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展覽9大優點
在這個系列主題中,最能反映這個時代潮流的作品便是那須雅城的《新高山之圖》以及木下靜涯的《淡水觀音山》。 同樣是水墨,卻突破以往呆板僵化的主題,走入本地的大自然與山水,將自己的眼界放在周圍的生活環境,找尋嶄新創作靈感。 其中那須便描繪了當時臺灣入帝國版圖後,超越富士山成為日本第一高峰的新高山(玉山),畫面傳達出巍峨壯觀的外貌與肅穆的氛圍。 北師美術館展覽 鍾愛淡水且本身就定居於此的木下,則是在《淡水觀音山》中將淡水景致融入水墨畫常見的悠然風情。
策畫團隊邀請《甘露水》紀錄片導演黃邦銓與林君昵兩位藝術家量身打造,由非營利組織 FAB DAO(福爾摩沙藝術銀行)協力上鏈,希望能藉由區塊鍊長久保存的特點,將展覽的點滴留存於元宇宙中。 《Kng》取自「光」的台羅拼音,象徵塵封半世紀的《甘露水》(黃土水,1921)經過修復終在百年後重見曙光,亦隱喻文協年代人們終其一生追逐的文化之光。 在一百年之後,當代創作者意圖透過創作的呈現引領觀眾起身,通過實際的參與體會文化中蘊含的力量。 本展由林曼麗教授擔任總策劃,青森縣立美術館學藝員工藤健志策展,邀集鈴木春信、奈良美智、手塚治虫、丸尾末廣……超過六十多位名家,以超過兩百幅的經典作品,揭示時空跨度超過三百年的文化發展,是臺灣首度以斷代史呈現日本美少女形象於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的精彩大展。 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三人致力台灣現代美術文化運動發展,他們推動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創立,《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台展審查員期間,為台展所繪製的作品。
北師美術館展覽: 台北士林「三3ThREEThREE」老宅複合店!結合陶藝、織品、木作、餐飲的風格空間
在「破曉的覺醒」中,展示了當時大力促成臺灣美術展覽會的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在1927年第一屆展出時,以其在本島藝術圈的影響力為號召所展出的作品。 北師美術館展覽 石川的《河畔》曾在2017年的洋畫展次曝光,是以水彩畫聞名於世的他,為了臺灣藝術的首次盛會,推出了少見的油彩作品。 在戰後返日後在臺作品大多散佚的鹽月桃甫,本展卻難得地尋得他在當時推出的《萌芽》,作品名彷彿隱喻了臺展作為本地藝術盛會的起始,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
石川欽一郎1907年曾受總督府委託,來台國語學校教授繪畫,並時常與官員畫家聚會推廣藝術。 北師美術館展覽 北師美術館展覽 之後於歐洲遊學後,1927年再度來台於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將西方的藝術風格帶給台灣學子。 此外,陳彥斌充滿奇想的遠距雙向連線計畫,每日定時於美術館與台東聚會所空間兩端視訊,進行日常、隨機的觀看與交流;開展前就入賽夏族部落與觀霧森林探訪的碧斯蔚.
北師美術館展覽: 自覺的現代性Self-Awakening Modernity
透過蔡明亮導演細膩且獨特的 觀點與拍攝手法,短片的聲音與光影畫面從展覽空間中滲透而出,,導演的「自畫像」和前輩畫家們的「自畫像」形成一個小宇宙、一個沒有時空的分界、一個沒有 歷史與當下區隔的小宇宙。 此外,北師美術館將在4月24日展覽最後一日閉館後,啟動連續24小時的徹夜活動,邀請觀眾在平時難得的時段走入美術館,一同記錄不同時段光影變化下的展覽現場。 黃邦銓、林君昵將使用攝影測量法(Photogrammetry),藉由活動參與者提供的影像素材,產生展覽的 NFT,攫取24小時中光線折射在《甘露水》身上的片刻,同時搭配藝術家王榆鈞、蔡宛璇和周震的音樂及聲音創作,生成24個不同版本。
藝術家彭弘智與江之翠劇場合作的《〈正義路安魂曲〉第一樂章:觀音腳下》,以 20 年前他在基隆正義路山丘上購置的房屋為起始,買下二樓的他恰好在近期因三樓屋主聯絡售屋,再接收了一處老空間,然而房中竟留著前屋主報紙包覆的遺照與一台氧氣機,以此開始了一場為老先生送行的藝術計畫。 錄像以五首南管悠揚的樂聲為背景(其收音置於樂團中央,此作也讓觀者感受有別以往的音樂體驗),拍攝基隆五處場景,透過藝術家近似尋找的視角,搭配舞者若幽靈般的身影,讓觀者彷彿身處異質空間之中。 導演王世偉、編舞家田孝慈、聲響藝術家李慈湄、燈光藝術家 Helmi Fita 則拆解 2019 年得獎作品《群眾》的燈光、聲響、影像元素,將社會運動中群情激憤與抗爭個體的無力矛盾,轉變為以聲響、裝置呈現的《一個人的群眾》,邀觀者獨自探索,期間藝術家也將不定期現身進行行為藝術。 論及台灣藝術家,多半都與「台新藝術獎」有些淵源,作為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與跨領域創作的藝術獎,歷屆得獎作品見證了台灣非常多重要突破與創作。 林壽宇晚年試圖以現成物鋪排雕塑集合體,透過陌生化的手法,讓原始功能不復存,但商品的面貌仍清晰可辨。
