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5大優勢

新課綱精神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從三面九項及生活情境中學習,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的「核心素養」。 而5C 力強調溝通、合作、問題解決、思辨、創造的能力,更可以分別和核心素養對應,這兩者確實是相近的。 「核心素養」的轉化與發展,乃從總綱轉化到各教育階段、各領域/ 科目,再分別發展各領域/ 科目的理念與目標,並對應學習重點(含學習表現、學習內容)。 國教院研擬完成的12年國教總綱草案,已送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審查,預計8月公布;之後再研擬分科課綱,105年2月定案;新課綱從107年開始實施。

十二年國教

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可能會發現這並不是什麼革命性的東西。 縱然概念稍有落差,但這在我們過往所受的師培訓練都有提過,比如布魯姆的「認知、動作、情意」。 而重點在於,傳統的學校教育對這三者的側重程度是不同的,大致上是「知識>技能>態度」,重視理論勝於實作,只在行有餘力時,才考慮這些東西對學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想法。 十二年國教 如果你翻開課綱或教育部的各種文件,十之八九會覺得「素養」是一個極為模糊的概念。 它似乎包山包海,一下要求學生的「學習表現」,一下要求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一下又要求學生可以自學。 核心素養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出九大項目,請參看表1。

十二年國教: 課程計畫表件兩綱對照說明

2.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1.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15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二、讓每個孩子就近就能找到優質化的高中職,適性就讀,紓緩升學壓力;用好學校辦好教育,用好教育來培育好人才。 四、課程中小學一貫原則:建置中小學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並落實幼兒與國小、國小與國中、國中與高中職、高中職與大專能力之銜接。 十二年國教 (二)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 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提出的「素養」概念,並非推翻或否定九年一貫強調的能力,而是豐富並落實「能力」的內涵,透過課程及教學設計,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 新課綱精神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從三面九項及生活情境中學習,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的「核心素養」。
  • 所以,他們會比現在還要不用功,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定會大幅下降。
  • 對於獲學費補助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之辦學需同受嚴格監督與評鑑,以確保教學正常與辦學品質。

這樣一來,每學年就讀公立高中高職學生可省約一萬多元;私立高中高職可省約四萬五千元;公立五專前三年可省約一萬五千元;私立可省約四萬五千元。 不過,學校經政府核准,仍可根據需要收取雜費及代收代辦費。 會考目的是掌握學生學力,做為了解學校教學品質,以及國中入高中補救教學的參考。 會考的目的與方式和基測大不同,沒有分分比較的成績單,只依各科學習標準,分為三級。 最大的改變是,會考的結果,不是讓學生去和「別人」競爭,而是做為了解自己與「應達成」能力的差距。

十二年國教: 十二年國教課綱你搞懂了嗎?——關於「素養」的三個關鍵字

程式設計屬於「資訊科技」的範疇,各縣市教育局陸續訂定了資訊科技的教學綱要,所以學校依據規定規畫即可。 這些議題已經放入各領域綱要中,所以教科書編寫時一定會融入,老師教學時,也可以透過校本課程或在教學時適時融入。 目的在評量學生是否可以應用在真實情境,能夠活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單純的提取知識。 只要我們的教學是「素養導向的教學」、教材是「素養導向設計的教材」,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逐漸養成素養,並擁有二十一世紀的關鍵能力。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和二十一世紀的關鍵能力「5C 力」,其「概念與精神」相同,希望培養的「能力」也是一樣的。

承接上一節的例子,如果教學的重點是「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各科目僅僅是「標靶」,是讓學生習得此一素養的途徑的話,那我們也不必要求學生可以「打滿每一個靶」。 他只要能夠習得這個素養,他是透過國文、英文、地理、還是體育學會的,都算是教育成功。 十二年國教 另外,延續上一節的思路,我也期待一種新的評價學生、評價教師的方式能夠建立起來。 在過往「科目本位」的預設下,教師的價值取決於能不能把他持有的知識教給學生。

