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6大優勢
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 活動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24.29公里。 自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開辦熱氣球嘉年華以來,開啟了臺灣空域休閒遊憩活動的新契機,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已經成為最令人期待的夏日盛宴之一,活動更是年年挑戰紀錄,舉辦時間更長、規模更大,民國107 … 臺東最美星空系列活動 活動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18.57公里。 臺東最美星空系列活動整體區分為三部份,分別為導遊培訓、導覽活動和最美星空音樂會。
- 由石而生,由石告終,石頭是馬秋在四十歲時,找到得以抒發與展現自己的生命依託,長年的追尋,終於在這一刻找到港灣,同時在這樣的穩定中,讓 …
- 本店坐落於純淨無汙染的臺東市,老闆《蕭輔鄉》自30於年前,從西螺的老油廠,擴店至臺東,繼續服務全台各地支持三和 …
- 精選雲嘉平原地瓜和天然的蔗糖特砂,加上後山大自然潔淨的山泉水,更以蕃薯伯楊振發老先生累積多年傳統手工技藝,提煉出「獨特糖香」的口味,奠下楊記家傳地瓜酥的口碑,在臺東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由長子楊德盛在臺東市傳廣路178號總店開店立業。
- 若再加上這些青年同時也要參與巴拉冠和年齡組織的活動、訓練與實務操作,自身可能也有許多手工藝的學習與實作。
- PASIWALI是台灣原住民族阿美族語,往東方的意思,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台灣的東方也是孕 …
兩年來,建和部落成立十個原住民傳統藝術工作室,分別傳承、創作原住民木雕、編織,以及傳授母語、傳統歌謠。 當社區獲得許多政府計畫的各種資源挹注,也鼓勵更多部落青年投入社區發展的相關活動,讓在外工作或就學的青年有返鄉貢獻所長的機會。 除了上述的計畫之外,社區青年和族人也在進幾年執行「部落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台東林區管理處109年度起步型『社區林業計畫』:Kasavakan部落食物森林前置計畫」,利用這個計畫從事人文與自然資源調查。 從2019年起族人開始執行「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在2020年族人建立「Kasavakan部落草地便當」的品牌,推動傳統美食,也讓族人以此計畫建立中央廚房,提供更多族人的就業機會。 就如同在洪簡廷卉(Tuhi Martukaw)(2020)所說:「每一次的出國行程之前,且不論繁瑣的行政、溝通和協調工作,都會有好幾個月的準備期,……,事先就要先建構對當地的族群、部落、歷史與當代議題的基礎知識,同時也準備我們可以分享的自身經驗與議題」。 射馬干社區(建和社區)位於筆者所任教的台東大學的西南方三公里處,過去台東大學是射馬干社的傳統領域。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前往完整專欄
當有更多社區青年持續同入到社區的各項計畫,而這些計畫的執行又需要耗費許多的時間。 然而將社區各項計畫推動當作全職工作的青年並不多,但是協助各項計畫推動且自身擁有穩定工作的青年人數則是較多的。 社區青年利用工作之餘投入社區發展,這也使得參與各項社區活動成為許多青年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若再加上這些青年同時也要參與巴拉冠和年齡組織的活動、訓練與實務操作,自身可能也有許多手工藝的學習與實作。 這些青年有的未婚,屬於vangsaran階級的成員,這群人是社區各種活動的主幹;有的是musavasavak階級的成員,他們不但要投入巴拉冠和社區的文化活動,自己的小孩可能是vangsaran,也可能是正在接受嚴格訓練的valisen。