北師美術館展覽: 時間票價
另外,本展也與木漏類比團隊合作,以復古的八釐米攝影機紀錄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透過細膩的影像及聲音處理,放大修復過程中每一個微小動作和細節,讓觀者更能親臨其境。 《好日》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 作品中,年輕母親穿著剪裁俐落的改良式台灣衫,帶著幼小的女兒上街買菜,女兒可能累了,丟下手中的扶桑花,一臉奧嘟嘟地,撒嬌要求母親抱她。 不過就算女兒鬧著脾氣,母親也不為所動站著,兩個人拉扯出的張力,以及飽滿的藍黃色調和諧互補,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洋溢於畫布上。 導覽服務為所有年齡層提供團體預約導覽,有預約導覽需求,歡迎電話與Email聯繫。
- 希冀藉由《Kng》NFT 的發行,探索未來世代美術館、藝術作品與社會大眾關係串連的多重可能,交織出有別於過往的社群想像。
- 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臺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外,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也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 石川欽一郎1907年曾受總督府委託,來台國語學校教授繪畫,並時常與官員畫家聚會推廣藝術。
- (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銀河火柴盒》NFT,則是由《Kng》NFT 的主創團隊黃邦銓和林君昵自發性發起的,並與他們的作品一脈相承。
本次展覽分為六大子題:〈少女的誕生與開展〉、〈躍動少女〉、〈神之少女〉、〈少女心事〉、〈偶像少女〉、〈觀用少女〉,透過具當代議題性主題,譜寫出多元生動的少女樣貌。 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這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企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 為了讓作品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教授率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而總統府和文化部更是傾全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北師美術館展覽: 黃土水雕塑作〈甘露水〉臺灣瑰寶高美館開箱 史哲透露黃土水另一件作品也啟動返鄉計畫
阮劇團以《加入B會的人》致敬現代戲劇運動的先驅者,在演繹劇本之餘,同時也呈現當年劇團在活躍於舞臺上背後,激烈爭論、彌合、分裂、再前進的面貌。 1920 年代後期,受到構成主義、表現主義等前衛運動影響,日本也開展新興攝影與電影結合社會運動的實踐形式。 文協的1920年代,也是影像作為抵抗宣傳的興盛期,到了各運動團體相繼被禁止的1931年,影像同時見證了運動的消亡,也透過檔案化的影像運動再生。
而光展幕後最重要的推手——林曼麗,更早之前即開始思索 NFT 這邁向未來的媒介,可以如何運用於美術館的場域。 而光展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更讓總策畫林曼麗下定決心啟動這個展覽的 NFT 計畫,欲透過此媒介將光展的代表性與時代精神、觀眾與展覽之間的美好記憶保存下來。 1931年,東京、大阪曾舉辦由1929年德國發起的「電影與攝影」(Film und Foto)巡迴展,相關報導也傳入臺灣。 本展區將以此一攝影史上的里程碑展作為展示參照,整合相關新興攝影作品作蒙太奇的嘗試,回訪此一「影像的運動」。 同時,黃邦銓與林君昵的虛擬團隊,也以科技手法,擇選特殊視覺形式的先覺者合影等「運動的影像」,與前述「影像的運動」形成向當代投影的跨時代辯證與對話。
北師美術館展覽: 黃土水少女像、東門國小校鐘 見證日治發展獲指定古物
然而在時光洪流的刷洗下,許多作品早已消失,甚至也因為臺灣多雨潮濕的氣候陷入保存危機。 (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銀河火柴盒》NFT,則是由《Kng》NFT 的主創團隊黃邦銓和林君昵自發性發起的,並與他們的作品一脈相承。 過去林君昵和黃邦銓執導的《天亮前的戀愛故事》,試圖探尋 1930 年代台灣作家翁鬧的生平。 而翁鬧在散文《東京郊外浪人街—高圓寺界隈》中提到「銀河酒吧」,是《馬》的作者阪中正夫等人常光臨的地方,據說也是已故作家直木三十五曾閉關寫作去處。 此外,為了配合「酒吧」的設定,也發展了酒食與歌單,並有酒吧專屬的小圖示,營造特殊的社群與時代氛圍。 日本近代美術,由於西洋油彩技法的引進,從幕府末期到明治維新有顯著的變化,開啟了藝術的新時代!