十二年國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但是可以透過「科技教育」、「資訊教育」兩項議題融入各領域教學。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強調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重視「全人教育」,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最重要的是學校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與熱情,教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實踐、運用到生活之中。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立法院表示,12年國教新課綱107年實施,他有把握讓本土語言列入國中必修課程,每周上一節。 因應這種新趨勢,未來國中將增聘250位全職本土語言教師。

十二年國教

意即實施十二年國教不再把議題單獨設科,議題內容需適切融入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以真正落實課程與教學。 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學校課程將更加開放多元、彈性自主,校訂課程也必然連結地域特色,以形塑學校教育願景及強化學生適性發展。 5.民國103年起,國三生都需參加會考:每年五月統一舉辦。 會考的目的是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會在國三下學期、於國中原校舉行。 教育部原則上希望能將會考和升學脫鉤(編按:登記免試就學若學校名額已滿,則採「適性輔導入學」,就會參照國中會考成績、性向和興趣錄取學生)。 會考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學生學力,做為了解學校教學品質,以及國中入高中補救教學的參考。

十二年國教: 點教育》「十二年國教」是風雲際會,還是背後有不為人知的陰謀?

而「環境倫理」的目標「透過整體生態環境的美,培養其對環境的覺知」、「注重生態系統運作與動植物福利的理解」亦是戶外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可以連結的課綱內容。 未來升學主要有兩大主要管道,一條是免試入學,一條是透過特色招生考試入學。 一○三學年度免試入學名額至少佔總名額的七五%,特色招生入學則不超過二五%。 另一方面超量的志工對社會反而有害,台灣常見公立、私人單位採用免費志工擠壓到受雇者及求職者的生存權。 跨領域統整的協同教學可以在「彈性學習課程」或在「領域學習節數內找尋相同主題調整或重組課程」來進行,整合性的課程使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真實生活中,素養就展現出來了。

  • 會考結束,大家為高分低就而怒吼,卻鮮少人關注,會考中凸顯了台灣每15位國中生就有1位,國英數社自每一科都沒有學到基礎的能力。
  • 中職也不像國中小學一樣到處都有,因此勢必仍有學生會因學習能力而被迫進入離家遙遠甚至是昂貴的私立高中就讀。
  • 如果,各類型的學校教育仍不能滿足家長與學生的需要,而願意進行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經過地方政府核准,也可以選擇自主學習(在家自學)。
  • 但也有人認為題目太靈活,要轉好幾個彎才想得通,想要拿到「精熟」級並不容易。
  • 然而,如果轉換成「素養導向」的體制,單一學生的單一科目是否優秀,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
  • 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十五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 1988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現為文學書評刊物《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根據一項調查指出,臺灣有63.3%的家長認為十二年國教是最失敗的教育改革,讓孩子競爭力下降,造就了畸形教育情況,而提出重返基測的建議。 因十二年國教制度複雜,在少子化的情況下,大量家長為了增強孩童的競爭力,導致就讀私立國中的學生人數反而逆勢大增。 免學費政策之爭議,全部免除學費的政策,可能導致政府原本財務沉重負擔更無法負荷(健保、勞保、公務人員退休俸),江宜樺親自反對,反對全面免學費談到「偏鄉教育經費、設備老舊、資源有限,不能將錢全用於免學費政策,要花在刀口上;這兩年財政困難,全免學費恐排擠其他教育經費」。 8月,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結合十多個民間教育團體及三十多個全國各縣市家長團體,於9月份全國教育會議場外發起「民間版全國教育會議」。 設計教學活動或共同備課時,可以依照以上原則來思考、檢視與調整,原則清楚又方便。

十二年國教: 國中生畢業後,有哪些形式的學校可以就讀?