射馬干社區和其他的卑南族人一樣,有男子會所(巴拉冠)制度。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從過去的卑南族青年會所和年齡組織的研究而言(陳文德 2012、笠原政治 2009、喬健 1972、鄭耀男 1995),社區的族人的年齡組織和其他的卑南族的社區相似。 這個年齡階級又與頭目制度相連結,族人在祭典儀式和社區事務上都相當尊重ayawan(頭目)的意見,尤其是在各個祭典儀式中,ayawan都是最主要的祭祀者和典禮主持者。 在這些儀式中,vangsaran和valisen是最主要執行者,他們被期待要完成長輩所交付的任務。 射馬干的祖靈屋與祖先廟 祖靈屋是射馬干人供奉祖先的地方,卑南語稱為「卡路瑪安」(KA LUMA’AN),每年兩次收穫祭都要舉行祭典。 祖靈屋在射馬干有十多座,每一氏族都有,而以雕刻家陳文生頭目家族的祖靈屋地位最高,往昔負責管理與戰爭及出獵有關的祭祀,與豐年祭有關的各種公眾祭祀都由陳家主持。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太麻里
日治時代遷到現址之後,日人禁止漢人移住,漢人僅能住在部落外緣;光復後射馬干改為普通行政區,大批漢人湧進,成為漢人與卑南族混居的部落,漢人含來自苗栗、桃園的客家人與雲林、彰化、嘉義的閩南人及外省籍的退伍軍人,敬山宮就是在漢人與卑南族人合力之下興建的,部落中的卑南族有一半是敬山宮信徒。 敬山宮年中祭儀主要是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求平安、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十月十五日下元謝神及三月十九日太陽星君聖誕,以後者最為盛大,往昔尚有知本地區廟宇聯合的遊境出巡活動,民國85年更舉行長達三十六天的大法會,廟埕中的八卦源靈台即是法會時奉神旨興建的。 敬山宮設有建和鑼鼓陣及誦經團,鑼鼓陣是由男士組成約有十人,利用農閒練習;誦經團男、女均有,約二十人,逢三、六、九夜間在廟中誦經禮神。
因為有些故事在社區中已失傳,網路上當然也找不到囉~不過因為頭目和居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是不能隨意到對方家裡打擾的。 【玩全台灣旅遊網特約記者隱月報導】2019年太麻里金針花季已經從…… 現在台東縣池上鄉的萬安國小因少子化關係學生很少,但在 2019「縱谷大地藝術季」由德國藝術家 Roger Rigorth 創作的《重蛹 The Double cocoon》作品,讓原本的鄉間國小多了藝術氣息。 大武社區除了有排灣族外,亦有閩南、客家、新住民…等多元族群,而這間彩虹教室就是社區媽媽們的手作空間,裡頭展示著許多她們的手工藝作品,也有大武鄉過去的老照片。 射馬干部落青年會會長潘晨綱說,由於未發現毒物實體,無法得知遇害狗狗是怎麼死的。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部落概況
從2020年創立之後的短短一年內已經舉被數次的市集和原住民青年論壇或講座活動,以此讓族人和外界有更多的交流。 不少原住民文化會將傳說故事融為文化的一部份,以歌謠或繪畫等方式流傳,射馬干部落的木雕也是如此。 像是卑南族經典的淒美傳說:「神鹿與公主」,這個故事主要是在描述曾經有一隻神鹿與卑南族公主一見鍾情,每當要分別時,神鹿都會送公主一顆琉璃珠,某天,族人將神鹿射殺,並將鹿頭帶回,公主傷心欲絕便一頭撞死在鹿角上,那時族人們才發現琉璃珠的秘密,後來在祭拜祖先時都會放上琉璃珠。 台東建和社區是一個木雕藝術村,當地隨處可見卑南族傳說故事的木雕作品,例如淒美傳說故事:神鹿與公主,除了美化社區,也讓木雕乘載著部落不忘祖先與傳統的美意。 「射馬干部落」有著台東木雕藝術村之美名,除了欣賞街道上的木雕、版雕作品外,來到這別忘了品嚐濃縮當地飲食文化的「部落草地便當」及體驗製作卑南族傳統花環的 DIY 活動,讓你認識不一樣的台東部落之美。 敬山宮 敬山宮位於台東市建和一街,在北側建和社區南側邊緣,佔地約有兩百坪,原為一單座硬山式建築,民國八十五年在殿後增建三樓大殿。
特色產品:有機蜜香紅茶、有機紅烏龍茶、有機冷泡綠 … 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9.83公里。 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裡沒有太多的硬體,它只有最自然的味道,我們細心的呵護每一草一木、一動一物,我用心的去聽,去感受這一片土地裡的動植物的聲音,它要在說些什麼,是一個充滿愛的園子。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台東12號民宿