藉由這些多元性質 NFT 的發行,北師美術館試圖探索未來世代美術館、藝術作品與社會大眾關係串連的多重可能,更交織出有別於過往美術館的社群想像。 《Kng》NFT 實踐了展覽現場的保存意義,也將觀眾參與的意涵置入,讓展覽的概念更加完整。 然而能夠參與工作坊的觀眾畢竟有限,北師美術館還是希望透過 NFT 的形式跟更多觀眾建立對話的可能,最終團隊決定讓買「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畫冊的人成為第一批擁有北師美術館出品 NFT 的民眾。 東京藝術大學西洋畫科的畢業製作,除了一幅大型製作外,還必須包含一幅「自畫像」,其中當然也包括當年畢業自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台灣畫家的 自畫像;此次展覽則將這批台灣前輩畫家的自畫像聚集於地下室展間,並邀請於台灣成名的世界級導演蔡明亮先生以這些自畫項為題,專為此序曲展拍攝了短片「化 生」。 放映室的牆面也特別與地面和天花脫開懸於空中,並以10度的旋轉角度跳脫於原本垂直水平的方型展間,形成一獨特的場域。
北師美術館展覽: 藝術評論
於本館佈(卸)展期間、館慶活動、美術節、國際博物館日或其他與美術活動相關之特殊節日,本館得公告免票參觀。 11.於本館佈(卸)展期間、館慶活動、美術節、國際博物館日或其他與美術活動相關之特殊節日,本館得公告免票參觀。 林壽宇,〈墜形〉,2011,鋼質、環氧樹脂聚酯上色粉末塗料,274x244x184 cm,私人收藏,圖 / 北師美術館提供。 研究進行期間,團隊也意外發現了呂鐵州的巨作《鹿圖》,此件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 今年剛好是水木茂老師誕生100周年,故除了鬼太郎之外更集結了100隻妖怪,讓大家更認識日本妖怪界研究博士的作品。 由黃邦銓、林君昵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以及致敬詩人王白淵《荊棘之道》(1931)的影像互動裝置,邀請大眾回到過去感受當年的吉光片羽。
仿佛藝術之神的眷顧,研究進行期間,團隊也意外發現了呂鐵州的巨作《鹿圖》,此件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 北師美術館展覽 展覽透過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展出74件作品。 「我替北師美術館取了個名字,一座會呼吸的美術館。」對林曼麗而言,美術館不必雄偉龐大,但必須非常穿透與開放,並且容易與居民互動。
北師美術館展覽: 國立臺灣美術館
本展覽的概念發想非常厲害,以「美少女」這樣極具吸引力的主題貫穿展中作品,光是看展覽名稱就讓人非常心癢想去。 在正式工作坊之前,FAB DAO 也協助透過其網絡秘密召集了一群人,成為實驗工作坊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也會獲得第一批測試版的《Kng》NFT。 這些測試內容也讓兩位導演黃邦銓、林君昵理解實際執行時會遭遇的障礙,並建立起拍攝、收集照片的 SOP,以確保成品可以使用。 而 NFT 技術製作的班底,則再次邀請在光展合作互動裝置製作的吳克軍和蔣北魚,因為默契十足才有可能在這麼緊湊的時程裡完成任務。 身障者停車優惠依「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身心障礙者停車優惠規範(汽車)」109年12月17日修正規定,優惠資格:身心障礙者合法持有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識別證(以下簡稱識別證)。
- 黃土水的「甘露水」也在這一年獲選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帝國美術展覽會,以台灣人充滿自信的風采站上國際舞台。
- 此展由國美館策展人黃舒屏和南特當代藝術中心—獨特之所前後任藝術總監Patrick J.
