰後,續有若干修繕,其中以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全面修建,成為今日的面貌。 該宮並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主神觀音佛祖為姜家祖傳,這尊觀音菩薩後來被墾民稱為「護隘觀音」,姜家自然而然地以墾首之尊,成為這座護隘廟宇的管理者。 後期配祀諸神愈多,諸神合祀、佛道不分現象在臺灣廟宇雖是常見,但對慈天宮而言,卻因眾神合祀,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界限。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請火(在興建慈天宮之前的公厝時代,原本每四年都會回角宿天后宮老家進香,後來因故取消進香之旅,自民國六十二年起,每隔四年改至海邊請火,其請火地點由擲杯決定,原為四年一次,民國七十六年後改為三年一次。)、出巡遶境(三年一科)、選頭家爐主、賞兵。 花蓮慈天宮是花蓮市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後來許多新建的媽祖廟大都由此分香出去奉祀,為別於新廟,當地民眾都以「老媽祖廟」相稱,顯見與居民的特殊情感。 廟宇曾做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不久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數年後由姜義豐墾號另捐贈校地才遷校,方恢復廟宇。 1985年間核定為三級古蹟,北埔該村的金廣福公館與姜阿新古宅等也被列為古蹟。 慈天宮 九二一大地震後,大廳樑柱位移、右護龍牆受損,牆基部分石塊竟可取出,空凹處成了居民的置物櫃,因此縣府民政局禮俗文獻課編列新台幣四千六百餘萬元整建。
慈天宮: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舊花蓮酒廠)
至清道光年間,漢人拓墾轉往頭前溪、鳳山溪中下游一帶,逼近內山,墾業開始遭遇原住民族的抵抗,常面臨中止而束手無策。 於是墾民結合隘防的「隘設墾隨」形式,在接近生番界時就會形成。 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採升龍造型,為台灣廟宇少有的做法。 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豎材,頗值玩味。 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台廟宇所僅見。 黃瓊慧,〈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5。
他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後,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更 是閩粵何作,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 慈天宮 慈天宮 慈天宮創建於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宮中的主祀神祇為觀音菩薩,相傳為北埔鄉開墾先民姜秀鑾自大陸迎奉,並於西元1874年由姜氏子孫姜榮華增建前殿與左右兩廊。 慈天宮倚山而建,座落在北埔鄉的老街中,相當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
慈天宮: 慈天宮
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位於北埔市街核心的慈天宮即初創於墾隘成立之時,因此它與金廣福首腦人物息息相關。 它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後,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更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 廟內有數支雕有龍盤之石柱,甚罕見,廟前有一對獅子,亦為石雕,極具特色。 這幢仿古新式廟堂並增闢二樓佛堂,恭奉原來遺留下來的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 建廟師傅在此又現了個人風格強烈的設計,十八羅漢分置兩側,並築羅漢洞供奉,在花蓮縣是少見的設計,富有景觀布置的巧思。 慈天宮是花蓮市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後來許多新建的媽祖廟大都由此分香出去奉祀,為別於新廟,當地民眾都以「老媽祖廟」相稱,顯見與居民的特殊情感。
- 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 根據民俗學家黃榮洛的了解,姜秀鑾後裔姜金寶在北埔鄉大湖村口蓋一小廟以紀念楊載雲,以「楊大人」稱之,後小廟傾倒,才由姜家後裔請入慈天宮。
- 慈天宮在臺灣廟宇建築史上的價值非同小可,為臺灣清代中晚期廟宇的代表作,是座閩粵合築廟宇,平面布局是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也就是由兩殿兩廊兩橫屋(護龍)所組成的,大殿與前殿呈現閩南泉州的建築特色。
- 慈天宮一直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的重心,不僅見證新竹山區的墾拓,也記錄本地閩粵合作、尊重多元族群信仰的過程。
- 總之,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位於北埔市街 核心的慈天宮極初創於墾隘成立之時,因此它與金廣福首腦人物息息相關。