家是支持每位族人的基礎,當有家人即將參與進階儀式之前,家人為他準備vangsaran的服飾,並在成員通過進階儀式之後為他穿戴上該服飾,每個家族的服飾各有特色。 在傳統社會家人會鼓勵小孩參加男子會所的訓練與活動,青年男子在會所除了協助長輩所交付的任務和守護部落之外,培養良好的做人處事的態度,也要學習相關的技能與知識,包含祭典儀式的歌謠與舞蹈、上山狩獵的技能與山林智慧、維繫家計的農事和相關技能,以及各種手工藝。 在手工藝方的學習是全面的,包含藤編器物、製作祭典儀式中所要使用的禮器、搭建鞦韆所需的各項技能、以及營造青年會所的工法等。 青年會所的訓練讓男性族人都具備手工藝的能力,這些技能也是守護部落和家庭的重要基礎。 山海關名產店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10.99公里。
許多年輕人因為沒有工作,陸續搬到城裡,留下來都是老人和婦女,整個鎮更顯得暮氣沈沈。 部落的族語老師洪渟嵐也曾是木雕班的學員,她表示一開始學員們的雕刻沒有非常專精,所以會在意自己的雕刻作品好不好看、與實物像不像,此時頭目就會說,這就跟人一樣不完美,勉勵學員不用太執著於作品外貌的相似與否,只要是自己用心做的,就是好作品。 除了開設初級木雕班指導學員認識木頭種類、刀具種類及用法,陳文生也到台東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及社團老師,讓更多對這項工藝有興趣的人都能參與,並且將木雕做為社區發展的特點,讓外地人更認識部落,同時也加強部落與外界的連結。 部落的頭目陳文生表示,在過去還沒有電燈或瓦斯的時代,年輕人會撿拾漂流木作為生火照明的材料,也會將漂流木做成家具及生活用品,例如碗、湯匙等,所以從前的漂流木與部落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花蓮接駁|全台各地市區至花蓮|跨縣市長程接送
1957年後社區內第一座天主教堂成立,信仰者約有近百位居民,直到今日信仰天主教者已減少到約20位居民,原有之天主教堂也逐漸減少維護之下已毀壞,剩餘信仰者皆改至鄰近的知本天主堂做禮拜,成為臺灣罕見沒有天主教堂的原住民部落。 戰後建和社區部分的卑南族人開始接受漢人宗教信仰,與漢人信仰太陽星君以及一同出資興建敬山宮。 1992年建和社區內,卑南族人發起,興建一座族人的祖先祠。 天主教大約在1954年開始在建和社區發起,因偶爾有救濟品的發放,因此那時天主教的信仰者不在少數。 洪狗昌定居下後,與當地卑南族人結婚,並引進農耕技術教育卑南族人耕作與施肥的技巧後續在偕同族人興建射馬干圳,成為該地區水稻種植的初始。
為縣內最大農特品最豐富及完整的店家,由臺東縣農會直營,整合本縣各鄉鎮市的特色農特產品及全台優質農漁會伴手禮,並創自有品牌「山海經脈」系列,運用在地產銷班、小農、農場等有績優質商品,數年來皆獲得「農漁會百大精品」。 臺東縣立體育場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10.25公里。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臺東縣全縣每年運動會及各類大型活動都於此處舉辦,場館有田徑場、體育館、壘球場、網球場、棒球場等。 提供學校、政府機關及社教團體於此場地辦理活動及民眾運動休閒遊憩好去處。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大武國家森林步道
( Tuku) 為 知 本 社 創 社 祖 西 哈 西 浩 Sihasihau 之 姊 , 後 來 姊 弟 失 和 , 杜 姑 乃 率 部 屬 移 居 太 麻 里 一 帶 , 並 曾 招 贅 從 屏 東 Padain 社 來 的 青 年 馬 拉 斯 malas。 射 馬 干 族 人 族 語 傳 承 的 情 形 、 族 語 使 用 的 實 際 狀 況 、 族 語 流 失 的 現 況 與 原 因 。 體驗玩粒粒皆辛苦的農村割稻體驗後,我們開始漫步於「池上萬安社區」進行接下來的導覽活動,從社區營造、特色…等什麼都聊,原來池上鄉不只有金城武樹,還有那麼多深度的農村故事。 趁著天色還沒暗下來,我們先進行大武社區的導覽,這裡是當年因八八風災而遷移至大武社區永久屋的排灣族富山部落,經過社區改造後已設為地區亮點,歐風小木屋搭配原住民風格,實在是很好拍。