- 林曼麗認為,一個好的展覽,要能與觀看展覽的人溝通對話,作為藝術與大眾互動的媒介。
- 本展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
- 文協青年在各種文藝領域展開現代性的嘗試,充滿著新時代流動的生命衝力,與瞬間迸發的前進時間感。
- 1958年「甘露水」隨台灣省議會播遷台中,不知何故遭棄置台中火車站、最後移置醫師張鴻標所開的診所,由張家典藏逾半世紀。
因此半年來,北師美術館不定期舉辦演講、導覽,想要連結社區居民與校園資源,成為一個知識交流、藝術推廣的平台。 林曼麗也補充道,有好幾次曾遇到民眾,握著她的手說,「真的很喜歡北師美術館的展覽。」。 美術館門口朝向社區街道,有著透明的大落地窗,路上行人經過美術館,只要有興趣,隨時都可以參觀。 北師美術館的催生人,北教大教授林曼麗說,美術館規模雖小,但開館至今,已漸漸匯聚起社區的能量。 此外,展場也特設「藝術在線Art on Air」直播間,展期間每週二、五於展場內進行對談及直播,邀請藝術家、藝評人與各領域工作者,錄音內容亦將於隔週上架各大 Podcast 平台「北師美術館」頻道,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也將在展期間不斷展開。
北師美術館展覽: 展覽|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展
「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黃邦銓、林君昵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邀請到收藏雕像多年的張氏家族,回溯這座雕像的多舛命運;地下一樓與三樓串連的互動裝置,為致意王白淵《荊棘之道》而設,重現歷史照片風采亦顯影時代。 《光》一名是為回應百年前時代背景,展覽跨領域研究團隊提到,當時殖民地不走向獨立,就必須爭取地方自治,而回顧1920年代的台灣,文協、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就是帶領人民前進的雙頭馬車,企圖把殖民地人民的自卑感拿掉,褪去籠罩在島嶼上的烏雲,讓土地與民族性再次「見光」。 「美少女的美術史展」展出作品從17世紀日本的版畫到21世紀當代藝術與動漫,這些作品的類型包括浮世繪、雜誌封面、影片、攝影、動畫、雕塑等等。
北師美術館展覽: 焦點人物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發起人蔣渭水在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1921)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 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 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
《好蚌》是一組可以互動的圖檔,並有兩階段的生長機制設計,第一階段敲擊蚌殼時,蚌殼會微微張開,靜置一會兒後再默默伸出斧足;直到《Kng》可以兌換時,蚌殼才能完全打開。 而《Kng》NFT 北師美術館展覽 最特別的,是其聲音的設計,王榆鈞覺得人聲是很美的一種樂器,一直想找機會去試驗人聲創作,而這次呼應兩位導演提出的群眾參與想法,讓她可以去實踐過去對於人聲的嘗試。 參與攝影工作坊的民眾於二樓拍照後,將由工作人員引導至美術館三樓,戴上耳機,耳機內的音樂是她特別創作用以引導觀眾的《光之眾聲無伴奏》,希望藉此激發觀眾以聲音去表現看完展覽所湧現的心情。
北師美術館展覽: 集結百年失落傑作與珍貴史料:「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10/17-01/17 盛大展開
同年八月五日,蔣渭水逝世,以臨終前的凝視,對未來投以目光,同志並留下《台灣大眾葬葬儀》紀錄片,片中帶有部分新興攝影的視角與運鏡手法。 受到1917年俄國革命後的社會主義思潮影響,蔣渭水、連溫卿在文協成立後,又組織新臺灣聯盟、社會問題研究會,邀集臺北的無產青年成立讀書會。 1927年,連溫卿率無產青年奪取文協領導權,隔年,北師學潮的退學生林木順到上海,與受文協啟發的摩登女謝雪紅等人成立臺共,返臺後主導了臺灣農民組合的發展。 創作〈赴會〉的賴和,始終對文協地主階級的妥協帶著批判性的自覺,他的詩作〈覺悟的犧牲〉表達了對二林事件蔗農的同情與鼓舞,〈前進〉則是文協分裂後,賴和擔任新文協《臺灣大眾時報》監事兼記者時在創刊號發表的散文,象徵在殖民地黑暗中尋求光明的艱辛,〈南國哀歌〉則是他對霧社事件的控訴。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