新竹縣政府於民國89年委託徐裕建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復工程設計監造,並經內政部核定動支921震災社區重建更新基金補助辦理修復工程。 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後,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 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地。 因此道光14年淡水同知李嗣業鄴為退展撫 「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主祀天上聖母原是燕巢角宿天后宮開廟大媽,清朝時引領村中參拜,先民入墾頂武洛莊(大澤磯社)受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當時廟名是頂武洛龍角寺。 道光四年(1830),先民遭水災襲擊,村民遷徙至今日的磚仔地,開村之後即建公厝祀奉媽祖。
慈天宮: 花蓮車站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 20年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鑾也逝世,享壽63歲。 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 廟身迭有興修,其中以姜秀鑾長孫姜榮華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的格局。 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均採升龍造型、廟內有2組二十四孝石柱,乃臺灣廟宇少有。 慈天宮一樓為「員林鎮大埔社區活動中心」,右側為「大埔社區巡守隊」。 二樓為「慈天宮」,正殿中龕主祀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配祀玄天上帝、文昌帝君、天上聖母、廣澤尊王、神農大帝、太子元帥;左龕祀城隍老爺;右龕祀福德正神。
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位於北埔市街尾核心的慈天宮,是為北埔聚落中心,為當地首廟,因地理位置佳,廟堂空間除宗教功能外,也具有處理公眾事務、商業、休閒娛樂等機能。 它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清代道光年間之後,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更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 花蓮慈天宮,在當地又被稱作開基媽祖廟或老媽祖廟,是位於台灣花蓮縣花蓮市的一座廟宇,也是花蓮最早建立的媽祖廟。 花蓮慈天宮所在地在日治時期曾是日蓮宗花蓮港布教所,現在花蓮慈天宮二樓祭祀的觀世音菩薩像就是當時的遺物。
慈天宮: 花蓮景點
民國五十四年(1965)開始動工重建,至民國五十六年(1967)工程全部完工落成。 慈天宮總務彭阿欽說,軍大王是在姜秀鑾開墾北埔等地,與原住民戰死之清兵的骨骸,經鄉人蒐集,並請石雕師父刻一精緻的鬼面石碑,建小廟於北埔、寶山兩鄉交界之大壢,後供於此廟中。 該軍大王石碑在1995年9月1日連同可追溯道光年間的註生娘娘神像一同被竊。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三川脊式的做法,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龍龍柱均採升龍造型、複合式柱礎、十八羅漢以附在龍柱上的形式,為臺灣少有的作法。 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臺廟宇所僅見。 慈天宮 其裝飾藝術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不論是孔明征南蠻、七擒孟獲等帶有征服及感化「蠻夷」意味的作品;或是以姜子牙(姜家遠祖)為靈魂人物的《封神演義》之裝飾作品,都反映當時的背景,從其中可見金廣福與慈天宮密切的關係,以及金廣福墾民對於墾首及李同知的感戴。
慈天宮天上聖母源自當時的鳳山縣角宿庄龍角寺,清代庄民有感「南路媽」之靈驗,遂自角宿包香火回來雕塑金身朝拜。 慈天宮空間格局為北式三層樓、左右鍾鼓閣樓的宮殿廟宇建築,一樓為「員林鎮大埔社區活動中心」,二樓為「慈天宮」,三樓為「普霖禪寺」。 在慈天宮祭祀圈尚未形成之前,金廣福的信仰中心為今天的竹東鎮三重里的三角城國王宮。 慈天宮在臺灣廟宇建築史上的價值非同小可,為臺灣清代中晚期廟宇的代表作,是座閩粵合築廟宇,平面布局是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也就是由兩殿兩廊兩橫屋(護龍)所組成的,大殿與前殿呈現閩南泉州的建築特色。 牆體主要為斗子砌構造,前後殿及兩廊均為雙面斗子砌工法,橫屋則為單面斗子砌,在空間上有明顯的尊卑區分。
慈天宮: 花蓮城隍廟
雖然慈天宮並無華麗的外表建築,但卻與北埔鄉的發展與文化息息相關,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保存價值,是為台閩地區的三級古蹟。 道光十四年(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欲將政府勢力擴展至臺灣原住民所控制的大隘地區,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名為「金廣福」的墾號,向新竹東南山區開墾。 據傳此廟所祀的觀音菩薩,為姜秀鑾自中國大陸奉迎,並在北埔建一小寮奉祀。 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平安順利。