這使得參與社區發展計畫和傳統文化的復振、祭典儀式的準備等不僅是個人的日常也是許多家庭的日常。 鐵花村‧慢市集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10.46公里。 臺東是原住民音樂人才及創作能量最豐沛的地方,人們在鐵花村的演出中感受山海文化孕育出的澎湃歌聲與悠閒自在,這裡也是音樂傳承、培育與交流的舞臺,可以聽到重量級歌手的演出、新生代的熱情以及更多的可能。 從週三到週日每天都有現場的音樂演出可以欣賞;每 …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特色文化鞦韆
後來,臺灣島浮出海面,原來居住的陸地沉入了海底,連太陽和月亮也不見了,只剩下五位兄弟姊妹存活下來。 其中一位男孩被推上天,成為太陽,一位女孩成為月亮,其他的一男二女,漂流到臺 … )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為原住民卑南族的傳統八大社部落之一,行政區劃分上屬於臺東市建和里,因此又稱為建和社區。 該部落最重要之特色為卑南族歷史傳說中稱卑南族的祖先最早從太平洋登陸臺灣時,在今日射馬干部落一處稱為「Lerpuwa’an」的地方種植一叢竹林,並且也是臺灣最大的杭菊產地。 一進到社區我們就被沿路的木雕雕像所吸引,它出現在住家的牆上、路口的轉角,幾乎無所不在。
儘管這裡是阿妹的故鄉,不過來到部落裡,卻瞧不見任何有關阿妹的資訊和看板,部落沒有利用阿妹的知名度 … 知本福靈宮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4.14公里。 福靈宮的傳奇故事很多,當初原本是當地農民在河床上立石奉祀的土地公,托夢給來知本溫泉旅遊的六位新加坡華僑,請他們助建廟宇,初期的福靈宮僅五、六坪大,常有來往知本溫泉的遊客路過,祈拜平安。 民國六十二年娜拉颱風來襲,知本溪暴漲,廟旁民房盡皆流失, …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6.辦理相關調查研究、座談等活動,以利上述任務之達成。 社區簡述:Kasavakan(建和)部落,是卑南族八社十部落其中之一,部落以漂流木木雕村為名,部落內每條街道的十字路口、轉角、每戶住家牆壁皆有板雕及木雕展示。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大武-安朔
逛完一圈部落後,回來我們也沒閒著,繼續製作花環 DIY,每逢過年、祭典,卑南族人都會編織有團結意涵的花環,辦喜事時大家都會配戴花環,但若是喪事,將由逝者帶著花環遠行,因此對卑南族人來說,花環都是一種祝福、一種情誼。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一處木雕雕刻現場,正好有藝術家在雕刻作品,看來待會兒可以看到他們一敲一打精雕細琢的認真畫面。 數百株楓香樹遭砍伐,林務局、台東縣政府及卑南鄉公所獲報,隨即派員會勘,經查證遭砍伐的土地為非原民承租的國有原保地。 原民處事後雖表示該筆原保地為農牧用地,伐木不違法,但族人認為地主為了栽植生薑,整地砍除大片樹林,罔顧山下居民生命安全,更破壞生態資源,縣府應正視。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台東-知本景點推薦#2
神鹿與公主的故事是一段充滿哀傷的傳說故事,這也成為木雕的元素之一。 攝影 / 呂昱葶部落的族語老師洪渟嵐也曾是木雕班的學員,她表示一開始學員們的雕刻沒有非常專精,所以會在意自己的雕刻作品好不好看、與實物像不像,此時頭目就會說,這就跟人一樣不完美,勉勵學員不用太執著於作品外貌的相似與否,只要是自己用心做的,就是好作品。 巴拉冠(Palakuan)是卑南族語發音,是類似青年會所的地方,老人家會在那裏對年輕人訓話,具有傳承部落傳統及倫理的性質。 攝影 / 賴昀岫當地居民,同時也是該地廟宇敬山宮的廟公戴家德說,自己家裡有養牛,所以陳文生曾為了雕牛,反覆到他家裡去看牛的肢體架構與神態,他將作品用較為粗獷的粗線條方式呈現,而不執著於追求作品百分之百擬真。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景點類型
店主人歡迎顧客攜帶二手書前來換宿,而房費的一成則捐給為流浪貓進行TNR的相關單位 … 台東糖廠於1913年興建,日治時期先後屬於台東製糖株式會社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1946年由國民政府接管,改稱臺糖公司臺東糖廠,1957年附設鳳梨工廠,奠定東部鳳梨事業之基礎。 臺東航空站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7.07公里。 臺東航空站素有花園機場之稱,曾經獲選為國內最美的航空站。