規劃上有高中職免試就學區、共同就學區及五專免試就學區,其中五專學校因較分散且專業分科較細,規劃為全國一區的免試入學區,其他則以行政區域作為劃分依據。 教育部規劃以此方式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高中職優質化與均質化,學生適性就學,學校提升整體教育品質。 近年來,高職分數已大幅上升(如北市公立高職約PR70以上才能錄取,部分學校類科甚至高達PR90),教育部去年開始更開放高職生直接以統一入學測驗成績 推甄進入頂尖大學,顯見社會價值觀已有明顯改變。 當多數學生及家長都願意依其性向興趣選擇高職就讀,當高職成為適性選擇而非第二選擇,升學壓力自然得以抒解。 至於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亦應把握此次教育改革的契機,發揮「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與「擴大學生不同學習經驗」之功能。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強調親身體驗,第一手學習經驗,其課程方案若能連結十二年國教課綱,培養「三面九項」期待的素養,相信對學校教師、家長將更具說服力,增加至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戶外學習的意願。

十二年國教

其中性別平等、人權、環境與海洋等四項議題,為延續九年一貫課程之重大議題,同時也是當前全球關注、屬國家政策,培養世界公民的關鍵內涵。 十二年國教的願景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教育」,包含四項總體課程目標:「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並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相較於九年一貫教育強調的「基本能力」,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有更寬廣豐富的教育內涵。 在國中經過性向探索及生涯輔導後,未來學生可以依能力、性向或興趣,選擇就讀普通高中,然後再選擇讀文組或是理組;或選擇就讀職業學校、五專,及選擇合適的技職群科。 除了就讀日間部外,如果有需要也可就讀進修學校,一樣免繳學費。 如果,各類型的學校教育仍不能滿足家長與學生的需要,而願意進行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經過地方政府核准,也可以選擇自主學習(在家自學)。

十二年國教: 相關連結

以我比較熟悉的國文科為例,當「素養」不斷強調社會參與、實用的語文溝通能力時,傳統文學科系的文學訓練卻不見得同意這個看法。 當然,上述的討論,都是「素養」這個教育概念的理想狀況。 雖然已經有很多國家成功踏上這條道路,但在台灣實行,必然還會面對許多實務面的挑戰,親師生三方也會需要一段調適的時間。 如果以上問題,學生都能明確給出一套說法,並且言之成理的話,那我們基本上就可以認為他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素養」。 讓我們先擱置課綱裡複雜的圖表,回到「素養」的定義本源來看。

不管你是哪一科,用什麼教材教法,你都可以教會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國文科遇到一篇看不懂的文章,數學遇到一題解不出的應用題,英文遇到了沒見過的俚語,歷史拿到了一份不知真偽的文獻……我們可以一起開始「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了。 免試升學考慮的項目複雜無比,會使家長有無力感和不確定感,也一定會使家長感到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1.自民國103年8月全面實施:100年啟動,民國一○三年八月全面實施。

十二年國教: 國教焦慮下,未來國中生必知的三件事

全面實施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及高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 以申請入學、甄選入學及登記分發入學方式,配合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及參採國中在校表現,全面取代傳統聯考。 實施計畫包含:自103學年度起提供「免試入學」及「考試入學」兩管道,高中、高職、五專各校的免試入學比例應至少佔 75%,學校可保留 0%~ 25 %的特色招生名額,以甄選或考試分發入學,並且需先辦理免試入學招生,接著才能進行特色招生。 三、高中職質量資源不均衡:「高中職免學費」、「高中職優質化輔助」、「高中職適性學習社區教育資源均質化」、「高中職學生學習扶助」、「高中高職學校資源分布調整」、「高中職學校評鑑」、「高中職發展轉型及退場輔導」、「擴大辦理大學技職繁星-引導就近入學高中職」等。 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是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引發其學習熱誠與動機,使其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的互動能力,進而致力於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自民國一○三年八月起,所有進入高中、高職或五專(前三年)的學生,全部可以和國民中小學一樣免繳學費。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