進香祈愿如年內溫州柑若豐收,庄內許愿裝媽祖金身奉祀,果然是年溫州柑大豐收,故先賢等便前往浦田縣湄嶼祖廟分香,安奉天上聖母金身一座高一尺六寸高。 新竹縣文化局於民國91年8月完成工程發包,由慶洋營造有限公司承欖,工程自91年9月5日開工,至94年3月1日完工,總工程經費約為三千八百萬元。 根據民俗學家黃榮洛的了解,姜秀鑾後裔姜金寶在北埔鄉大湖村口蓋一小廟以紀念楊載雲,以「楊大人」稱之,後小廟傾倒,才由姜家後裔請入慈天宮。 國曆八十三年元月三日至七日(農曆癸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計五天,舉辦慈天宮入火安座祈安福醮慶典。 慈天宮舊址處於員林鎮大埔里員大路二段58號旁,有鑒於廟地活動空間過小,年久失修又太近路面,影響公共安全之疑慮,故由庄民及信徒籌募資金蓋新廟。 竹塹地區的正式開發,從清康熙年間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後從未停歇,到清乾隆初年,拓墾的熱潮轉向內陸山地丘陵地區。
慈天宮: 花蓮力麗華美達安可酒店
除了媽祖之外,花蓮慈天宮亦祭祀觀世音菩薩、千里眼、順風耳、十八羅漢、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神明。 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新墾隘的安全趨於穩定,開始有糧食的收益,墾民為答謝觀音菩薩的庇護和表虔誠,開啟第一次的修建。 道光26年(西元1846年)以姜秀鑾為首進行第一次重建,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鑾逝世,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 至此依據文獻記錄,百年來經歷兩次重建四次重修,其中以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的大改建為主,奠定慈天宮的面貌,至今廟內仍可見同治年間的大木作品,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素材,頗值玩味。 在有效的墾隘中心建立後,為保護墾民、安定人心,結合閩粵共同信仰觀音菩薩及媽祖,並融合原鄉泉州、客家等建築特色的北埔慈天宮也隨之創建。 慈天宮一直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的重心,不僅見證新竹山區的墾拓,也記錄本地閩粵合作、尊重多元族群信仰的過程。
登錄種類:寺廟公告2006年7月24日詳細登錄資料北埔慈天宮,是位於臺灣新竹縣北埔鄉北埔村北埔老街上的觀音寺,被列為縣定古蹟。 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今竹東三重)李及寶斗仁(今寶山鄉寶斗村)方面入「大隘聯莊」。 該宮創建年 代說法不一,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15年之後。 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 當他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 開墾時,將神像攜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 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
慈天宮從初創迄今,依劇文獻可徵之記錄,迭有興修,其中以姜秀鑾之長孫姜榮華於同治 13年的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之格局。 並且約在此年前後,該宮也並祀天上聖母與觀音菩薩,以後配祀諸神越多。 這種諸神合祀,佛道不分現象在台灣廟宇雖是常見,但對慈天宮而言,卻因眾神合祀,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界限。 日人據台後,慈天宮部份曾做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 分校場使用,不久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用,直到數年後,姜義豐墾號另捐贈校地才遷校,才恢復廟宇功能。 光復後,續有若干修繕,其中以民國60年全面修建, 成為今日的面貌。
王俊凱,〈屏東地區迎王祭典之研究-以下淡水溪和隘寮溪流域為主〉,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玄天上帝、觀音佛祖、李府千歲、觀音佛祖、鄭國姓爺、田都元帥、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 ■ 每年冬尾「謝平安」的日子,由十二個角頭(田中央、田尾角、東畔角、南平角、崙仔厝、擺塘角、三十間、庄內、富國、廟邊、十五間、西畔角),「卜頭家、爐主」,由爐主及頭家分配整年度的神佛聖誕日、慶典祭祀等的相關事宜。 該條石板路的三千零八十九片石板都是和廟埕都同來源,在2015年時獲古蹟審議委員會同意也納入古蹟定著土地範圍。
慈天宮: 花蓮慈天宮
慈天宮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與社群活動整合的具體表現,每年7月14日,慶祝中元,燃放水燈,熱鬧非凡。 中元普渡又各庄輪流,以姜義豐家族擔任總爐主,每年爐主則固定由姜義豐、何合昌等七家族輪流擔任,六年一輪。 總之,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位於北埔市街 核心的慈天宮極初創於墾隘成立之時,因此它與金廣福首腦人物息息相關。
慈天宮: 花蓮景點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