由於臺東地域地廣人稀,即使交通比之西部來的不便,卻因此保留西部所沒有的天然環境,低汙染、低噪音、沒有高樓大廈的遮蔽,沒有 … 青澤伴手禮琪瑪酥-正氣一店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10.94公里。 池上米麻糬,稻米與麻糬擦出美麗火花;手工琪瑪酥,古法製造傳承百年好滋味。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特色商品:池上米麻糬禮盒、百年好滋味-琪瑪酥、青澤池上米穀酥、鹹蛋黃牛軋餅、 …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台東-知本
距離知本火車站不遠的卡地布文化園區,是最能體驗卑南族文化之美的地方;園區內設置有瞭望台、巴拉冠(卡地布青年會所)、三大氏族祖靈屋、達古範(青少年聚會所)等傳統建築,體驗到獨具風味的傳統文化。 除了建物,在此也能欣賞當地居民創作的傳統工藝,品嚐原住民佳餚,為南迴公路之旅留下別緻的印象。 射馬干的豐年祭 射馬干的豐年祭,一年有兩次,第一次是在一期水稻收割後,也就是傳統小米收穫祭,通常在7月15日;第二次在二期水稻收割後,也就是傳統旱稻收穫祭,通常在十二月底或年初,日期原來都是7天。 由於社會變遷,族人多到外地謀生,為節省人力、物力,射馬干將豐年祭的重點擺在第二次,第一次日期減縮為三天。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日期先由大家協商,最後再由頭目決定,頭目若做惡夢或有族人去世則延期。 兩次收穫祭原來都會以巨竹豎「坦立根」告知卡地布部落族人,第一次用男人形像,第二次用女子形像,現在為節省人力僅在第二次才會立「坦立根」。
新部落不准漢人移入或隨意出入,漢人僅能住在建東、建豐附近,或公路旁。 戰後政府把射馬干畫為普通行政區,取消漢人出入限制,新社逐漸形成漢人與卑南族混居狀態,漢人多集中在部落北側,敬山宮附近。 民國50年代,國軍退除役官兵開墾利嘉溪原野,不少外省人移入,並與卑南族人通婚,成為射馬干的新份子。 戰後部分射馬干人接受漢人信仰,與漢人共同信仰太陽星君,共同建立敬山宮,民國81年部落另建一座祖先祠。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天主教大約在民國43年傳入,或因有救濟品的發放,信仰的人不少,46年蓋教堂時有百餘人,現僅有20餘人,原有的教堂也因年久失修而毀,教徒都到知本天主堂做禮拜。
於民國四十六年由天主教白冷會(全名:白冷外方傳教會)錫質平神父籌劃創校的公東高工,白冷會來台宣教初期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主要在協助處於偏遠地區之花東青年,能藉由職業教育尋得更好的人生發展起點,同時亦可替臺灣社會培育發展產業所需之人力。 南王部落普悠瑪Pinuyumayan也是隸屬卑南族八社之一,位在臺東市區北端,就在台九線即將進入綠色隧道之處。 到南王部落,可以先參觀有百年歷史的南王國小,南王國小從大門、司令台、廊柱、圍牆甚至是校園裡的石頭,都彩繪上卑南族傳統的紋飾,整個學 … 知本森林遊樂區距離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約6.97公里。 知本森林遊樂區知本森林遊樂區位於知本溪的中游,全區面積約110.8公頃,是一片海拔 公尺間的熱帶季風林。 多樣的林業、鳥類及昆蟲物種,造就這片豐饒的生態教室。
然而這樣的聲音卻在1970年代之後的族人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僅剩下短暫數日的祭典儀式中可以聽見。 在討論tawlriwlr時,有族人回憶道,在青年會於近年努力復振巴拉冠和年齡階級的規範與制度之後,tawlriwlr的聲音也逐漸回到部落的日常,有族人回憶道剛開始在平常日出現valisen的tawlriwlr聲音時,有一位長輩跑出來看,他流著淚說:「好懷念這樣的聲音」。 臺灣戰後射馬干部落重新劃定為普通行政區,並被改名為建和。 漢人得以自由進出後,部落裡開始重新有漢人移居於此,併大多聚集在部落北方的敬山宮周圍。 1961年以後,中華民國國軍退役官兵在政府安排下,來到利嘉溪右岸溪畔地進行屯墾,逐擴大射馬干部落與漢人之間的交流。 1993年,建和社區成為臺東縣第一座榮獲全國十大環保社區的村落,1998年後,獲得行政院文建會「振興地方傳統產業計畫」的補助新臺幣300萬元來設立「建和木雕藝術村」發展建和社區文化特色。